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路过超市,准备买一个嫩南瓜做南瓜糊,却在南瓜摊位旁 ,发现了袋装凉粉,眼睛不禁绿了,心花怒放,醋汁蒜泥凉粉,是多么清凉消暑、美味开胃的尤物啊!

回到家,剥蒜瓣入石臼捣成泥,凉粉浸水切块,与醋汁蒜泥同拌,滴香油,还有童年久违的味道,虽然味道有点寡淡。
       童年的暑假里,是最开怀的日子。黄瓜、西红柿、西瓜、小瓜、李子、桃等诸水果应有尽有,仅仅吃一点打牙祭,那是太小家子气了,吃撑、吃够,那是寻常之事;最开胃怡神的,就是母亲做的午间醋汁蒜泥凉粉。

偷生产队的瓜、洗澡、凫水、摸鱼、开坷垃仗,玩得天翻地覆。玩够了,正好赶上回家吃午饭。母亲已经把刚从大锅里起出来的热凉粉浸在第一遍凉水里,父亲也捣好了蒜泥,给凉粉第二遍浸凉。

那个年代,老家还在使用旱井。阔大的旱井壁是青砖砌出来的,如果旱井使用时间长了,砖缝间就生出绿苔和细草,毛茸茸的,使井底的碧水越发通透,就是再有水头的顶级翡翠的颜色,也不及旱井水的润泽明媚。旱井是大家的天然冰箱,井水冷拔凉粉,只是天然冰箱的一个小插曲。寻常人家,就是等热凉粉即将出锅时,赶紧拎起水筲,去院子外边的旱井中,打一桶冰凉的井水来。

打水,自然不是从以腰臂之力从旱井里拔出凉水来,也不是用辘轳绞出;而是在旱井口的后方(最不碍事的地方。)支起一座龙门架,以一根较为粗直的长槐木棒,悬挂在龙门架下,龙门架就是槐木棒的支点,有了支点,咱们也能翘起地球。棒尾往往固定住一个破损的石臼(碓窝子,),如果石臼的壁破了一个洞,就在槐木棒上开一个榫眼,上面插入一个橛子,把破损的石臼挂在上面即可。也有固定住一个有腰身的石块的,最不济也绑定一摞老城墙大砖。

长槐木棒的另一头,拴着一个带着铁钩子的绠,打水之人只要将木桶的簰儿挂在铁钩子上,拉动绠入井口。水筲是尖底的,一接触水面,微信图片_20240629080055.jpg就歪倒了,等水筲平躺在水面,就往上提起,龙门架的后方有重物坠着,几乎不费气力,就把一筲水打了上来。如果是平底水桶,就得攀住槐木棒固定,摇动绠带动水桶口朝下入水,“咕咚”一声,就盛满一桶水,再越上来。这样打水的,必须是斫轮老手,新手就是鼓捣半天,还是不能把水桶口倒扣在水面,甚至水桶簰脱钩,连木桶也掉在井里。

老家管这种打水工具叫“越杆子”,书面称为“桔槔”。我爸是这方面的高手,把水筲挂在铁钩上,往井里一放一提,一桶水就打上来了,简直就像玩花一样轻松。我妈才把热凉粉出锅,我爸就打过来一桶凉井水了;热锅了的热凉粉还没有全部捞入凉井水里,第二桶井水已经打到锅屋里了。还嫌不够冰爽,就再来第三桶井水浸。

再热的酷暑,一碗醋汁蒜泥凉粉下肚,眼睛里就会冒凉风,头脑顿时清凉起来。

上午吃凉面条、凉面鱼,也是消暑的神器。
       面鱼的做法,与凉粉的做法相似,只是把和成团的淀粉,放在擦板上,从擦板空中,把淀粉团挤成中间粗、两头细的鱼形,入开水锅里,略微煮一下,就用笊篱捞入井水桶里浸泡,候凉,再与佐料混合即可。
       当时的小麦挂面稀罕,喝凉面条都是杂面的。
       小麦面称为“好面”,其他的就叫“杂面”。一般的新女婿上岳父家的门,岳父家就要以“好面”待客,所以翁婿之间称为“好面亲戚”。烧粥、喝热面条,是需要掺入大豆面的,大豆含有油脂多,因此粥醇,杂面条更香,而且面条更劲道。
       喝凉面条,一般不放豆面。因为豆面有较大的豆腥味,就是多放一些醋汁蒜泥,也不能压倒豆腥味的泛滥。
       老家的凉面条,一般要切粗一点。一来,农家饭不太注重形色,大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之古风,吃微信图片_20240629080039.jpg饱喝足才有力气做农活;再者,把杂面条切粗,吃到胃里,不容易消化,当然“压饿”了,而且吃多了,还胃部不舒服。这个时候,老爸就是“黑面包公”,每个家庭成员只能喝一碗凉面条。不过第一碗可以堆尖一点。
       槎子,是老家的万能用具。用白蜡条编成一个斗,斗头开放,其他三面有壁,斗尾有系,可以擓在一边肩膀上,斗壁支撑在一侧胯骨上,可盛青草、瓜果、粪肥、杂物等等。它有点偏沉,不及背篓背在双肩上匀称,但挎起、放下方便。复收红薯最相宜,挎上槎子,三指抓钩正好别在槎斗上,也可以把空槎斗系挂在抓钩的木柄上,以肩悬之。遇到可能存在漏掉红薯的田地,就把槎子放在地上,以抓钩刨地,寻找藏在土里的红薯,发现了,就扔在槎头周围。结束时,把散落在槎头周围的红薯捡拾在槎头里,别上抓钩即可轻松回家了。       盛夏时节,假如不到饭顿,打水的人就很少。这是把槎系挂在桔槔的铁钩子上,把里面盛着的西瓜垂入旱井里,一盏,冰镇西瓜就新鲜出炉了。最好拿自家的绳索系住槎子续入井中“冰镇”,井壁、井口阔大,并不很影响打水的施行,但用桔槔的铁钩子,就会遭受大人的斥骂了:“耽误事,一边去!”
       如果村民家里有喜忧事,村民就在头一天备足水,不下载 (8).jpg能打扰有喜忧事的这一家。这一家,就会把事情上用的鱼肉放在筐里、槎斗里,续入井中,就是再热的三伏天,隔一天备好的荤腥也不会腐败。当时的农家编条筐不多,但谁家都有槎子。
       事情上,借了谁家的槎子也不要去还。事情结束,农家各自把自己的家什拿走。也有拿错的,只消在旱井边吆喝一声:“我家的新买的槎子,被谁家拿错了。我在井沿上等着换呢!”那个拿错槎子的一家就会出来人,以新换旧,保不住,还得请人家吃一顿饭呢!
       今年还不到数伏,气温居然连续好多天都达到38度。幸好有凉粉解暑,回忆消夏,热不可挡就减弱了几分。    

 下一顿,就吃凉面条吧,不过温度达到四度的凉水,不太容易得到。当然,冷冻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只是凉面条太细了!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