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六回,涉及人物众多,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两根灯草》中的严监生。

吴敬梓,生于1701年,卒于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吴敬梓早年生活富裕,但后来因为科举失利,又因本人生活豪纵,身患疾病,最终穷困潦倒,病逝在扬州。

历来吴敬梓研究家们都认为《儒林外史》是假借明代,实写康乾时期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下的文人群像。小说故事情节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饱满、入木三分。全篇以平视角度,冷静叙说各色人物的行径和命运,委婉却深刻地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尤其是对科举制度的弊端给与了辛辣的讽刺。但一部小说如果仅仅只是揭露和讽刺,那它还称不上伟大。纵观全书,上至文官武将,下至引车贩浆,吴敬梓不仅刻画了读书人的百态,也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人的生存状态;不仅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也陈列和对比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不仅记录了儒林人士的日常,也抒写了济苍生平战事安黎元兴名族者的丰功伟绩和远大抱负。文章人物繁杂,有淡泊名利者、守大义者、精忠报国者、以德报怨者、慷慨解囊者、惺惺相惜者,也有忘恩负义者、暴横贪婪者、背信弃义者、欺世盗名者、祸国殃民者……时间跨度大,人物和事件交织更迭,主角跟随时间不断更换。多处借用典故,古书名篇来传达思想、论断是非、暗喻结局、反讽丑恶。从情节到人名,细读深究,竟无一处赘笔,处处皆精华字字有意会。文章主要写受八股毒害的文人各态,但却以“嵚崎磊落”的王冕引出全文,后又重墨刻画马纯上、杜少卿、虞育德、庄征君、肖云仙等君子良将形象,又详细描写底层正面人物鲍文卿、卜老爹,这些人物倡兴了礼乐兵农,宣扬了真善美,让读者在婉而多讽的嬉笑怒骂叹中,在恶与善、贪与廉、假与真、守与破的对立中,不忘发出对美好情操的赞叹、崇仰和追求,不忘对家国和时代命运的思考。《儒林外史》在讽刺和揭露中,更寄托了吴敬梓这个落拓文人爱国救世、洁人性立人格的美好情怀,这才是此文的伟大之处。

文中涉及的女子不少,有与命运抗争的女强人赵氏,有满腹经纶心怀希望却梦失于婚姻的鲁小姐,有好摆谱好作弄的拜金女——鲍廷玺的后妻王氏,有与不良婚姻宣战的沈琼枝,有殉夫的三姑娘。不同的女性命运里,藏着吴敬梓对女性遭受不公的同情,对女性争取权利、抗争封建礼教、坚守人格独立的赞赏。由此可见,他的思想认知走在时代之前。全椒县《儒林外史》研读小组在读评小说过程中,除了研讨史学中提及的人物和思想外,还对书中女性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激烈探讨。下面,我就小说中几位有代表性的女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被封建礼教禁锢,女性沦为家庭传宗接代的机器,成为男性的从属物和祭品,这是书中所有女子的命运线。其中悲剧代表人物是王玉辉的三女儿。

明清时代,女人依旧被儒家礼教的“三从四德”约束着,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男人从属物的女人,在家庭里的地位多是靠传宗接代获得的。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中,好男风的世家公子杜慎卿纳妾时说:“这也为嗣续大计,无可奈何……我太祖高皇帝云:‘我若不是妇人生,天下妇人都可杀尽!’妇人哪有好的?小弟性情,是和妇人隔着三间屋就闻见他的臭气。”这个贵门公子厌恶女子至此程度,却为了子嗣,不得不娶妻且纳妾。既让读者看见了藏在他儒雅风度里的恶,更可见女子沦为封建社会传宗接代机器的可悲。

《孔子家语》中,把“无子”列为“七出”条件之一。《孟子》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皆表明了女子的第一要务是生儿子。                                                          西周后期,为了提高人口生育率,维持社会人口,维护“五伦”中的父子之伦,国家制定“听妻入狱”制度,即对那些娶了妻子却无子嗣的死囚,容许妻子入狱跟犯人同宿,待妻子怀孕后再对死囚行刑。到了明清时期,“听妻入狱”被写入律令中,及至晚清,受西方影响,此项律令才得以清除。

《礼记·效特牲》曰: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么,女子嫁人后,夫死又无子的女人怎么办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意思就是没有子嗣的妃子,一杯毒酒一条白绫,送上西天。及至汉朝,这类女子的归处要人道许多,或发送回父亲家,或送到尼姑庵当尼姑,或去为先帝守陵。但到了元清,殉葬之风随着皇帝的一道昭令,又有多少女子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在安徽歙县,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棠樾,那里有中国最大的牌坊群——棠樾牌坊群,其中多为忠贞烈女牌坊。所谓忠贞烈女,就是夫死后,或终身守寡,或自尽随夫而去。而这些牌坊,正是吃人的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

有了以上的历史,我们就能理解《儒林外史》四十八回中,徽州秀才王玉辉的三女儿饿死殉夫的做法了。且看这女子对父亲所述:“父亲在上,我一个大姐姐死了丈夫,在家累着父亲养活。而今我又死了丈夫,难道又要父亲养活不成?父亲是寒士,也养活不来这许多女儿。”当王玉辉问女儿要怎么做时,她回答:“我而今辞别公婆、父亲,也便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再后来,婆家人劝说,母亲又劝说,此女只一门心思求死。其父王玉辉却劝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儿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又跟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王玉辉回家后,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女儿饿了八日,亡故。王玉辉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女儿殉节,成为被封建礼教崇尚的贞洁烈女,在这个封建礼教的卫道夫心中,岂不是大好事。

父亲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女儿誓死殉夫,有人批判此女死不足惜。但观其言看其行,她对自己的去处是经过痛苦煎熬后的深思熟虑。在男权社会,在“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约束下,自己无子嗣,婆家不能呆。回父亲家,已经有个大姐姐死了丈夫连累着清贫的父亲。自己是女人,身无长物,又不能抛头露面外出经营,看看大姐的生存状况,看看父亲清贫家境,想想今后的日子,哪里有让她存活的空间,倒不如一死百了,还落得个好名声。社会不能容她,家庭不能容她,只能随夫而去。与其说她愚昧,倒不如说,她被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给吞噬了,被歧视女性的男权社会给吞噬了。吴敬梓在书里称呼她为三姑娘,三为众,此处三姑娘,乃是众姑娘的命运啊。

纵观历史,婚姻的目的变化如下:初以经济,生殖次之,恋爱又次之。社会再发展,经济得以提升时,生殖排前,经济排后,恋爱次之。社会再发展,人性觉醒,人类文明进步,恋爱居先,生殖次之,经济再次之。也就是说,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文明怎么发展,婚姻的生殖目的始终排在前列。所以,什么时候,妇女能主导自己的生育权,女性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人类文明才能走到真正的高度。

二、女性被剥夺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权利。代表者为鲁翰林之女鲁小姐。

男子古来自金贵,有学问的“出则入仕归则隐。”《儒林外史》写的就是这些名流儒贤。若女子比男子更优秀怎么办?鲁小姐告诉了我们答案。“鲁小姐在父亲鲁编修教育下,自五六岁开蒙,读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家中先生教她从做‘破题’到‘中比’成篇。这小姐资信又高,记性又好,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都记进肚子里。做出来的文章,理真法老,花团锦簇。”此女可谓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可惜却不能像男子一样参加科考,不能为官为宰,不能居庙堂之高,不能光耀门楣,惹得其父鲁翰林抱憾叹息:“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言外之意,女子多才却无用。转而把希望寄托在女婿头上,希望找个上门女婿,以光耀门楣。于是在儒家弟子的光环下,鲁翰林替女儿选定了名门

弟子蘧公孙。然而,蘧公孙不喜八股只喜诗词,整天附庸风雅,胸无大志且胸中少墨。而鲁小姐受其父影响,一肚子“八股”之道,自己不能参加科举,只梦想着夫君能举业有成。后发现遽公孙只是绣花枕头,希望落空,鲁小姐愁眉泪眼长吁短叹说:“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鲁小姐不但才高八斗,且心性高强,她对母亲说:“‘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鲁小姐失望透顶,终日抑郁不欢,但又无可奈何。在母亲的劝慰下,只能妥协了事,即使后期蘧公孙举业无能,治家无心,她亦能安守妇人之道,专心在家教育儿子,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蘧公孙不想功名之事,连儿子教育一事也多推给鲁小姐,夜来无事可做,与丫鬟双红一起谈诗论道诉密事,为后来惹下祸事埋下伏笔。

发出“误我终身”之悲叹的鲁小姐表面上看是受了阶级婚姻之害,实则是受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之害。如果女子可以参加科考,可以参政,鲁小姐绝对是个合格的女官,她对待学问精益求精,在鲁编修死后,她随夫回归婆家,做到上侍孀姑,下理家政,日夜精心教育儿子,家中诸事被打理得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赞。此等行事,可以看出她做事认真,待人接物自然成熟,人品才干优秀,如果能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定不输男儿。只可惜她生错了时代,可惜可叹啊!

而今,在教育、医疗、工作、政治、社会治理、社交活动、婚姻自由等等方面,女性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女子对人性、家庭、国家、社会等发展,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亦可以成为女子的理想报复。那么,针对鲁小姐能否参加科考参与政治和国家治理?能否像男性一样主持宗族祭祀?吴敬梓在男女平等上是否有超越当下历史的意识?针对这些问题,评论小组王东老师利用《诗经》,给与了解读:鲁小姐在家读书时有两个伴读侍女,一名曰采蘋,一名曰双红。采蘋名字出自诗经《采蘋》,此诗与祭祀有关,描述女子采摘蘋草、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等活动。寓意女子既可以像男子一样主持家族宗祠祭祀,亦可以享受快乐的家庭生活。双红,意指女子既能像《女曰鸡鸣》描写的那样,“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成为红颜知己。亦可能像《诗经·大雅·瞻卬》中控诉的“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乱匪自天,生自妇人。”成为红颜祸水。王老师的解读得到小组成员的一致喝彩。但我认为,《儒林外史》虽有女性独立思想意识的萌芽,但亦脱不开社会生产力和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发展的局限。中国女性的解放和对命运的主宰意识是从十九世纪五四运动开始觉醒,受西方先进文化影响,经过无数女性和进步人士前赴后续的努力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最后的胜利。在明清时代,一个主宰自己婚姻的沈琼枝已经突破了封建男权的容忍限度,他们怎么能容忍或者认可女性参与朝堂、主宰家庙?吴敬梓对诗经颇有研究,在文中,无论是鲁小姐的丫鬟采萍和双红,还是鲍廷玺的后妻王氏的丫鬟荷花和采莲,都采用了比兴和暗喻的手法,既彰示了女性的美好,又暗喻和反喻了两位女主人的归途。采蘋后期嫁人,喻示鲁小姐正式开始了主妇生活,像其他妇人一样管理家庭内务,为夫家祭祀祖先做准备,而不是成为祭祀的男权主持者。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心性高强的鲁小姐的人生终究只能被家庭困郁了。而王氏一味追求富贵奢华的自由婚姻,在不停的自我作弄中,陷入贫困的泥潭,最后经历疯癫后,只能接受生活这座大泥塘。然我亦不敢妄自猜测,读书的好处在于允许观点的多样性,允许小说结局的开放式遐想,我认为王东老师的解读大胆而富有创新,符合《儒林外史》思想的解放,更打开了我们阅读的多角度多思维,值得学习。

因此,女性能像男人那样参与政治和社会管理,是女性解放的绝对标志。

 

三、封建婚姻礼教改变女子的命运。《儒林外史》中,三姑娘殉夫,鲁小姐遵父命嫁给蘧公孙,赵氏经过抗争获得婚姻阶级地位飞跃,沈琼枝从盐商家逃走抗婚获得自由,小王氏被媒人所骗嫁给戏子领班鲍庭玺,专司婚嫁的媒婆沈大脚屡屡骗人,这些女人的故事都与封建婚姻制度有关。可见,婚姻对女子的重要性。而在这些女子中,貌似只有赵氏才从封建婚姻礼制那里得了些甜头。

封建社会,妻子的地位需要通过婚嫁仪式来决定。《礼·婚经》曰三书六礼才是明媒正娶,女子才能得婆家的尊重、社会的认可。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书(分别意指在求婚、过大礼、迎亲时的文书)。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纳徵。男尊女卑的社会,媒妁既是婚嫁的标配,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女子的权利。而娉娶婚嫁以外的两性结合,概为非道,不受保护。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孝训,为男人娶妾找到冠冕堂皇的借口。《白虎通义·嫁娶篇》指出婚姻妻妾的来历和发展:“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娶多女,得子嗣,滕妾之制由此而起。妻和妾在婚姻中处于两个阶级,妾在家中没有地位,名分像仆人。妾死后不被祭入家庙,不能与丈夫合葬,妾可能被妻随意处置。妾在妻死后被扶正,是古礼法所不允许的,明朝也是如此。但也偶有“母凭子贵”的妾,能为自己争取几分地位。《儒林外史》中的赵氏即是这一偶然。

阅读小组在学习第五、六回时,对严监生的妾赵氏议论最多,讨论最激烈。有的说此女奢侈败家,有的说此女精于算计。我认为,赵氏在妻妾等级难逾的时代大背景下,紧紧抓住自己生育了儿子这个有利条件,凭借自己五分谋略,三分胆识,两分善良,准确地预测和判断将来,并在良心和道德允许情况下,以合理、合情、合规、合法的方式,集合和利用身边所有力量,全力付出,勇敢反抗,积极行动,为自己谋求到妻的位置,并在无意识中,冲破了社会对“妾”的不公和压迫。赵氏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知恩图报,行事不奸不诈,心中存着几分善良。所谓“悲人者亦悲己”,赵氏在哭王氏时,也在感怀另一个悲惨的自己。与人为善者,天亦帮之。

总结赵氏翻盘经过,大致如下:一、关键时刻找对问题切口。二、对正妻王氏悉心照料,衷心祈福,博得情感认同。三、以儿子未来牵动众人情感,获得转正筹码。四、舍得银子,收买人心。五、做足场面又知恩图报,博取宗亲认可。六、审时度势,以退为进。六、行事果决,敢于反抗霸权。

那么,赵氏最初在家庭里的地位如何?且看第五回原文:严监生替他混账哥哥严贡生背完官司后,请正妻王氏的两位哥哥王(忘)仁、王(忘)德到自家喝酒。王氏生病了,硬撑着摆围碟。接着,奶妈抱出三岁的小儿子,带着银项圈,穿着红衣服,来叫舅舅。这小儿子是谁生的?妾赵氏生的。然而,儿子出来见了舅舅,他的亲生母亲却不能出来见人,可见地位卑下。但吴敬梓却给了她两个章回的篇幅,让赵氏在书中转动命运的大齿轮,先取得阶层跳跃。后又在丧夫失子情况下逆风翻盘,获得胜利。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此文中,吴敬梓就是以“哭”为支点,用如椽大笔撬动了赵氏的命运。

一哭王氏:“王氏卧床不起,赵氏在旁侍奉汤药极其殷勤。看他病势不好,夜晚时抱了孩子在床脚头坐着哭泣。哭了几回……说要替大娘去死,免得将来得了晚娘,孩子受罪。又含着眼泪,日逐煨药煨粥,寸步不离。一晚,王氏不见赵氏,问丫鬟,答:‘新娘每夜摆个香桌在天井里,哭求天地。他仍要替奶奶,保佑奶奶就好……’王氏似信不信,次晚问赵氏,赵氏又哭,王氏道:‘何不向你爷说,明日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终于,赵氏在精心侍奉王氏时,利用儿子的未来,靠哭塑造了一个忠心良妾的形象,打动了王氏,获得了初步胜利。赵氏扶正当日,穿着大红嫁衣,戴了赤金冠子,与严监生拜了天地、拜了祖宗。刚刚完成了婚姻大礼仪时,王氏就断了气。“只见赵氏扶着床沿一头撞去,已经哭死了。众人且扶着赵氏灌开水,撬开牙齿灌了下去,灌醒了时,披头散发满地打滚,哭得天昏地暗,连严监生也无可奈何。”这一哭,让赵氏获得了宗族人心。赵氏对王氏之哭,真真假假,有对自己和儿子未来的担忧,有对死亡的悲悯和哀伤,其中业不乏哭给王氏和众人看的成分,但也体现了自己的可怜无助无奈。赵氏作为妾,来之不合法礼,去之则如敝履。前有恶兄,后有晚娘,若遇恶主,则朝夕不保,随时有被贱卖的可能。她想到风雨不定的人生,不免悲从中来,哭声自然凄惶无助。这一哭,也带着感恩之真。赵氏转正由王氏赐予,由妾转妻,如同范进中举,是阶层的飞跃,真乃“皇恩浩荡”,她自是对赐予者王氏感激涕零了。

二哭严监生。对于严监生之死,老教科书《两根灯草》上有个名场面:“严监生伸着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眼。众人猜测其有心事,皆不得。此刻,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赵氏果真懂严监生,她挑掉了一根灯草芯后,严监生就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此处未写赵氏怎么大哭,只是写慌忙揩揩眼泪。这种失夫的悲伤是随着严监生的病情,连绵不断地洒落在日子里,悲悲戚戚,忧心忡忡,想着丈夫去了,自己孤儿寡母日子难熬,悲哀中夹杂着愁苦,正如秋雨绵绵泪断肠,满怀心事何人诉?严贡生回来,朝着灵柩干号了几声后,赵氏穿着重孝出来拜谢,又叫儿子磕伯伯的头,哭着说道:“我们命苦,他也半路里丢了去了,全靠大爷替我们做主!”这哭是在对权威示弱,是以退为进。后又请示严贡生:几时开丧,是否可以葬在祖茔,是否要寻地等等。丈夫不在了,她要巴结大伯子,要给自己立身之地,于是先送银子,后捧人,事事恭谨事事请教,这就是赵氏审时度势的聪明之处。

三哭儿子。书中写:“当儿子起了天花没了,赵氏的哭比不得哭大娘,比不得哭二爷,直哭得眼泪都哭不出来了,整整地哭了三日三夜。”这次哭得撕心裂肺,透心绝望。儿子没了,如同摘了母亲的心,砍掉了母亲的手脚,赵氏哭尽了最后一滴泪。但封建制度不允许赵氏沉沦于绝望和悲伤中,她要为自己的生存做打算。三日后,她找两位王家舅爷帮忙,要立严贡生家小儿子承嗣。但这次,两位舅爷怂了,不敢做主,推脱了事。恰如两位舅爷预料,恶兄严贡生岂能如赵氏所愿?于是,就有了赵氏的最后一哭。

反抗之哭。赵氏死子后,严贡生直接让第二个儿子和儿媳住进正屋,要把赵氏撵到厢房,还要霸占赵氏所有的家产。赵氏自然不依,号天大哭,哭了又骂,骂了又哭,足足闹了一夜。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朝汤知县喊冤。汤知县发出“仰族亲处复”。但族长也畏惧严贡生,不敢管。赵氏在遭到两位舅爷和宗亲们的背弃后,只能孤身奋战,拼死相抗,利用婚姻制度来捍卫正妻的权利。书中写:“赵氏见众人都不说话,自己隔着屏风请教大爷,数说这些从前以往的话,数了又哭,哭了又数,捶胸跌足,号做一片。哭得严贡生发怒,说要揪着头发臭打一顿,登时叫媒人来领出发嫁。赵氏越发哭喊起来,喊得半天云里都听见,要奔出来揪他撕他。”面对恶霸严贡生,赵氏撒泼打滚,哭着喊着讲道理诉家事。那么,赵氏对抗的严贡生是个什么货色?本书多次重墨浓彩地描写了严贡生的凶恶霸道、自私无耻。他六亲不认、投机钻营、欺下媚上、贪婪狠毒,连宗亲和王家两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舅爷都怕他,最后却在赵氏手中栽了跟头。赵氏次日再写复呈去汤知县处告严贡生,但王德王仁不肯列名。岂知汤知县为妾生,就批了个极长的批语:“赵氏既扶过正,不应只管说是‘妾’。如严贡生不愿将儿子承继,听赵氏自行拣择。立贤立爱可也。”赵氏胜诉。关键时刻,这个妾生的官利用封建婚姻制度,保护了赵氏的权利,让一惯逞凶作恶的严贡生不敢强取豪夺,只能从汤知县告到府里、再告到省按察司,俱未成,最后告到京,为谋私情,攀附上周学道,妥妥的一个诉棍强盗。虽然赵氏最后只得了三分家产,但在那个男子为天的吃人社会,赵氏算是为女性争取到了胜利。

哭,乃弱者所为。纵使赵氏转为正妻,但当她陷入无夫无子境遇时,就可能随时丧失财产继承权,甚至会被严贡生赶出家门。所以,妾为弱,女为弱。吴敬梓让弱者拿起“哭”之武器,与命运抗衡,恰是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礼制社会生存的艰难。此哭,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恶,更让我们见识了吴敬梓刻画人性的鞭辟入骨。

针对赵氏之哭,其情之真假,其性之良莠,小组人员褒贬不一。数次争论,未果。读书如此,终成笑谈美谈矣!

根据《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推算,严监生和小儿故世时,赵氏亦只二十多岁,年轻女流,声名寂寂,一无学识,二无家世,在书中亦非主角,却凭借几哭,反杀世俗,打破阶级固化。并借力婚姻礼制,打败了恶兄严贡生,从而牵引出一众儒林文人的不齿行径,让我们见证了他们不仁不义缺爱少德的虚假嘴脸,实在是值得一写的女中强人。

当然,身份、制度固然重要,任何时代都要讲人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民间自成的道德约束。同为赵氏,《红楼梦》中的赵姨娘结局就很惨了。赵姨娘因养了一儿一女,不仅能长期陪伴在贾政身边,还能把儿子贾环带在身边亲自抚养。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 ,赵姨娘算是抓了一手的好牌。但她人品底下、愚昧无知、争强好胜、搬弄是非,还觊觎家产、拿妖作怪,勾结马道婆以巫术毒害王熙凤和贾宝玉,最后落得个反噬而死横尸荒野的下场。可见,无论男女,没有好的品行,终究站不长久。而赵姨娘最大的悲哀还在于,连女儿都称她为奴才。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出事时,贾探春按照惯例赏银子,赵姨娘责怪女儿不拉扯自己。贾探春这样回她:“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称呼生母为“奴才”,母女亲情何在?人伦道德何在?女性和母亲的人格尊严何在?这就是恶劣丑陋的封建礼教制度啊!

对于封建婚姻礼教制度,吴敬梓在第三十四回中,借杜少卿之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倡议一夫一妻制,反对娶妾。借解读诗经《女曰鸡鸣》表达了夫妻要恩爱有加,要像知己一样,琴瑟和鸣,情深笃定,静享岁月之好。季苇萧醉酒后劝杜少卿取个标致有才情的如君,及时行乐。说镇日同一个三十多岁的老嫂子看花饮酒,觉得扫兴。杜少卿回他:“岂不闻晏子云:‘今虽老而丑,我固见其姣且好也。’况且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此处,吴敬梓定义了良好婚姻关系的内涵,表达了对妾的同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对。由此可见,他对女性在婚姻中的关系和地位有着超时代的认识。

四、女性被剥夺婚姻自主权,被剥夺受教育、参与社交活动和社会劳动的权利。自我精神觉醒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很难立足,书中代表人物是沈琼枝。

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封建社会,除了受男权制度的规束,生产力的发展亦制约了女性的地位。正经人家的女子不能抛头露面,同时,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也将极少的女性工作范围约束在家庭,能抛头露面的女性也有工作,但不是为奴就是为仆,或从事繁重的农田劳作,或从事低贱的职业,如农妇、如戏子、如娼妓……这些女性的工作都是跟随命运的压迫而至的。正常人家,女性在家侍奉双亲、相夫教子、制作和浆洗家庭成员的衣物鞋袜,完成家庭内务。表面上看,这些劳作不能创造劳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因而得不到封建社会的认可。但,实质上,女性的这些劳动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力量,何况女性还承担着人类的孕育繁衍,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功劳应该高于男性。然而,男权社会剥夺女性受教育权、社会管理权、社会工作权、婚姻自由权,封建思想宗法礼教成为压制女性的五指山,女性要想参与社会意识形态及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难如登天。就在这样一个恶劣浑浊的社会环境中,沈琼枝的出现,恰如一股清流,使人神清气爽,惬意开怀。十八九岁,美好珍贵,如玉树一样散发迷人光彩的沈琼枝,怀抱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一路抗盐商,破樊笼,凭借胆识,为自己争取到了人身自由。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常州贡生沈大年带着女儿沈琼枝抵达扬州。本以为是要嫁给富甲一方的盐商宋为富做妻的,却不料迎娶的娇子走的是纳妾的路径。沈琼枝一路细观敏思,独闯沈府。后又深谋重虑,勇逃宋府。且看她初入宋府不卑不亢的应对:“请你家老爷出来!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地抬了来,岂做娶妻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婚书乃婚姻契约,记录了双方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婚姻意愿等,具有法律效力,能确认和保障婚姻关系,是婚姻合法化的关键凭据。沈琼枝打蛇打七寸,三两句便让为富不仁骄淫奢侈的宋盐商无言以对。他胀红了脸,恼羞成怒却又不敢直接出面应对,只搪塞着把她软禁起来,妄想她不久也会屈服于财富,像其他七八个小妾一样,被荣华富贵圈住,成为笼中金丝雀。然而,沈琼枝一路见识了盐商家奢华富贵的府宅器物后,根本不为财富所动心。在等不到父亲的消息后,她准确判定情况,巧定瞒天过海之计,带着房中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穿了七条裙子,逃离了宋府,奔向南京。在南京利涉桥卖文为生,从而与一众儒林人士演绎了一场世俗交锋,留下了为文为友为自由之美谈。

旧俗不破,窠臼难逃。在第四十一回中,一众儒林人士这样看待凭借才能在外接活的沈琼枝:杜少卿和国子监的武书随船吃酒,游荡到利涉桥,上岸后,在马头上看见一个招牌,上写着:“毗陵女士沈琼枝,精工顾绣,写扇作诗。寓王府手帕巷内。赐顾者幸认‘毗陵沈’招牌便是。”武书如此说:“杜先生,你看南京城内,偏有许多奇事!这些地方都是开私门的女人住。这女人眼见的也是私门了,却挂起一个招牌来,岂不可笑。”这个在万历四十四年被皇帝追赐二甲第四名的武书,一连用了奇事、私门、可笑等语定义了沈琼枝的工作。而被皇帝追赐为一甲第三名、与妻子琴瑟和鸣、全书中最尊重女性的杜少卿也不反驳。而被皇帝追赐为第二甲第二名的迟衡山说得更为直接:“南京城里是何等地方?四方的名士还数不清,还哪个去求妇女们的诗文?这个明明借此勾引人……”在这些文人大儒眼中,在外抛头露面工作的女子不是倚门之娼,就是江湖之盗。幸而,杜少卿从沈琼枝的日常表现,给与了女性最善良的揣度:“此时多失意之人,安之其不因避难而来此地?我正要去问他。”

遇见杜少卿,沈琼枝做到了慧眼识人、交友救己,在被宋为富告上江都县衙门后,杜少卿救急救难,替沈琼枝打发了拘捕的差人;又送诗集和银子封做程仪,让娘子交给她。自后,沈琼枝一路勇斗刁差,理辩公堂,诗服知县。知县惜才,又见杜少卿封的程仪,当即密密写了书函给江都县,托他开释沈琼枝,断还伊父,另行择婿。至此,沈琼枝经过抗争,算是赢了这场官司,获得了自由。

杜少卿说得好:“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得极了!”他称赞沈琼枝的人格精神比许多士大夫都高洁。沈琼枝在衙门如此辩驳:“宋为富强占良人为妾,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故此逃了出来……”不迷富贵不折强权,利用聪明智慧逃离不良婚姻;不惧恶俗邪风,利用文化和手艺,立足社会,赢得君子雅士的尊重和帮助。从反抗到最后的胜利,沈琼枝为我们展示了女性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从历史女性解放发展角度看,算得上是女性解放的萌芽。

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婚嫁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这一哭一笑间,就是独立和自由的躺平。武书说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气,沈琼枝不是那车中女子同那红线一流女子,必是负气斗狠逃出门的。武书说对了一半,逃出是真,但沈琼枝就是那车中女子及红线的一流女子,盐商富贵多奢华,就是当下的宝马之家,但沈琼枝为了自由,放弃了宝马,自己去蹬自行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立女性的人格魅力。

1646年,秦良玉被南明永历帝加封为“忠贞侯”。此女一生忠君爱国,戎马倥偬,战功赫赫,为守住大明最后一口气洒尽鲜血。在明朝正史中,她是唯一被封官职的女性。《儒林外史》最后一回中,在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即1616年,明嘉靖已经过去五六十年,故去的沈琼枝被赐第三甲同进士出身,俱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后或储备干部)。这个结局,是标志女性地位得到提升?还是作者的美好愿望?而沈琼枝的追赐,正验证了研读小组王东老师对采蘋的解读:吴敬梓认为,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上可进庙堂,下可进厨房。

在本书中,也写出了封建礼教不仅剥夺女子婚姻自由权,还扼杀了女性自身的活力。《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写:朱程理学的卫道者王玉辉因女儿绝食殉夫,不堪在家中看老妻日日悲伤,就去苏州散心。这个老夫子自己散心可以,却看不得女子坐船游玩。堂客船,不挂帘子,都穿着极鲜艳的衣服,在船里吃酒。王老夫子就不高兴了,心里反感说:“这苏州风俗不好,一个妇人家不出闺门,岂有个叫了船在这河内游荡之理!”就连堪称儒林君子的马纯上逛西湖亦是如此,文中虽无直言,却在马纯上的行为中处处透着他对花团锦簇的女性抱有成见。一是他一概不直视,二是看见女人抽到女性诗人的签时,他就避开了。有人说此行为是君子所为,但我认为,不直视与自然而视是两个概念,不直视恰恰表现了,“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的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地刻在他的骨子里。

鲁迅在《寡妇主义》中,批判封建礼教思想,用“真寡妇”与“拟寡妇”,讽刺了那些因为新思想的传播而感到受到威胁的人,以及因为新思想的传播而选择独身主义的女性。批判了社会乃至女性自身对女性自然天性压制的思想,呼吁女孩女性要像真正的人一样活着,释放自己的天性。女性多天生柔弱,温和,天真,爱美,多感性。女性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增加这个世界百分之九十九的快乐和美好。冰心曾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但秀才王玉辉和君子马纯上们看不到这样的美好。

五、封建礼教下的第三种女性,媒婆。书中代表人物是沈大脚。

《诗经》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又说: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说明男女婚嫁必须要有媒人做桥梁。媒婆以说媒为主,是职业之称,从业者多为女性。我们在谈赵氏命运时已经知晓媒妁对婚姻的重要性。“匪媒不嫁匪媒不娶”,媒人已经成为封建婚姻礼教不可或缺的介体,是封建礼教发展的产物。在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失去许多自由,不能见外男,不能参与社交活动,不能参加社会工作,不能自由恋爱。结婚就像开盲盒,许多人直到结婚当夜,入了洞房,掀开红盖头,才能看见对方是人是神。为了改善婚姻信息的闭塞和不对等,调整和促进人口发展,政府设了官媒,民间出现媒婆。同为女人的媒婆破天荒被允许到处溜达,她们出入高门大户,出没于街道和乡野,干着说嘴跑腿撮合婚姻之事,可谓是封建社会下的另一类女性。她们不仅起着社会信息传播和桥梁沟通作用,还需要精通封建婚姻礼法程序、仪式和禁忌风俗习惯,承担着执行和宣传婚姻礼法的责任。她们以说媒为技能,并从中获得一定报酬。说白了,这个职业就是当今的信息服务,通过打听,获取两家信息,并权衡两家的情况,把合适的人进行匹配。也有不合适的,就昧着良心,颠倒黑白,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把两人撮合在一起。儒林外史中的沈大脚就是这样的人。《儒林外史》第二十六回,沈大脚在王氏跟前吹嘘鲍廷玺:“是我们这水西门大街上鲍府上,人都叫他鲍举人家。家里广有田地,又开字号店,足足有千万贯家私。本人二十三岁。上无父母,下无兄弟、儿女,要娶一个贤惠太太当家……”王氏怕她骗人,说了一大堆自己从前当太太的威风,又威胁沈大脚,若有半些差池,绝不能轻轻放过。沈大脚回答:“我从来是一点水一个泡的人,比不得媒人嘴。若扯了一个字谎,明日太太访出来,我自己把这两个嘴巴子送来,给太太掌嘴。”可笑这沈大脚,扯的不是一个字的谎,而是没有一个字不是谎。王氏婚后,知道了鲍廷玺是戏班子的领班,拜金美梦如肥皂泡噗噗炸开,一时怒气攻心,大叫一声,往后便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被姜汤灌醒后,大哭大喊,满地乱滚,滚散头发,又扒到床顶上大哭、唱曲,气成了失心疯。巧在王太太正闹着,沈大脚拿了两包点心来贺喜,撞到枪口上了:“太太一眼看见,上前就一把揪住,把他揪到马桶跟前,揭开马桶,抓了一把屎尿,抹了他一脸一嘴……”活该被塞屎尿。这王氏前面已嫁过两次人,颇有姿色,手头也有点银两,是个拜金女,性格泼辣、喜欢耍派头讲排场,有着富贵病,婚配条件苛刻。但纵使如此,她事先也明确告知了沈媒婆自己的择偶条件,此亦无可非议。再看鲍廷玺,他是个继子,养父鲍文卿在世时,他深得其爱。但养父一死,他就被养母和家人嫌弃。他一无财产,二无功名,三无富爹,四无傍身之技,且家里还有个不在王氏婚嫁计划内的继婆婆,条件离王氏要求的距离,孙悟空三个筋斗都翻不过去。沈大脚为了几两银子,骗了拜金女王氏,也害了老实的鲍文卿。果真是媒人的嘴骗人的鬼。

在学习《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时,研讨小组成员笑着说:沈大脚专挑王家女人害。话说杜慎卿为了子嗣,要在南京娶妾。媒人就是沈大脚。听听沈大脚回复杜慎卿的话:“我把一个南京城走了大半个,因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来说。如今亏我留神打听,打听得这位姑娘,在花牌楼住,家里开着机房,姓王。姑娘十二分的人才,还多着半分。今年十七岁。不要说姑娘标致,这姑娘有个兄弟,小他一岁,若是装扮起来,淮清桥有十班的小旦,也没有一个赛得过他!也会唱支把曲子,也会串个戏。这姑娘再没有说的,就请老爷去看。”杜慎卿何许人?出自“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之家,出场的形象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让人眼前一亮,却偏偏厌恶女性喜男儿,怀揣着对女性的恶,怎会善待自己的妻妾?沈大脚何其神通广大,她知道杜慎卿有此癖好,还是把王家姑娘说之为妾。她简单介绍完王姑娘后,又把王姑娘的弟弟王留歌重重地夸了一下,牢牢抓住了杜慎卿的小癖好。如此婚姻哪有不成?娶妾当日,他不备席不奉请,把个王姑娘孤零零地就接了家来。及至王留歌来看姐姐,杜慎卿拉住他细看,赞叹他模样标致,说他姐姐不如他,嘱咐他见完姐姐就出来坐,陪着喝酒唱曲,告诉他湖亭坐会的事,一场欢聚,好不乐哉。王姑娘没出场,但她命运的马脚藏亦藏不住,沈大脚实在害人不浅。

以上两王氏,看似被沈大脚所骗,实则命运都拜封建礼教社会所赐。

六、中国妇女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之路,漫长而艰辛。

十八世纪末,工业技术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化并取代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大批女性走进工厂,走入社会,获取了工作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同时,受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感化,妇女对独立谋生、享受教育、自由婚姻、参与社会管理等权利要求更强烈。“五四运动”,让中国女性有了开放、进取、独立的现代意识。旧道德、旧文化、旧思想、旧风俗等等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和范围迅速扩大。“五四运动”后,女性地位产生史诗级变化,中国妇女独立人格思想真正觉醒。

纵观历史,中国妇女争取独立自由平等之路,漫长而艰辛。一、1898年,“戊戌变法”虽败于政治,却为中国人民引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天宝物竞、男女平等”的思潮。此是中国女权运动的萌芽。一九〇三年,妇女问题刊物《女界钟》呼吁女性六权,分别为:入学之权利、交友之权利、营业之权利、掌握财产之权利、出入自由之权利、婚姻自由之权利。二、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妇女们有的穿起男装,与男人一起参加革命运动,奔赴光明,为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流血牺牲。此过程形成“擬男”主义,以求从政治参政权上达到男女平等的目的。后期,亦有妇女捣毁参议院的行径,但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这样评价这些女革命者“实为遗憾,然她们的勇气唾弃千年的陈旧思想,唾弃万人的毒评,勇往直前,毫无顾忌,简直是一粒猛烈的炸弹,投向死寂的守旧的妇女界。不管她是使得人惊醒或恐惧退缩,总之她的意象是扩大的启蒙时代的先驱。除了她们的热烈的情绪和雄厚的胆力而外,谁又能多求她们缜密的理论和合轨的言行呢?”三、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五四运动”爆发。此时,女权运动如日方升,蓬勃生发,一直到伟大的北伐时代。中国工商业渐渐抬头,《新青年》杂志关注妇女问题,在“五四运动”的狂潮中,中国妇女以自由独立人的资格投入和发起解放运动。女性精神的觉醒,标志着中国民族的彻底觉悟。1921年,广东省宪法起草时,该省妇女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的同一天举行大示威运动,以要求参政权。是年,有少数妇女被选为议员,其后,四川、浙江、两省妇女亦获此权。女权运动取得了初步成绩。再后,《女子参政协会》、《女权运动同盟会》等相继发起。协会的内容摘抄如下:“我们并不抱着参政权万能的迷信,却不能不把参政权看做保障女子权利的最有功效的方法,我们也承认知识平等是权利平等的原因,但还须承认权利平等是达到知识平等的唯一方法……迸发的目的:推翻专为男子而设的宪法,以求女权的保障;打破专以男嗣为限的袭产权,以求经济的独立;打破专制教育制度,以求教育平等。”“全国教育机关一概为妇女开放;女子与男子平等享有宪法上人民应享权利;法律上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承继权,财产权,行为权等,依男女平等原则,大加修改;制定男女平等婚姻法;纳妾者以重婚罪论……依‘同工同酬’及‘保护母性’的原则制定保护女工法。”

纵观以上历史,每一次妇女解放运动都伴随着历史革命运动,足见妇女解放之艰辛不易。一九二四年,中国妇女第一次参加“三八国际节”,继此,中国妇女彻底投入中国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无数巾帼英雄不让须眉,慷慨赴死,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留下灿烂一笔。而今,更多的女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各行各业都有女性精英,她们为建设祖国,强大祖国,为复兴民族,人民幸福努力着,奉献着,绽放着灿烂的火花。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