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四年秋的一天,北京城的天有些阴,西四刑场上,一位戴着镣铐,浑身是伤,已不能站立行走的官员抬头向天空望了一眼,脸上现出一丝笑意,脱口呼出一首绝命诗:“浩气还大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慷慨赴死。

此人名杨继盛,为大明兵部员外郎。是年,杨继盛年仅40岁。

杨继盛是因为弹劾奸臣严嵩而被诬入狱的。三年前,杨继盛以《请诛贼臣疏》上疏,历数严嵩“五奸十大罪”,这篇奏疏争得了时人同情,加速了严嵩奸党的毁灭。也因之被严嵩憎恨,反冠以“诈称亲王令旨”的罪名,将杨继盛下锦衣卫狱。 

狱中,要廷杖一百,有人送与杨继盛蚺蛇胆一具,称此物可解血毒,被拒绝,杨继盛慨然曰:“椒山自有胆,要蚺蛇胆干啥?”。酷刑后,杨“臂肉尽脱,股筋断绝,脓血续涌,不亡如缕。”昏死两日后,杨继盛摔碎磁碗,手割腐肉。肉尽,筋挂膜,复手截去,狱卒无不惊撼。在狱中,杨继盛受尽三年折磨。

杨继盛受审之时,“诸中贵人夹道指目,劳以酒肉,袖白金而遗之,至枳道不得发”。杨继盛的《自书年谱》中亦记有:“九月朝审,予带长板扭镣出门,观者如睹,争欲一见颜色,至拥塞不能行。”“内臣益鼓舞称赞,而骂严嵩老贼者以万数。”

有仗义男儿必有忠贞妻子。三年间,杨继盛的夫人张贞多方奔走,为夫伸冤,无果后,伏阙上书,愿代夫死:“倘以罪重,必不可赦,愿即斩臣妾首,以代夫诛。夫虽远御魑魅,必能为疆场效死,以报君父。”

杨继盛自知无力回天,将不久于人世,临刑前一天夜里,他思绪万千,挥笔分别给妻儿写了遗书。他要求儿子秉承自己的志向和品格,做一个光明磊落的君子。他嘱咐儿子把遗嘱“做一个布袋装盛,放在我灵前桌上,每月初一、十五,全家大小灵前拜祭,把这手卷从头至尾念一篇合家听着。虽有要紧事也休要废了。”(右图:杨继盛遗嘱手书刻本节录)

深知妻子个性的杨继盛,劝张贞“勿从死”:“我就死了,留得你在,教道儿女成人长大,各自成家立计,就和我活着的一般,我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欢喜,也知感你。”而被杀当日,妻子张贞也慨然自缢,从夫而去。

临刑,他托付好朋友王世贞:“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我的后事就交给你了!”王世贞哭着点头答应,尽管他不愿意相信眼前的这一幕,但在现实面前,他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好友一步一步走上人生的最后舞台——刑场。


杨继盛生于直隶容城县西河照,字仲芳,号椒山。出身贫寒,七岁丧母,继母妒忌,让他为哥嫂放牛。喜欢读书的他多次央求,父亲终于同意其入学堂。此后杨继盛发奋苦读,中举后入国子监学习,投身国子监祭酒徐阶门下。

这一年,他来到曲阜拜谒孔庙,登泰山山顶,在云卷云舒、浩浩清风里,他写下诗句: “志欲小天下,特来登泰山。仰观绝顶上,犹见白云还。”明嘉靖二十六年,杨继盛考中进士,被补授为南京吏部主事。

生性正直,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杨继盛,见龌龊之事总是要拍案而起。任兵部员外郎时,鞑靼首领俺答数次进犯,咸宁侯仇鸾请开马市以和之,杨继盛上书《请罢马市疏》,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因宰相严嵩庇护仇鸾,继盛被贬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典史。

“ 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在大西北的狄道,杨继盛开办学校,一百多名孩子得以入学,其妻变卖珠宝首饰,作学校之经费。

一年后,俺答依然扰边,马市全遭破坏。明世宗方知继盛有先见之明,再度起用杨继盛,调为山东诸城县令,后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连迁四职。

时严嵩因恨仇鸾侵犯自己,对杨继盛议谏仇鸾,心中暗喜,便在杨继盛的使用上尽力帮助。但严嵩没想到的是,杨继盛并不感恩自己,甚至憎恶他超过仇鸾。被谪后一年内连迁四职,所感是朝廷恩德,应考虑如何报效国家。时, 唐顺之曾劝杨继盛:“愿益留意,不朽之业,终当在执事而为。”然而,杨继盛还是下决心弹劾严嵩。于是就有了那篇著名的《请诛贼臣疏》。呈入后,严嵩看见其中有召问裕王朱载坖、景王朱载圳的话,便暗中向朱厚熜进谗。朱厚熜愈加愤怒,将杨继盛下诏狱。

权倾一时的严嵩,从未放弃过置杨继盛于死地。更况三年来,有杨继盛的奏章在,他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趁着倭寇犯边,嘉靖心烦意乱,机会终于来了。1555年,抗倭将领张经、李天宠被诬告,嘉靖误信,令尽快处决,严嵩趁机将杨继盛的名字列入朝审后行刑名录上,因为严嵩知嘉靖自视甚高,易被激怒。果然,嘉靖没有心思细看,草率降旨,匆匆批了“依律处决”,继盛被斩,弃尸于市。便有了开篇的场景。


四库提要称:杨继盛本以经济气节自许,不屑屑於文字。后人重其人品,掇拾成编。凡奏疏一卷、杂文一卷、诗一卷,行状碑记别为一卷附焉。

吾藏之《杨椒山先生集》四卷,一函四册。清康熙三十七胡范刻本。十行二十字黑口四周单边。钤印:宋蔚如收藏印。《清稗类钞》云:宋蔚如,名宾王。起家市井,性嗜奇书。无力购弆,则百方丐钞,惟以搜罗遗佚,访求放失为事。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仅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有此书。

《杨椒山先生集》中,收有流传千古的《请诛贼臣疏》。字字珠玑,声声枪戟:“臣官居兵曹,以讨贼为职,然贼不专于寇敌,凡有害于社稷人民者,均谓之贼。臣观大学士严嵩盗权窃柄,误国殃民,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奏疏里,他列举了严嵩的“五奸十罪”,最后写道“国之有嵩,犹苗之有莠,城之有虎。一日在位,则为一日之害,皇上何不忍割爱一贼臣,顾忍百万苍生之涂炭乎!”杨继盛“辣手”书就的奏疏,文采斐然,有理有据,直指当朝大贪官要害。同时,杨继盛也清醒地知道,自己弹劾的是皇帝的庞臣,深得皇上信赖,朝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因此,在写奏疏时,他已清晰预见到最终的结局,抱定了必死之心。以必死之心写就的奏疏,读来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文弱书生,其力尚微,然铮铮铁骨,慨然有声;精魂浩浩,感天撼地。更疏中文采斐然,才华横溢,许多言辞今天仍能给人启迪。

(左图:五世堂版《杨椒山先生集》)

《请诛贼臣疏》道出了许多人敢想而不敢言的心里话,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出现“海内传录奏疏,至纸为贵”的现象,“由是天下益恶嵩父子矣。”

就戮前,杨继盛给妻张贞,子应尾、应箕留了遗书,为临刑前一天的夜里所写,3000余字,无一涂改,生僻字还注了音,可见从容。

杨继盛的诀别信动人心魄,在《愚夫谕贤妻张贞》中,除了嘱咐一些家事之外,针对妻子激烈刚暴的性格,杨继盛着重向她讲了一番生死价值的道理。他说:“所惜者,只是两个儿子俱幼,读书都有进益,将来都成的,又怕误了他。一个女尚未出嫁,无人教导看管,怕惹人嗤笑,吾就死了,留得你在,教导吾的儿女,成人长大,各自成家立计,就合吾活着的一般,吾在九泉之下也放心,也欢喜,也知感你。如今咱一家儿,无有吾也罢了。无有你,一时成不的,便人亡家破,称了人家的愿,惹人家的笑。你是一个最聪明知道理的,何须吾说千万,只是要你戒激烈的性子,以吾的儿女为重方可。”

“古人云:‘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盖当死而死,则死比泰山尤重;不当死而死,则无益于事,比鸿毛尤轻。生死之际,不可不揆于道也。”

“二贞年幼,又无儿女,我死后就着她嫁人,衣服首饰都打发她。我在监三年,她发心吃斋诵经,是她报我的恩了,不可着她在家守寡。”

在《父椒山喻应尾应箕两儿》一文里,杨继盛多次要求两个儿子以同胞兄弟的情谊为重,始终和睦。在这份遗嘱中,杨继盛连具体的事宜都交代得非常详细,比如不可说母亲偏向哪个儿子和媳妇,不能因为各自积私财而产生争端,不能因言语差错或一点小事就红脸,妯娌之间要像亲姐妹一样,饮食衣服也要一致。兄弟之间有再大的矛盾,最多只能请亲友调解,一定不要打官司来解决矛盾。

杨继盛告诫儿子,人必须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有立志之后依然有可能成为小人,但没有不立志而能成为君子的。立志并不意味着取高官,获厚禄,而是要心存天理,心存公道。只有公道之心,才能发为公正之行。

“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衣服要朴素,房屋休高大,饮食使用要俭约。休要见人家穿好衣服便要做,住好房屋便要盖,使好家活便要买,此致穷之道也。”

“与人相处之道,第一要谦下诚实。同干事则勿避劳苦,同饮食则勿贪甘美,同行走则勿择好路,同睡寝则勿占床席……人有恩于我则终身不忘;人有怨于我,则即时丢过。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之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

提到家奴麹钺时,称当年用四两银子买来,如守本分,给20亩地养老,如想离开杨家,即按卖身价索息,一两银子年6钱,使他无法赎身,免其他奴仆学他。

杨死后,他的《谕妻谕儿卷》及其他遗物一起被他的后人精心收藏,由分成两个村居住的杨氏家族共有,两村轮流保管,以一年为期,届时交接,或以车马迎送。两村各推选一个年长而德高望重者负责收藏,供奉甚谨,传400余年而无虞。


1562年,严嵩父子的种种恶行公之于世,嘉靖皇帝对错杀杨继盛耿耿于怀,临终之前写下遗诏,欲赠官以补过。隆庆皇帝登基后遵先皇遗诏,对已死的忠谏之臣赠官,杨继盛名列所有赠官之首。隆庆在祭文中评价杨继盛“刚方秉性,慷慨致身”,又云:“死者不可复生,百身难赎;枉者不可不直,三命宜颁。遵遗诏以加恩,悯孤忠而锡恤。特赠尔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谥忠愍 ,葬祭,并加录荫。”又赐祠堂于保定,匾额上写到“旌忠”。

“朕观有明二百七十余年,忠谏之臣往往而有。至于不畏强御,披膈犯颜,则无如杨继盛;而被祸之惨烈,杀身成仁者,亦无如杨继盛。”在《表忠论》中,顺治皇帝这样赞美杨继盛。乾隆皇帝曾为杨继盛画像题诗:“捐躯不为逆龙鳞,两疏千言万古新。直使权臣阴丧胆,何妨烈士显忘身。”

(上图:杨继盛《劾严嵩疏告》墨迹)

杨继盛以身许国,赢得身后一片赞扬。燕京士民敬而悯之,以继盛故宅,改庙以奉,尊为城隍,并以其妻配祀。乾隆年间将他的故居松筠庵改为祠堂,堂内有杨继盛塑像。起草疏稿的书房,后来称为“谏草堂”。弹劾严嵩的奏疏,由海盐布衣张受之刻石,嵌在谏草堂的壁上。受之素敬杨继盛刚直正气,摹椒山真迹,精勒于石。谏草刻就,死于松筠庵内。

明末,民间便现以杨继盛参奏严嵩为内容的《鸣凤记》传奇。黄宗羲为母做寿,特演《鸣凤记》,家人看了为之痛

哭。黄宗羲父亲、御史黄尊素因反对魏忠贤阉党死于诏狱,黄家与杨家有共同经历,故对《鸣凤记》有特殊感受。

顺治帝令中书舍人吴绮编写杨继盛的传奇,成昆曲《鸣凤记》院本,因为写得好,被顺治提拔任为杨继盛曾做过的官——兵部郎中,时人俱认为是“奇荣雅遇”。乾隆间宫中演出《鸣凤记》,孝圣皇太后看了深受感动,问朝中现有没有杨继盛这样的人,乾隆帝回答说,有个叫吴炜的言官和他有点相近,因吴炜应诏上疏,有耿直敢言的味道。

大学士刘墉慨然题跋曰:“顽懦从来不汗颜,坊民以此尚逾闲。捐生那计终无补,知死犹闻重似山。何日墓门飞鸟去,只今祠屋夜鸟还。平生讲席留足迹,萧瑟松风昼掩关。”

清安丘进士马长淑有诗一首:“赡拜孤忠遇象贤,捧来手迹当依然。非关铁画银钩笔,自爱忠肝义胆传。磊落丹心留汗简,峥嵘浩气满云笺。鸿毛泰岱胸中宝,刀锯何曾介眼前。”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众举子“公车上书”,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梁以继盛为楷模,将其故居松筠庵作为基地,在此起草疏稿,并由此出发,带领十八省举子赴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   

被国民党杀害的进步人士浙大教授费巩,在1940年3月31日的日记中说:“读杨椒山公年谱讫,感触万端。念中国数千年历史,多权奸当国,忠烈遇害。颇有志于专治本国史,将来以之分析整理,写成一部政治史,以见民生未尝稍裕,吏治不修之症结所在,并将历史上壮烈有正气之人物若于忠肃、杨忠肃诸公,专文表彰之,以存国家元气,求得遗像,张诸序之壁,可以激发学子忠义之气,因之颇思辞职回家,闭门读书,专攻经史诸子十年。”

李敖在《北京法原寺》中这样写道:清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崇敬杨继盛,也无人没有读过他那两篇正气凛然的奏疏。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忧其短促,但虑其无为。杨继盛在世仅40个春秋,但他一世的清廉、正直却被后人铭记在心,弘扬至今。峥嵘浩气,坦荡襟怀,数百年来,生生不息,正是华夏千年文化精髓之博大,之承继发展,昔时由是,而今由是,将来亦由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