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简称“榕城”,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我读小学时,父亲在福州的部队工作,放寒暑假期间,母亲带我一起去过福州探亲。

  1971年9月初,我从福清县镜洋公社中学转学来到了福州一中读初中一年级。我知道福州一中是文化大革命前,省教育厅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重点学校,是全省闻名的高考红旗学校。

  我来到福州,先是寄住在离学校不远的我父亲在部队曾经被派去省立医院支左时认识的孙科长家,后来,我寄住在孙科长家楼下一楼的曲鸿亮家至初中毕业。

  福州一中,位于福州市繁华路段东街口的附近。我上学途经的人行道边,栽着绿树成荫的白玉兰(白兰)树,白兰花开的时节,偶尔在树上,看到一种羽毛黄褐相间色叫“小绿豆”的小鸟儿,它在树枝间跳跃、觅食会发出轻微的鸣叫声;树下,随风飘来那一阵阵沁人心肺的白玉兰花香。福州,是一座鸟语花香美丽和谐的城市。

  福州一中的校园。临街的校园大门,很小,一点气派都没有,两扇大铁栅栏的校门,上学和放学时校门大开,人群涌动,热闹喧哗。其他时间留个小门,关闭大门,门外静悄悄的,偶尔,人行道上有过往的行人。从大铁栅栏门空可以看见一点校园。大门里边有个传达室,顺着大门往里走是一条沙石路面,路的右边,一堵高墙,墙根种着一排树;路的左边,栽有白玉兰树和夹叶桃树,它起到了路与操场隔离带的作用,小树带的左边算是学校最大的大操场了,这在省会城市的中学中能占有这么大面积的操场也算是可以了。操场左边是一堵高高的大墙,墙内,居中生长着一棵很大的榕树。榕树粗壮的树枝上,生长具有榕树特色往下长的根须都接着地面了。顺着学校大门往里走,有一个小圆形的假山水池,再往前走几步,是一座大型教学楼。在露天楼顶上,一目了然地看见还修筑着两个圆形碉堡,碉堡上有一根竹竿悬挂着一面褪了色红旗。

  教学楼后,是一栋灰色小楼。这是教师们工作和课间休息的教研楼,楼边还有一栋楼。教研楼门前,生长着一棵大杨桃树,杨桃成熟的时节,地面上会掉落一层大小不等的杨桃。同学们见到地上的杨桃都绕着走,没有学生去随便捡杨桃来吃。学校的更夫拿着扫帚,拎着铁撮子把地面上的杨桃和树叶打扫干净,保持校园内的卫生。

  在教师教研楼的右侧,座落一栋挺古老的教学楼。楼内的走廊地面都铺着木头地板,同学们在楼内行走时,脚踏着木头地板,走廊里会发出咚、咚、咚的脚步声。课间休息或放学时,各班的学生们涌出教室,走廊,走下楼梯所发出的脚步共振声有点震耳欲聋的感觉。

  我所在的7连3排班级教室就在这栋教学楼的二楼。教室里的前后黑板都是磨砂玻璃的。这是我在其他学校上学时都没有看见过这种黑板。我确实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磨砂玻璃黑板,我趁同学们不注意时站在黑板前,注视一会黑板,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指去触摸几下磨砂玻璃黑板是什么感觉?是麻麻的、冰凉的感觉!和普通玻璃的区别就是它是磨砂玻璃的。

  上午9点,课间操时间(下雨天,台风天除外),全校各年级师生都集中到操场上,伴随着教学楼前,检阅台边上的木杆上悬挂着大喇叭播放第四套广播体操有节奏的音响,检阅台上有一位体育老师做示范动作,师生们在行进曲的音乐节奏中整齐划一地舒展双臂,下蹲,动作熟练地操作每一节广播体操。

  我们班级的各位课任老师们都是出类拔萃的老师。班主任林国基老师,是历史老师。三十多岁,皮肤微黑,黑发,留着有点像背头还有点像分头的自由式发型,国子脸型,眼睛不大,炯炯有神的双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鼻梁,说话时带有南方口音,身材较瘦,腰板确挺直。夏天,他身着白色短袖衬衣,灰色长裤;冬天,身穿灰色有点褪色但洗的很干净的旧中山装,衣扣正襟。林国基老师上课时,讲述到中共党史中有关中共早期的革命先驱蔡和森烈士牺牲前,他在香港,不幸被捕。港英警察用铁钉把他钉在墙上用刑的那段情节,让我们仿佛看到烈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场面,触动了全班同学们的心灵。这时,我们看见老师气愤的眼睛里仿佛都在冒火。老师在讲课时,他那激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伴随着极具感染力又到位一举一动的手势动作,确实是打动并带节奏地激励着同学们心潮澎湃和向往革命的冲动。我陆续地看了有关中国革命史的书籍,其中描写许多革命先烈在成长的历程中,基本上都是在少年或青年读书时期接触过一些早期的革命者以老师的身份作掩护,普及革命道理引导,推荐进步青少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林国基老师的教学水平太有冲击力也太感动人了。

  林国基老师在教室,通过讲授古今中外革命史,重点讲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力挽狂澜,把长着满脸大胡子的外国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结合中国革命的历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革命圣地延安等生动的历史故事。这种即简单又不抽象的教学法,让同学们牢记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程。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和理解并确立了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通俗易懂地说出了马克思思想的基本原则,就是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共同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之奋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无意间翻看一本全国高中的历史教课书,看见书的主编就是林国基老师(多年后,他已调任省教委工作)。我当时很激动并将这本书认认真真地看完时,当年,林国基老师讲课时的音容笑貌仿佛浮现在我的眼前,内心自然地产生了一种敬佩感,为我曾经听过林国基老师讲课感到无比的自豪,真真地体验到受益匪浅的感觉。

  董敏老师是教语文课的。她,留着短发,把滑落在脸颊的头发夹在两耳后,她下巴有一个明显的手术刀疤痕。她讲课时的声音可以用一种独特的沙哑声来形容的,但并不影响她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到震惊的是董老师讲授的朱自清名著《荷塘月色》这一课。同学们都随着课文的讲述,沉浸在那美好的意境中,直到下课的铃声响起,被震醒的同学们才意识到回到现实课堂。特别是一些女同学觉得课还没听够,下课后直接追着并簇拥在董老师身边,你一言我一语地不断提问没理解的内容。这时,董老师仿佛就像被记者围在人群中的新闻人物,以答记者提问的方式回答着每一位同学的课题,见此情景,同学们仿佛也像重新认识董老师似的。董敏老师讲授的散文,围绕着主题内容不散,教会同学们在生活实践中要学会注重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分门别类地定向积累每一个感人的细节,含蓄待发,写散文中的细节,突出人物或事件时要不惜重墨渲染,其他情节行云流水一笔带过,同学们着实是受益匪浅,董敏老师为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尖老师”是我们学校的一位男声音乐老师。他的真实姓名也淡忘了,但这位老师的这个代表性的绰号也不知道是哪一年级的学生给起的也无从考究了。他体形消瘦,最突出面部特征是有三尖,即:高鼻梁尖鼻头,尖下巴、尖喉结。同学们之间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背地里就这么称呼这位老师的外号,作为学生来说确实是不礼貌的,但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音乐老师在教授音乐课唱歌时,他的音质很好,音域宽广,厚重,穿透力极强是标准的男声,他唱歌时,字正腔圆,没有南方人口音的发音。同学们都爱听他上的音乐课,那是一种难得的美声享受。近几年,流行的歌曲《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的视频中,有一位边弹钢琴边唱歌的老人的歌声,几乎与我在福州一中音乐老师的歌声如出一辙。

  1971年,入学时,学校的班级是按照部队的连,排建制设置的。学生证盖有红色上下学期印章是7连3排,是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学校改革中的印记。1972年,上下学期印章就改为初二(8)并拍摄留在了毕业照片上,淡化了文化大革命在学校留下的痕迹。

  初二(8)班的班长赵宁,副班长陈云,班团支部书记周超英等同学,当时,我们班有不少同学的家长是省委,省政府,福建日报社,地质局等部门的领导或工作人员,其中不少同学的父母是被下放到各地“五七干校”去的老干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同学们之间团结和蔼,在学习中互相帮助不歧视,其乐融融。

  我在福州一中读到初中毕业后,转学到福清一中读高中至毕业。福州一中求学,是我一生中难忘的生活经历。它承载着许多感恩,我父母为了让我受到更好的文化知识教育把我从部队驻防的一个小山村送到省城最好的中学读书;在福州,于我们家无亲无故的孙科长叔叔和曲鸿亮大哥一家人的同意包容中,我分别寄住他们家完成了初中学业。充分地体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的真实写照。

  向福州一中的老师致敬!

  向孙科长和家人致敬!

  向曲鸿亮大哥和家人致敬!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