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抖音刷到一海军退役女兵的直播,那天刚好聊到军中班务会话题。一时间,直播间的战友们聊得热火朝天,我也不由自主地跟着聊了起来。

  1982年10月,我带着亲人嘱托,怀揣梦想,离开家乡来到了海军某部服役。经过近3个月的新兵训练,我被分到了部队警通连。警通连是警卫和通信合二为一的连队,而我则是连队的一个警卫兵。

  我所在的警卫四班,别看只有9个人,兵员可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北京的、天津的、河北的、辽宁的、黑龙江的、江苏的、山东的、湖南的。这些兵当中城市兵不在少数,北京、天津自不别说,还有哈尔滨、大连、青岛的。他们在城市出生、城市长大,有的还是高干子弟,见过世面,不像我们农村兵那么单纯。

  我们的班长名叫陈增才,是位七几年入伍的老兵,辽宁绥中人,与航天英雄杨利伟是同乡。他个子不高,身板硬朗,走起路来步伐稳健,说话做事干净利索,一看就是个标准军人的模样。一如他的名字,他总是走在增长才干的路上,官兵们都很敬佩他。他的带兵之道,在全连是响当当的。把我们这样一个成份各异的“多国部队”班,带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对他时时都是一个考验。

  在部队的那些年,要问我印象最深、最难忘怀的是什么?我肯定会说还是当兵的那会儿每周必开的班务会。

  有过军旅生涯的人都知道,班务会算得上是军中级别最低的会议了,有军中第一会之称。对于士兵们而言,参加最多的会议非班务会莫属。

  班务会,每周召开一次,由班长主持,星期日晚饭后进行,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主要是小结一周工作。班务会是条令规定,也是军队光荣传统。

  记得是1982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夜幕降临,军营被宁静笼罩。连队的晚点名刚结束,接下来照例就是由各班召开班务会。随着排长一声长长的哨音,各班进入了班务会时间。

  宿舍内,我们端端正正围坐在一起,等待班务会开始。班长陈增才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坚定而有力,他的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战士的脸庞,仿佛能读懂我们的心思。他清了清嗓子,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一周结束了,现在开班务会。老规矩,先学习一篇毛主席著作,然后大家发言,最后我来小结讲评。”

  毛主席著作学习的内容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边聆听、边纪录,班长不时还突出一下重点。 

  发言环节到了,全班按落坐顺序依次进行。发言接近一半的时候,突然有个新兵愣住了,班长朝他看看,该你了。看着班长的严肃,老兵的认真,此时的新兵额头都沁出了汗珠,更加紧张了。

  大家发言结束,终于等来了班长的小结讲评。我屏住呼吸,接受班长对我的评判:阚立青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比较积极,还认真做笔记,文化学习抓得也比较紧,值得大家学习,但打扫卫生不够主动。前面的讲评听得我喜形于色,一个“但”字,又听得我面红耳赤。那次班务会,从头到尾我都处在忐忑之中。

  说起军中班务会,战士们可是有喜有忧的。文化素质高,有点口才,心理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兵,自然不会放过表现的良机。可那些腼腆,不善言辞的兵,让他亮相,真够难为他的。发言既要讲优点,又要讲不足,也可对班里的工作提点建议。说起来容易,可这个度就难把握了。优点说多了,怕有不谦虚之嫌;不足想遮掩,又怕被班长点出来。平常的班务会还好,如果遇上奖励推荐、有人检讨、班级出丑等班务会时,战士们的状态便可想而知了。

  不管怎样的班务会,我皆认真对待,并将之作为前行的动力,在平时的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和一日生活中,我都以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军事技能,加强理论学习,珍惜战友之情。业余时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文化知识,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当兵不到两年,我便被部队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还被抽调到部队干部文化补习班担任教员。1984年我考入海军勤务学院,光荣地成为一名军校学员。

  班务会虽是军中最低级别的会议,但不可小视。它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励士气的有效途径,也是战士成长的课堂。从新兵到老兵,班务会参加多了,嘴皮子就溜了,口才就好了,心理素质就强了,人生阅历就丰富了,班务会称得上是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战士们淬火加钢的熔炉。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