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下早饭碗,92岁的老诗人李林靖要出一趟门,理个发。他住在仙城东部,要去的理发店在仙城西北方向。他家附近有很多理发店,但他对几里路外的刘菊发廊情有独钟。

  刘菊发廊位于老城区龙川街125号,地势偏僻,巷子狭小。然而,这些年,毫不起眼的发廊却成了网红店,甚至在手机上还能检索到。不仅李林靖对这里情有独钟,禹王宫社区的众多中老年人,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扬州、高邮等地的人,来这里理发,有的甚至是一家几代人20年在这里理发。

  理个发只收区区几块钱,刘菊夫妇已经坚守了26年。李林靖乘坐三轮车一个来回差不多要花20元呢,但他坚持要到这里来。他说,不仅是因为这里理发价格低,更重要的是理发技艺高,速度快,服务热情周到。每次理完发,李老都要多给店主10块钱,店主总是坚持不收。

  刘菊五十出头,端庄秀丽,态度和善,见人笑脸相迎,十分礼貌,客人一见就有一种亲切感。她相信和气能生财。她先生周祥国,高高的个子,瘦长的身材,一双不大的眼睛总是笑眯眯的,待人特别热情,十分健谈。客人一进门,他就立即迎上前问好请坐,好像久别重逢的朋友,让客人有宾至如归之感。

  刘菊家祖传理发,她在上海接受两年专业培训后,理发手艺锦上添花。她技艺精湛,又快又好,男客、女客理发只需三五分钟。刘菊对顾客一视同仁,和霭可亲。6元钱理个发,这样的价格全城难找。刘菊理发“价廉物美”,顾客口口相传,迅速传遍江都新老城区,再由城区传到四乡八镇,甚至传到扬州、高邮。

  上世纪90年代,刘菊在上海浦东开了一家小理发店,丈夫周祥国买了一辆汽车从事运输。小日子过得不错。26年前,周祥国年迈的老母亲需要有人照顾,他们的大女儿正上初中,没人照应,刘菊夫妻回到了江都。回来后,夫妻俩利用自家门面房,开了刘菊发廊。

  刚开始,刘菊为人理个发只收2元钱。刘菊坦言:“我们的服务对象大多是老城区居民,他们的收入普遍不高,因此,我们把价格定在2元。房子是自家的,手艺是自己的,除了水电,几乎没有什么成本。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则帮。”

  2012年5月,邻居家的一场火,殃及到刘菊理发店。店面的屋顶全部被烧毁,只剩下躯壳。为修缮老屋,夫妻俩花了近10万块钱。刘菊说:“本来我们还不想涨价,规矩不能破,但不少老顾客劝我们涨价,有的顾客甚至说你再不涨价,我们就不来了。加上修房屋花了一笔钱,2013年,我们才涨了1元钱。”2018年,他们重新建房,又涨了1元钱,变成了4元。2020年,理发店进行装修,将价格调至5元。直到今年,才调整到6元。

  一位在店里等待理发的顾客说:“手艺这么好,价格这么低,我们有时候都有点不好意思。冬天夏天开空调的时候,我们就建议涨一点价,多收一两块钱空调费很正常。可是刘菊说,开空调,就算你们不来,我们也要吹呀。”

  “人是要讲点精神的。”这是周祥国夫妇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2013年开始,刘菊为禹王宫社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理发。禹王宫党总支给她颁发了“特别贡献奖”。2016年5月,禹王宫社区又给刘菊发廊颁发了“诚实信誉奖”。2021年,江都区文明办给他们颁发了“江都好人”纪念杯。

  有一位老人,行动不便,骑着电动微型三轮残疾车来到理发店,可是进不了门,刘菊就让老人坐在车上,她坐在门口给老人理发。如今这位老人也成了刘菊发廊的常客。

  几张理发椅、一只推子、一把剪子,两间门面、一副热心肠。禹王宫社区林树岚书记介绍,作为社区首家“爱心理发驿站”,刘菊不定期向社工和志愿者免费传授理发技艺,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刘菊发廊还为街坊邻居排忧解难。邻居之间难免有一些疙疙瘩瘩,这不奇怪;奇怪的是街坊邻居都喜欢到刘菊发廊来倾吐。久而久之,刘菊的丈夫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排忧解难的办法,就凭他的一片赤诚之心,一碗水端平的公心,总能说得一个个哈哈笑,双方握手言和。顾客们纷纷称赞:我们不仅是来理发的,也是来谈心找乐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