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为一名女子在河南开封包公祠的大堂前失声痛哭视频被传到了网上,结果开封火了,包公祠火了,包公更是火得一塌糊涂。仅今年清明节期间,包公祠的游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0%。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纷纷前往开封包公祠哭诉自身的冤情,火到景区不得不以维修为名“关了包公的禁闭”。由此让我想起,五年前的春天,我和老伴曾经专程去了开封的包公祠,拜谒过这位北宋时期的先贤,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享有“青天”美誉的包公。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乏为民请命之人。这些人为国为百姓竭忠尽智,鞠躬尽瘁。而包公则是无数颗耀眼明星中最突出的一个,经过岁月的洗礼,他清风亮节的形象绽放出的光彩愈加绚丽夺目。

  历史上的包公名叫包拯,寓意就是拯救国家、黎民;字希仁,就是希望以“仁政”治国,以黎民为本。“包公”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包公是庐州合肥人,年少时就心怀报国志。经勤奋刻苦学习,二十九岁就满腹经纶,荣登进士第,但因遵循“父母在,不远游”之古训, 他竟辞官返乡,十年不仕。双亲去世后,在乡邻的一再劝说之下,才决定重登仕途。“复仕”时曾做五言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勾。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包公的报复和胸怀,更是他一生光明磊落和刚正不阿的写照。他做过知县、知州、知府、监察御史、转运使、天章阁待制(皇帝的顾问)、枢密副使等官职。嘉佑二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执开封府,因而人们也称他为“包龙图”。为官26年,在开封官场度过了15载,最后逝世于此。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亦称“包孝肃”。他在开封这座政治舞台上演出了诸多威武雄壮的活剧,成就了一位传送千古的“包青天”。

  包公为官一向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无论是皇亲国戚,或是故里亲人,概从公断,不徇私情,被誉为“包青天”,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杰出代表。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对包公敬爱有加,更多的是因为他是人们心中公正正义的象征和寄托。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为国家和百姓做了好事而受到拥戴的杰出人物,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公德,总是为其建祠立庙,敬若神明。河南开封的包公祠就是纪念包拯功业的祠堂。包公祠最早建于金,是民间百姓为了纪念包公而建,由于黄河水患,屡毁屡建,经明、清等朝代历代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在的包公祠是开封市政府于1984年为了满足人们对包公的崇敬之情和旅游事业的需要而重建。

  开封,古称汴梁,有着四千多年历史,也曾是八朝古都。这里孕育了承汉唐、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据说当时是世界第一大城市,而这里的清明上河图正好描绘了她无尽的繁华。我和老伴一路旅游来到开封,开封的旅游景点很多,而包公祠是必去的景点。在这里可以走近包公,了解这位历史先贤的传奇一生。因为我和老伴住宿的酒店就在包公祠附近,所以那天早晨祠里一开门,我们便怀着崇敬的心情,随着人群走进这座庄严肃穆的包公祠,参观并祭拜这位清官的化身——包青天,感受那份久远的历史与正义的传承。

  新建的包公祠位于碧波荡漾的包公湖景区西畔,三面环水,只有西门与环湖路相连。包公祠正门为风格凝重典雅的仿宋风格,歇山顶,两只大红灯笼高悬着。门上方匾额“包公祠”三个大字金光闪耀,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前门的门柱上挂着一幅涂金的对联:“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走上石阶,门旁的木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公心著在竹帛千秋共颂赤胆,正气披之管弦百姓皆呼青天”。两幅对联高度赞誉了包公在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包公祠的大殿上悬有“公正廉明”四个大字的横匾,大殿两侧楹联颇多,都是歌颂清廉,鞭挞贪婪的。其中一幅是:“正气塞乾坤,事属公私须有别;丹心照日月,人归善恶自分明”。大殿正中,一尊包公坐像,高3米多,身着蟒袍玉带,正襟端坐,劲正如松,神态威严,是其性格刚强坚毅,“有凛凛然不可夺之节”的浩然正气。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侍立于旁,竖眉怒目,气宇不凡。坐像两旁陈列着反映包公生平的历史文物与典籍,有包公墓出土的碗、灯、木俑和普通砚台等历史文物,映衬着主人清正廉洁的性格,展现历史的厚重和包公的清廉形象。山墙上镶嵌有反映包公政绩的彩陶壁画,赞扬包公体恤民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壁画边缘的龙凤图案,则显示了包公的气魄和威严。

  二殿内有包公石刻像拓片一幅,线条清晰,生动传人,再现了包公的风姿,还有包公出仕明志诗、包公家训、包公手书法手记、墓志铭等。展柜内张挂有一首包公书仕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更令人感动的是那则包公晚年订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营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史载,在此“家训”诫勉下,包公的儿子包绶虽一生为官,死时也是两袖清风,只留了几部著述;孙子包永年死后也是“了无遗蓄”。东西配殿上分别高悬“铁面无私”、“白简凝霜”两块横匾。东殿展出的是“铡美案”蜡像和执法刑具,群组蜡像“铡美案”与真人大小一样,色彩鲜明、形神俱备、毫发毕现、栩栩如生。西殿展出的是包公经典故事系列、珍藏的包公画像和实物模型等场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的是包公不徇私情,怒铡赵王,为民除害的传说轶闻、历史故事。所有这些,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如果说这里是旅游圣地,倒不如说是施行廉政教育的最好场所。

  包公一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他非常敬佩唐朝的魏徵,且以他为师,秉承了魏徵的作风,敢于犯言直谏,因“七弹王逵”而震动朝野,随后又弹劾了很多违法乱纪的朝中大臣。同时向皇上献言献策,心系天下,为国为民。

  官场上自古以来就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包公虽一心为国为民,独善其身,不愿卷入党争,但在政治斗争中,他终究难以摆脱这个漩涡的纠缠。尤其是宋仁宗后期,外患迭起,朝政混乱,朝臣之间更是互相倾轧,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包拯也未能幸免。更为严重的是,仁宗对他的猜忌,使得包公极为痛苦,逐渐失去了对仁宗的信心。

  包公为官二十多年,反腐倡廉,革除弊政,开源节流,增加财政,直言敢谏,重振法度,整饬军备,保国安民,出使他国,有胆有略,为宋朝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尽管他的很多建议并未被采纳,但他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依然值得后世瞻仰。

  因为包公生前以忠孝廉作为为官做人的准则,所以公元1026年包公去世后,被赐谥号孝肃公,皇上下昭停朝一日,以示哀悼,并亲自前往包公家中吊唁,给了包公极高的礼遇。包公去世的噩耗传出,朝野震惊,全城尽悼,整个开封城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 

  千百年来,口碑、话本、戏剧、评书演绎了多少内容极其丰富多彩的歌颂包公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故事。甚至按照包公刚毅的性格,用黑色脸谱来展示包公铁面无私的高大形象,掺杂了数不清的演绎成分,以致成为神秘的传奇人物。而包公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高风亮节,却始终没有走样,绝对是古今奇观。诸如,忠孝双全、爱国爱民、严惩贪腐、不附权贵、刚正不阿、公平正义、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为民请命、兴利除弊、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高尚美德,都是包公本身实际具有的凛然正气、优良品质,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包公这些清节美行,有人称为忠孝文化,有人称为清官文化,有人称为廉政文化,所有这些,应该统称为包公精神。包公精神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但不能否定其历史的先进性。有历史先进性和感召性的精神总是具有难以磨灭的光辉。所以,它就跨越了时空,超越了阶层,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包公精神也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传承和积极的借鉴意义。弹指一挥间,1000多年过去了,虽经时间的洗涤,包公的形象及其包公精神不仅没有褪色,而且愈加鲜明生动。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人们深思,再深思。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有两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包公就是死了近千年而依然活在人民心中的“不爱乌纱只爱民”的伟大历史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战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就是这种精神的回响及光辉的闪耀。公明廉威,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亦是执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流连包公祠两个多小时,我不禁陷入了沉思。眼前的包公祠不仅仅是一座建筑,一处名胜古迹,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个廉政教育的基地。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感受到了正义的庄严与历史的沧桑,包公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亦更显得难能可贵。站在威严肃穆的包公塑像前,我情不自禁的鞠了一躬,以表达我对这位历史先贤的敬意。

  由此我也想到,我们国家目前反腐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习总书记帶领的中央领导集体,持续发力,冲破困难和挑战,打老虎、拍苍蝇、重速度、要广度,一大批大官、高官纷纷落马,被押上了历史的审判台,这不正是新时代的“包青天”吗!习总书记强调:“必须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在不敢腐上持续加压,始终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坚决惩治不收敛不收手、胆大妄为者,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防止政商勾连、资本向政治领域渗透等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而且特别强调纪检监察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要对腐败现象“零容忍”!

  我对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一刻不停,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决心深信不疑。同时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寄予希望,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能够做新时代人民爱戴的好官、清官。相信广大干部能够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我们伟大祖国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像包拯一样,美名百世流芳!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