赵孟頫的船,廿五日晚留宿沛县,廿六日早,神清气爽,吃罢早饭,他又拿出兰亭帖,一边品赏思忖一边展纸挥毫写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这是《兰亭十三跋》第六跋中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书法,在于细心研究品味古人的法书范本,洞悉知晓他们用笔的意趣,才能有所收益。显然这是这位国史大人教给学书人的一个入门秘笈,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玩味”二字。也就是说,临帖之前先别急着写,要熟悉所写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欲临帖,先读帖,这“读”往往是写字的人最容易忽视的一步。有什么可读的?看看,照着写不就行了吗?其实临帖的效果和质量与读不读帖很有关系。读可不是看,看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那是一种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面感知。读就不一样,它需要仔细、认真、反复地看。而玩味则更近了一步,是一种带有研读性质的更深入地读,这样读才能洞悉知晓古人用笔的意趣。

这一步其实是对临摹对象的深刻感知,是为全面准确地复制和再现提前做了一个精心的准备,也是在感情上和古人的一种交流,既“意与古会”。我们常说时间是最公正的,历史上写字的人多如牛毛,留到今天的大家寥寥,那些千淘万漉留下来的精粹,每一个帖都是先贤的勤奋和聪明才智的心血结晶,都有它独立存在的价值,每一个字,都会传递出很多美感的信息。读帖,要有对古人的敬重和虔诚,要用以往生活积累的所有知识和经验参与,努力捕捉发现规律,从虚静中观复,在感情上亲近,不断培养能敏锐地发现美的眼睛。有的人为什么写着写着就搁笔了?就是把临帖当成了抄书了,有数量没质量,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原来的自己,自觉单调、枯燥、乏味,似乎没有尽头,烦了,兴趣没了,动力也没了。

“玩味”是读帖中的奇思妙想。你若有情,古人的字就活了,也有了表情,临写就是一个得其意趣的抒情的过程。举个例子,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我教了多年,可是每一次读,依然觉得它熠熠生辉,满目灿然。那么多年过去,那帖上的墨迹依然像刚刚驻笔,滿纸留香,让人动心骇目,激动不已,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一支那么柔软的笔毫,在赵氏笔下,为什么“奇怪生焉”?

从“玩味”的角度入手观其形态,“味”其意趣,我看到字中有景。比如他写的“法”字,在我的脑海里就会联想起一幅画面。有一次在颐和园:夕阳西下,玉泉含烟,长桥卧波,昆明水暖,一叶扁舟,摇漾在粼粼波光里,艄公一篙下去,惊起一条大鱼跃得老高,瞬间又没入深渊……说来也怪,我看那法字的第一点就像跃出水面的鱼儿,二三点下沉连写提起,又忒像激起的浪花。法的横抗肩很大,恰似艄公入水的篙。从竖起以行书笔法连续摆动一气呵成,真像重入水中的鱼摇头摆尾撒欢的样子。我抓住这个灵感,记下了写法的要点:

一篙横斜水花跳,

惊起鱼儿跃得高。

纵身又入风波里,

摇头摆尾乐淘淘。

这几句话所有的人都明白,写法字的时候,哪儿断,哪儿连,哪儿快,哪儿慢,总之要活,不要僵化死板。从对生活中自然美的感知,到对抽象的点线的通感移情,法的用笔和结构特点都默记心中,这种联系记忆的方法,不仅能记得住、用得上,还可以让学书的过程变得更有趣。

在玩味中需要想象,那么,在赵孟頫的盛字中我看到了什么呢?

盛若崩云真凝重,

似曾相识忆兰亭,

疏可放马走一趟,

密却处处不透风。

“盛”从整体看,笔画多粗壮,因而显得凝重。从结构看,与王羲之《兰亭序》的“盛”如出一辙,其特点是左上断开拉开距离,似可走马。而右侧非常紧凑,显得密不透风,这是利用疏密对比以增加字体形式美感的巧妙之举。赵字的撇在下,结构更坚实,而王字撇在上,点离本体也远,则显得更灵动。这四句话既有好字的传承关系也强调了书写中的重点。玩味所得,用歌诀浓缩,歌诀贵简,要抓要点,学以致用,精准提炼。

再看神字:

神与不神就看申,

顶天立地竖独尊。

努不宜直直失势,

急无骨来缓失筋。

全字只聚焦在一竖上,因为竖是主笔,故抓住一竖说透。用唐太宗《笔法诀》中相关的精辟论述阐释,强调重点笔画的正确的写法和防止病笔的方法。

对一个字的“玩味”要注重情态描述,还要有对字义的理解。在拟人拟物中必然会体现人的情感、世界观、理想和价值观。比如“子”字,赵孟頫写得很别致,头小,竖钩弯且偏,长长一横很有韧性,怎么形容呢?

子欲为师当自强,

冠冕须将锋头藏。

让开大道躬身立,

书担一挑走四方。

很显然,在这个字的表述中,表面是说写这个字哪儿藏、哪儿让、哪儿韧性强的书写特点,其实它的弦外之音是做人。我想,教师应该永远是文明国家中最纯净、最富有教养的人。师者,就要自强不息、谦虚谨慎、广学博览、为而不争,那么子的形态正好借来自律。

玩味离不开形象思维,对一个字的美感描述应该尽可能有新知识的融入,甚至借用其它艺术领域的知识来拓宽认知阈限。历史、文学、美术、音乐,完全可以借来一用。看到妙字,我就想起一个故事: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里说,有一天杨修随曹操出行,路过“曹娥碑”,见碑背有“黄娟、幼妇、外孙、芥臼”八个字,别人还蒙在鼓里,他很快破译了这个字谜。“黄娟”是“色丝”,因此是“绝”;“幼妇”是“少女”,故是“妙”;“外孙”是女之子,所以是“好”;“芥臼”是盛辣子的,为受辛之物,合而为辞,合起来便是“绝妙好辞”。原来题字是赞美此碑写得好。我用此典也把“妙”拟人化了,以“幼妇”代“妙:

幼妇踏青争看少

颀长窈窕分外娇

一顾双目翦秋水

步移更叹罗裙飘

赵孟頫的“妙”写得真美,可谓神采飘逸。最突出的特点是“少”写得颀长窈窕,半掩其面,双点如眸顾盼含娇。所以在写的时候就要格外注意两个点的位置和用笔,要写准,写活,在字中点就是眼睛。王羲之说:“倘一点所失,若美人之疾一目。”因此点之形态,生死攸关。再看长长的“撇”,头颈腹尾在顿提铺毫中疾涩而出,潇洒飘逸真乃神来之笔,令人叹服。说是少妇罗裙飘飘,是指形态,但用笔万不可飘,这么形容只是增加对动感的理解。

我说字的结构中有建筑美,你信么?

在《胆巴碑》中,赵孟頫写的建字引起我的特别注意。他用长长的一横把走之截断,聿字上下微微脱开,底部环环相扣,写得极为精彩而富个性。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美国匹兹堡的流水别墅的建筑风格:

建筑精巧看结构,

挑梁舒展截水流。

仰观悬顶神来笔,

俯察三层围柱走。

我知道多数老同志不熟悉流水别墅,但在当代建筑史上它是鼎鼎有名的悬挑结构建筑,引入它,是因为我发现了它与书法之美的契合点。我把照片打在屏幕上,架起了建筑艺术的形式美、结构美和书法艺术抽象美的桥梁,通过审美移情让抽象与具象联姻。人的欣赏力一旦叩开通感的大门,学习者就会站在更高的境界去审视自己的所为。人首先是艺术的欣赏者,能享受这种发现的快乐,才能在更广阔的艺术天空去模仿,进而能动地创造。

有的字中有画。你看依字的结构,立人是要让的,竖的起笔位置不可千篇一律,要根据右边字的笔画结构来决定长短争让,不然右边衣的撇就不得伸展。立人的斜撇长,象人在翘首观望。衣在右翩翩起舞,尽得风流,点横撇竖钩无不在动,让人不由想起“吴带当风”。唐朝的画圣吴道子,他画的人线条极为生动,飘然的衣带满堂生风,我把他的《送子天王图》和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显示出来,什么是吴带当风,一目了然。这样比喻就是让人记住衣的笔画写得要活。“勾心斗角”是建筑上的专业用语,指优美的屋檐起翘相互勾连成趣,你看衣的竖钩和撇的反点所构成的美,不是正合此意吗?编成歌诀就是:

一人引颈细观衣,

纤纤长袖亦称奇。

满堂风动思吴带,

勾心斗角也成趣。

好字能听。都说绘画是凝固的音乐,书法中也有动人的旋律。你看故字的结构情态:古和文多像一对情侣在翩翩起舞,这让我一下子想起了“邀舞”。

 “邀舞”是德国作曲家韦伯1819年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杰作,他开启了浪漫乐派的先河。我放了一段,优美的旋律立刻让学习的气氛变得活泼轻松。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读,示范,不亦乐乎?歌曰:

身尽其故神存古,

删繁就简只一竖。

有心离去情难舍,

举足跃步如邀舞。

学习中的玩味,在今天,其实就是一种综合艺术参与的美感体验,然后再愉快轻松地去表现。

  好帖让人爱不释手,在一遍遍赏读中琢磨,在反复的玩味中探究。我从帖中选出一百个最优美的字,用精炼的歌谣表述玩味所得,编成胆巴碑《百字诀》。《百字诀》把多种文化知识融入到书写技法的认知中,不仅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也为快速地提升临写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实玩味就是“精察”,对此,唐代的孙过庭在《书谱》中很明确地提出读帖和临摹的要点:“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你的眼睛首先得看出人家的字好在哪儿,为什么好,下笔落墨才能有准儿,才能像。“玩味”不是一劳永逸,需要在临摹的实践中不断深入地感知和调整,在追摹先贤的路上逐渐失掉自我的同时重塑自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和肯定中获得重生。

 

《歌诀》和我的教学示范一起编入我著的《赵体楷书临创》一书,学员得到后,特别高兴。它既有助于学习者复习巩固留住已有的认知,也是引玉之砖,有利于发散思维触类旁通。以老同志那么丰富的阅历,深刻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任其天马行空,创造想象,乘着玩味的翅膀翱翔。这其实就是一种启发式的学习方法,让书法学习从教师单纯的讲授,转变成师生互动的、主动索取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这样,技能训练就不再是一种工艺流程,而始终充满着人文情怀。这样的学习有生命气息的吐纳,有能动的创造,有每个学习者智慧之花的绽放。成年,特别是老年的学习不必“苦作舟”,记住梁启超的话:“人生以趣味做根柢。”善学者应善味其意趣,雅趣,道趣,理趣,进而得其书卷之雅气,庙堂之正气,山野之逸气,释道之静气。

结果是永远的希望,美好的希望是学习者锲而不舍、积极进取的动力,而“玩味”的意义,是让学书的过程变得更快乐。玩味因人而异,知识、学养,经验、阅历、想象力能让人的美感体验成为独特的精神享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具有审美价值。教师应该用古人的智慧影响学习者,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葆有美好的心境和充实温暖的感觉。赵孟頫的“玩味”说推动了我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有的老同志年纪大了,写不了了还想来,就是想来听听课。

赵孟頫的船继续北上,直奔济州,在那里,他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高见呢?


2024年7月24日于北京为之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