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资治通鉴》是一部耐人阅读的书,越看越有趣,虽然是个大部头,却可以坚持每天阅读一点,日积月累是可以卒读下去的。我读了周纪一,坚定了继续读下去的决定,于是开始阅读《资治通鉴》卷第二——周纪二。

  显王篇讲了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我比较看重这些事件所体现的道理,这些道理对我们有启示意义。

  首先讲了商鞅立木为信的事件。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如何实施变法,取信于民十分重要,商鞅采取了一个取信于民的举措。书中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政府做出一项重大的决策,必须取信于民,商鞅变法得以实施,与此关系密切。司马光对此做了精彩评价:“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自古至今,诚信一直是做人最为重要的准则。

  在显王十四年,齐威王与魏惠王有一段关于宝物的对话,体现了二人不同的价值观。原文如下:

  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馀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惠王认为的宝物是珠宝,而齐威王认为,他手下的四位大臣和官吏,对外抵御外敌,对内治理有方,这才是真正的宝物,那些装饰在车子上面的珠宝怎么能比呢!

  显王十六年讲了孙庞斗智的故事,其中围魏救赵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原文如下: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孙膑与庞涓一起向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他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孙膑,砍断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齐国使者出使魏国,孙膑以受刑待罪人的身份暗中与他相见,齐使偷偷地把孙膑带回了齐国。齐国的大臣田忌认为孙膑是人才,把他引荐给齐威王。威王重视人才,向他讨教兵法,于是请他当老师。齐威王便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帘车里,为伯战出谋划策。

  田忌将要率兵前往赵国,孙膑分析双方力量对比后说:”排解双方的争斗,不能用拳脚将他们打开,更不能出手帮着一方打,只能因势利导,出其不意,紧张的形势自然会解除。如今两国攻战正激烈,精兵围魏救赵,良将都去打仗,国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兵突袭魏国都城,占据街道等有利地势,冲击魏国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援救。这样我们就能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以痛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谋划。同年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魏国。而魏军又急忙回师援救都城,在桂陵与齐国军队遭遇激战,将魏军打败。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列为第二计,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阅读这篇文字,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些道理,讲究信用,重视人才,运用智谋,在纷纭复杂的斗争中就能稳操胜券。那些嫉贤妒能,搞阴谋诡计的人,失信于人,必然遭到失败的命运。这是我们阅读《资治通鉴》的应有之意。

  二〇二四年六月十七日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