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红军分别从福建长汀和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开往江西于都集结。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主力等从于都河(贡水)的8个渡口渡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突破国民党设置的四道封锁线,继续向湘西进发。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同月,遵义会议召开,对红军的领导层和战略方向进行了重要调整,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1935年5月3日晚,中央红军干部团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俘获驻守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并击溃了川军三个营的增援,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及军委纵队由皎平渡过江。至5月9日,红军主力依靠7只小船全部渡过金沙江。巧渡金沙江的胜利,使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赢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到达四川凉山州会理县。
(刘伯承)
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理会议,统一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延续了遵义会议的精神。会理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渡河向四方面军靠拢,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会后,中央红军组成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委的先遣队,为中央红军北上四川开路。
5月19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到达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城郊。侦察得知城墙高而坚固,城内有国民党川康边防刘元璋部守敌4个团和一部分彝兵,易守难攻。聂荣臻等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建议不攻西昌城,直接北上,中革军委同意此建议。红军派少量部队驻城郊监视城内守敌,大队人马向位于西昌东北23公里的礼州进发,当晚到达礼州。
5月20日凌晨,红军先遣团到达冕宁县,进入了冕宁县城以北40公里的彝海。正是在这里,发生了刘伯承、小叶丹歃血结盟的传奇故事。
(彝海结盟纪念碑)
2023年3月13日,我因银河悦读中文网征文活动而结识的朋友、抗美援朝老战士刘福清的外孙赵晓玮(网名:北大荒852)和他的父母与我和老伴一起前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参观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彝海结盟纪念馆。
在纪念馆前面的彝海结盟广场上,有一座彝海结盟纪念碑大型塑像。塑像中有四个人物,从左至右为小叶丹、刘伯承、聂荣臻和沙马尔格,塑像的材料为凉山特有的红沙岩,正面碑座上有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于1995年6月6日题写的“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金字。背面碑座上是彝文、汉文和英文的中共冕宁县委、冕宁县人民政府书于1995年5月22日的碑记。
(彝海结盟纪念馆)
在瞻仰过纪念碑之后,我们登上台阶,走进彝海结盟纪念馆。纪念馆的一位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纪念馆馆名是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题写的。
通过纪念馆中的文字介绍和文物展览,我们对彝海结盟这一历史事件及其重要意义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1935年5月22日清晨,中央红军先遣队先遣1团从冕宁县城北的大桥场出发,向位于冕宁县北端的拖乌行进。前卫连到达彝海以北2公里的喇嘛房时,被果基(当时称为沽鸡)家支彝民阻拦,不准前进。先遣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了解到前方、右方、后方都有彝族武装逼近,红军处于被包围的态势,当即决定,由刘伯承布置自卫阵地,聂荣臻负责带人喊话,向沿途的彝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律及主张,同时开展对当地彝族风俗习惯的调查了解活动。
(朱德总司令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古称夷族。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前夕,毛泽东主席在审阅会议代表的登记表时,发现彝族代表张冲在民族成分一栏填写的是“夷族”。毛主席了解到夷族的称呼一直不统一,各地有不同的叫法,如诺苏、纳苏、聂苏等,甚至有些称呼带有蔑视的意味。因此,他提出将“夷”改为“彝”的建议,认为这样更符合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平等的原则。“彝”字里有“米”和“丝”,寓意有吃有穿,过好日子。张冲赞同这个意见,并在会议结束后将“彝族”这个统一的名称带回了云南。
在通过凉山彝区的过程中,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提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等主张。红军积极开展“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宣传,以严明的纪律执行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民族政策。1935年5月22日,红军翻过峨瓦山垭时,遭到彝族果基、罗洪、保伍三个家支(部落)的武装围击,工兵连的枪械和渡河器材甚至战士们身上的衣物都被一抢而光。工兵连战士在被抢时还一直喊着:“不要向彝族兄弟开枪,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小叶丹)
先遣团派会说彝语、了解彝区风土民情且思想进步的陈志喜去小叶丹家传达党的民族政策和红军长征借道北上的根本目的,并与果基小叶丹的管家沙马尔格接洽,表达了平等待人的政策,以及与果基家支开展谈判的意愿。
果基是凉山彝族地区最大的部落之一。居住在彝海羊坪子的果基家支头人果基约达(小叶丹) 1894年出生,自幼聪明过人,善于辞令,为人仗义。他在多年的生活、生产中,处事公平,行事睿智,既精通彝族典故和习俗,又通晓汉语,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他凭借着个人的智慧、品德和魅力,征服了所有的果基彝人和周边部落,成为凉山彝族地区非常有影响力的头领。他领会了红军的宣传后,得知红军是一支旗帜鲜明主张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的好队伍,并有邀请彝族头人去谈判的意愿。他看到红军的确与其他的汉人军队不同,是彝族人可以交往的朋友。但小叶丹还是提出来,他想看到红军更大的诚意,也就是说要与红军的领导当面沟通。于是,小叶丹带着10余名随从,前往喇嘛房江家店子,见到了红军干部冯文彬、萧华。他说:“我是果基约达,我要见你们的司令员。”冯文彬、萧华就带着小叶丹一行到彝海边与刘伯承会面。
见面时,小叶丹按照以往见到国民党大官的规矩,要跪下来给刘伯承司令员磕头请安。刘伯承一把将他抱住,诚恳地说:“我们的党是为穷苦民众谋福利的,咱俩是平等的兄弟伙伴!”他们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彝海结盟处)
我们从纪念馆出来后,去观看了“刘伯承同志与小叶丹结盟处”遗址。在一小片被圆形铁艺围栏围起来的土地上,摆放着三块石头。在圆圈外雕刻成书本样的说明词中写道:“1935年5月22日下午,刘伯承同志与小叶丹在此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现有的三块石头为原物原地保留。刘伯承年长坐在北方稍高的石头上,小叶丹与刘伯承相向而坐,祭司坐在两人中间主持结盟仪式。”
就在这个地方,小叶丹与刘伯承司令员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刘伯承深入浅出地给小叶丹讲解了革命道理、民族政策和民族发展之路。这让小叶丹如拨开乌云见明月一般恍然大悟。小叶丹十分佩服刘伯承司令员,他表示,既然双方一见如故,那么按照彝族人的规矩,可以歃血为盟、结为异姓兄弟。刘伯承司令员很高兴,同意了小叶丹的提议。他十分乐意和一位少数民族同胞成为知心兄弟。
(刘伯承、小叶丹歃血为盟)
因为当时没有酒,刘伯承说:“只要心诚,水也可以当酒。”于是派警卫员从彝海里舀来湖水,并且按照当地的民族习惯,杀了一只大红公鸡,把鸡血滴进水里。面对着蔚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湖水,刘伯承和小叶丹来到海子边庄重地跪下,刘伯承高高端起了碗,大声发出誓言:“上有天,下有地,我刘伯承与小叶丹今天在海子边结义为兄弟,如有反复,天诛地灭。”说罢,把鸡血水一饮而尽。小叶丹也端起碗起誓说:“我小叶丹今日与刘司令员结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鸡一样死。”说罢,也一饮而尽。
(彝海取水点标志碑)
我们从“刘伯承同志与小叶丹结盟处”向下走到彝海岸边,去观看了当年的取水点。现在,取水处立有一块白色花岗石标志碑,正面书有“刘伯承同志与小叶丹结盟取水点”红色小字,背面书有“彝海”两个红色大字。在取水点,赵晓玮的妈妈模仿取水的动作,晓玮为她摄影留念。
(赵晓玮在取水点为妈妈拍照留念)
彝海结盟当天晚上,刘伯承邀请小叶丹等人到红军宿营地大桥镇赴宴,请他们开怀畅饮。在离别之际,刘伯承将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红旗、自己随身佩带的左轮手枪、还有一些防身用的步枪留给了小叶丹,一方面作为纪念,另一方面也正式宣告了小叶丹与红军的合作,并当场写下任命状,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他的弟弟果基尔拉为副支队长,还向他们讲解了革命道理。小叶丹接过这面代表着革命红军的旗帜,郑重地向刘伯承司令员承诺,他一定会记住今天的誓言,按照红军的信念,与反动派的压迫斗争到底,为彝族人民闯出发展之路。
第二天,小叶丹亲自带路,引导红军进入彝民区。小叶丹送了一程又一程,不但给红军派出了许多向导,还精心挑选了一匹擅于跋山涉水的大黑骡子,送给了刘伯承,并再三表达希望刘伯承能够再回来。直到走出果基家支地盘,小叶丹才与刘伯承依依惜别。
(刘伯承用过的手枪)
红军大部队经过7天7夜急行军,顺利走出了百里彝区,抵达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彝区,为红军5月25日强渡大渡河、5月29日飞夺泸定桥奠定了基础,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红军走后,卷土重来的国民党反动派,继续压迫彝族人民,对于与红军领导歃血为盟的小叶丹,更是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开始以各种手段疯狂打击报复。
小叶丹以结识红军为荣、以与刘伯承结盟为傲。他始终与红军情同手足,对革命鼎力支持,顽强抵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压,没有在重压下屈服。小叶丹带领着红军果基支队活跃在大凉山上,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无比珍视那面红军旗帜,在不需要展示的时候,他就会把旗帜精心地叠好,放在自己随身的背篼里。小叶丹告诉身边的人,要保护好这面旗帜,这旗帜就是红军和彝民友谊的象征,也是彝族人民争取光明生活的象征。
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带领着队伍在山区进行转移。没想到一支被国民党反动派收买的彝族罗洪部落武装,突然伏击了小叶丹的队伍,小叶丹力战之下不幸身亡,享年48岁。
小叶丹牺牲后,他的妻子倮伍乌吉嫫知道这面旗子的重大意义,时刻牢记丈夫的嘱托:旗子在结盟在,旗子在信义在。她将旗子藏在自己穿的百褶裙里。在彝族人眼里,百褶裙十分珍贵,代表着女性的贞操和尊严。后来,她又把旗子夹在她不常穿的披毡里。
(小叶丹的妻子展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
1949年底,刘邓大军势如破竹,解放大西南。刘伯承亲率大军,打入彝区,并向部下184师政委梁文英委派任务:一定要找到小叶丹。“此人是我的结拜兄弟,将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入职,这是早已和毛主席确定好的。你务必找到他!”
1950年7月14日,小叶丹的妻子与弟弟果基尼迫一起将旗子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84师551团。刘伯承元帅派出的刘团长携带亲笔信至冕宁将此旗带回。刘伯承双手颤抖着接过红旗,只听梁文英用悲戚的声音说道:“小叶丹已牺牲,后人也不知所踪。”话音刚落,刘伯承热泪盈眶,久经战场的将军经受不住这一噩耗,一连后退好几步,站都站不稳。梁文英扶他坐下,缓了好一会儿,刘伯承才自言自语道:“兄弟,大哥还是来晚了一步,大哥对不起你呀!”
如今,这面象征民族团结、见证革命历史的旗子,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其后,刘伯承多次派遣自己的儿子去寻找小叶丹后人的下落,但始终未能找到。直到1993年,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李铁映看到有媒体报道小叶丹后人生活困难的消息,于是他将小叶丹后人中的几个适龄孩子接到北京上学,此时距离小叶丹牺牲已经51年了。在李铁映的安排下,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和小叶丹的孙子沈建国在北京见了面。然而可惜的是,对此事牵挂已久的刘伯承元帅,却已于1986年10月7日与世长辞了。
从1983年6月起,小叶丹的弟弟果基尼迫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州人大副主任。他积极做民族团结工作,参加祖国和家乡各项建设事业。每次到北京开会,他都会去拜会刘伯承元帅,跟刘伯承一家讲述大凉山彝区一跃千年,从奴隶社会跃进到社会主义的传奇历程。
如今小叶丹的家族,已经发展到第四代,他们依然团结友善、诚实守信、讲究义气,“不给小叶丹抹黑”,成为一代代子孙对小叶丹家风最庄严的承诺。
2009年,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评选中,彝族部落头人小叶丹被授予光荣称号。
彝海结盟这段红军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佳话,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参观彝海结盟旧址和纪念馆,我为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兄弟真情深深感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党民族团结政策在长征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彝海结盟89周年的今天,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生活普遍改善提高,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正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正确道路,使56个民族成为一个团结、稳定、和睦的大家庭。
近几年,美西方一些媒体、智库和政客等反华势力在涉疆问题上散布大量不实之词,甚至恶毒攻击抹黑,他们的意图就是要挑拨中国的民族矛盾,破坏新疆乃至全国稳定和民族团结,阻碍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误导国际舆论。但美西方的这些拙劣伎俩,只能说明他们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恐惧和对他们国家陷入衰退的焦虑心理。他们企图通过挑起中国的民族矛盾来阻止中国发展步伐的阴谋不会得逞。中国各民族牢不可破的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而靠谣言和抹黑来诋毁中国发展的图谋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