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进入津浦线淮南东路,正是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的时刻。此时,创立于盱眙南部山区古城区(今天泉湖镇)的一个抗日民间剧团——洪山剧团,悄然诞生,并一直活跃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风靡于抗日烽火中的古城洪山剧团,把抗日的革命歌曲和洪山调革命戏,唱演得风生水起。


  

  古城洪山剧团创立,有着这样一个来历。一九四一年,在来安县联抗会做宣教工作的王永泉,把淮南路东文化界抗敌协会总会编印的反映民兵抗日斗争的《三字经》唱本,改编成了一出流行于江淮大地的地方戏种——洪山戏。这出戏。一时间很受路东新四军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不久,王永泉又相继将《刘文龙赶考》的故事,改编成富有抗战现实意义的历史剧《从军记》。一九四二年春,王永泉调至淮南总文抗会任艺术指导,他又对《从军记》进行整理加工。同年五月,隶属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领导的淮南大众剧团首次公演洪山戏《从军记》,此后,许多地方剧团先后将这个戏搬上舞台。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组织召开了召集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文艺为人民群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确立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根本方针。从此,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乃至全中国的文艺运动,被推进到一个光辉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淮南根据地的文艺工作也掀起了一个新高潮,形式多样的文艺团体也就应运而生了。

  尽管当时的古城、半塔、旧铺、竹镇、铜城一带,已成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根据地内的农业连年丰收,商业繁荣昌盛,兵强马壮,军民欢腾。但由于国内外敌人的重重封锁,交通阻塞,根据地的人民大众迫切需要通过报纸、刊物和文艺宣传等形式,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了解抗战形势和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情况,借以拓宽眼界,提高觉悟。同时,广大军民的文化生活,也亟待充实。

  同年的秋天,新四军二师文工团派副团长葛明和文艺女战士于峰到中共古城区委,协助地方组织群众性文艺宣传队。梁化农、蔡波、黄浩等区委、区公所的领导同志对文艺宣传工作十分重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力度。在葛明、于峰两位同志的帮助下,一个中共古城区委领导的民间抗日剧团——古城洪山剧团,很快就在抗日烽火中诞生了。剧团组建一开始,团长由中共古城区委委派区大队长徐联山去兼任,后因他军务太忙,又改由古城镇民兵队长陈国民来兼任。


  二

  这个剧团之所以选择在古城区建立,并取名“洪山剧团”,一是在淮南路东的盱眙、来安一带,在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源远流长的“洪山调”(也称“淮洪小调”);其二是时属来安县的古城区古城镇上,一直有一批数十人组成的“洪山调”民间戏班子。

  洪山调,来源于历史悠久,韵味独特的洪山戏,而洪山戏则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戏”(中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再从“傩戏”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旧时的洪山戏,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唱本,且唱且舞。

  这个洪山调,是每句七言和十言的方言演唱,通俗易懂,每唱完一句就伴之一阵有节奏的铿锵锣鼓,通常不用其他丝弦管笛来配。此外,洪山调的唱腔质朴粗犷,高亢嘹亮,朗朗上口,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古城,历代民间艺人时常用来表演传统的古装小戏。这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洪山调”或“洪山戏”被剧团定为主要唱腔,也就有了“洪山剧团”这个名号。

  根据出生成长于古城且担任“洪山剧团”副团长颜敏的口述,颜秉栋代为撰写的回忆文章记述:“古城洪山剧团的组建,是以一批从三十年代起就活跃在民间的艺人为基础的。主要成员中,男的有郭宏、王彬、张少青、蒋栋才、王乃义,女的有叶华、贺玉、陈兰、张玉英等人。建团之前,他们之间互称“玩友”,情谊甚笃;年年春节、岁岁上元之时,或是遇上了丰收年景,便凑合一起,到街头、村头、场头去玩花灯,唱洪山戏。”他们艺出多门,各有千秋,有耍狮子、龙灯的,有玩早船、花挑的,有唱多种曲牌小调的,还有跳加官和手拿简板挨门逐户说《门头词》的。 所到之处,围观者、尾随者成百上千,夜半而不散,把个年节气氛烘托得更加热闹喧腾。

  古城洪山剧团组建时,特别吸收了一些平日里喜欢唱戏、耍龙灯的男女青年,建成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群众性业余文艺团体。参加洪山剧团的同志无一脱产,各有各的职业和活计。白天,大家在自家忙生产;晚间,一个个从不同方位来到区公所集合排练。区公所为剧团腾出了两间房子,星、月、灯给演员带来了“三光照明”。大家不分春秋寒暑,不辞风雨雪阻,天天都坚持在这里排戏练功。每逢农历三、六、九逢集市,大家就扛着红底白字的“抗日文艺宣传队”横幅,拿上四样锣鼓家什,走上街头去演出。春节期间,区委、区署的领导也会加入演员的行列中,带头演唱、献艺,给演员们鼓劲加油。

  古城区副区长那阳春有武术功底,碰上舞龙灯,他就情不自禁地争着耍火球;副区长黄浩善踩高跷,他的身材本来就高大魁梧,踩起高跷来简直像个活“罗汉”,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区委副书记蔡波的肚子里的民间小调非常多,唱起来既流畅又动听,博得观众阵阵喝彩,要他“再来一个!”区大队长徐联山会敲大铜锣,春节几天一直是剧团里响当当的铜锣手。时任嘉山县委书记的汪道涵,还亲自来到洪山剧团指导了一些剧目的改编。


  三

  有了千古以来深受群众欢迎的“淮洪小调”作基础,中共古城区党委、新四军二师文工团和淮南大众剧团来引领、支持和思想艺术指导,古城洪山剧团,很快成为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淮南健康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群众性革命文艺团体。 

  洪山剧团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演员们,高举着白底红字的“抗日宣传队”横幅,走进古城及周边一个个根据地镇街和村头,举行着丰富多彩的革命演出。

  古城洪山剧团演出的开场,大多以抗战时期的革命歌曲:《新四军军歌》《义勇军进行曲》《亡国奴当不得》《大刀进行曲》《延安颂》和《游击队员之歌》《我们在太行山上》等为先导,演出剧目一部分是从《新路东报》《路东农民》《淮南大众》等报刊上选用的,一部分是自编的,剧目内容有宣传中共主张和政策的。既有《三七分租、二五减息就是好》《农会做主当家,不怕地陷天塌》《十劝我郎上前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类;也有宣传抗日前线和根据地内好消息的《罗司令三打来安城》《精干区长梁化农》《金牛山活捉鬼子兵》《锄奸反霸记》《恶霸袁大头,上了“望乡台”》;还有劝人勤奋学好的《赌钱鬼哭五更》《二流子不要脸》《浪子回头金不换》。

  除了“洪山戏”的演出形式之外,洪山剧团的剧目表演形式,还有独幕小戏、相声、双簧、对口词、秧歌、腰鼓、快板,还有当时在全国十分流行的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活报剧”,也就是说这种剧目就像"活的报纸"一样,是常常把人物漫画化,并插有宣传性的议论,从而及时反映时事,达到广泛地在人民群众中宣传抗日的目的。这种“活报剧”大多在街头演出,赶集的农民喜欢看,街面作坊的生意人和手工业工人也乐意听。场场演出,人如潮涌。有时天起乌云下起了雨,观众也欢呼不让演出人员立即收场。

  新四军二师卫生部和一所后方医院,驻在古城西山里面的谢家港。只要二师的部队在前线打了仗,就有一批负了伤的指战员被抬到那里去治疗。这时,古城区委的同志,就会带领洪山剧团的一部分演员去慰问演出。由于那里的伤病员不能走动,无法集中,大家就分散到各个病房去表演:“ 瞧,躺卧者坐了起来/听,剧痛者止住了呻吟……”大家的表演,使伤病员们得到极大的精神安慰。轻伤员和快要康复的同志,积极地给演员端茶倒水,拍手相和。每次简短的慰问演出,都使军政、军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

  剧团的演出的场次多了,艺术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工农大众看的戏多了,对剧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从一九四三年开始,洪山剧团便从单一的街头宣传形式,登上了泥砖或旧门板搭起来的“戏台”,添置了一些简单的道具和幕布,去上演《梁祝姻缘》《白毛女》《生产大互助》等一些大型多幕古装和现代剧目,但大多的演出剧目都是促进抗战的中小型戏剧,最常演的是《蒋、日、伪三丑媾和记》《重见天日》《小鬼子是兔子尾巴长不了》《汉奸的可耻下场》《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民兵参战大支前》《军民团结战春荒》。

  每一场演出,以一出大戏或一两出中、小型剧目为主,再安排一些活报剧和其他曲艺类节目。每一次演出之后,很多台词、曲调就被大姑娘、小伙子们一段一节地学着讲、学着唱。许多时候,一些精彩的唱段,大家是走也唱、坐也唱,一边干活一边唱,有些人吃饭的时候还在唱。不出几天,一个精彩的唱段就会在淮南根据地传扬开来。前来支持新四军抗战的奥地利医学博士罗生特,在来古城一带的新四军卫生学校讲学时,看了洪山剧团的演出后竖起大拇指:“这是一块看不见忧伤的人间乐土。”


  四

  古城洪山剧团,由起初不到三十已壮大到近五十人,大家虽然都是不拿一分钱报酬的业余演员,但是家里的活计再忙再多,也要把剧团的活动排在第一,剧团缺少这样那样的道具、服装,大家是争着去家里拿,到亲戚邻居家去找、去借。

  剧团在淮南根据地的名声越来越大,来古城邀请洪山剧团去演出的区镇也越来越多,走出古城,到穆店、士只 桥去,到旧铺、半塔等,新四军打下了来安和盱眙的县城,剧团还要到县城去。剧团每次到外地演出,两三头毛驴驮运着戏装和道具。

  演员们全凭两条腿走上几十里、上百里的土公路和乡间小道,许多演员两条腿走肿了,脚磨出血泡,仍咬着牙关坚持往前走;力单体弱的女同志走不动,就手拉手地走,扶着他人肩头走。当时没有保健医生随团,大家只能靠带点土制的中药丹丸,或是到路过的村庄人家要点生姜、大蒜、葱须之类,以应急需。一旦到了演出地,大家就顾不上这里疼那里痛,立刻布置戏台,化妆着服,全神贯注地进入角色。当地观众说:“看你们刚来到的时候,不少人病病歪歪,一上台都像个“活猴子”,你们哪来这么大精神?”演员们就会坚定地说:“因为我们为了唤起全体民众,争取抗战早日胜利!”

  1943年2月,盱眙和嘉山两县合并为盱嘉县,隶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这时,中共盱嘉县委和盱嘉办事处设在古城区以北的山芤港一带,因着剧团靠近县领导机关不远,县里的经常在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时,都会让古城洪山剧团去演出。新四军部军部从盐城地区迁至淮南根据地的盱眙黄花塘后,军部首长知道古城区有个宣传抗日的善唱“洪山调”的民间剧团,便指示二师文工团和淮南大众剧团,要多给予民间性质的洪山剧团帮助和支持。新四军二师政治部副主任张劲夫在淮南大众剧团中,特别设置了洪山戏实验剧团。

  同年的秋收之后,古城区委接来新四军二师师部邀请洪山剧团去师部演出的消息,从区委书记梁化农、区长蔡波,到剧团团长陈国民和演员们,大家都无比地自豪和兴奋。古城洪山剧团应邀来到新四军二师师部驻地大刘郢,在容纳数千军民的大操场上演出了《蒋、日、伪三丑媾和记》《十劝我郎上前线》《快快掀起春耕大生产》等几出拿手好戏。戏演结束后,罗炳辉师长、谭震林政委等好几位首长,同剧团的同志们开心握手、和蔼交谈。

  罗师长当场称赞对梁化农、蔡波和陈国民说:“你们的剧本编得好,戏也演得好。打鬼子需要有拿枪杆子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需要你们不拿枪杆子的文艺宣传队去广泛地发动群众,支援抗日战争。我们有了这文武两支队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运动才能胜利。”谭政委接着说:“像你们这样一不脱离生产,二不要人民薪饷的群众性剧团,在淮南还嫌太少,今后尚需多多发展,争取每个区都能有一个。”最后,首长们还嘱咐大家:“你们要再接再厉,多编多演,要做成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好榜样。”

  一九四四年春,洪山剧团在山芤港演出了《英勇杀敌,大报亲仇》一剧,当演到日寇用刺刀杀害中国妇孺同胞时,台下观众立刻发出一片愤怒的吼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受难同胞报仇!”当演到新四军战士击毙了鬼子、汉奸时,台下又响起阵阵大快人心的雷鸣般掌声。

  坐在戏台一侧的盱嘉县委书记朱云谦,看到这起伏跌宕的剧情和场面,感慨地按着身旁的古城区委书记梁化农同志的肩头着力拍了几下,大声称赞:“老梁,真管!你们古城什么工作都干得好,连戏也叫你们演到大家的心里咯。”

  从日本投降到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期的十多月里,中共盱眙县委、县政府、县总队进驻到盱眙城。古城洪山剧团先后七次奉调或应邀进盱城演出。有一次,在盱城上演了《重见天日》大戏后,新四军二纵队的首长硬留着连续给军民公演了五场,司令部专门为剧团杀了一头猪,由两名战士抬到剧团驻地表示犒赏。

  古城洪山剧团,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在淮南成长起来的第一批群众性革命文艺团体。从一九四二年秋至一九四六年夏的三年多时间里,看过古城洪山剧团的戏的工农兵人次达数十万。四十多位穷小子、土丫头身上,有什么天才的文学艺术细胞,而是因为他(她)们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活跃在工农兵大众中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