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第”这名字,咋听起来就是大气,不同凡响。
伫立于“将军第”府前,赴越抗法战争的吼声从山坳而来,穿过高峡,越过草甸,在急速旋转的韵律中冲耳而来;红军长征的军旗漫卷西风的声音,跨过金沙江,沿滇缅公里经古云南县。旋进古洱海卫城的大街小巷,哗啦直抵“将军第”。
将军第是云南祥云县城里北中街23号出了名的古民居。这座古民居的主人杨发贵,生于清道光28年,因在光绪年间剿匪有功被清廷授予“黾勇巴图鲁”名号,后来在赴越抗法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勇号由汉改满即“喀勒崇伊巴图鲁”,于光绪十七年被召进京面圣,后任广西柳庆镇总兵,官二品。
《光绪朝》记载将军第杨发贵的简历:“杨发贵,年43岁,系云南大理府云南县人,由行伍于同治八年投效本省军营剿办迤西逆匪,十年六月克复鹤庆州等处被贼砲伤穿过左臂,案内出力以千总拔補并戴蓝翎,十一年进攻大理府城池登城守敌,左骨髅被贼人枪伤八处,带子五颗,随将杜逆伏谏,群酋尽灭,全郡肃清,案内出力蒙保,于十二年正月奉上谕著免陛守,备以都司尽先補用,并赏加副将衔,钦此。
是年二月克复顺宵府城池,并锡臄等处贼巢及围攻云州等处, 案内出力蒙保,于三月奉上谕著免補都司,并赏给‘黾勇巴图鲁’名号,钦此。
旋于攻克腾越厅城池被贼枪伤顶门,云南全省肃清,案内出力蒙保,于閠六月奉上谕著免補游击以参将尽先補用,并赏换花翎,钦此。
又因前克复大理府属蒙化赵州各城池,并攻援上下两围,案内出力蒙保,于十三年正月奉上谕著赏给二品封典,钦此。
光绪二年生擒匪首苏开先,并克复顺宵腾越等城池,驱逐云州各匪,案内出力蒙保,是年七月奉上谕著免補参将以副将尽先補用,钦此。
十一年进攻越南宣光临洮等处,先后大获胜仗,案内出力蒙保,于是年五月奉上谕著赏加总兵衔,并赏换‘喀勒崇伊巴图鲁’名号, 钦此。
十二年四月委署东川营参将,十三年五月蒙保,以副将留滇归班補用。是年八月剿办猓黑夷匪,擒获逆匪张登发,十四年四月委署 寻霑营参将,嗣于剿办猓黑夷匪,案内出力蒙保,于十五年三月奉上谕著充军机处记名,遇有总兵缺出请简,钦此。
是年八月委带广西营战兵,十六年四月接带绥靖右营防军,是年五月出师三猛剿办逆首魏鸣高,七月奉撤回省驻扎,本年七月蒙保,以年富力强勇敢善战送部引见,于本月初七日由兵部带领引见,奉朱笔圈出著发往广西差委。”
这座古旧而又气魄的四合五天井式的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院落,建于民国初年,坐西朝东,建筑形制规整,布局灵活,造型别致,共一院40间。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以天井为核心。座座小楼,深深庭院,空间丰富,外雅内秀。内有花园一座,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工艺精巧,十分壮观。街道用大青石板铺就,各户人家气宇轩昂的大门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斗拱飞檐高高挑起,指向云天。大门系砖瓦结构,建筑精巧,门头上一大理石匾镌刻“将军第”三字耀眼醒目,房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历尽风霜,“将军第”3个大字,因房主人杨家英的祖父杨发贵任过两广军门而得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门头下边的门楼上挂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指挥部旧址”。那是因为1936年4月19、20日,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李达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攻克祥云,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及红二军团总指挥部曾设在这里,并居住在坐西朝东一楼三开间的房内。
当彩霞染红祥云大地,红军曾渡过的河水正泛着金黄;当杜鹃花摇动山谷的颜色,映山红的光芒正热情绽放……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壮烈的长征。这一充满苦难的中华大地上的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奇迹伟大,名播世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奇迹。震撼世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共进行了38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纵横十几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
红军长征的胜利,真实客观地展示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进行的拼搏、奋斗精神,凸现出红军在长征这个历史转折点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的信念、卓越的智慧以及不可征服的力量。它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军事“围剿”政策的彻底破产,红军胜利敌人失败而结束。
长征,是一个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人们不会忘记长征,祥云人更不会忘记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祥云的红土地上,留着红军将士足迹的伟大历史事件和战斗遗址。
1936年4月16日,红二军团攻克云南楚雄镇南(今南华),17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四、五、六3个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李达率领攻克楚雄南华沙桥后,经楚雄州境内的沙桥、天申堂、天子庙坡,由大哨进入祥云县普淜镇大井村普昌河村一带。
祥云普淜镇大井村普昌河村,是一个宁静而康乐的村庄,进村道路的右侧,普昌河水淙淙流淌,两岸竹林茂密。一座古老的三孔石桥,人称普昌河大桥,横跨在普昌河上,这座石桥已历经上百年的风雨,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如今,这座桥的桥面石块已被无数的脚底磨得锃亮锃亮,两侧的青石护栏挂满了苔藓。桥上清风徐徐,桥下河水呜咽,诉说着一段风云骤起的往事。
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就是从这座没有响亮的名字,却肩负过不一般的使命的普昌河大桥进入祥云境内的,从这里散播革命的火种。
红军战士过了普昌河大桥,沿普昌河谷西进,走茶马古道经小河、麦地坪到达普淜街。据史料记载,红军17日下午抵达普淜镇后,大部队在该镇宿营。红军待人和气,受到百姓拥护:普淜村村民高树的奶奶曾为红军缝补衣服,红军走时给她花钱(当时流通的钱币)答谢;红军一连队在西山桃树坡陆思才家留宿,走时赠送了一件棉袄和两块银元做纪念;红军在普淜镇抓捕并处决了该镇伪公所里平日作恶多端的两个团丁,为百姓除害。
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随后兵分两路,一路从普淜绕小沟田、杨家屋、高村子、姚家田、魏家箐、代仓路、浑水田进入下庄镇境内。另一路则沿沿滇缅公路(今国道320线)西进,经西山董家、中村、下村、花溪、桃树坡、浑水田后绕山间小路至老张营、季五营、旧站、水盆铺,于18日到达云南驿后,星夜兼程直抵祥云城郊,埋伏于城东、城北田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县城,作好攻城准备。19日晨,六师十八团担任主攻部队,在团长成均、政委杨秀山带领下,攻进县衙。红军大队三路进逼,在红军强大的攻势威慑下,敌军纷纷缴械投降。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不费多少枪弹,不牺牲一人,天刚大亮就全部占领了县城。活捉了县团总李玉楼、县长杨钟寿,俘获县城防队、常备队1200余人。
红军大队人马开进县城,就地修整,教育解散俘虏,宣传革命道理,开仓放粮,没收土豪劣绅财产,打开监狱,释放了被关押的群众20余人。人民群众看到红军队伍纪律严明,帮助穷苦百姓,是人民的队伍,群众笑脸相迎,商店户户开门,红军买卖公平。
红军经过祥云的时候,优待俘虏,对俘虏进行政治教育,广泛而细致地宣传革命真理,在红军的宣传动员下,使祥云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穷苦人民的队伍,两三天内,就有上千名祥云男儿踊跃报名参加了红军队伍,随贺龙将军北上,另有少数祥云人在外地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使祥云成为云南省参加红军队伍人数最多的两三个县份之一。这些参加红军的祥云男儿,绝大多数人壮烈牺牲在长征路上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解放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及剿匪战斗中,“幸存的有罗光忠、李桂林、崔明、刘天录、王道义、李桂才、刘福汉、王忠海、王德元九位”(摘自《中国共产党祥云史》第一卷109页),成为新时期祥云籍的老红军战士。
占领县城后,有人建议将二军团指挥部设在西街清真寺。贺龙说,回族同胞爱清静,部队住进去不好。又有人建议设在东街祥城小学,贺龙说也不行,部队住进去要坐地损草。最后,决定把军团指挥部设在祥城北中街23号“将军第”。
19日、20日晚,红二军团四、五、六三个师部在县城宿营,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曾在县城北中街中段的“将军第”设立指挥部,并居住在这里。
红二军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也热爱每一寸土地,没有时间在祥云留连,20日,肩负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重任,陆续向父老乡亲们挥手告别,离开祥云县城和周围村庄,经茨萍、小官村、梁王山、新村等,浩浩荡荡挺进宾川。
同时,红六军团在肖克、王震的率领下,于4月20日从大姚过孔仙桥、人投关入祥云县境,沿楚场驿道经松树林、哨上、奎家村等地,并宿于周围6个村地。先头部队驻进米甸街。21日部队先后从米甸出发,经三家村、朝阳地、小松坡、顺观音箐直抵宾川与红二军团会师于宾川鸡平关。
红军进入祥云后,播撒革命的火种,他们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而红二、六军团过祥云,住进将军第的那段历史,留下了红色的印迹,门头下边的门楼上写着“中国工农红军二军团指挥部旧址”木牌,闪耀着红军的光芒,张扬着贺龙及红军在这里留下的激情以其强大的张力支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所呈现出来的摄人魂魄的震撼和那种奔腾激越的为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是令人沉思的。
长征,这个吸引了全世界人的主题,仍然以它不朽的诗的精神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
2004年4月21日,为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协会和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联合举办“闪闪的红星”——走进祥云特别节目在祥云城市公园广场隆重开演,并于“五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推出。下午2时,一个体现中央对革命老区的关心、支持,体现先进文化传播、体现宣传文化先进基础、走进群众、走进革命老区的“三贴近”的大型节目,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顿时,彩旗飘扬,彩球飞舞,掌声雷动。这场演出,描写的就是1936年4月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过祥云的史诗,它再次诠释了红二、六军团过祥云92个村镇,行程135公里,留着的红军脚印,播下的革命火种,凝结的红军精神,歌颂了红军力量浇注的气概,直透着红军长征过祥云所产生的震撼力量,再次让祥云人目睹了红二、六军团的风采。
在当年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现场观看演出,感受着红军长征所产生的震撼心灵的力量,祥云人们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虽然长征胜利是80多年前一段特殊的历史,但红军在长征中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英勇无畏等精神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已经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丰碑”。
“闪闪的红星”这场演出,是对红军长征过祥云的精神诠释和再现,它唤起人们对红军长征的怀想,挪揄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的日益沦丧,挑战现代人的价值标准,激发现代人激越的情感,以及在经济生活中对精神的回归。
看完演出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由自主地走过“将军第”,默默地凝视着建筑精巧的“将军第”大门上面,用大理石匾镌刻的功力厚重的“将军第”字体和红二军团纪念匾,仿佛昨天的红军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仿佛又看到漫卷硝烟的红军长征的军旗,在眼前骄傲的飘扬,仿佛听到他们一路唱过去的歌声,仿佛看见他们身着灰色的军装,脚登草鞋,扛着枪,背上背着斗笠、蓑衣,显得简朴、干练的身影,蜿蜒行走在长征路上……
离开“将军第”,我的心情还是无法平静下来,那是因为脚下的土地上留着红军的脚印,凝结着红军的精神,浇注着红军的气概。
“将军第”不动声色的浮雕朱梁,深墙灰瓦以及班驳的墙壁,仍然载着百余年前的辉煌,记录着抗法英雄杨发贵的事迹,撞击人们的心灵。守住将军第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红军长征的“精、气、神”。
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祥云的红土地上留着红军将士足迹的伟大历史事件和战斗遗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祥云人民的自豪,是每一个彩云儿女的骄傲。它张扬着贺龙及红军在这里留下的激情以其强大的张力支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所呈现出来的摄人魂魄的震撼和那种奔腾激越的为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是令人沉思的。
没错,这正是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引以为骄傲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辉煌的斗争业绩。
长征,是一个永远讲述不完的故事。人们不会忘记长征,人们将永远铭记长征精神,从红军长征的精神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继承先烈们的遗志,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下,迈开双脚,为实现中国复兴梦,准备开始新的长征。红军长征的军旗漫卷“将军第”的激越交响,正是祥云儿女奏响震天撼地的新长征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