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资治通鉴》写尽了官场斗争的险恶,让人感到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的强大。然而仅仅过了两年,支持变法的秦孝公死了,他的儿子接班,却将商鞅杀了,“车裂以徇,尽灭其家”,变法者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发生在显王二十九年的事件,原文如下: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何者?魏居岭厄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乃叹曰:“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秦封卫鞅商於十五邑,号曰商君。

  卫鞅向秦孝公进言说:“秦和魏的关系,就好象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兼并了秦国,就是秦国兼并了魏国。为什么呢?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建都安邑,与秦国以黄河为界而独立据有崤山以东的地利。形势有利就向西进犯秦国,没利时就向东扩展领地。”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地缘政治。分析国家关系,不能脱离地理因素。卫鞅继续说:“如今凭借大王圣明贤能,秦国才繁荣昌盛。而魏国前几年被齐国打得大败,诸侯们都背叛了他,可以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抵挡不住秦国,必然要向东撤退。一旦向东撤退,秦国就占据了黄河和崤山险固的地势,向东就可以控制各国诸侯,这可是统一天下的帝王伟业啊!”

  秦国初现统一天下称帝之意。卫鞅对秦国之势做了详细的分析,秦国东出统一天下最大的障碍是魏国,而魏国又卡住了秦国的东出之咽喉。当时天下诸侯都背叛魏国,又被齐国打败,形势利于秦国,卫鞅劝说秦孝公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攻击魏国,必胜!只要站住东出的地势,就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从这段可以看出卫鞅的才能足以谋国。

  秦孝公听从卫鞅的建议,派遣卫鞅率兵讨伐魏国。魏国派遣公子卬率军抵御秦军。两军相聚之时,卫鞅偷偷给公子卬一封书信:“我一开始跟公子是朋友,相交甚欢,今天都做了两国的将军,不忍心相互攻伐,可以与您见面聊结盟的事,如果喝酒喝开心了就罢兵回国,以保秦、魏两国百姓周全。”公子卬深信卫鞅的话,于是就前往与卫鞅相聚。相互结盟后,饮酒作乐。这是卫鞅的一个计策,他埋伏士兵,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随后攻击大破魏国军队。魏惠王十分恐惧,派遣使者将河西之地献给秦国来求和。魏国因此也撤离了安邑,将首都迁到了大梁城。魏惠王懊悔地说:“我悔恨自己没有听公叔的话!”

  卫鞅至此也为自己灭亡埋下了伏笔。卫鞅用欺骗的方式击败魏国军队,他取胜是不仁义的,这也导致后来各诸侯国不再轻信秦国,只要秦国有任何动作都会引来各诸侯国结盟攻之,数次陷入灭国的危险。我们认识到,在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人都要讲究诚信,采用欺骗、违背承诺的方式获得利益,是最让人嫉恨的,一次违背信誉让大家都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就会结盟对付你。卫鞅的下场也证明了欺骗和失信的危害性。

  于是在显王三十一年就发生了卫鞅被杀的事件,原文如下: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

  卫鞅之死固然跟他的人品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是变法后法令严厉,没有多少人同情他,大家都希望他死。卫鞅功高盖主,没有为自己留条后路,加之欺骗、失信,秦惠文王肯定会很忌惮他,杀他只是顺势罢了,五马分尸也是为了平息众怒,巩固自己的根基。

  司马光分析了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原文是: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赵良见商君,商君问曰:“子观我治秦,孰与五羖大夫贤?”赵良曰:“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烧正言而无诛,可乎?”商君曰“诺。”赵良曰:“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穆公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其为相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今君之见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其从政也,凌轹公族,残伤百姓。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欢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此数者,非恃德也。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商君弗从。居五月而难作。

  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多,司马光在分析这些原因后,引用《诗经》上的话,说明“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的道理,改革要得人心,失去人心的改革注定要失败。这段话还引用《尚书》中的话,说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道理,用“德”就能聚集民心,使变革顺利进行;采用暴力推行变革,就不会成功。《资治通鉴》总结了前人的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〇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