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推行“左”倾的错误路线,不但没有粉碎敌人的“围剿”,反而使红军遭到严重损失,根据地逐渐缩小,党领导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实行战略性转移。

中央红军此次战略转移,最初计划是突破国民觉军队的围攻,到湘鄂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因此,出发时称为“西征”,西征的部队称“野战军”,最高统帅部称“野战司令部。”

为便于随军行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编为两个纵队。战略转移的野战军由军委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红军主力红一、红三、红五、红八、红九军团组成,共8.6万余人。为保密需要,中革军委规定各部队对外均使用代号。另外,还保留了原来的中革军委和红军指挥机关。中革军委由朱德任主席,周恩来、王稼祥任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部由朱德任总司令,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刘伯承任总参谋长,王稼祥任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图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主题雕塑)

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代号“红安”,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叶剑英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钟伟剑任参谋长,王首道任政治部主任,共4893人。博古、李德、周恩来、朱德等随该纵队行动。此纵队下辖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军委第一、第二、第三局及无线电三台、电话一排、通讯队、警备连、工兵连、运输两排组成,彭雪枫任队长兼政治委员;第二梯队由军委第四、第五局及总政治处、警卫营、红军总政治部、医务所、运输一排组成,罗彬任队长兼政治委员;第三梯队由军委总部工兵营、炮兵营、运输一大队、附属医院组成,武亭任队长兼政治委员;第四梯队由干部团、医务所、运输一排组成,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毕士悌任参谋长,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方强任总支书记。其中干部团是由红军大学、公略步兵学校、彭杨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合并组成,下辖四个营,第一、第二营为步兵营,第三营为政治营,第四营为特科营。另有上级干部队(简称上干队),分指挥科、政治科等,属干部团指挥。1934年10月10日,军委第一野战纵队从瑞金梅坑出发经沿坝、麻地、万田,到于都县的宽田、段屋,10月12日集结在古田、岭背一带。10月17日傍晚开始在于都城东门渡河,经新陂、小溪、上坪,19日晚移畚岭,20日晚上转移到合头(今安远县双芫乡)地域。

(图为县城东门渡口)

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又名中央纵队,代号“红章”,由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教导师及总工会、青年团、担架队等组成,罗迈(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参谋长,后分别为张经武、姚喆代理,邵式平任政治部主任,共9853人。此纵队下辖四个梯队,第一梯队由军委教导师组成,张经武任师长;第二梯队由军委总供给部、通信教导队、军委军事工业局、军事工厂、运输大队等组成;第三梯队由军委卫生部和部分医院组成;第四梯队由中央机关和国家政治保卫局、军委政治保卫局、保卫团、特务队等组成。其中保卫团(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该团番号取消,部队分编到红一、三军团)由姚喆任团长、张南生任政治委员。军委第二纵队于10月12日晚上由瑞金梅坑出发,转移到麻地圩、于都县宽田、黄龙地域,10月15日在东江口(不含)到洛口塘(不含)地域,进行补充侦察及准备渡河。10月18日晚上于东江口、洛口塘间渡河,转移到梓山、梨村(今利村乡)、黎邦桥(今禾丰镇),19日移到乱石(今靖石乡)、上坪、大平圩、小溪(不含)地域,20日晚间移到仁风圩(今盘古山镇)、金竹及牛岭、塘村(两不含)地域。(图为县城西门渡口)

红一军团,代号“南昌”,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左权任参谋长,朱瑞任政治部主任,共19880人。下辖红1、2、15师,代号分别为“广昌”、“建昌”、“都昌”。1934年10月7日,红一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命令,将防务移交给红五军团之后,从兴国的竹坝、洪门撤离,经于都县富坑,来到岭背、段屋、宽田一带集结,于11日到达段屋、宽田地区。同日,红一军团15师从石城撤离战场,于12日到达集结地域。军团部驻在铜锣湾,全军团在此休整补充长达6天时间,接收江西补充第二团和于都补充第八团兵员,以及物资补充,准备战略转移。期间,红一军团部在铜锣湾的刘氏宗祠(今于都县段屋乡围上村)召开了排长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思想动员和军政训练,部署战略转移的具体事项。10月16日傍晚,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红一军团为整个野战军的左前锋,从于都梓山渡河,率先踏上了长征之途。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中的渡河地区,从“古龙嘴到花桥(不含)间”(笔者注:古龙嘴应为“龙舌咀”,今贡江镇金桥村贡水与梅江汇合口),即红一军团从于都梓山区域渡河,经磊石、禾丰,18日宿营于仁风(今盘古山镇)、乱石(今靖石乡)、畚岭(今祁禄山镇)和安远的塘村地域。19日晚上由太平圩、仁风圩、金竹、山坑地域开抵安远县塘村、双芫、合头、罗风圩地域。(图为罗坳孟口渡口)

红三军团,代号“福州”,彭德怀任军团长,杨尚昆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共17805人。下辖红4、5、6师,代号分别为“赣州”、“苏州”、“汀州”。10月7日,根据“朱德关于红三军团应在目前集中地进行补充和军政训练致彭德怀、杨尚昆电”(1934年10月7日)的指示,红三军团及红一军团第15师撤离战场,将防务移交给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团、江西军区独立第十一团,隐蔽撤至石城县南部的观下、屏山、横江、洋地等地域,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等的补充和军政训练。10月12日晚,红三军团从石城县南部的观下、屏山地域出发,经宁都县的固村、固厚抵达长胜,在此接受了江西补充第三团1300人。13日晚从长胜出发,14日晨到达于都县葛坳、曲阳、上脑(今葛坳乡)地域。10月14日晚从葛坳、曲洋、上脑(葛坳)地域出发于15日晨到达水头圩、石溪坝、车头圩(今车溪乡)、禾田及仙露(霞)观(今仙下乡)地域,在车头(今车溪乡)接受了江西补充第四团1300人。10月15日晚至16日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岭背水头圩出发经岭背圩、胡圩、大窝村长滩、金星村彭屋、金溪村黄金滩、贡江镇长岭村锁匙排、红峰村上罗,转移到贡江镇的里泗村里泗庙、杨梅坳及里泗村上孟、罗坳镇河坪村林坑、铺(埠)前岗(包括今罗坳镇的步前村、杨梅村、河坪村、孟口村、黄坳村)、三门滩(包括今罗坳镇的三门村、茅坪村、水塅村、岩背村)地域并完成一切渡河准备。另外,红三军团军团部及部分队伍从车头(今车溪)、仙霞观(今仙下)地域出发,经水头圩、岭背圩、胡圩、大窝村长滩、金星村彭屋、金溪村黄金滩、贡江镇长岭村锁匙排、田茶嵊、窑塘村,到达县城附近并完成一切渡河准备。按照中革军委颁布的《野战军南渡贡水计划表》中的渡河地区,红三军团从“孟口(不含)到三门滩(不含)地域”渡河,“并应到达新陂(不含)、罗家渡、大平(含)地域”,红三军团的渡河点及出发线路有几处:(1)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军团部及部分队伍从于都县城的南门渡口至水南村棚子下组中坝(今万达广场处)渡河上岸,经芦山(今贡江镇农业村)、黎(利)村,19日白天到达小溪。(2)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于都县城的西门塔脚下(今蔬菜场村三队渡江大道阳光水岸一期处)至龙门前渡口(今龙门寺处)渡河上岸,途经芦山(今贡江镇农业村)、黎(利)村,19日白天到达小溪。19日晚上,经小溪的长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唐坑口、白室(今信丰百石)、天子桥地域。20日黄昏经韩坊、固(古)陂之间,出至坪石地域;21日夜,向信丰守敌发起攻击。(3)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到罗家渡(今罗江)。19日晚上,经罗江的乌坑、太坪、小溪的流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黄婆地、牛岭、小坌。21日夜,向信丰守敌发起攻击。(4)17日傍晚至18日傍晚,红三军团部分队伍分别从罗坳步前下耆至河田渡口渡河、跃州涉水过河到新陂。19日晚上,由新陂经小溪的长源、高石、祁禄山的金沙、畚岭、马岭地域于20日开抵赣县的牛岭、小坌、唐坑口、白室(今信丰百石)、天子桥地域。20日黄昏经韩坊、固(古)陂之间,出至坪石地域;20日晚红三军团主力(缺一个师及一个团)由坪石向固(古)陂、大桥头开进,部署拂晓的袭击。21日夜,红三军团第四师向信丰县的百石守敌发起攻击,午前,红四师占领百石圩。红六师第十六团占领韩坊;红五师侦察连逼近大桥头。22日,红三军团第六师一部前出到坪石,其余部队攻占固陂。24日,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前卫占领信丰河东岸,控制了渡口。当晚,各路先头部队开始渡信丰河,抢占河西要点,掩护主力渡河。红三军团第五师占领江口等地,前锋进至梅岭关、中站;左路前锋红一军团第二师向广东省乌径方向前进。至25日,中央红军各部队从信丰城南北先后渡过信丰河,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图为罗坳鲤鱼渡口)

红五军团,代号“长安”,董振堂任军团长,李卓然任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参谋长,曾日三任政治部主任,共12168人。下辖红13、34师,代号分别为“永安”、“吉安”。10月17日,红五军团将兴国城南的防务交给独立第3团和独立13团,随即撤出战斗,晚上,红五军团转移到杰村、社富、溪源地域。军团机关从洪门,13师从埠头曲利(今玉门),34师从埠头垓上分别出发。17日晚,34师经兴国埠头、杰村、社富,来到五龙宿营。13师经兴国社富圩、桂江、黄冈、五龙,18日上午到于都仓前宿营,军团指挥机关紧随13师行动。18日傍晚,13师由仓前区苏政府(今仓前水库)出发,经半坑子组、安下窝、丰子脑、井子头(驿站)、崎岭脑、里泗村雷公角组,再走石阶路至里泗村杨梅坳组,从里泗村杨梅坳走石阶路经上孟,18日深夜到达罗坳镇步前圩。18日,34师由兴国五龙定家庄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从坳背、罗古嶂、湖南排、古嶂村(今大桥村)、大坑、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石圾(今步前村),到达罗坳镇步前圩宿营地。10月19-20日傍晚,13师在县城至石尾渡口间、34师在县城至鲤鱼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13师从石尾渡口渡河后,经罗江乡上溪村(小溪口、大坑),至洋坑村、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林、乌坑(黄林、乌坑已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村(塘湾里、茶公坝),经小溪乡流源村、田心村、高石村,至祁绿山镇金沙村(刁擞、野坑坳)、畚岭村、嵊背村、水坞村;34师从鲤鱼渡口渡河后,往贡江镇河田村寨下组庙角,经马齐、密坑村,过新陂乡庙背村、移陂村、小溪乡藤桥村,21日到达小溪、祁禄山地域。23日经安远县塘坑乡塘村,到达双芫、小坌区域,24日西渡桃江。(图为罗坳石尾渡口)

红八军团,代号“济南”,周昆任军团长,黄甦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共10922人。下辖红21、23师,代号分别为“定南”、“龙南”。10月8日晚,红八军团撤离兴国县古龙冈西北战场,在古龙冈集结,随后经于都县北部之平安、桥头、银坑南移。21师从兴国古龙岗,经于都桥头乡水背村、朱屋村、桥头村、江背村、历迳村、马安乡上宝村、贡布村、溪背村、头金村、马安村(西汾村)、仙下乡龙溪村,至兴国杰村、社富。23师在10月9日撤出战斗后赶到古龙冈圩,连夜向梅窖、三寮方向前进,当夜在梅屋宿营,10日通过梅屋圩、上下谢,经岩前圩、平安寨、谢田到达银坑时,当晚部队在银坑宿营。据《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1934年10月9日)》记载:“1934年10月12日,红八军团从晚上出动,由桥头、银坑转移到杰村、澄龙、社富地域。”从10月13日—16日,在集中地整理、补充并进行军政训练。10月17日晚,由兴国五龙圩经村头、大坑至于都仓前坳背,经罗坳镇古嶂村(今大桥村)、观音山(也名观音庙、今大桥村)、下坪至蛇口(今黄坳村),在孟口(今罗坳镇孟口村)集结休整,并于18日晚,自于都河孟口(含)至三门滩间河段渡河后,经贡江镇芦山村、罗坪村、密坑村、新陂乡庙背村、中塅村、群联村、罗江乡小满村、新陂乡光明村、罗江乡黄林、乌坑(黄林、乌坑已合并为罗江乡黄坑村)、太坪村草坪嶂、长洛(今赣县);另有红八军团部分队伍从罗坳中埠至高滩渡口渡河,经罗江乡高滩村、洋坑村、联丰村、苏坑村、新屋村、筀竹村、西岗村、长洛(今赣县)。19日白天,在罗家渡、太坪、长洛(今赣县长洛乡)地域。19日晚上,红八军团由太坪、长洛坳(今赣县长洛乡与于都县罗江乡交界)地域开抵黄沙坑(今赣县韩坊镇)、黄朱排(今赣县大埠乡)及营田(今赣县韩坊镇玉龙村)地域。并派出部队侦察信丰、韩坊之间通洪村、坪石的道路;侦察王母渡、立獭圩之间的渡河点,并准备渡河。20日黄昏前,红八军团以23师为右翼队,由黄朱排经寄桥角前进至王母渡南之寨下、下港地域渡河,即以该师控制渡河点两岸,并派兵分向王母渡、信丰两方警戒。以21师为左翼队,开进至长演坝(今韩坊镇长演村)、大树下,拂晓即佯攻韩坊之敌,并箝制之。25日,红八军团全部渡过桃江河。(图为梓山山峰坝渡口)

红九军团,代号为“汉口”,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郭天民任参谋长,黄火青任政治部主任,共11538人。下辖红3、22师,代号分别为“洛口”、“巴口”。红九军团红3师于10月11日晚上出动,到达会昌之北塘坊[珠]兰埠、木西坝地域;红22师主力仍于站塘,其65团则在茶梓地域肃清铲匪。13日红3师及65团在原地,红22师在分区部队掩护下,转移到麻州地域。16日晚从会昌珠兰埠出发,在桂林江(原属安远,现属会昌县晓龙乡)附近渡过濂江(安远河)。17日军团主力进抵新泉;凌晨,红22师经麻州、右水、高排抵安远天心。从18日晚上,红九军团军团部及红3师开鱼公埠(今于都县靖石乡渔翁埠)、茶梓圩(今于都县盘古山镇)地域,红22师由安山、桂林江开抵河石地域,65团即归还主力。19日下午4时,红3师9团占领安远龙布。20日红九军团主力到达龙布休息,等待红22师归建。21日向重石、版石前进,继续扫歼残敌,当晚11时占领版石圩。22日在版石宿营,晚7时向信丰石背前进。23日拂晓红22师进至信丰石背。24日红九军团占领信丰安息(西)圩,随后西渡桃江。

10月25日,中央红军主力经过突围战斗,全部通过国民党军设置在安远、信丰、赣县一带的第一道封锁线,主力红军全部离开了中央苏区,继续西征。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