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出发时,莫文骅到底是从军委干部团、还是红八军团出发长征的?因为这两条线路,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境内,是南辕北辙:一条是由北向南而行;另一条是由东至于都县城郊、再折西南而去……


  

  今年5月,笔者在参加县政协组织开展的中央红军长征专题调研活动中,通过实地调研、史料收集、整理征编工作,撰写了《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都出发线路》等调访文稿。其中,在《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都出发线路》这篇文稿中,详细介绍了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性转移的原因和目的,以及战略转移的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红军主力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的对外代号、组织机构、各级领导成员名录等等。

  笔者在文稿中记叙道:“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安”,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共4693人。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此纵队下辖四个梯队……第四梯队由干部团、医务所、运输一排组成,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毕士悌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方强任总支书记。其中干部团是由红军大学、公略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合并组成,下辖四个营,第一、第二营为步兵营,第三营为政治营,第四营为特科营。另有上级干部队(简称上干队),分指挥科、政治科等,属干部团指挥。”

  “1934年10月10日晚上,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从瑞金梅坑出发经田心、沿坝、麻地、万田。干部团由晚上由九堡向宽田抵进;10月11日从晚上出动,并应到达宽田,从晚上出动,并于到达岭背圩后,即配置训练;10月12日集结在古田、岭背一带;10月13日,仍留原地配置休息,并开始架设雩都到小溪的长途电话。干部团编入纵队,余同上;10月17日傍晚开始在于都城东门渡河,经新陂、小溪、上坪,19日晚移畚岭,20日晚上转移到合头(今安远县双芫乡)地域。”

  该文稿被收入在笔者编纂的《红色追寻》文集中。7月初,笔者邀请原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工作系退休教授、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理事、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左月燃教授为该书稿作序,并将书稿一并发给左教授斧正。

  尽管左教授说“自己身体有恙,眼睛视物不清,基本不太看手机和电脑了”,但她还是说先看看稿子。过了几日,左教授来电话说,“你的文稿看了两遍,序也写好了。还有几点建议稍后一起发给你。因为涉及红军史的内容需要对照查阅历史文献和有关记录、电报,所以看的很慢,我也给你写了几条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二天,左教授发来《对书稿的修改建议》,重点提到《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都出发线路》一文中涉及“莫文骅”的修改建议。

  左教授写道,在“文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于都出发线路》中莫文骅出现在第一野战纵队干部团的名单中不准确。查阅相关史料——长征出发时,莫文骅从红五军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调任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黎平整编时调五军团,遵义会议后转调到‘上干队’任政委。——摘自《莫文骅回忆录》”。

  左教授还写道,“搞研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谨慎下结论,孤证不立。搞历史调查,没有旁证则存疑;二是使用资料注意,回忆一般可靠性较差,包括亲历者的回忆录,需要寻找其他佐证,我们搞文史工作要落笔有据。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可以讨论,先说这么多。”


  

  于是,笔者开始认真查找莫文骅将军的有关生平情况。

  莫文骅 (1910年1月7日—2000年5月31日),又名莫万,字六琴,广西邕宁县亭子乡(现属南宁市江南区福建园街道亭子社区)亭子村人。毕业于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第六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参谋,第十九师辎重队队长、连长、连政治委员,红七军直属政治处主任,上犹、崇义游击队指挥部临时总指挥,湘赣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央苏区军委会总司令部直属政治处主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宣传部部长,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南下支队副政治委员,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治委员,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政治委员,第十四、十三兵团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南宁市市长,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院长,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2000年5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那么,莫文骅长征时究竟是从哪里出发的?要了解莫文骅的出发,就应了解莫文骅长征开始的职务。

  我首先找到了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在1987年7月出版发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通过查证该书得知,(1)在P86页中记载: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4年10月—12月),在“军委第1野战纵队”的“第四梯队(干部团)”内容,莫文骅为政治部主任;(2)在P88页的“红八军团”内容,军团部名单只录入了红八军团的军团长、政治委员、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名单,而往下职务的人员名单则没有记载,如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的名单;(3)在P89页中记载:中央红军遵义会议后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5年1—6月),在“中央纵队(1934年12月,原军委第一、二野战纵队合并成军委纵队,1935年1月19日改称中央纵队,后仍称军委纵队)”的“干部团”,莫文骅为政治部主任,并兼任“上干队政治委员”(肖劲光任队长)。(4)在P92页“红军第1、4方面军懋功会师后各级领导成员名录(1935年7—8月)”中记载:“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5年6月,红军第1、4方面军会师后合办),校长倪志亮(未到职),政治委员何畏,教育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刘少奇,莫文骅为总支书记。”

  笔者又查阅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苏区辞典》(1998年12月)中的“人物",竟然没有查到“莫文骅"将军的名字及简介。

  左教授则说,著名党史专家刘统曾整理注释《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该书是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收入了莫文骅的回忆录《在重围中》,以及作者莫文骅的个人简介:莫文骅(1910——2000),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装甲兵政委,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长征时任红八军团宣传部长。1934年12月湘江战役后,红八军团因担负掩护任务,遭受重大牺牲。后取消编制,并入红五军团。


  三

  紧接着,笔者查阅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莫文骅回忆录》(1996年7月),作者简介莫文骅,广西南宁人,1910年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党。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历任红军参谋、辎重队长、连长、政治处主任、军分区司令、军团宣传部长、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四纵队政委、第41军政委、第14兵团和第13兵团政委。建国后,任南宁军管会主任、南宁市委书记兼市长、广西省委副书记、广西军区副政委、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院长,装甲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在《莫文骅回忆录》(1996年7月出版)的“第五章长征路上”“血染湘江”中,详细介绍了长征开始时,其跟随红八军团行动的情况,“10月17日,我赶到古龙岗向红8军团政治部报到后,便跟随部队强行军。因时间紧迫,罗荣桓主任只好边行军,边向我介绍部队情况。

  8军团是同年9月在兴国集贤圩由扩大来的新兵编成的。下辖21师、23师,共7000余人。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参谋长唐浚。为加强领导,中央还派刘少奇同志担任军团党代表。该军团21师原配属江西军区,还打过几仗。而23师则全是新兵,尚未上过战场。周昆和黄甦两人原在1军团时分别为师长和师政委,罗荣桓同志原是红I军团的政治部主任。

  行军步子在逐渐加快,当部队向西跨出苏区边界时,大家不断地回头,凝望着中央苏区的山山水水,不胜留恋!

  在该书“第五章长征路上”的“在红色上干队”中,记载了有关“上干队”组织序列、人员结构等情况,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和地方干部学校的一部分合编为“上级干部队”。队部下设三个科(人数上相当于三个排),即军事指挥科、政治科、地方工作科,连勤务人员共约140人。上干队属于中央军委的建制,但由红色干部团指挥,归干部团的战斗序列。干部团的团长是陈赓,政治委员是宋任穷。

  “指挥科是训练团、营级军事干部的,约10人……政治科是训练团、营级政治干部的,约40人……地方工作科由地方干部学校的学员(县委书记,县长级干部)组成,约40人……

  遵义会议后,中央将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李一氓和冯雪峰等五位负责同志分配到上干队一起行动,名义是‘政治教员’。我也是那时到上干队工作的。

  上干队队长是肖劲光……上干队原政治委员余泽鸿,是四川人,在赣东北红军任过政治部主任。遵义会议后红军到四川、云南边的扎西(今威信)时,调他去地方开辟川滇黔革命根据地。由我接任政治委员。去前,我是红八军团政治部的宣传部长。我去上干队工作,是在1935年1月19日至29日的土城战斗后,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弼庭通知我的,他来不及详细介绍情况。而我到上级干部队时,原来的收治委员已走,肖劲光队长简略介绍情况并和全队的同志见面后,我即开始工作。”


  

  长征出发时,红八军团代号“济南”,周昆任军团长,黄甦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共10922人。下辖红21、23师,代号分别为“定南”、“龙南”。根据中革军委《关于成立第二十一师的命令(1934年8月25日)》:“任命周昆为该师师长,黄甦为政委,罗荣桓为政治部主任,唐浚为参谋长……二十一、二十三两师合编为八军团,二十一师首长即兼军团首长,不另组军团直属队。”

  1934年10月8日晚,红八军团撤离兴国县古龙冈西北战场,在古龙冈集结,随后经于都县北部之平安、桥头、银坑南移。21师从兴国古龙岗,经于都桥头乡水背村、朱屋村、桥头村、江背村、历迳村、马安乡上宝村、贡布村、溪背村、头金村、马安村(西汾村)、仙下乡龙溪村,至兴国杰村、社富。23师在10月9日撤出战斗后赶到古龙冈圩,连夜向梅窖、三寮方向前进,当夜在梅屋宿营,10日通过梅屋圩、上下谢,经岩前圩、平安寨、谢田到达银坑时,当晚部队在银坑宿营。据《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记载:“1934年10月12日,红八军团从晚上出动,由桥头、银坑转移到杰村、澄龙、社富地域。”从10月13日—16日,在集中地整理、补充并进行军政训练。10月17日晚,由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经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下坪至蛇口(今黄坳村),在孟口(今罗坳镇孟口村)集结休整,并于18日晚,自于都河孟口(含)至三门滩间河段渡河后,经贡江镇芦山村、罗坪村、密坑村、新陂乡庙背村、中塅村、群联村、罗江乡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林、乌坑(黄林、乌坑已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村草坪嶂、长洛(今赣县);另有红八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经罗江乡高滩村、洋坑村、联丰村、苏坑村、新屋村、筀竹村、西岗村、长洛(今赣县)。19日白天,在罗家渡、太坪、长洛(今赣县长洛乡)地域。19日晚上,红八军团由太坪、长洛坳(今赣县长洛乡与于都县罗江乡交界)地域开抵黄沙坑(今赣县韩坊镇)、黄朱排(今赣县大埠乡)及营田(今赣县韩坊镇玉龙村)地域。并派出部队侦察信丰、韩坊之间通洪村、坪石的道路;侦察王母渡、立獭圩之间的渡河点,并准备渡河。20日黄昏前,红八军团以23师为右翼队,由黄朱排经寄桥角前进至王母渡南之寨下、下港地域渡河,即以该师控制渡河点两岸,并派兵分向王母渡、信丰两方警戒。以21师为左翼队,开进至长演坝(今韩坊镇长演村)、大树下,拂晓即佯攻韩坊之敌,并箝制之。25日,红八军团全部渡过桃江河。


  由此而知,莫文骅长征时担任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且跟随红八军团踏上漫漫征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