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亮剑》火爆的时间大概是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映以后,一时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也奠定了其在抗日剧集中的经典地位。不过看过小说的人大都评价,都梁创作的原著要更加的精彩,看完以后有种血脉偾张的感觉。
《亮剑》全文约四十余万字,讲述了战神李云龙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戎马一生的故事,从一个人的经历反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跌宕起伏的历史。在开篇之初,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便谋划了以一个营400多缺衣少食的游击战士伏击人数相当的日本关东军精英,并且身先士卒,打响了此战,该战以日本两个中队371人全军覆没,而我军阵亡358人,仅存30多人的惨烈战绩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开战之前,李云龙与团政委赵刚曾经有过这样的讨论,如果面对的敌人不是预期的一个押车小队,我方人数不能够占据优势时该怎么办。李云龙回道:“古代剑客和高手狭路相逢,假定这个对手是天下第一剑客,你明知不敌该怎么办,是转身逃走还是求饶?”“当然不能退缩,要不然你凭什么当剑客?”“那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文章的精髓,狭路相逢勇者胜,即便是面对强敌时,也要勇于亮剑,虽败犹荣!这便是李云龙大无畏的勇者精神,也正是独立团的军魂。正如郑波所说:“任何一个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气质和性格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个体形式而是由群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了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 ”
所以李云龙到了二师任师长时,得知自己在打敌人缴获的战利品被后来的兄弟部队抢去,看守战利品的连长还被带头的营长打了一个耳光后,勃然大怒,带着全团包围了那个抢战利品的营,还痛斥那个被打的连长:“一连长,是谁打了你?去,还他两个耳光,让他以后长长记性。”一连长像是得到圣旨般的冲上去,揪住那个打过他耳光的营长,左右开弓的还了两个耳光。李云龙这才满意的教训道:“你小子真是个熊包,记住,以后再遇上抬手打人的,别管他官大官小,先捶了他狗日的再说,挨打不还手的人别在我二师混,老子丢不起那人!”有这样的师长做榜样,二师的战士脾气也见长了,不光打仗不要命,抢战利品也不要命,几句话不合便扇过去,爱谁是谁。包括后来时为上尉的段鹏在得知错打了少将丁伟以后,也是面色平静,毫不畏惧。就这样,不论是在何时何地,有李云龙这样的头,到哪带的都是嗷嗷叫的兵。独立团的军魂就是这样养成的。国外有句谚语:“一头雄狮率领着的一群绵羊,会战胜一只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
可惜命运多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切都乱了套,当全国性的大规模武斗蔓延到李云龙所在城市,造反派成功攻进师部武装库时,他忍无可忍,为了保护群众而不再后退,打响了攻向造反派的第一枪,也成为首个攻击造反派的军队,结果被军政委马天生抓住了把柄,将此事上报给中央文革小组,李云龙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遭受了惨痛的折磨,在昏迷时送往监狱的路上被手下的梁山分队解救。清醒过来的李云龙却不愿意跟随忠实的战士们躲避,而是选择回到了自己家中,静静的等待着政委马天生的到来,并且在其面前饮弹自尽。在整个社会的动荡与自己的信仰相违背的时候,即使面对着无法抗拒的力量,如此关键时刻,李云龙仍然选择了决不后退,毅然亮剑,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自己与军队的尊严,也成为了那黑暗时期的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无数迷茫的灵魂!!!
文中当时还有个小人物,时任军长秘书的郑波,当李云龙下定决心武力保卫师武装库时,郑波直言:“1号,您有能力创造历史或者左右历史,您的名字也会载入史册,至于是美名还是骂名,要看历史的解释权在谁的手里。但我只是个小小的副团职干部,我既不可能创造历史,也不可能对历史负责任,而根据政治斗争的惯例,首长和秘书的惯例应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在这个关键时刻,郑波认为这不是自己能承担的责任,所以选择了回避。但是,当马天生一边以升职诱导郑波来编造李云龙的反革命言行,一边以殉葬来威胁时,郑在经历了内心的斗争以后,决然的回复:“我了解自己,我是个崇尚英雄而又缺乏勇气的人,我是个糟糕的男人,自私,胆怯,不过我身上缺少的东西虽然很多,但唯一还有的,也就是良心了,如果连这个也失去了,那我可真要成穷光蛋了,一无所有。所以,我不打算失去它。”当此时,他毅然的以未来为代价做出了自己应有的担当,也为这暗黑时刻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在有些时候,我们身为普通人,可能真的不一定能做到像李云龙那样知难而上,勇于亮剑,成为人人仰慕的英雄榜样,但是,当事情来临时,如果还能够不忘本心,担当住自己应有的责任,也就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