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的22位女红军中诞生了共和国第一位女将军
1935年11月19日,任弼时、贺龙率领红军第2、6军团离开湘西开始长征。1936年7月,在长征路上红军第2、6军团与红军第32军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在这支队伍中有20多位女红军,有的说是20位,有的说是21位,也有的说是22位,我们引用了22位的说法,她们是:李贞、陈琮英、戚元德、陈罗英、马忆湘、周雪林、蹇先任、蹇先佛、曾纪(红)林、胡越强、张四妹、伍秋姑、石芝、马积莲、范庆芳、杜玉珍、秦金美、朱国英、张金莲、尹菊英、李智、殷成福。她们中红6军团女红军有10余名:李贞、张吉兰、陈罗英、陈琮英、周雪林、戚元德等,其余为红2军团的女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重大损失的部队。红二方面军辖第2军团、第6军团、第32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红2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组成。1930年7月,湘鄂西地区的红军第4军和第6军在公安会师。7月中旬,两军领导在江陵县的普济观举行联席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组成红军第2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治委员,并组成中共第2军团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原第4军改为第2军,贺龙兼任军长、政委为朱勉之。第6军由旷继勋任军长,段德昌任政委。全军团共一万余人。9月,党中央派邓中夏任红2军团政治委员、前委书记和中共湘鄂西特委书记。
1931年3月,红2军团遵照中央指示,在湖北长阳县枝拓坪将部队改编为红3军。1934年9月,党中央又决定恢复红2军团番号。
红6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组成。1933年,湘赣边根据地红军和湘鄂赣边根据地红军一部,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于6月中旬在湘赣边根据地组成红军第6军团,辖红17师(由湘赣边红8军改编)和红18师(当时只有湘鄂赣边红18军改编的一个团)。当时,军团未成立领导机关,由红17师首长统一指挥。
1934年8月,红6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由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率领,从江西遂川突围西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冲破敌军重重封锁线,行程2500公里,于10月24日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部红2军团胜利会师,成立了以贺龙、任弼时为首的总指挥部。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发动了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7万多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第2、6军团突破敌军的包围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两军会师后,根据党中央指示,1936年7月,红2军团与红6军团及红32军(原属红一方面军的第九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进行了斗争。接着,与第四方面军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肃的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0师。
红二方面军的女红军没有单独编队,没有统一建制,大都分散在政治机关、宣传队、电台机要部门、医疗卫生单位、随军被服队等,其中有政工干部、机要人员、宣传队员、医务护理人员和被服人员等,她们当中既有姐妹,还有母女、婆媳,每个人都有一段传奇,22位女红军难以一一叙说,选择几位有代表性的女红军。
李贞,长征中走来的女将军。李贞是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时的唯一女将军,也是长征女红军中唯一的女将军。1955年9月2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被授予少将军衔。当时,周恩来握着她的手说:“李贞同志,你是我们中国第一位女将军,祝贺你啊!”这位童养媳出身的女将军,从1926年参加革命到授衔授勋,经历了整整30个戎马春秋。首次授衔时,李贞担任防空军干部部部长。
李贞,乳名旦娃子,湖南浏阳县永和区小板桥乡李家屋场人,1908年2月出生,6岁时就做了邻村古家的童养媳。
1926年春天,18岁的李贞为了追赶革命潮流,冲出古家,报名参加了妇女解放协会。填表登记时,她把乳名旦娃子改成“李贞”,表示对革命坚贞不屈。1927年3月,李贞由中共永和区委书记张启龙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她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与浏东游击队一起,出生入死打游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李贞担任过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湘赣红军妇女团政治委员,湘赣军区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湘赣川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1934年8月,李贞随同红6军团参加西征,时任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同年10月,与贺龙率领的红2军团会师后,她参加了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任湘鄂川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经任弼时夫人陈琮英介绍,与红6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结婚。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主力从湘西桑植县出发长征。长征中,李贞随同红6军团行动。李贞后来在回忆录《难忘的岁月》一文中说:“长征开始,我担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长,既要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又要做党团工作、干部工作、收容伤病员,每天还要统计伤亡数字。晚上宿营时,同志们都睡着了,我还得给那些小红军缝补破旧的衣服。尽管环境十分艰苦,工作非常劳累,但大家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仍然是那样坚定、团结、乐观。那时骡马很少,许多领导同志都把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坚持步行。记得军团长萧克同志风趣地说:‘李贞同志,你走得动吗?说是给你配备一匹马,可那只是编制上的马、纸上的马。我们不能纸上谈兵,但不得不跟你纸上谈马哟!’我高兴地说:‘大家都一样走路,我保证不会掉队。’后来,部队打胜仗缴获了一批骡马,这才给配备了一匹。为了照顾那些小战士,我和丈夫甘泗淇同志,经常把马让给他们骑。宿营时,把帐篷让给年幼体弱的刘月生、罗洪标、颜金生等小红军住……”
贺龙总指挥曾称赞甘泗淇、李贞夫妇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可这一对革命夫妻,却没有一个亲生子女。艰苦岁月,李贞曾几次怀孕几次阵痛,形成习惯性流产,根本就没法子保胎生育,但她先后抚养过20多个烈士遗孤和亲朋战友的孩子。1990年3月11日,李贞将军在北京逝世。
殷成福,一家8口参加长征。殷成福,1934年12月参加红军,湘西大庸土家族人,时年已近50岁,在家属连被服队当缝纫工。她的丈夫侯昌千、小叔子侯昌贵、大儿子侯清芝、儿媳刘大妹、二儿子侯清平、女儿侯幺妹、小儿子侯宗久等人,当时都参加了红军。
小叔子和大儿子、二儿子3个青壮年,作为战斗员编入红军队伍;殷成福和丈夫、儿媳、女儿、小儿子5人在家属连被服队做工。
长征中,儿媳刘大妹因身怀有孕难以随军,在翻越中甸雪山时被留在当地,寄养在老乡家中分娩,后被敌人杀害;小叔子侯昌贵是红6师某团司务长,因腿部负伤行走困难,在爬雪山时滚下雪坡,长眠在雪山上;14岁的女儿侯幺妹,在抬担架抢救伤员时不幸中弹牺牲;她的丈夫侯昌千在陇南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根本无法随军行走,就和四五岁小儿子侯宗久一起,被寄托在成县农民何天颂家中休养,后因伤势太重丈夫死去;小儿子侯宗久,遂被何家收为养子。
1936年10月,殷成福的亲人随军长征到达会师地,一家8口人只有她和大儿子、红军排长侯清芝及二儿子、红军班长侯清平是幸存者。
殷成福在北过渭河的紧急关头,因躲避敌人跌进一个坑里,幸未摔死,第二天被一农民救起。为了追赶红军队伍,她以顽强的毅力,独自沿途乞讨,北上寻找。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行程8000多里,直到当年隆冬时节,她才在富平县庄里镇找到部队,仍归队于红二方面军战斗队列,成为红二方面军女红军的幸存者。新中国成立后,殷成福被授予“英雄母亲”称号,1973年殷成福老人84岁离世。
陈琮英,红二方面军政委任弼时的妻子。长征途中陈琮英怀孕,生产时,中央红军医院院长傅连暲带着周起义去接生,在一个四面透风的土屋里面,女儿任远征出生了。傅连暲认真地对看护长周起义说:“小周,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啦!长征路上诞生的革命后代,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保证她们母女平安呦。”可是无论周起义怎么照顾,草地缺乏吃的,陈琮英和任远征瘦骨嶙峋,看起来都非常虚弱。穿越草地时,陈琮英大都是在担架上、马背上被抬过来、颠过来的。尚未满月的孩子,只好由别人轮流背着。身负重任的任弼时,偶尔也将孩子抱着或背上一程,以尽做父亲的责任。陈琮英和她的女儿走出茫茫草地,越过天险腊子口,顺利抵达陇南、陇东,最后奇迹般地到达陕北。
蹇先任和蹇先佛姐妹俩的苦难长征。
蹇先任,1909年2月15日出生于湘西慈利县一户富裕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春节前后,蹇先任和她的大弟蹇先为一起走出家门,参加了石门南乡的年关暴动。暴动失败后,蹇先任姐弟不得不分手,转入地下,继续从事秘密斗争。
1929年8月,贺龙、张一鸣等人率领的红四军主力由桑植出发,占领江垭,进驻杉木桥。隐蔽在舅舅家中的蹇先任与蹇先为不期而遇,奇迹般地相会在一起。就这样,蹇先任就从地方转入部队,在湘鄂边红军前敌委员会担任秘书。随后,蹇先任与时任湘鄂边红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贺龙结为伴侣。
1934年夏天,蹇先任动员妹妹蹇先佛、弟弟蹇先超参加了红军。蹇先佛写得一手好字,会画画,就留在红军宣传队当宣传员,蹇先超被分配到红军医院当看护员。蹇先超是其兄弟姐妹四人中最小的弟弟,当时只有14岁。一年后,他由红军医院调到红2军团第4师卫生队当护士,亲临火线抢救和护理伤员。
1934年10月,红2、6军团会师后,经由贺龙和任弼时穿针引线,蹇先佛与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结为终身伴侣。
1935年11月1日,蹇先任在贺龙的故乡——桑植县五关之一的洪家关生下一个女婴,取名叫贺捷生。11月19日,即贺捷生出生后的第18天,蹇先任跟随红军出发长征。
蹇先任背着孩子随同红二军团卫生部行动,卫生部长贺彪见她身体虚弱,又带着个吃奶的孩子,就将她和伤病员编在一起,沿途的饮食生活、宿营等事,均可由医护人员帮助照应。在长征中贺彪可没少操心和照顾这母女二人,病重时还曾抢救过她们的生命。
过中甸雪山时,为了不使孩子着凉受冻,蹇先任把两件毛衣全都裹在女儿身上,还给盖了个小棉被,藉以保暖御寒。她用背篓背着女儿,拉着一名伤员骑的骡子尾巴,沿着先头部队踏出的一条雪路,翻过海拔5300多米的中甸雪山,母女俩历尽千辛终于活着到达陕北。
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1937年在延安采访康克清时,康克清说:“萧克的妻子在长征途中几乎死于难产。她是在过草地时分娩的,生了个男孩,我们叫他‘草原的儿子’。”进入草地后,蹇先佛挺着个大肚子,就要临产。当时四周无遮无挡,没有一处可供产妇平安分娩的土屋。萧克及时找到一处藏族牧民转场后遗弃的牛场废址,叫警卫员就近挖了一些草皮,当做产房,艰难地生下了这个孩子。萧克将这一处牛场遗址称为“土堡”,故在孩子出生后即取名“堡生”。
张吉兰是一个外表瘦弱但内心倔强的女红军,长征中发疟疾,打摆子,仍咬紧牙关,坚持拄着拐棍随队行军。那天,遇到一次战斗,红军又牺牲了很多指战员。女红军们在战斗结束后,走上阵地掩埋男红军的尸体,忽然,张吉兰扑向一个直挺挺僵卧战场的红军战士,那正是她的丈夫,她的眼泪和死者的血流到了一起。姐妹们也赶了过去,替她难过。张吉兰用自己的一条夹被裹住了丈夫的身体,然后擦掉他脸上的血污,盖上手绢,最后还转身从背包里拿出一把牙刷放进丈夫的衣袋里。另一位名叫周雪林的女红军觉得有些诧异,忍不住问:“吉兰,你放那个干什么?”“他最爱刷牙了,他的牙有毛病,不刷怎么行?”张吉兰回答。姐妹们帮她掩埋了丈夫,依依惜别。
年仅13岁的小红军马忆湘,湖南永顺人,是个土家族姑娘。她长得很秀丽,圆圆大大的眼睛,还有一张圆融可爱的鹅蛋脸。苦出身的她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三番五次要求参加红军,可是扩红队看到她这么小,又是女的,不愿意收。无奈之下,她虚报了两岁的年龄,找到了在乡政府工作的表叔、表婶再求红军医院的护士长说情,这才当上了红军。少女小马参军后担任洗绷带、洗衣服的女看护。爱学习的马忆湘,也是长征的幸存者,后来成为军旅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朝阳花》。
红二方面军的参加长征的22名女红军由于没有单独编队,被分散在各个单位中,相对来说得到了各单位男红军的较好照顾,绝大多数人幸运达到了陕北,但至今没有具体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