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纵横家,四处游说,他们追求什么呢?不管他们的计策对于各诸侯国是否最终有利,他们自己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为各国设计合纵连横的策略,可能在一段时间奏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无法经受时间检验的。所以,纵横家们在中国历史上犹如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迅速地湮灭了。

  在周纪二中,集中介绍了纵横家的所作所为,他们说的天花乱坠,口惠而实不至,并没有给诸侯国带来持久的和平发展。

  苏秦最后到楚国游说,原文如下: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楚王亦许之。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苏秦再次使出能言善辩的功夫,跑到西南劝说楚威王,他先是吹嘘楚国的实力:“楚国,是天下的强国,有方圆六千余里,百万甲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存粮可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然后分析楚国面临的敌人,就是强大的秦国,而秦国的心腹之患就是楚国,楚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楚国弱,两国势不两立。针对这样的形势,苏秦提出建议:“所以我为大王着想,不如联合各国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季向您进贡,以求得大王的抗秦的昭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都托付给您,练兵整军,听从您的指挥。由此而见,联合结盟则各国割地来归附楚国,横向亲秦则楚国要割地去归附秦国,这两种办法有天壤之别,大王您选择哪一种呢?”楚王也听从苏秦的劝说。苏秦游说六国,为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他成为主持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的国相。他北归赵国复命时,车马随从之多,可与王君相比。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到,苏秦在楚国的游说十分可笑,他为了劝说楚威王加入合纵同盟,竟然说要让“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问题是你说了能管用吗?各国合纵与否,完全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的,不会完全按照楚国的意愿做事。苏秦还说:“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这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谈,对于山东之国而言,如果合纵的结果是对楚国割地臣服,同样是受到伤害,又何必费心费力搞什么合纵呢?而连横的结果,最坏也无非就是对秦国割地臣服而已,对于六国来说,对楚国割地臣服和对秦国割地臣服没有什么不同,这和他在其余五国的说辞是自相矛盾的,抑或是他一心只想赶紧促成合纵同盟,故而开始就心存欺骗。对于楚国来说,是冲着其余五国愿意割地臣服的想法,所以才来加入合纵联盟的,既然其余五国不愿意如此,则退出合纵联盟也是迟早的事。后来的历史证明,强大的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策略,成功消灭了其它六个诸侯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局面。这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结束,秦国按照顺序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的原因,并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没有打好,根本原因在于向秦割地求和。至于合纵同盟,是靠不住的,所以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了。《资治通鉴》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国家的强大,要靠实力,更要靠符合实际的计谋,巧舌如簧并不能给国家带来真正的好处,这是值得我们汲取的历史经验。


  二〇二四年七月九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