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21级2班的退伍军人大学生王应龙同学,退伍后回到校园得到了班级同学、退伍大学生战友及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得到了国家选拔。王应龙的成长,从个性及专业发展、性格成长、社会责任、公益事业等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成功经验以及榜样作用,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王同学有入伍两年的经历,部队的教育训练,是他成长为国家优秀人才的重要一环。


  一、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如今的中国,外语教育已经普及到中小学,2000年起外语不再是紧缺专业,就业机会也相应减少。学习外语还有没有用,还有没有就业的良机,成为家长和学生心中的疑虑。很多高中生尤其是男生,不愿意再选择学习外语。

  王应龙不一样。高中毕业时他决心报考远在西北的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他的理想是能成为优秀的译者,将中国故事传播到全世界。尽管家在浙江,他却报考了西外。因为西外的英语翻译一直在全国同行中居领先地位。在这期间无论发生了多少变化,有多少人转向,王应龙始终坚持当年自己选择,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

  外语一直是沟通交流世界必须掌握的特殊语言技能。《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就是精通多门外语的语言大家。

  马克思说过:“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A foreign language is a weapon in the struggle of life。)”这位科学巨匠不仅是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贡献给人类,还在语言、文学以及教育等方面也为人类做出了榜样。他17岁时就掌握了拉丁语、古希腊语、德语,19岁学会了英、意两国的语言后,仍不倦地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精通了多种外语,使马克思在为他从事的革命斗争工作时得心应手。

  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其胸怀和眼光就是全世界的。《共产党宣言》的结束语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国际歌》副歌部分的“英特纳雄耐尔(international)就一定要实现”,当时副歌的翻译者,旅欧支部的陈乔年建议用法文原文,因为international一词的发音在西方语言里是一样的,凭着这首歌,这样的信念,就可以在全世界找到自己的战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寻求救国之道,远赴欧洲和苏联学习,正是共产党旅欧支部及留学苏联,才得以将《国际歌》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译介到中国。在延安,为了适应抗战形式的发展,增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迅速提高我军的部队建设,1941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延安三分校建立俄文大队,之后更名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延安外国语学校。               

                   (铁血铸军魂) 

  解放后根据政务院布局,1952年在西安成立了西北俄专。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习仲勋,批准该校建址于西北政法学院(原延安大学、西北民大)对面突兀的高坡上,表现了与老延大的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习仲勋主任指示将西北大学俄语系等西安各学校的俄语师资集中于西北俄专,并在西外建立了陕西地区第一座苏联专家居住的仿苏建筑的灰色二层楼。1958年国务院指示在原址上成立西安外国语学院,三位院领导王云风、张治平、张逊斌都曾在延安大学任教,均来自延安51所高校组建的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为张治平,西外的创立及周总理的任命刊登在当时的《陕西日报》头版上,该校直属外交部、与教育部共管。

  建校不久,张治平院长向前往西北视察工作的陈毅外长保证:西外要“赶上全国一流外语学院,争当全国第一流外语学院”,受到陈外长的鼓励和表扬。作为外交部、教育部共管高校,西外在来自延安大学的张治平院长带领下,教职工以延安精神建校办校,外语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优秀毕业生一批批走向国家重要外事岗位,不少人成为我国外交战线的骨干和栋梁。西外的迅速崛起和杰出贡献,在全国外语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再次得到了陈毅外长的表扬。改革开放后,西外青年教师刘军在全国翻译大赛中夺冠,奠定了西外在全国外语院校的地位。西外是几乎与北外同步发展同声翻译的学校,涌现出刘育红、赵毅慧、梁颖等一批优秀师资,使西外迄今为止仍保持翻译专业全国领先的地位。八十年代,西外进入教育部命名的中国外语八强高校。

  要学好英语翻译专业需要花力气下苦功。一旦确立目标,王应龙就勤学苦练,一刻也不放松。即使暂时离开高校,在训练严苛的一线作战部队,也不忘抽空背英语四级单词,读能找得到的外文书刊。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有目标有计划且高度自律的学生。到军营,他是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士兵;回学校,他是博闻强记、勤奋好学的学生。除了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还努力自学,不断扩大不同学科的知识面。他懂得,要做一个合格的译者,不但要掌握精通外语,更要涉猎广泛、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准确及时地完成各种不同领域的翻译。早在大一,他就意识到翻译工作中口译的重要和相对于笔译的难度,便提前自学口译课并加强日常练习。他知道要想精通专业,除了比别人更加发奋努力,没有捷径可走。

  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每一门课,以严于律己的态度对待所有课程,王应龙在大一就获得了二等奖学金,综测排名名列前茅。大学生当兵曾经有风言风语,有人说“功课不好的才去当兵”,还有人说:“大学当兵是浪费时间”;王应龙却觉得,每一个职业都是成长的历练,好男儿当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国家荣誉和尊严。业精于勤;荒于嬉。三年的学习,他始终保持着高绩点和综测的领先地位,他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军营的优秀士兵,同样是校园里的优秀学生。

  大国外交,精彩纷呈。从延安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走来,到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开创的“中国式外交(Chinese Style Diplomacy)”,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进世界局势的发展演变。世界并不太平,战火持续延烧。国家意志在大国外交领域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秩序观和价值观。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塑造我国和世界关系新格局的当今,急需大量精通外语、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经济、文化、旅游、商贸,教育、艺术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这里有校园的文化熏陶学识养成,也有铁血铸军魂,烈火炼真金的锻造。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忠于祖国,勇敢坚定;这是军营的磨砺,也是军旅生涯的馈赠。


  二、铁肩担道义  关爱暖人心

  刚回到校园,退伍军人王应龙就被全班推选为班长。同学们说,首先出于对军人的尊重,也被他沉稳、成熟的气质所折服。军旅生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兵船合练的狂风巨浪,从未体验过翻江倒海的晕船;有着恐高症,却要完成有相对高度的机降训练;5公里负重障碍越野,队列射击刺杀格斗土工作业……高强度高标准的严格,去掉了王应龙高中生青涩内向的性格,锻炼成永远不怕挫折的无畏战士。 

  当兵对男生来说具有特殊意义。高考后他没有立刻走进心仪的大学,转身去了绿色军营——大学是他的理想,当兵是他的信仰。对于军营,有人怕苦,有人怕累,有人怕严格的纪律约束。在王应龙看来,苦和累,约束与管辖,正是人成长的必须。训练虽苦,但依据科学;部队虽严,但有浓浓的战友情。他的班长给了他最严格的训练,也给了他不尽的温暖。在部队,他学会如何做优秀的士兵,跟着班长,还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团队成员。部队教会他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懂得了生命的价值:珍爱生命,每一刻都要活得有意义。

  春风化雨,雨露滋润;部队的点点滴滴都被他运用到班级的管理中。

  (兵船合练)

  对待同学如春天般温暖,谁的情绪低落,他都能很快知道,配合辅导员老师一起做工作;无论是什么工作,谁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第一时间来帮忙。王应龙亲切温暖,“像邻家哥哥,”同学们说,“在最需要的地方,总看得到他的身影。”大家感受最深的是抗疫期间,这些退伍士兵大学生率先向校党委请命做抗疫志愿者;在新冠病毒最猖獗之时,高校里的退伍军人大学生们犹如一道屏障,守护了同学,守护了学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动和感染?解放军是一面旗帜,危急时刻就是安全就是保障。

  同学们还说,防疫隔离期间,那个忙碌着给全班甚至外班的同学领菜送饭的,一定是王应龙。有人惊诧,为什么王应龙和他们的战友会不知疲倦?现在的社会很多人讲实际,和自己没关系的事尽可能少做或不做;与钱没关系、没有报酬的几乎就不做。而王应龙他们不计较得失不在乎名利,永远积极地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学院红歌会的拍摄,参加二食堂拍摄,组织战友做海底捞开业仪式,参加“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宣讲,参加2022——930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全国直播的烈士家书诵读,参加20大献礼的西外大学生退役军人军体拳表演,到宫子村支教,去迈思特笔译班批改学生译文答疑;去欧亚青年论坛和丝路国际论坛做志愿者……王应龙和他的战友们身上展现的是人民军队最本质的东西——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机降训练)

  在部队,王应龙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的情况和问题,他学会了调查研究,学会了集思广益,善于运用群众智慧大家的认同去管理班级。在矛盾最敏感的综测问题上,高翻2102班班级综评平稳进行,从没出现过矛盾和争吵。新兵时王应龙不爱说话,现在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合作,如何拓展和联系各方面的人才共同完成任务。日复一日,他参与的各种活动在成才的路上留下了坚实的步伐;他的每一次实践都是经验的积累,在众多繁忙的工作中,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


  三、打造校园里红色军旅文化

  这是一次特别的诵读。2022年9月在国庆即将到来之际,西外退役军人大学生们收到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的邀请,参加第9个国家烈士纪念日“跨越时空的思念·诵读红色家书”线上视频展播活动,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多地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学校,陵园等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及退役军人代表诵读烈士及烈士家属的书信,利用这个方式缅怀英烈,纪念为这个共和国诞生,保卫共和国牺牲的英烈。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说,9月30日纪念烈士,因为这个共和国,不仅属于最终的生者,也属于那些牺牲的先烈。

  西安外国语大学退伍军人群体,是一支退伍不褪色,在高校高扬解放军战斗旗帜,营造校园红色军旅文化,敢于挑战困难,需要时挺身而出的先进群体,为全校青年学子树立了迎难而上,勇敢无畏的榜样力量。2022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蔓延陕西省,各高校学生高度集中,疫情防控形势危急,西外退伍军人大学生冲锋在前,首先向校党委请命担当抗疫志愿者。在校园各个抗疫关口都有退伍军人挺拔的军姿。在消杀最严重时刻,是他们背着沉重的消毒液,迈着军人的步伐,以作战的严整、精准、高效地完成偌大校区的灭毒工作。是他们,带动了全校大学生争当志愿者;是他们,以实际行动教会了同学们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是他们,用自身形象向全校师生诠释了什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什么是“听党指挥,作风优良”;什么是献身国防,保卫祖国。

  只闻书声琅琅的高校,从此有了金戈铁马、剑指强虏的英气,有了飞度关山、御敌千里的豪迈。打造校园里的红色军旅文化,给文质彬彬的高校带去了铁骨钢筋,文武兼备。军事、国防,大踏步走入广大师生的生活中。

  (军训教官)

  在人武部王涛(退役军人)老师的带领下,针对疫情严重,部队战备紧张的情况,利用退伍军人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军事教育素质成立了军训自训教官团队。

  王应龙是其中之一。他带训的大学生,不仅完成了军训规定的队列、射击、包扎科目,还增加了据枪和心脏复苏训练。根据实战所增加的项目使带训学生射击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战地救护更具实操性。王应龙还把军队的团队精神,战友的信任放进军训中:两人一组的放松按摩,增加了彼此的关爱和友情。军训结束后,王应龙当选为最受欢迎的教官。军训期间带训大学生的同时,教官们还进行国防教育,宣传红色军旅文化。他们将“百面战旗红”战旗故事浓缩成符合大学生接受能力的宣讲方式,在视频辅助下,讲述战旗精神;是全国高校唯一一个宣讲战旗故事的退伍军人大学生群体。以打造校园红色军旅文化为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厅大创项目一等奖。

  时刻牢记战士使命,不忘战士责任。在佩洛西窜台之际,8月1号东部战区重磅发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决不会坐视不管”后,在东部战区退伍陆军王应龙、东部战区退伍海军马尼拉带领下,西外全体退伍军人大学生齐声喊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若有战,召必回!”以这样一支保持军人本色,弘扬英雄气概的高校大学生退伍军人群体,受到中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邀请,尽管只有两天的时间,学习工作任务繁忙,大家还是争先恐后争取诵读烈士家书的任务。

  以解放军的奉献精神和高质量完成任务的速度,终于到了直播时间。除了黄继光母亲之外,有吴书、詹丰兴、毛道真、冷泉、彭自兴、孙生禄、李仕泉、鹿鸣坤、王兴玉、康致中10位烈士的家书。分别由研究生许琴、白奔、陈若冰;本科生汪鑫、王应龙、王七盼、王子暾、杨嘉琪、程思锦、张正佳、王汉冰11位同学诵读。他们的诵读随着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快手、抖音”视频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国家一级媒体平台直播传遍了全中国。在他们身上,不仅代表了新时代年轻战士的抱负和理想,也标志着高校莘莘学子的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志向。他们的诵读表达了年轻战士最深切的缅怀,青年学生最崇高的致敬。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今日中国的繁荣昌盛。在他们庄严肃穆的朗诵中我们永远铭记了先烈的牺牲和奉献。

         (征兵咨询)

  与经济战、贸易战、科技战、军事战相比,最难打的就是思想战或文化战。任何形态的战争本质上都离不开思想战。基辛格在《大外交》里将意识形态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放在一起,作为国家的三大核心利益。以舆论战形式出现的思想战,不仅有媒体话语权之争,也包括理论、思想、与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孙子兵法》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不战而屈人之兵。”当高校各种思想纠结,鱼龙混杂之际,退伍军人大学生们的集体行动,旗帜鲜明地捍卫了国家利益,站在了爱国主义的思想战线上。2023年3月17日下午,在双拥学校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举办的“大手拉小手 铁血铸军魂”的国防教育主题活动中,在老兵郑闽江教授带领下,王应龙、王楚天、许琴等10名退伍军人大学生进行了班队列表演,来自边防海防前线的王楚天、王应龙与郑教授做主题发言。那次成功的国防教育,震撼了全校小学生。“追星当追人民解放军”成了当天最响亮的口号,迅速传遍了省市。6月8日中午,省考核组要求立即拿到317三个人的发言稿和视频,远在北京考场的王应龙,仅用20分钟时间跑步取来视频发送给过来,当时距离用纸质材料向省长和省委书记汇报,不到一个小时。

  (317国防教育主题演讲)

  全民国防教育在3月份的两会刚刚通过,各省成立了“国防教育处”,“一所地方大学就拿出了如此成熟的实例。”地方政府这样高度评价。

  在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军队的当今,高校成为国家征兵的主要来源。退伍军人一批批回到学校,正在改变着高校大学生的构成:这不但是国家培养未来人才的重大举措,也是对高校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未来的毕业生首先应该是思想战线国家利益的捍卫者,中华文化腾飞的创造者;是服务人民,贡献社会的奉献者,而不是既得利益的索取者。西外退伍军人大学生做出了榜样,王应龙做出了榜样。他们破除了“军人没文化素质低下”的偏见,用实践和行动证明了:

  “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不为任何敌人所屈服。“(毛泽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