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的一天,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读书的梁思成,接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的一个包裹。路途万里遥,锦书传亲情,父亲给自己寄了什么宝贝呢?梁思成急忙找来未婚妻林徽因,两个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层层的包装,呈现在眼前的是一部古色古香的古籍善本《营造法式》,作者是北宋时代的李诫。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时迷惑不解,有点讶异,却又觉得非同一般。他们掀开书的封面,看到了父亲梁启超在扉页上的留墨:“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梁启超把这部书看成是中国古建的杰作,民族的荣耀,希望儿子和未来的儿媳把它永远当作宝贝收藏。

多年以后,梁思成回忆说:“当时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他觉得,这部书与所学的西洋建筑方法完全不同,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智慧高超,技术精湛,艺术非凡,文化深邃,极有搞懂之必要。他1928年回国后,便成了李诫的铁杆儿粉丝,先后在中国营造学社的法式组担任组长,在东北大学讲授建筑课,同时注重实地考察,先后到河北、山西等地对宋辽木构建筑进行详细测绘与研究,终于得其要领,窥其精妙,与林徽因一起合著了《中国建筑史》一书,成为现代的著名古建专家。

非学建筑专业的人,接触不到《营造法式》这部书,也读不懂。我们也是如此,只能谈点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对古建的实际观感。从《营造法式》产生的时代背景看,该书竟是为了规范建筑工程和反对贪污浪费。

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赢得了百年和平时间。五代乱世和宋辽战争,使中原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急需大兴土木建设。在北宋和辽国都出现了房地热,宫殿、园林、衙署、庙宇、木塔等建筑,拔地而起,遍地开花,此起彼伏,相互攀比。有人抢夺地皮、霸占山水,有人控制市场、垄断工匠,有人虚报冒领、化公为私,有人偷工减料、赚黑心钱。尤其负责建筑工程的大小官吏贪污成风,浪费普遍,致使国库亏空,难以为继。皇帝得报后异常震怒,以零容忍的态度下旨予以查处。可是,其中的诱惑太多、油水太大,查处一批又生一批,如同割韭菜一样永远割不完。有大臣建议对建筑工程进行规范和监督,以从源头上杜绝贪污浪费现象。身为掌管宫室建筑的李诫,受领了这个任务。

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人。他生于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60年),自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在宫廷中从事土木工匠之政,官至将作监主管。他属于技术性、服务性官员,整日奔波,到处监工,忙忙碌碌,默默无闻。《宋史》中因此没有他的个人列传,看不到他的人生故事。如果没有《营造法式》一书传世,没人知道曾经有过李诫这么一个人。如今的郑州人没有忘记这位老乡,在管城区的商韵园里树立了一块门扇形的汉白玉石碑,上书“李诫故里”4个大字,并把他的事迹刻于石碑之上。

李诫并非工匠出身,但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界画,有着10年建筑经验,主持过龙德宫、朱雀门、开封府等著名建筑。他对建筑工程的各个工种、各道工序都很熟悉,既是能力出众的设计师,又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尽管如此,李诫领受圣旨后仍然感到肩上的担子格外沉重。奉旨承办,不但必须办好,还得办得漂亮才行。

李诫想到,中国建筑源远流长,不但有传统的建筑技术,而且代代都有创新发展。唐代是个建筑的高峰,宋代也不能落后。他还想到,远有木工的祖师鲁班,近有造塔的能手喻皓。喻皓是杭州人,擅长建造高大的木塔,并著有《木经》一书。他又想到,现在的建造技术没有难度,主要是管理问题。存在着预算不严格、用料浪费、劳动定额和报酬不统一等漏洞和弊端。怎么办?他在细观《木经》一书的同时,深入施工现场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了工匠们的意见建议。他坚定了这样的决心:“古建有法,我立标准。”经过一番艰辛的努力,他编修成了《营造法式》一书。皇帝御览后龙颜大悦,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下旨刻板印刷,为宋刻崇宁本。《营造法式》一经颁发,不仅有了建筑规范,还有了法律依据,有效地治理了贪污浪费问题,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和烂尾工程。

《营造法式》一书的善本很难见到了,后来翻印的有残本,有劣本,有印法不同的今本。现在能看到的,全书分为释名总例、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等5个部分,有35卷,357篇,3355个条目,堪称是一部建筑巨著。它不仅是建筑之书,更是管理之书。考证了建筑术语的演变及通行的正式名称,制定了大木作、小木作、雕作、瓦作等13个工种的制度,规范了用料和用工的标准,提供了560余幅图样。对建筑规格、施工用料、劳动定额及报酬,都有具体的数字规定。对于施工材料的运输,走旱路还是走水路,是夏季还是冬季,都有不同的报酬标准。这为编制预算和组织施工提供了严格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方法。其中,最珍贵的是图样。这些图样是用界画方法绘制的,有平面图,还有剖面图,既形象又精确。同时期的欧洲建筑只有施工草图,大概示意,仅能参考。界画是流行于北宋时期的一种画法,用界尺来划线。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界画的突出代表。

说得再热闹也是纸上谈兵,不如实地去观赏一番。由于木构建筑很难长期保存,再加上遇到洪水、火灾和兵祸,能幸存下来的很少了,可谓凤毛麟角,珍稀无比。我们见过的,有“副阶周匝、檐柱侧角”的太原晋祠圣母殿(北宋),有结构严谨、形制稳固的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国),有斗栱如花、巍峨高耸的应县木塔(辽国),有梁柱粗壮、斗栱雄硕的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辽国),有面阔九间、供佛七尊的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辽国),有“文物精华、法式例证”的宁波保国寺大雄宝殿(北宋),等等。如今,这些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宋辽木构建筑,有的跻身5A级人文景区,有的成为高校建筑系的教学基础,有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多在山西境内。正因为山西有着古建博物馆之美誉,才吸引梁思成4次前去考察,留下了宝贵的鉴定记录。

在我所发表的游记中,以上宋辽建筑都有记载,唯有宁波的保国寺没有涉及。游览保国寺实属偶然,到宁波用手机查找可游玩的景点时得知,保国寺不仅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学基地,还有“鸟不栖、虫不入、鼠不进、灰不落、蜘蛛不结网”等未解之谜。这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也在此补记一笔。

保国寺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的灵山之麓,是江南最古老、最完整、最珍稀的木构建筑。该寺距离著名的河姆渡遗址不到20公里,灵山被称为“东来第一山”,它们共同显示着宁绍平原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厚重。

在一个初冬的日子,我们走进了神秘的保国寺。与常见香烟缭绕、信众拥挤的寺庙完全不同的是,保国寺整洁优美、安静悠闲。举步迈进寺的大殿(大雄宝殿)就被震惊了,承担屋顶50吨重量的4根内柱,每根竟是由8根小圆木拼合而成的瓜棱形柱子。抬头望向小藻井,看不到横梁,在所使用的斗栱中有少见的虾须栱,为海内孤例。大殿前檐的阑额与柱子相交处,使用了极其罕见的“蝉肚绰幕”构件。这种木构建筑技术真是太奇特、太巧妙啦!该寺建筑的精妙之处还有很多,让我们这样的外行人叹为观止,崇敬不已,格外喜欢,不忍离去。

保国寺虽然早于《营造法式》90年建成,但与之有着密切关系。《营造法式》提倡珍惜木料:“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并具体规定大材不得裁成小材,小材可拼合成大材,而且提供了具体的拼合法。由此可见,李诫肯定了解江南保国寺的建筑特点,吸收了它的宝贵建筑经验。这难怪清华大学建筑系把它作为教学基地,也难怪保国寺在一块石头上骄傲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江南古刹,文物精华,法式例证,建史奇葩”。

那几个未解之谜,并非传说,确有其事。历代的揭秘之说很多,有说木材有鸟、虫子、老鼠和蜘蛛接受不了的特殊气味,有说屋顶有通风换气的设计,有人至今仍在揭秘。这说明保国寺有着值得学习研究的技术秘密,仍然需要破解。譬如,历代维修保国寺时,都不敢将其彻底落架,只要拆开就再也装不上了。我最欣赏的是,它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建成后,一直木料不腐、屹立不倒、容颜不改。它老而不朽,古而不旧,静而不傲,真真是个建筑奇迹、营造奇葩、中华奇庙!

联想在保国寺之后出现的晋祠圣母殿、应县木塔、义县奉国寺、蓟州独乐寺等辉煌的木构建筑,乃至于元明清的一系列著名建筑,《营造法式》的崇高地位、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在清代就涌现出了一个著名的古建家族,被称为“样式雷”。从先祖雷发达开始,延续了8代人,先后参与了故宫、天坛、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建筑的设计与维修,留下的建筑图样和烫样有1万多件,是对《营造法式》图样的创新发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有人说了,现在不搞木构建筑了,钢筋水泥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也就是说,《营造法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但,其建筑智慧永远不过时,建筑造型值得借鉴,建筑管理仍有现实意义。目前,城市都成了水泥森林,千城一面,千楼一样,完全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契丹人建造砖塔时,还想着仿造木构建筑的样式,用砖在塔檐下砌成斗栱的样子,而且在塔身上雕刻出佛像、花草等图形。说到斗栱,它是木构建筑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唐宋时代粗大雄壮,之后的元明清时代逐渐纤细起来,直至只起装饰作用。

从鲁班到喻皓、李诫,从李诫到梁思成、林徽因,他们是中国建筑智慧的代表、营造技术的专家、建筑艺术的大师。中国的古建技术博大精深,能工巧匠层出不穷,一部《营造法式》承前启后,成为中国建筑科学的百科全书、建筑技术的专门之书,世界建筑史上的古建圭臬和古籍瑰宝。作者李诫居功至伟,奉献巨大,有口皆碑,中华永记。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