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资源,整理红色史料,感悟红色精神,虽然是个辛苦活,但过程却很幸福、快乐,这其间红色寻觅的旅程,是一种信仰的坚守与等待。

  题记


  (一)

  2023年7月,我撰写了一篇《英勇善战的红独3师师长刘铁超》文章,在《党史文苑》(2023年第七期)上发表,通过该杂志社编辑,与刘铁超烈士的孙子刘碧成和刘碧林联系、相识。

  针对刘铁超烈士牺牲时间和牺牲地点、所任职务等等各种情况,我详细走访了解,整理采访的资料,同时进行各方面查阅资料、核实,亲赴实地采访调查,最后梳理的史料全部提供给刘铁超烈士后代了。

  2023年9月,红20军军长刘铁超烈士的孙女刘翠兰、孙子刘碧成和刘碧林等一行10余人,在于都县委宣传部、于都历史博物馆及乡、村有关干部陪同下,来到于都县葛坳乡杨梅头村,开始了一场跨越世纪的追寻之旅。英雄烈士的后人来了,他们穿越历史隔空对话,我感觉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同月,刘铁超烈士的孙子刘碧成在我微信留言:“兴国籍老红军刘恋(原江西中央苏区军委总部通讯员,解放初期任齐齐哈尔市法院院长,后任北戴河中央疗养院院长等职)1981年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几年前我写了读后感,现有一事请您花力气认真查研一下:刘恋老红军笔下的刘铁超红军爱人的名字?是于都哪个乡人?她与刘铁超大概有两年夫妻,我爷爷刘铁超牺牲后到八十年代这漫长的岁月她是如何过来的?她有后人吗?她娘家有后人吗?等等问题自2012年我阅文后一直是心中的结。我余生真想知道這些,如果八十年代知晓這事,我们家人定会去赣州寻找!文中刘铁超的女红军爱人遗憾没有名字,她娘家又无于都的具体地点,我请求过于都博物馆的同志查实,至今没有下文。”云云。

  接下来,我询问我们馆里的同事,还联系我们馆退休干部熊佐老师,他说,他好像听说了此事,红军独3师师长刘铁超(历任红20军、红35军军长)在苏区时期的爱人(她可能叫肖菊英)的信息。在1930—1932年,刘铁超与其爱人在中央苏区宁都青塘。其爱人是于都人,在于都生活,解放后至九十年代末一直居住在于都县城十字街(今县城解放路),或者是叫曾群英,在1988年居住于都县城解放路43号,后迁至吉安居住。

1705065242959823.jpg  图为于都县城大西门路口(自西向东方向)

  连续一周时间,我打电话问了原县文化馆曹景正馆长、原县文化广电局干部钟喜生老师等,那几天晚上我都在县城解放路、建国路、祝捷巷、大西门,寻找一些原住户的老人,如建国路开卤豆腐店的肖新华、邱氏理事会副会长邱金阳等,未果。

  慢慢地,寻找一事我也就放下了脚步,但此事一直挂在我心上。


  (二)

  转眼间,时间已来到2024年1月。有一天,我在办公室查阅资料时,突然看见“李晓峰同志在老同志座谈会上的回忆:红军20军军长是刘铁超(湖南人),我嫁了一个妹子他做老婆,郑志超的爱人知道。”顿时,我欣喜若狂,这一次应该可以找到“她”了!

  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们馆退休干部熊佐老师,报告了这个信息,他说,据了解,李晓峰的儿子及后代在武汉;李晓峰的侄子叫李志特(应是李志倜,作者注),于都县工商银行职工,李志特的妻子叫罗冬秀,曾在于都博物馆做饭。

  当天中午,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李晓峰同志回忆红军20军军长刘铁超的妻子(笔者注:李晓峰,毕业于雩水中学,时任于都县城商会会长,于都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是于都县党组织发展的第二批中共党员,参加了“三乡暴动”。在县城大西门开了一家客栈,作为党的地下交通站,在此接待过往革命同志,收发转送党中央及省里来往公文、信件和交通费用等。)

  据县城李晓峰同志在老同志座谈会上的回忆介绍(李晓峰,男,时年77岁):

  要了解毛主席在于都的革命活动,我认为桥头是毛主席主要活动阵地。毛主席在1928年1月从井冈山下山来,多数时间都在桥头一带活动。

  毛主席是在1928年4月27日第一次来于都(应是4月8日,作者注),这次毛主席是从瑞金,往银坑,仙下来的。毛主席到了于都,第二天就召开了县城万人大会,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在于城东门沙坝召开的。同时,在昌村中学(现城关小学)召开了党团员活动份子会,要发展党,团组织,健全工会,农会组织。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一百多人,县城的郑志超,李晓峰参加了这次会议。毛主席这次在于都住了六七天,四军司令部朱德住在宋屋。毛主席住在老电厂对门(即瓦背管屋),后毛主席又到福建去了。

  1929年旧历7月,毛主席第二次来到于都。这次毛主席从福建,瑞金,仙下。在仙下毛主席听说有匪军围剿桥头,毛主席就直达琵琶,住在琵琶龙,二四团扎在桥头水背。毛主席指挥二四团左右翼围剿桥头67、68团敌人。这次在桥头作战后,二四团和毛主席就开往东固(吉安)去了。(桥头戴福佑,水背管家章知道)

  1930年旧历3月,毛主席第三次来于都桥头,住在桥头木鱼塘(水背管家章知道)。住了六七天。

  红军20军军长是刘铁超(湖南人),我嫁了一个妹子他做老婆,郑志超的爱人知道。缴20军的枪都是在1931年旧历6月左右。

  1931年旧历6月左右,即第三次反“围剿”前夕,毛主席来到于都平安,把20军的枪缴下来了,当时主要认为20军有靖卫团反水,除缴枪外,排长以上的干部都杀了,同时把20军解散,编入其他多个军队。后查明20军不是反水,给予平反。

  1929年7,8月间,毛主席在于都银坑牛岗面召开了一次群众大会,朱德在会上讲了话,毛主席没有讲话。

  1934年10月,毛主席来于都(应是9月中旬,作者注),主要是养病,同时召开了县城红军家属会(现工会)”......

  2024年1月10日晚,我接到原县农信社退休干部曾积生的来电,他说看见朋友圈的信息了,他家与李晓峰家原是邻居,以前互相会走动,后来大家都搬走了,一晃二十多年了,也没有什么来往了。李志特是李志倜,李志倜也已不在人世。李晓峰的长子叫李志伟(应是次子,作者注),原于都中学老师,己逝。次子在武汉居住(应是三子李运健,作者注)。李晓峰的侄子李志倜,原于都工商银行会计股副股长,已逝,李志倜妻子叫罗冬秀。李志伟长子李红(已逝)、次子李春阳(在于都实验小学退休)。李志伟大女李清华、小女李清秀。

1705065424315250.jpg  图为大西门井(属县文保单位)

  我又将“李晓峰同志回忆红军20军军长刘铁超的妻子”的信息,发给了刘铁超烈士的孙子刘碧成,他立即给我回复:“刚看了您转发的李晓峰老革命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嫁给刘铁超的这个妹子,不是他妹妹就是他村里的了,这个女的是谁应该清楚了,村里的人(现在)也可能知道,兴国籍刘恋老红军讲这个女的八十年代还在。李晓峰的后人还能找到更详细的回忆录吗?李老革命是哪年过世了?我年已过八十,真想知道這位红军老奶奶的情况,毕竟她与爷爷刘铁超生活了两年多。”

  

  (三)

  1月11日一上班,我就寻找县实验小学的电话号码,我打去电话,将我的来意大致说了一下,对方回复我,该校未曾听过有“李春阳”此人。寻人线索又断了。

  我又重新联系原县农信社退休干部曾积生,告知其进展情况,曾积生说,李晓峰的侄子李志倜,有一个孩子在县民生银行任行长。我查了一下,是李志倜的小儿子,叫李国彬,系县民生银行副行长。

  联系了县民生银行的李国彬副行长,他说,由于当时年幼,所以他也不清楚李晓峰的有关情况。好在他告诉我,可以联系他哥哥李国才,并将李国才的手机号码发给了我,或许可能有收获。我又马不停蹄地联系李国才,他住在水南廉租房小区,于是,我兴冲冲地来到他家里。

  李国才说,自己早年在铁山垅工商银行分理处工作,由于当时结婚搬家,父亲李志倜交给他保存的一本“李晓峰自传”不幸遗失。那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李晓峰在病重期间,由李晓峰在病床上口述、父亲李志倜记录在笔记本上,写了厚厚的内容。后来笔记本再也找不着了,真的实在可惜。


  (四)

  我坐在李国才家的客厅沙发上,李国才从房间里拿出一本《于都县陇西郡双池近圣堂.李氏族谱》递给我。据谱上记载,李氏先人从河南迁居入雩邑,在雩地的开基祖是李五郎公。迨至七世祖李贵高公在雩城(即于都城)的双池(原二轻机械厂对面的井边)开基,李贵高公属双池的开基祖,由此枝繁叶散,迄今已30多世了。

  李国才说,他们这房属“西门有堂四子光镐房”名下,26世祖李昌邻,生有七子,分别是世福(幼卒)、世椒(幼卒)、世桓(幼卒)、世栋、世椿、世楣(幼卒)、世枫(幼卒),剩下二子,即李世栋、李世椿(即李晓峰)。

  谱上详细记载了李晓峰的革命事迹,现全文转载:

  晓峰

  堂叔祖世椿公,字晓峰,名峻,号冬发孜。生于清光緒乙未年(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十二月初九日寅时。

  公自小胸怀坦荡,立有鴻鵠大志,正值妙龄年华就矢志投身革命,為了建立紅色政權公而忘私,可謂一顆紅心永向黨,現就其革命歷程简介於下:

  公元一九二六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于都縣商民協會會長、江西省商協常務籌備委員。南昌起義後回縣,歷任中共于都中心支部委員兼地下交通聯絡站負責人。參加于都農民暴動後,歷任中共于北特區委常務委員、蓮子支部書記。一九二九年春加入地方紅軍,曾任紅十六縱隊江西紅軍獨立第四團軍需處長。同年十月後回地方工作。歷任中共贛南特委常務委員兼特派員、興于邊界革委會常務委員兼財務委員、贛南暴動總指揮部財政委員、中共西河行委常務委員兼蘇維埃贛南辦事處財政部長、紅二十二軍軍需處長。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後,曾任雩都縣蘇維埃政府軍需部長兼軍事副部長。一九三四年十月調贛南軍區參加遊擊斗争。一九三五年春被俘入獄,與黨失去聯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于都縣工商聯合會會長、寧都專區公安處管教科管理員、于都縣人民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七年當選為于都縣城關鎭副鎭長。一九五八年重新加入中国共產黨。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八日寅時病故。

  德配吴氏,生於光緒丁酉(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堂叔祖母出自城西名門淑女。不僅教子有方,也能“克勤克儉保世以滋大;是彝是訓進德於無疆”。尤其值得旌揚者,是叔祖母把蘇區其坐落在小西門内的店房拿來作“蘇區中共于都中心支部委員會”地下交通站時,為了支援于都農民暴動的武器彈藥,叔祖母曾大力贊助同意親夫晓峰公賣去家產,連冬天蓋的棉被都全部賣掉,凑錢去買槍枝彈藥,從而更好更快地掀起于都農民暴動的大革命的高潮,進而迅速推翻地主豪紳的專制統治,建立紅色政權與根據地。這真正可稱為“顧大局識大體的模範革命家屬”!

1705065530824574.jpg  李晓峰客栈遗址(现为廖氏诊所)

  叔祖父雖然與世長辭十餘載,然而,不僅叔公的諄諄教導宛然在耳回響,教育我們應象他那樣一心為革命,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抑且,也正如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詩所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不正是叔公一顆紅心永向黨的真實寫照嗎?!

  讓叔公的革命精神光照千秋!

  二十九世堂侄孫 俊魁敬撰

  一九九七年孟春吉旦


  (五)

  李国才说,我父亲是李志倜,原于都工商银行会计股副股长,已去世,父亲李志倜之所以起名字中有“倜”字,就是崇敬于都早期领导人丘倜。我母亲是罗冬秀,原县城向阳饭店(百货公司斜对面)的采购员,已去世。

  我爷爷是李世栋、小爷爷是李世椿(即李晓峰)。小爷爷李晓峰于1935年春在会昌被俘入狱,关押在于都县城监狱,后通过家人的营救,才逃出来,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解放后,于都早期革命领导人丘倜为他作证明,认为李晓峰一直在为党秘密工作。但在“十年政治运动”中,他受到红卫兵的批斗、关押,1978年得到县人民政府平反,但这时李晓峰已年老体迈,身体非常虚弱,一直疾病缠身,直至1979年8月病世,享年84岁。

  李国才说,小爷爷李晓峰生有三子。李晓峰长子李运倬,字倬,在红军部队曾用名李倬,1919年生,1934年10月间,16岁的李运倬北上抗日至陕北,曾任团长,1937年英勇牺牲。由李运伟长子李俊红过继给李运倬为嗣子。

1705065647116917.jpg  图为李晓峰客栈后门遗址

  李晓峰次子李运伟,字志伟,号观音生,1924年10月生,初中毕业,曾任小学教师,1968年5月病世。李运伟生有二子,即李俊红、李俊元。李运伟长子李俊红,1950年5月生,大专毕业,曾任盘古山钨矿助理工程师,1992年病世。李运伟次子李俊元,字春元,1955年2月生,初中毕业,任中医师,获药剂师职称。

  三子李运健,字健,号西孜,1933年9月生,解放军通讯学校毕业,后转业长江航运局任技术干部兼团支书记、工会主席等职,常年居住武汉,殁未详。李运健生有一子,即李俊萍,曾用名李小萍,1961年11月生,高中毕业,任钳工,其他不详。


  (六)

  我随同李国才来到了县城大西门路口,原李晓峰客栈已不复存在了,李国才说,原先的客栈位置在这里,现为廖氏诊所,院子里的那棵树还在,这边是客栈的后门。

  不巧,廖氏诊所的廖医生在外地学习,联系他,要到月底才会回来。他在此地已居住了20多年。廖医生叫我联系李志文,并发来他手机号码,李志文早年在盘古山钨矿开车,说他的父亲叫李仁喜,他父亲与李晓峰有来往。

  李志文说,他们这房属李昌郁名下的。他不太清楚李晓峰的情况,问问他的堂兄李寿洋。李寿洋今年70岁了,原在蔬菜场村会计,参与了李氏修谱事宜,李寿洋说,他听过,在“头次红”时,李晓峰有个妹妹,不知道她的名字,嫁给了一个军长,后面军长牺牲了,她也就改嫁了,其他情况则不清楚。

  ......

1705065758672758.jpg  图为于都县城大西门(清代称为西成门)      

  红色寻访还在继续,随着岁月的脚步,这些凝聚着革命先辈的历史丰碑,昔日的流血牺牲,艰苦卓绝,已成今日面向未来的光荣遗产。

  在红色足迹面前,走进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历史。拨转时光的脉流,沿历史的本色回溯,从而缅怀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雩山钟灵,贡水扬清,在洒满红色光芒的于都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于都子民以梦为马、以精神为帆,他们坚韧不拔、不懈奋斗!

  于都在路上!


  2024年1月12日晚完稿于都河畔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