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我有幸应邀赴酒泉观看卫星发射,与我同行的还有九位总部机关的同志。此行的组织单位,不仅让我们去观看卫星发射,而且还组织我们参观游览河西走廊沿途的文化遗产、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以让我们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地处黄河以西、祁连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间的甘肃省西北部,是一个呈北西—南东走向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最宽处近20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几公里。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多民族不断交锋融合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量可资利用的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河西走廊独特的通道地位和多民族间不断冲突与融合的重要场所,河 西走廊地区成为体验中华民族丰富多
(河西走廊示意图)
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宝库。同时,也是了解中华民族形成、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活教材,成为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区域。
10月中旬的一天,我们一行十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乘飞机赴兰州。到达兰州后,我们一行被安排住在兰州军区招待所。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兰州市容。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黄河从城中穿过,将兰州市分为南部和北部。
(笔者留影于兰州黄河铁桥)
在兰州军区同志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兰州黄河铁桥。黄河铁桥是兰州市的标志,俗称“中山铁桥”。它不仅是兰州历史悠久的古桥,而且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兰州黄河铁桥是以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的合作模式建造完成的。桥长233.5米,桥宽8.36米,为四墩五孔,每孔跨径45.9米。铁桥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正式通车,成为兰州历史上第一座跨越黄河的永久性桥梁。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中山桥”。为了保护这座古桥,如今已经禁止车辆通行,成为观光桥。夜幕降临时,桥上灯光亮起,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美轮美奂。
接着,我们参观黄河母亲雕塑。雕塑坐落在兰州市风景秀丽的滨河路上。雕塑身后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前面是五颜六色的花草和茂盛挺拔的树木。雕塑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雕塑的整体造型是一位神态娴雅的母亲侧卧在黄河岸边,看护着怀抱中游泳幼儿的情景。分别象征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
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象征着黄河母亲爱护保护着中华人民。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雕塑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反映黄河流域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说明中国人内在的实力。
(笔者留影于黄河母亲雕塑前)
第三天,我们一行乘车从兰州一路向西。武威是此行的第一站。武威,“武功军威”也,古称凉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亘古绵长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造就了“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要地和商埠重镇。抵达武威后,我们直接去参观雷台汉墓。雷台汉墓,因出土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而闻名。
雷台汉墓位于武威市北门外,是一座夯筑的长方形土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60米,高8.5米。原先叫做“灵钧台”,由前凉国主张茂修筑。到了明代天顺年间,人们在台上修建了雷祖观等道教建筑,便把其改称为“雷台”。台上有明清时期的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古建筑。每一座古建筑都气势宏伟,规模庞大。
(马踏飞燕)
我们走马观花地参观了雷台汉墓后,直奔展示马踏飞燕的展室。马踏飞燕,又称铜奔马,是武威市的城标,是中国旅游的标志。马踏飞燕,一蹄着燕,三足凌空,昂首举尾,呈飞奔状。体型矫健,气韵生动,神形兼备,是现实和想象的完美结合。马踏飞燕,把奔马的一足摆在了一只飞燕的身上,让飞燕探首回顾,收足展翅,仿佛是凌空奔驰的骏马超越了急翔的飞燕。使人感到风驰电掣,瞬间千里的动感,势不可档的气势。创作者奇妙而和谐地排除了地面和空间障碍,解决了造型艺术中重量和速度、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又科学地达到了平衡稳定的效果,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凌空飞驰的奔马形象。我们看到的马踏飞燕是仿制品,真正的马踏飞燕,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下午,我们赴张掖。张掖,古称甘州,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坐车游览市容后,我们一行直接去参观西夏国寺。西夏国寺,位于张掖市甘州区南大街,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曾为佛教圣地,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涅槃卧佛像而称为卧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寺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是全国仅存四大皇家寺院之一。
进入大佛寺,眼前的卧佛让我震惊,我从未见过这么硕大的卧佛。卧佛安放在大佛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长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人并排而坐,卧佛如此庞大,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
参观大佛寺后,我们一行乘车向酒泉进发,当晚住宿酒泉市。
(笔者留影于嘉峪关)
第四天,安排我们参观嘉峪关。嘉峪关是军事防御体系,我们作为军人,参观那天都穿了军装,以显示沉稳庄重。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嘉峪关市西约50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据称明朝初年,大破元军的征虏将军冯胜从酒泉骑马向西行50里,涉水过“九眼泉”,登上嘉峪塬,勒马四顾,见南面贺兰山斜刺长空,西面戈壁如海,北面黑山威严,东面清泉绿洲,而嘉峪塬仿佛河西走廊这条连通东西大河的中流砥柱。于是,冯胜上表朱元璋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明洪武五年(1372年)建关城于嘉峪山西塬,关以山名,始称嘉峪关。嘉峪关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的三大奇观之一,即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和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关城由外城、内城和瓮城组合而成。
(笔者在嘉峪关内城墙上)
我们先参观了关城内的游击将军府、文昌阁、井亭等。游击将军府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文昌阁是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然后,我们拾级登上嘉峪关的内城墙,逐一参观罗城、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内城四角有角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城墙上,远望茫茫的大漠,风起处,黄沙弥漫,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呼啸而过,沙漠戈壁滩的宏伟景观尽收眼底。
(笔者留影于敦煌城前)
第五天,我们赴敦煌游览。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闻名天下。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自然造就的杰作。
进了鸣沙山景区,我们头顶烈日,迎着风沙,漫步在古丝绸路上,前往鸣沙山,只见山峰起伏,状如刀削。导游讲,游鸣沙山必须登鸣沙山,才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鸣沙山虽然只有50多米高,但我们攀登时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汗流浃背,心跳明显加快。登上山巅后,我们奇迹般地发现,每过一道山弯,都有一阵风从不可思议的地方生成,绕过山弯扑来,隐约间听到阵阵轰鸣,正是“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使我们真正体会到敦煌八景之一的“沙岭晴鸣”。更为奇妙的是,白天人们从沙山上踏大片细沙,夜间风起,又将这些沙粒刮回到了山上,沙山恢复了如刀刃一般的峰顶,所以古人又将鸣沙山叫做“神沙山”。
(笔者在鸣沙山上)
在鸣沙山的环抱之中,有一泓泉水,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这便是月牙泉。月牙泉长约150米,宽约50米。清晨,太阳刚刚从东边升起,朝霞映在这水天一色的泉水中,犹如晨妆的少女,无限妩媚,“月泉晓澈”也因此著称于世。月牙泉四面环山,“沙水共生,山泉共处”,尽管风沙肆虐,泉水却依然碧水粼粼,堪称沙漠奇观。原来,月牙泉下面有一股地下泉水,供给它以充足的水源。导游让我们再仔细观察月牙泉的地理环境,我们发现原来泉水的南北两侧沙山高耸,山坳也如泉水一样呈月牙形,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吹进凹地的风由于空气力学的作用而上旋,因此四周塌下来的沙子总是自然而然地被刮到山上去,从而形成“沙石填泉,泉不涸竭”的独特而神奇的景观。
告别月牙泉后,我们直奔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莫高窟自乐尊和尚于公元366年开凿第一个石窟,以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开凿,陆续修建了千余个洞窟,世称“千佛洞”,但现在只存492个洞窟。经历无数磨难的莫高窟,如今正式对外开放的仅十几个洞窟。
(笔者2007年重游莫高窟)
莫高窟在外观上最吸引人的是洞窟中段的九层楼,红色的楼阁倚山而建,在黄色的沙漠中格外耀眼。这就是著名的第96洞窟,创建于初唐,窟内有一尊身高达34米的巨型弥勒佛像,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佛作倚坐之势,目光下视,一手向上扬,一手平伸,两腿自然下垂。佛像超常的高度,具有一种震慑的气势和威力。
莫高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共有45000平方米。我们随导游走进第329洞窟,导游介绍说这里的壁画全部是唐朝的原作。窟顶绘莲花飞天藻井,四壁画千佛,西壁龛顶画佛传故事乘象人胎、夜半逾城,南壁是阿弥陀变经,北壁画弥勒变经,东壁是佛说法图。幅幅壁画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丰富。所以西方学者将敦煌壁画称作“墙壁上的图书馆”。
在莫高窟这个形态万千的大画廊里,最引人入胜是的莫过于飞天了。相传飞天原为印度神话中飘逸于佛祖菩提树下的云水女神,她们以歌舞、散花来招待奉佛,同时能散发出奇妙的香味。在敦煌,飞天共有4000多身。走进第39洞窟,西壁龛内的五身飞天,她们头戴三珠宝冠,神情急切,手捧鲜花,乘着彩云,从上飞下,长长的飘带直飘龛外,华丽的衣服和飘带衬托出苗条的身姿,无限妩媚。观看飞天是一种美的享受。
仔细观察后我们发现,敦煌的飞天不同于西方艺术中的小天使,她们不依靠那与人体不协调的翅膀,画家仅仅描绘出那长长翻卷的飘带和轻柔的身体,便使人感到已飞升在天上。比起带着翅膀飞行的小天使来,中国的飞天更富有想象力,更体现出美的韵律。
走进第17洞窟(也叫藏经洞),使人联想起看管石窟的王元菉道士。正是他无意中发现了藏经洞内收藏的公元4至10世纪的五六万件写经、文书和文物。此发现使莫高窟更加引人注目,但同时也给莫高窟带来了劫难,盗宝者接踵而来。1907年和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窃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了严重损失。
走出藏经洞,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翩……简言之,落后就会被人欺负,国家一定要强大。
今天,敦煌依然像一颗璀璨明珠,在古丝绸之路上闪闪发光。45000平方米壁画、2400多身彩色佛像、4000余身飞天,是1000多年前中国古代艺术的荟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她同长城、兵马俑等文化遗迹一样,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人类创造文明的一朵奇葩。
四天的旅游虽然很短,但让我参观了河西走廊上众多的文化遗产、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领略了河西走廊极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体验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了解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收获甚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