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学者说,绍兴是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

  绍兴是古桥之乡,拥有一万多座各式石桥,其桥梁密度比欧洲水城威尼斯高出45倍。绍兴是著名的书法胜地,曲水流觞的兰亭是书法之乡。绍兴是名士之乡,丛大禹、范蠡、陆游、秋瑾、周恩来到鲁迅,忧国忧民,成为绍兴名士的精神之光。


  街头闹市耸立着鉴湖女侠秋瑾塑像

  出绍兴火车站不远处是商业区,在街头塑有一尊秋瑾立像,誉为“时代妇女之光”。

  1904年夏,秋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她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创作的《鹧鸪天》抒发了她立志为国牺牲的心声——“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1905年7月再赴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 1907年1月她创办我国第一份宣传民主革命的妇女报刊——《中国女报》,号召妇女为争取解放而斗争。1907年2月回浙江,接任绍兴大通学堂督办,与徐锡麟共筹在皖、浙两地发动武装起义。

  1907年7月6日,安庆起义失败,7月13日秋瑾不幸被捕。她坚贞不屈,怅恨自己壮志未酬,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绝命诗,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孙中山称秋瑾为“最好的同志秋女侠”;题词:“鉴湖女侠千古巾帼英雄”;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孙中山在所著《 建国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与徐锡麟、 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并称,褒扬其革命功绩。

  周恩来给秋瑾表妹王去病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他认为:“秋瑾是一个带头打破“ 三从四德”封建束缚的“新女性”,是一个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驱者”。“秋瑾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周恩来曾巡视浙江,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号召世人向秋瑾学习。


  鉴湖流淌着的诗情画意

  绍兴鉴湖东岸有马臻之墓,当年他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却得罪了豪绅,被诬告致死,后来会稽百姓设法把他的遗骸运回,安葬于鉴湖之畔,建墓立庙,永久祭扫。墓在鉴湖东跨湖桥下,后倚鉴湖,前临旷野,墓前有石坊一座。现存前殿、大殿和左右厢,为晚清建筑。宋代王十朋有诗云:“会稽疏凿自东都,太守功从禹后无。能使越人怀旧德,至今庙食贺家湖。” 

  鉴湖又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故里,如今这里还有快阁、三山遗址可去。快阁地处东跨湖桥以西的鉴湖北岸,是陆游中年时赋诗读书处,后改为陆放翁祠,现尚存清代建筑数间。对岸有山阴道直通兰亭。

  快阁向西行数里,就是陆游的故里三山,这是行宫山、韩家山、石堰山三座小山之间的临湖小村,古名西村。现在故居虽废,风景依旧,一派江南湖光山色,使人流连忘返。 

  王羲之“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所言无虚。袁宏道之诗:“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亦非夸张。贺知章、陆游都爱此“湖山奇丽”而终老此乡。

  鉴湖水质特佳,所产绍兴酒驰名中外。湖畔有万年戏台,坐西朝东,两面环水,面临鉴湖,再现了鲁迅笔下的社戏风采。 

  今湖塘、容山湖、白塔洋皆是遗迹。湖上堤桥随设,渔舟时见,远山四围,水清如镜。袁宏道:“钱塘艳若花,山阴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亦非夸张。

  贺知章因爱此“湖山奇丽”而终老此乡。柯岩景区由人们长期采石留下的成群的峭壁、深邃的岩洞和清澈的水塘组成,以石景最为奇妙,有闻名遐迩的大佛岩、云骨等。


  绍兴水乡长卷的点睛之笔

  水乡绍兴,一个栖息在江南边缘不事张扬的小城,占齐了江南的杏花、烟柳、三月春雨霏霏,江南的小桥、流水、檐间呢喃燕子。年长日久,绍兴便行走成了一段布满青苔的记忆。

  潮湿而轻盈,泛着满眼的绿意,不时飘浮出浓浓的墨香:范蠡、陆游、徐渭、秋瑾、鲁迅,一个个从绍兴古旧的台门、纤塘上走来,走进关于故乡、关于往事种种挥却不去的回忆中来。让思绪飞回到那些遥远的岁月,在街头弄里,在摇橹声声中重温一个乡土绍兴,一个文化绍兴。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绍兴留下了歌咏石桥的名篇名句。陆游写过“最好长桥明月夜,寄船策踿上兰亭。”王野有“石桥千古在,流水自淙淙。”徐渭有:“六树梨花打百球,昔年曾记柳桥头”。李慈铭有:“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

  周作人在他的《河与桥》中这样描写绍兴的桥:“往昔居月中,吾爱河与桥。洞桥如虹亘,石梁横空跷。亦长有过楼,步履声非遥。行行二三里,桥影错相交“。

  诗人说出了越中千桥百街,舟车如织的桥乡风貌。同时又写出了桥是丹青中的重笔,是山水画中的浓墨,是水乡长卷中的点睛之笔。

  绍兴的桥,不论坐落在山乡水国,或者是湖光山色中和楼台亭阁间。都衬托着落霞或者朝晖的映照,皆成为美的焦点,形成了桥的造型和环境生动结合的一种综合美。

  举目远眺,水巷中座座石桥依序而列,桥的两旁是古街。幢幢民宅,白墙黑瓦鳞次栉比,一只只乌篷船穿梭其间。水光潋滟,船声桨影,相伴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再加上店铺里传出来的优雅的江南丝竹,令人如梦如痴。

  古人有诗云:全家阑夜泛轻舟,独影霞川五里游。邻水人家花家岸,笛声吹月满红桥。这里说的正是目睹此情此景的感触。

  信步石桥上。古屋闾巷尽收眼底。桥中见桥,桥外有桥,桥桥相望,桥洞连成一串的美妙景象。可谓桥借水而秀,宅有桥而活,令人叫绝,徜徉流连忘返。

  绍兴的桥很多都有对联,风格各异,构成了绍兴的重要文化景观。譬如荫毓桥上有联曰: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

  远处传来的鉴湖渔歌,让人想起汉朝时候的蔡邕:近村飘动的杏色酒旗,至今怀念着晋代的阮籍,阮咸叔侄两人。见到竹子采下制笛,吹出来,果然声韵悠扬。好喝酒的阮籍阮咸曾在阮舍居住,荫毓桥去柯桥,两地不远。桥联因景生情,把余音缭绕的音乐故事,放浪形骸的名士踪迹,渔舟唱晚的鉴湖胜状,统统压缩进这14个字当中,真可抵得上一篇洋洋洒洒的千字散文。

  绍兴的名桥多有故事。王羲之任会稽内史时,从宅第到衙门处,每天要走过一座小桥,见桥头一个老太婆的六角竹扇很难卖,有心做好事,提笔要在竹扇上题字。老婆婆担心把扇子涂坏了,便一把夺了过去。王羲之笑着说,“但言王右军写书法可卖百钱!”老婆婆半信半疑的答应了,结果真有人花高价钱买这竹扇。老婆婆喜出望外,此后每天在桥上堵住王羲之,让他题写。这座小桥因此得名“题扇桥”。


  中国书法的圣地兰亭

  兰亭位于绍兴城西南的兰渚山麓。兰亭小巧而不失恢弘,典雅而兼具豪放。漫步其间,可见修篁凝翠,曲径通幽。

  驻足鹅池,倚栏观赏群鹅戏水,能尽情体味“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野趣逸韵。

  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然而,因为兰亭,从此之后,这个平常的日子就成为了中国书法永恒的节日。

  三月三,是上巳节。曲水流觞千古胜,一篇《兰亭集序》,成就了一块书法圣地。今人谈起中国文字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到绍兴的兰亭。无疑百代书坛何处寻,风流人物在山阴。兰亭诗笔鹅池墨,满纸云烟照古今。

  如今,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每到这时,海内外的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艺,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


  沈园见证着陆游和唐婉的爱情

  沈园里流传着一个悲情而动人的爱情故事。走进沈园,就进了那一首一咏三叹,凄婉哀怨的宋词里。沈园是怀旧的。也是伤感的,我小心翼翼的走在青石板小径上,生怕一不小心就惊动了那对恋人,短暂的相会,就会触及历史上那阵阵的隐痛。

  那细雨中摇曳的翠竹。莫不是那对恋人缠绵相依的身影。那叶片上流淌的雨水,是那红浥鲛绡的眼泪。园中的楼台亭阁,感受着历史脉搏轻轻的跳动。那一咏三叹的诗句,颗颗如珠玉,叩击心弦,发出阵阵的感伤。

  欣赏陆游的词,就如同欣赏陆游本人,他的作品大多雄壮、豪迈、奔放,唯独这首钗头凤和沈园诗展现了他的另一面。陆放翁的晚年,在惆怅思迁,在芦荻萧萧中度过。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句话,生命从世界得到资产,爱情使它得到价值,陆游从爱情当中获取了生命的另一半价值。

  沿着沈园幽静的小道,走上小桥,驻步俯瞰河床,桥下的“惊鸿照影”,恐怕今后是不会再发生了。

  草萋萋,风依旧,记载着沈园里曾经发生过的爱情悲剧。


  感觉鲁迅营造的乡土意境

  明眸越女罢晨装,筕水荷风是旧乡,

  唱尽新词欢不见,早云如火扑晴江。。

  ——鲁迅的《赠人》诗

  今天,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已成为现代绍兴的代名词。你来寻访绍兴?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朝圣之旅。朝圣现代中国的伟人鲁迅先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与故乡历史文化的关系。

  故乡对鲁迅有着巨大的影响。他的《朝花夕拾》中弥漫着浓郁的思乡情调。他在《故乡》《社戏》当中快乐的回想着童年往事。深情的描绘着故乡的石桥、乌篷船、集镇、村庄、农舍、酒店,他记忆深处的民间故事。迎神、赛诗会、社稷。目莲戏、无常、女吊鬼等构成了他的作品所独有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字体现的山川风物、民俗文化,成为绍兴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当时曲尺型的大柜台,古朴的陶制酒坛,醇香的加饭酒,入味的茴香豆,都使人回忆起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时代。有一种使人非去看看不可的魅力和愿望。

  今天的咸亨酒店是80年代为纪念鲁迅100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酒店左侧,有个身穿灰布长衫站着喝酒的男人,他左臂倚靠在柜台上,右手指捏着一粒茴香豆,瘦长的身形,清白的脸上夹着一些忧伤,嘴唇上留着乱蓬蓬的花白胡子。这个活灵活现的雕塑就是孔乙己。

  咸亨酒店一年360天,无一天不是爆满。与其说座上客是来饮酒的,不如说是来酒店品味鲁迅先生营造的那种文学艺术意境。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