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互联网上收集查阅钱钟书先生写的诗词,我对这个钱老兄写的诗文一向视若珍宝,案头常常置放一本由其夫人杨绛主编的《钱钟书诗选》,时常翻阅。可惜我的万卷藏书毁于2023年8月初的一场洪灾,包括这本诗选也不知飘零何处,魂归何方?在查阅钱钟书的诗文过程中,我无意间发现了大师陈寅恪的43首诗词,窃以为喜。这位陈老兄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是我很欣赏的。我过去只知道,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没有想到,这伙计还有这么些诗词问世呀!
陈寅恪提出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为人们耳熟能详,我也一直把他奉为圭臬,用于指导自己的学习和探索。说起来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也并非陈寅恪老兄首创。从蔡元培的“兼容并济,思想自由”,到胡适之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秉持中立,到陈序经的“注重自由讨论”,这一本应成为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为人为学底线的准则,现在却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理想,能身体力行而又问心无愧者能有几人?陈寅恪的独异,正好凸现出中国知识界的短板,这也是陈寅恪得以走出学院派,成为一个公共话题的原因。
陈寅恪这位国宝级的“大师”人物,所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和胡适之倡导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胡适的这种实验主义思想,是受到了其导师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以及国外的马斯克遵循的“第一性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相映成趣。可以说:“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遵循第一性原理”,这三点,是一切研究、创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等不同领域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技巧之一,没有之二。
这里不妨说一说第一性原理,这原理就是:将事物归结为它们的基本真理,然后再向上反推(而不是通过类比推理),最终解决问题,甚至有了新的解题方法——这就诞生了创新!我们在学习任何新的知识时,刻意要求自己先去探索其基本原理,然后再学习浅层知识,使整个知识形成一个体系,互相之间紧密结合,不仅掌握牢固,且会让后面知识的学习更加迅速。“类比推理”的一种思考方式却是:做题只会做做过的,解决问题只会解决自己或别人解决过的。这种方法要不得。
对于第一性原理,埃隆·马斯克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把知识看作是一棵语义树,确保你首先要理解基础原理,然后再学习建立在基础之上的知识。就好像树叶的成长必须要依赖树干和树枝一样,否则树叶将无法依存,知识也如此。
马斯克的学习精神、学习方法和技巧,我是非常赞赏的,一个企业家跨界成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同时大尺度跨多个行业,不仅懂公司运营,还能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这样的人恐怕目前只有埃隆·马斯克一人做到而已。他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主要有八:一是清晰的目标。目标是使人类成为跨星球物种,而目的则是为了避免人类的灭亡。怀着这样的理想,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对火箭的研发会如此狂热;二是天生的专注。除了清晰的目标,专注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是基于兴趣而专注,则是最理想的状态;三是遵循第一性原理;四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寻找优秀的人才作为导师,是迅速取得进步的最强技巧;五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会将知识孤岛联系在一起,使得不同领域的知识都产生了附加效果,我们通过知识迁移,知识类比会学得更快;六是大量阅读;七是突破极限;他的脑子始终是超负荷工作的;八是他的天赋别人也有,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天生能力固然可以有更高的起点,但后天在掌握上述的各项技巧的前提下,通过刻意练习不断努力,我们也可以使自己掌握高效学习的秘诀,从而更快第提升自己。马斯克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
其实,马斯克对第一性原理的表述和比喻,也有失偏颇,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他忽略了树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树根!我本人认为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性原理就是:
将事物归结为它们的基本真理(理解题目或者困难的原理),然后再向上反推,而不是通过类比推理,最终解决问题,甚至有了新的解题方法——这就诞生了发明创新!如果要把第一性原理知识看成是一种语义树:在你进入叶子(细节)之前,要确保你理解基本原则,即树干和树枝,特别是肉眼很难看得见的树根,否则它们就不值得去耗费时间。就像火箭,决定它能不能飞天的最终因素是:芯片——是根本。没有芯片,火箭就是一堆毫无生气的废钢破铜烂铁。
遵循第一性原理去从事科学、文艺、学术和学习等不同领域的研发,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技法。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虽在现代日渐褒微,但其本根却很好,缓以时日,必有复兴光大的那一天,我们必须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中国现在和未来的教育、科学、思想、文学艺术要形成系统,如果要有所创新与收获,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文化之学说,一方面不忘现在未来的民族之地位,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个现代化、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承续先哲之伟业,开拓学术之区域,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话: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凌晨于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