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于都县为打好长征文化品牌,补齐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文史资料征集短板,组织相关人员分组以搜寻史实史料为导向,开展了红军长征专题调研。
笔者作为调研组成员之一,深入到孟口至三门滩沿河一带调研渡口情况。在罗坳镇三门村老埠组、罗坳造船厂通往河边的塘坊庙渡口处,该渡口河对面是罗江乡前村坝上组。随后,我们调研组来到罗江乡前村村委会,罗江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林旭明从县城刚开完会,便风尘仆仆地返回乡里陪同我们调研。
(图为于都县罗江乡前村坝上组塘坊庙渡口)
这时,我馆纪念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钟敏说,我们现在前村呀,这里有一个革命先烈、扩红模范李冬秀,她的故事非常感人!林旭明主任走上前说,是的,李冬秀就是我乡前村下石组的,上次我还特意到她家,采访了李冬秀的孙子。
太好了,听说李冬秀两次荣登了《红色中华》报,而且专门报道了她组织扩红的光荣事迹,我接着说,记得《于都县志》的“人物”章节里还有她的介绍呢。那么,我们今天就直接到李冬秀孙子家作个调访。
(一)
据《于都县志》(1991年版)“卷二十五人物第一章人物传略第二节近现代人物”中这样记述:
“李冬秀(女),罗江乡黄岭村寨下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家庭贫穷,全靠其父种田和做酱油维持生活。1915年,嫁给前村下石林绵羊子为妻。1929年,她受步前等地农民暴动的影响,参与罗家渡农民暴动。6月,罗家渡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她当选为区苏妇女部长。她积极动员青年参加红军,然后又带头参加地方游击队,负责宣传、联络工作,与国民党军队周旋,游击队打了胜仗,她立了功。翌年,李冬秀和红军战士一起,参加家乡的土地改革工作,宣传贯彻《土地法》,带领妇女战士同村里的大地主林锦昌作斗争,将其财产和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并组织妇女帮助红军家属耕田,做出了显著成绩。1931年11月,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
1932年端午节前,罗江靖卫团团总陈耀堂勾结赣县长洛的靖卫团包围罗家渡区苏维埃政府。李冬秀带领游击队突围转移,边打边退,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其他人都牺牲了,只剩下她一人,不幸被捕。陈耀堂施尽酷刑,逼其屈服,她视死如归,英勇不屈,在罗家渡新屋对门万字排被杀害,时年37岁。”
(二)
李冬秀的孙子叫林家长,今年79岁,高小文化,居住在罗江乡前村下石组。前村下石组位于罗江黄泥塘南面贡水岸边的田塅中,清中期林氏从梓山山峰坝迁入。
(图为扩红妇女模范李冬秀的孙子林家长)
当我们一行来到林家长家,只见他正在家里客厅中,蹲在地上忙碌着,走前一看,原来他在手工编织篮筐,一旁还有几只已经编好的篮子,地上还放着新鲜的竹篾、剪刀、尺子等用具。
林家长的房子,坐落在这一排规划好的房屋右侧,房屋是砖混二层结构,呈四扇三间,面积有100多平米,在侧面还并排连着建了一间卫生厕,前、后面围着一个小院。
林家长说,他从17岁开始,就学做篾匠了。当我们聊起他的家族时,他说,他的曾祖父叫林仁斯;爷爷叫林义立,乳名林绵羊子,奶奶叫李冬秀;父亲叫林守荪,1916年出生、1994年去世,享年78岁,母亲叫赖太阳女,1921年生,1995年殁。父亲林守荪还有一个妹妹,嫁入罗坳的熊屋。
林家长说,自己有六兄妹,弟弟叫林家春,在60多岁时去世了,下面还有四个妹妹。
当我们问起他奶奶李冬秀的情况,他说,奶奶原是罗江黄岭村寨下组人,现在是罗江乡黄坑村。在苏区时期,奶奶就被国民党靖卫团杀害了,所以他对这些历史也不太清楚,但是他告诉我们说,在县志上有奶奶的记载;而且,原来他家的老房子的大门门额上钉了一块“光荣烈属”的门牌,现在老房子已倒塌,夷为一块平地了。
林家长带我们去看他的老房子位置,相距新房子这里五、六十米,西面有一棵大榕树,看上去有几百年树龄,冠状散开,根深叶茂,南面是一栋林氏祠堂,中间留有一块几百平米的空地。在空地东侧还有一栋砖瓦结构的土坯房,客家建筑风格,左侧已经倒塌,右侧还剩有一排,房子边上建有吊脚楼,林家长说,这栋房屋是父亲手上建造的,建设时间大概是1955年。(图为林家长夫妇合影)
(三)
自1927年春起,于都罗家渡地区苏坑一带,在共产党员张佑庭、夏富仁、丘汉中的发起下,已建有党的支部或小组。但由于在大恶霸陈耀堂的严密防范下,组织活动受到极大阻碍。直到1928年农民暴动后,其组织才在一些边缘山区逐渐发展起来。1929年间,县赤卫大队和赣南地方红军曾一度频繁活动于罗家渡地区,于都县党组织在黄岭成立过临时性的罗家渡区级党政组织。但不久,在国民党驻赣68团和以陈耀堂为首的西乡靖卫团的严重摧残下,组织活动被迫停止,至1930年10月才再度恢复。由于当时该区革命形势尚未稳定,故沿江地区的组织仍归属下西区委管辖。1931年秋,罗家渡地区稳定下来后,区委恢复正常活动,初辖前村、苏坑、中村、上村、西岗、黄岭、乌坑等9个乡支部。驻地先后为黄岭、苏坑等地。
期间,担任罗家渡区妇女主任的李冬秀工作积极能干,革命意志坚定,家庭成分又好,她组织赤卫队和妇女团体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扩大红军武装,筹粮筹款,建立革命政权。因组织能力优秀,时任罗家渡区委书记王世槐(后调任于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春随留守红军突围牺牲)为她撰写了《妇女扩大红军的模范》:“雩都罗江区前村乡李冬秀同志,她在十多年前就没丈夫,是个劳动妇女。这次动员模范队加入红军时,她鼓励宣传自己的儿子去当红军,三天内并领导了七个群众当红军。这真是妇女扩大红军的模范呀!”该文在1933年6月11日《红色中华》第84期第7版发表。
不到一个月,由张馆贤同志撰文《罗江区李冬秀同志》一文刊载在1933年7月11日《红色中华》第94期第3版:“最近于都罗江区前村乡,有个女同志名叫李冬秀,她是一个共产党员,为着要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便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乡苏报名当红军,并且还鼓动了两个群众送到乡苏报名当红军,在这次区委总结会议时,罗江区委特奖给了她一块银牌子,这是多么光荣呵!”
关于李冬秀的被捕及牺牲时间,在《于都县志》(1991年版)中记载是“1932年端午节前,李冬秀不幸被捕、后被杀害”;但在《红色中华》报上却分别于1933年6月、7月有二期刊载了“妇女扩红的模范李冬秀带自己的儿子到乡苏报名当红军,罗江区委特奖给了她一块银牌子”。由此可见,《于都县志》(1991年版)记载李冬秀的被捕及牺牲时间应该有误,其被杀害的时间应是在1933年7月以后,具体牺牲时间则不详。
(四)
为了进一步了解林家长的家族情况,我们动员他去借来他们姓氏的家谱,以便进行查找资料。
从《林氏族谱》中查阅得知,林家长的曾祖父林仁斯,在五兄弟中排行老四。林仁斯,字为美,生于清道光寅年十二月十九日,殁失考,葬东岗山田里坐西向东。娶刘氏,生于清道光丙午年正月十八日辰时,殁葬失考。生子六:长义京、次义立,出继胞兄仁可为嗣,三、四、五、六(俱夭)。生女二(夭)。
林家长的祖父林义立,也是林仁斯之次子、林仁斯胞兄林仁可的嗣子。林义立,字大固,生于清同治壬申年十月十八日午时,殁失考,葬东岗山田凹里坐西向东。娶赵氏,生于清光绪癸未年十月十四日申时,殁失考,葬茶盘脑坐西向东。综(应为“继”,笔者注)娶李氏,生殁葬未详。生子二:长(殇)、次守荪俱陈氏生(“俱陈氏生”应为“俱李氏生”,笔者注)。生女二:长适杨,赵氏生;次适赖,李氏生。
林家长的父亲林守荪,即为林义立的次子。林守荪,号观音妹,生于民国已未年(没有“民国已未年”,已未年是1895年或1955年,笔者注),殁于1992年九月,葬于下栈行坐西南朝东北。娶徐氏,出。继娶新屋村肖屋坪赖太阳女为妻,生于1921年,殁于1995年八月卅日申时,葬于茶盘脑辛山乙向兼戌辰。生子三:家长、家春、三(夭)。生女五:长女适何,次女适赖,三女适丘,四女适丘,五女(夭)。
奶奶李冬秀是被国民党靖卫团杀害的,最早也是本屋场的亲人告诉我的。林家长说,还有,据我们同屋场的乡亲林红民曾对他说过,那时林红民的父亲林守根是当地罗家渡这里一带的绅士,当时我奶奶李冬秀和父亲林守荪被国民党靖卫团抓住了,国民党军将他们关进了牢房,后来,林守根闻讯前来搭救,将我奶奶李冬秀和父亲林守荪保释出来。(图为建于1955年的林家长的老房子)
不忘来路,莫负春光,我们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清明来临纪念先烈寄哀思,虽然他们牺牲在黑夜前的黎明时分,曾离幸福和美好那么近,却把光明和希望,留给今天,留给后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故事宣讲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于确保中国共产党血脉赓续、革命精神永存、红色江山永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延伸阅读】两次荣登《红色中华》 报的扩红模范李冬秀
作者:吴志强
李冬秀,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出生于江西省雩都县罗江乡黄岭村寨下一户贫农家里,她家世代务农,兼做酱油手艺。其父自家有少许田地,另外又租种公堂和地主田地。农闲时的李冬秀跟着母亲进山贩卖豆子,或跟着父亲到圩集屋场叫卖酱油,虽可以赚点钱,但是必须肩负重担爬山涉水,真是苦不堪言。一路上国民党政府设立了许多税卡,层层盘剥,父女俩虽然辛苦劳累却所得无几,只是靠借贷过日。1915年李冬秀嫁给本乡前村下石林绵羊子为妻,家境的贫寒,使她饱尝生活的艰辛。长期遭受土豪劣绅的欺凌压榨,目睹广大贫雇农的深重苦难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腐败,李冬秀深感社会的不公平,于是萌发了反抗压迫和剥削的强烈意识。
1929年3月7日,彭德怀率领红五军首次攻克雩都县城,一些雩都籍的共产党员陆续从外地潜返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罗坳、步前、新陂一带的贫雇农民很快就亲串亲、邻传邻,人们在暗地里组织好农民协会和游击队。六月,许多仇大苦深的贫雇农臂箍红袖章,打绑腿、持梭镖、挎土铳、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闹腾得红红火火,工农革命运动犹如点燃的干柴,越燃越旺,渐成燎原之势。在这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中,罗家渡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李冬秀热血沸腾,毅然带头参加了农会活动,因勤奋刻苦,粗通文墨,被当选为区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负责宣传联络及调查本村贫雇农分配土地,废租平债等事项。
当时,赣南红白两方严重对峙,战事频繁发生,地方还没有固定的红色政权,农会工作异常艰苦严峻,随时都有被敌人捉去砍头的危险。有一天,李冬秀和堂妹因急事赴三门圩,不料雩西罗坳靖卫团突然偷袭罗家渡前村过来,满街烧杀掠夺。由于本村大地主林锦昌告密,躲避不及的李冬秀姐妹俩当场被五花大绑,靖卫团大叫大嚷,要就地枪决她们。幸而驻扎在黄岭和苏坑的赤卫队闻讯前来搭救,经过激烈肉搏,从虎口里把她俩营救出来,姐妹俩逃离后隐居他乡。不久,革命力量不断壮大发展,地方相继建立了区乡村苏维埃政府。李冬秀工作积极能干,革命意志坚定,家庭成分又好,她白天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慰劳红军,晚上又组织赤卫队和妇女团体斗地主、筹粮饷。因成绩突出,1931年11月李冬秀出席了在瑞金召开的第一次中华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1933年6月,经当时罗家渡区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书记王世槐介绍,李冬秀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李冬秀同志的革命信心更足了,斗争的决心更坚定了,她工作的积极性更强了。她晚上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宣传《土地法》,白天又组织赤卫队和妇女帮助红军家属耕田、收粮筹饷。因组织能力优秀,罗家渡区苏维埃政府区苏维埃书记王世槐为她撰写了《妇女扩大红军的模范》:雩都罗江区前村乡李冬秀同志,她在十多年前就没丈夫,是个劳动妇女。这次动员模范队加入红军时,她鼓励宣传自己的儿子去当红军,三天内并领导了七个群众当红军。这真是妇女扩大红军的模范呀!该文在1933年6月11日《红色中华》第84期第7版发表。
张馆贤是一位革命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他与李冬秀促膝谈心,着重讨论了扩红,借粮和反封锁三个问题,李冬秀联系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她的方法新颖富有创造性,立即受到张馆贤同志的好评。张馆贤也从秋收起义,讲到毛泽东和朱徳在井冈山的会师,讲到中国革命及其光明前途,还告诉她做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说得李冬秀这个农村妇女心明眼亮,更加坚定了她为妇女和劳苦大众、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不息的革命意志。
1933年7月间,红军遭受了重大伤亡。应形势需要,李冬秀与县委派来的宣传队一起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扩红工作,号召党团员带头报名参加红军,鼓动民众为刚分到手的土地,武装起来上前线,粉碎敌人大举进攻。当时宣传队的任务是写政治标语,组织民众开会,作为宣传骨干李冬秀,首先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动民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振奋士气,瓦解敌军上。她经常挤出时间,自编宣传教材和通俗易懂的打油诗、顺口溜、兴国山歌,作战前动员,每到一处就带着宣传队忙着找石灰水,拿着扫帚就在墙壁写起宣传标语,使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和服务于革命战争,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短时间内,李冬秀就出色完成了扩红任务,受到罗家渡区委奖励,张馆贤特地撰文《罗江区李冬秀同志》在7月11日《红色中华》第94期第3版:最近于都罗江区前村乡,有个女同志名叫李冬秀,她是一个共产党员,为着要粉碎敌人大举进攻,便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乡苏报名当红军,并且还鼓动了两个群众送到乡苏报名当红军,在这次区委总结会议时,罗江区委特奖给了她一块银牌子,这是多么光荣呵!
1933年10月,凉风习习,阴雨绵绵,罗家渡靖卫团团总陈耀堂勾结赣县长洛的靖卫团,包围罗家渡区苏维埃政府,李冬秀同区苏维埃政府人员带领游击队突围转移,水口桥旁,岭头坑尾。转移队伍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裳,老人们相互搀扶,爹娘送子,妻送丈夫,儿女牵衣抱腿哭于道旁。抢地呼天,号啕痛哭,生死离别的情景在他的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路过家乡黄岭时她放慢了脚步,触景生情,心跳得厉害,凝眸远方家乡的那片村庄,惦念着白发苍苍父母亲那慈祥的面孔,眼泪情不自禁地刷刷滚落而下。望着疾步行进的队伍,李冬秀心一狠,转过身,脚踏麻草鞋,背挎斗笠,整整破旧不堪的衣裳,依依不舍追赶队伍,走上新的征程。一路上边打边退,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其他人都牺牲了,整个队伍只剩下她一人,最后不幸被捕。陈耀堂对她施尽酷刑,逼其屈服,但李冬秀视死如归,英勇不屈,在罗家渡新屋对门万字排被杀害,时年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