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只有为他人而生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张华因舍己救人而牺牲,他的生命价值是永恒的。——作者题记

  张华是黑龙江省虎林市人,中共党员。1977年入伍,生前系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1982年7月,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授予烈士称号,围绕着张华救老农值不值争论在全国大学生及整个社会展开。


  一、有理想才有动力

  张华,1958年出生虎林市,在他很小的时候,随父母搬到饶河县。他的父亲张文良是一位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军人,任饶河县武装部政工科长,母亲潘英花在县妇联工作。生长在革命家庭,使他从小崇拜英雄。在饶河上中学时候,他经常去珍宝岛烈士陵园扫墓。母亲曾对他说:“给烈士扫墓是有时候的,哪像你,动不动就扫墓。”他也经常对母亲说:“我长大了坚决要当兵,为烈士报仇。”

  英雄人物之所以高大,在于他们从小立志,志存高远,为信仰矢志不渝。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张华精神的灵魂。张华曾在日记中写道:“一个真正有抱负的青年,他必须有一个美好的理想”“人应该有志气、有理想地活着。”因此,学生时代他就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看现实,有的人入党前和人党后的行为截然不同,入党前工作积极肯干,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成为大家的表率。可党组织一旦接收了他们,不久这些先进的特点不见了,甚至连一个普通群众都不如现在,自己入党了能不能像这些人一样呢?一句话,不能……我立誓,从此以后我是党的人,一切交给党,为党的事业去献身。”后来他用自己的生命兑现了献身的承诺。


  二、平时就是活雷锋

  任何的结果都有必然的因素,瞬间的选择背后都实实在在的生长在平时。任何人的瞬间行为都是他平时行为延伸,张华舍己救人的壮举生长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

  时刻以雷锋为榜样,做时代的英雄。在中学有许多的困难的农村学生,他经常从家里带大饼给全班同学吃;在军校他是军人委员会副主任,利用假期办小报,宣传学校里的好人好事,给学员家长送喜报。在火车站,他看到有的旅客带很多行李步履艰难便主动帮助搬扛。放假回家经常帮五保户挑水扫院子。他像雷锋那样爱憎分明,见义勇为。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张华发现一个小偷在行窃,他挺身而出,喝令小偷将偷来的钱包交还失主。他以雷锋为榜样,关心国家利益,保护人民财产。一年,张华暑假探望父母,正赶上山洪爆发。张华只与父母打个照面,转身就上了工地,参加抢险救灾。他凭着好水性,将一根根施工木头,一件件建筑器材打捞出来,然后又找来麻绳、铁丝捆好。他打捞的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回到父母身边。

  根深才能叶茂,张华始终没有忘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他离开部队入学时,带着一个小木箱,装着满满的书,其中有《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党的基本知识问答》《政治经济学基础》及青年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他由于长期坚持学习革命理论,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信仰,不论在什么场合,都能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他在下到粪池的一刹那,也许并没有想到是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这都是平时思想道德积累的结果。


  三、牺牲的价值真大

  时针重新拨回到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康复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南口人头涌动,川流不息。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来到康复路西侧赵永茂开办的裁缝铺,修改了一件不合身的短袖衬衣。西安市灞桥区新筑公社69岁老汉魏志德,在疏通粪道时,被沼气熏晕,跌入粪池。两个拉粪的青年农民,正在惊惶失措地呐喊、呼救。

  呼救声撕破的喧闹,人们停下匆匆的脚步,赵永茂等几家商户快步奔向粪池。张华扔掉手中的衣物,飞快地冲到粪池边。当张华赶到粪池时,魏志德已俯卧在粪池中。裁缝铺老板李正学正准备下去救人。张华一把拉住李正学:“你年龄大,让我下去。”说着,张华扒开李正学,跨上粪池口,沿着竹梯下到粪池。他一手抓紧梯子,一手从一米外的粪水中拽起魏志德,抱在腰间,向着粪池上的人群喊:“人还活着,快放绳子。”

  万万没想到,就在这紧要关头,张华竟同老汉一起跌进粪水中。两人终因窒息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一周后,在兰州军区的授权下,第四军医大学党委决定,追认张华为革命烈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追记一等功,其骨灰就近安放到县烈士陵园。此与同时,学校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国掀起了像张华学习的高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向全军发布“关于开展像张华学习的决定”,中共西安市委专门下发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像张华同志学习的决定》,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部门也先后发出向张华学习的通知号召。在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张华高票当选为“百位感动中国人物”。


  四、精神发扬光大

  张华牺牲后,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关于大学生救老农民值不值得的生命价值大讨论。张华救老农值不值应该是一个经济概念,当然它也是一个广义上的道德概念,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经济价值和道德价值混淆起来。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社会精神重建的一种困惑。这种困惑从产生的社会基础来说是不同的,但核心价值观是一样的。

  今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青年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因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之本。目前,中国社会在精神文明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人际关系冷漠、诚信缺失、是非界限模糊、道德行为失范严峻的道德建设课题。诸如对车轮碾压下的小悦悦的见死不救;对晕倒在街头老人见危不助;对公共场所违法犯罪行为见恶不为等社会现象,给青年一代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教育引导青年一代,就是要弘扬张华精神,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为此,许多事情是不能以经济价值观去衡量的。因为在经济价值观之外,还有道德价值观和社会价值。比如,不论是98年抗洪、抗击非典,还是南方的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2016年南京驶往重庆客船“东方之星”发生沉船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都反复强调:“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人!不管花多少钱,只要多救一条生命就是值得的。”最近,广东梅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公示,拟确认黄曼秋、黄建度、王向楠、刘永缙、蔡炫达等5人见义勇为行为。公示时间:2024年5月10日—2024年5月17日5月1日凌晨2时许,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发生后,黄曼秋、黄建度、王向楠等人不惧危险,成功拦截了多辆欲驶往塌方处的车辆,防止了人员伤亡的进一步扩大;刘永缙、蔡炫达从塌方处救起多名伤员,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在救人之前,国家也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拿天平来衡量,就不难想象其后果。张华救老农不是以命换命的问题,而是敢不敢冒风险救人的问题,它是人性最直最善的体现,不存在生命贵贱之分。因为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像商品交换那样遵循等价原则。更不能用身份去代表生命的价值。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当他意识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时候,他就会自觉地将这种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追求。张华就是这样做的。他不知道,他的牺牲引爆了一场举国上下的大讨论。但他生前已经对争论问题作了回答。他曾对同班同学董希武谈过邵小利,当时社会有人认为,邵小利用一个大学生的性命换取了一个小学生的生命,不合乎价值规律,张华对董希武说:“这种计算方法是庸俗的,落后于起码的文明道德。我如果遇到邵小利这样的事,我决不去计算价值,人与动物的区别就体现这些地方。”说完这句话十几天后,他救老农牺牲了,实现了自己的信念。

  而今,在全面实现伟大复兴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张华的精神尤其要发扬光大!他是抗美援朝战士张文良之子,也是和平时代“最可爱的人”!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