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每天早上醒来,总以为是在于都河畔的家中。其实,从长征源到太行山,从长征精神到太行精神,同样都是用心用情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突然,我想到“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人生又何尝不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呢!

今天按照“第十二届八路军文化旅游节”主办方的安排行程,组织嘉宾参加武乡县红色文化软实力系统工程发布会及“打卡红色武乡”线路体验活动,我们参与体验的红色打卡线路是:前方鲁艺下北漳旧址—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太行溶洞—丰州镇前沟村。

吃过早餐,从太行干部学院乘车出发,我们前往第一站。

图为前方鲁艺下北漳旧址


第一站:前方鲁艺下北漳旧址

鲁艺下北漳旧址位于距武乡县城东20公里处的浊漳河畔,是王家峪“1+4”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八路军文化抗战的主战场,被誉为“太行山红色文化圣地”。

1939年—1941年间,根据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以及一切力量为抗战服务为宗旨,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推动和领导建立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广大文化工作者以纸笔为武器,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去的号召,李伯钊、陈铁耕、牛犇、罗工柳、安波等一大批文化艺术界的名人,放弃原本的优越生活条件,从四面八方来到太行山,来到武乡县的下北漳村。在这里先后成立了“一校三会五团一场”,分别是一校即:前方鲁迅艺术学校;三会即: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中华全国教育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中苏文化协会晋东南分会;五团即:作家战地访问团,鲁艺木刻工作团,鲁艺文艺工作团,鲁艺实验剧团,前方鲁艺实验剧团;一场即:木刻工场。在太行山根据地形成一支拿笔、一只拿枪的两支队伍。众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在这里诞生、传播,最终以燎原之势影响了全中国,使下北漳村成为了当时华北抗战前沿的文化中心。

图为在前方鲁艺旧址合影

作为“1+4”片区的红色文化艺术创意基地,这里主要展示前方鲁艺师生以及其他抗战文化团体在此进行的文化抗战运动,以及抗战期间创作的兼具革命精神与文学艺术价值的各类文化作品。将引入文化创意、艺术教育培训、创作实践等相关功能,成为一个活的当代中国文艺和革命文艺史的研学殿堂。


第二站: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也是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位于武乡县城东42公里处的砖壁村。1939年至1942年间,八路军总部机关曾先后三次进驻砖壁村,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指挥了华北抗日根据地许多重大的战役。特别是在此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图为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指挥了华北多次著名的战役和战斗。1940年7月,彭副总司令、左权副总参谋长、罗瑞卿主任和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吕正操等八路军领导人,在此部署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政策”,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拖住了日军进攻我大后方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1980年10月1日正式开放,接待参观。从此,砖壁这个山区小村因之为革命圣地而闻名遐迩,每年游人络绎不绝。

1939年7月15日,正当日寇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九路围攻之际,总部机关由潞城北村经黎城霞庄进驻砖壁村。总部在砖壁指挥八路军粉碎日寇对晋东南的围攻和“扫荡”后,除少数人员留守砖壁外,总部机关于 1939年10月11日迁至西南10公里处的王家峪。1940年6月敌占段村后,总部于6月27日又返迁砖壁,并由彭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之后,又在辽县(今左权县)设立了由左权将军为总指挥的前方总指挥部。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麻田对日战争中牺牲。1942年5月反扫荡后,在砖壁村召开了左权烈士追悼会。

图为朱德总司令旧居

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党、政、军机关,分别驻在砖壁驻地周围的村子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驻土河村;北方局党校驻上北漳;华北《新华日报》社驻安乐庄;总部军法处驻南山头。从此,砖壁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便成为华北抗日前线的司令台。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赓、杨尚昆、陆定一、傅钟、杨立三等八路军领导人经常来总司令部参加党政军重要会议。1940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在砖壁召开了党的高级干部会议。罗瑞卿同志在会上作了关于“抗日战略中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抗战三年来我军政治工作的检讨,目前政治工作的一些问题”的政治报告;彭德怀同志作了关于国际国内形势,巩固抗日根据地几个问题的报告提纲,杨尚昆作了根据地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报告,这些会议对于开展游击战,建设根据地都起了极大的作用。


第三站:太行溶洞

太行溶洞位于武乡县蟠龙镇石泉村。它是一个大型溶洞,太行溶洞具有悠久的神奇传说,传说当时此地为茫茫大海,太行溶洞是东海龙王的宫殿,殿内热闹非凡,后来大海中升起一座高山——即现在的太行山,太行溶洞浮出了水面,东海龙王和她的孩子们从此另选宫殿,搬到了现在的关河水库居住。有人曾见过彩色巨龙从洞中出入,传说是东海龙王思念过去的寝宫,经常回来看看,把身影留在了洞中,从此百姓把此洞也称作“太行龙洞”,溶洞的传奇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图为太行溶洞一角

按照科学家探测,太行溶洞是因水位下降,地面抬高而形成特有的在北方罕见的奇特景观。每年夏秋季节,这里山花烂漫蝴蝶成群,景色十分宜人。武乡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是华北敌后抗战指挥中心,因此每一寸土地都有一段八路军抗战的故事。龙洞地处当年“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村的附近,地势险要,为保卫指挥部曾发生过多次战争,当年有一支八路军小分队就在此洞内躲过了日寇的搜捕,太行龙洞后面的石泉沟也是一条英雄沟,当年八路军将士为了保卫总部,曾在此洞打了一天一夜,有600多名将士牺牲在这条沟,后来后人为了纪念这些无名英雄,将太行龙洞右接阶,修成了666个台阶,英雄石台阶,以纪念他们。

太行溶洞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沁水凹陷的东部边缘地带。其洞体形成于喜山运动时期,洞内的岩溶景观形成于5.7亿年前,由于溶洞气候干冷,岩溶作用强度和规模较小,龙洞洞口狭小,渗入洞内的降水不易蒸发,构成了相对湿润的气候。太行龙洞在地表水沿洞顶裂隙下渗过程中沉积了大量的钙华,形成现在独特的景观。龙洞上下共分4层,总长2000多米,共有 400多处景点,目前对外开放的有3层,300多处景点,洞内有岩溶水下滴形成的鹅管,不论大小,从横断面可以看到大部分是空心,轻轻一击有音乐声发出、洞内有华北最大的岩溶擎天柱、有面积最大全国罕见的岩溶月乃石、有岩溶水下滴形成清晰可见的年轮,此洞特点为洞套洞、洞连洞、洞洞相通,在洞内各种奇特的钙华景观攀沿四壁、栩栩如生,经地质专家考察为华北溶洞之首,洞内温度适宜,冬暖夏凉,四季可游,2009年太行龙洞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山西省风景名胜区。


第四站:丰州镇前沟村

青山抱城廓,绿水绕人家,丰州镇前沟村连绵的群山,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孕育出“前沟之恋”这一品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图为前沟村艺术馆

走进前沟,我们目之所及,有溪水潺潺,果树青青。远处是连绵群山、近处是大峡沟,在蓝天白云辉映下,不禁想引吭高歌一曲信天游。走在干净的林间小路,一尘不染,整齐的屋舍,错落有致,掩映于绿茵翠柏间的房屋石窟,显得愈发清幽深邃。

古色古香,幽静惬意。地方特色的窑洞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现代风格的会客厅,是钢铁和玻璃建造的,这个现代建筑依山而建,把石板砌的窑洞包在里面,山石的地层结构清晰可见,这里开放“一脚泥巴书馆、前沟之恋乡村休闲展厅、农耕文化窑洞体验室以及墙外艺术馆”等游览体验区,打造出一处融合太行风情与武乡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地。该村利用乡村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地域民俗特色旅游村庄,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开辟了群众脱贫致富、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子。

图为观看朗诵音乐会《拥抱太行》

晚上八点,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广场举办的朗诵音乐会《拥抱太行》,整场晚会朗诵优雅婉转,感情饱满充沛。那首情景诗歌《太行奶娘》,是一种倾诉、一种呐喊,它涌动着生命的激情,吟唱着永恒的旋律;那首情景朗诵《布满弹孔的旗帜》,是一种紧张、一种节奏,让我们感受着文字的力量与温度;还有那首音乐朗诵《爱情的故事》,是一种音乐、一种韵味,将我们带入那些美丽的诗篇,让我们沉浸在华丽的语言之中。晚会还邀请了特型演员邓小平同志的扮演者卢奇,亲临现场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完稿于2024年5月25日深夜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