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资治通鉴》这样大部头的书,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啃一点,300多万字,294卷,眼前仿佛就像一座大山。其实只要坚持,每天阅读1万字左右,还是能够做到的,用不上三年或者二年就可以阅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写,这样就把书中的知识吸收了。笔记写了两篇,找到了一些感觉,可以沿着这个路数,每天坚持阅读、写笔记,收获一定会很大。

  《资治通鉴》在讲道理前,一般地先要从一个具体事件上说起。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语言对我们有益呢?那些经常说别人好话的人,那些经常揭露别人缺点的人,我们是应该接近还是应该疏远呢?在《资治通鉴》卷第二显王十六年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给出了答案。原文如下:

  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曰:“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我们常说:“忠言逆耳”,然而,奉承人的话,很多人都爱听;而批评人的话,一些人就不那么爱听了。《资治通鉴》在讲述这件事并阐发一个重要道理的时候,用具体的事例,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让人听了信服。这段话的意思是:楚国任用昭奚恤为相。江乙对楚宣王说:“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狗曾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他家里去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看见有专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说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正因为您喜欢听那些所谓的好话,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这些您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宣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历代开明的君主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在《贞观政要》中,魏征对李世民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李世民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经常听取臣下的各种意见,形成了贞观盛世。

  一个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对待各种纠纷和矛盾,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信息,对这些声音和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发出声音和信息的人,有他个人的偏好,这里的信息和真假无关,尽管一个人说的话都是真的,也不能只听他一个人的。任何一种声音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后面肯定有原因。通过这些不同的信息,探究其背后造成这种声音出现的根由,才算把问题揭露了出来,才能避免我们的误判。

  这一篇中还讲了一个有意思的人和事。原文如下:

  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申不害很有学问,得到了韩昭侯的重用,任用申不害为国相。这个申不害原是郑国的卑贱小臣,由于学习黄帝、老子之学和法家刑名学问,向韩昭侯游说。韩昭侯便用他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顿政治,对外积极开展交往,这样进行了十五年,直到申不害去世,韩国一直国盛兵强。申不害虽然执政有方,却也曾想为他的堂兄谋做个官,韩昭侯没有同意,这令申不害很不高兴。其实这是韩昭侯听从了申不害的意见,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如何治理好国家,你出了很多好的主意。现在我是批准你的私请来破坏你设立的那些制度呢,还是推行你的制度而拒绝你的私请呢?你曾经开导我要按功劳高低来封赏官员,不能任人唯亲,现在你却请求任用你的堂兄,我该听哪种意见呢?”申不害是个通达事理的人,放弃了自己的请求,并且离开了自己正式居住的地方,另居别处,向韩昭侯请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任人唯贤是人们公认的用人原则,任何人不能偏私。执政者不能任人唯亲,其他人也不能裹挟执政者为个人谋私。在这方面,韩昭侯和申不害都有可取之处,值得后人效仿。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八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