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门关外左云县的荒山上,人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位黑红脸庞、头顶草帽、肩抗铁锹、身着作训服的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树,就像传说中的老愚公岁岁月月挖山不止,从不动摇。

  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

  在山西省左云县,这位“将军愚公”,退休后不恋都市安逸生活,回乡义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动人事迹闻名遐迩。


  将军立下“军令状”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是咱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工程,作为一个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个战场,也算为乡亲们做些好事,为北京奥运会尽些微薄之力吧。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这就是4年多前张连印将军向左云县张家场村村委会,也是向河北省军区党委立下的“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军令状。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张连印从领导岗位上退休,这一年他58岁。

  “是在省会将军小院里安度晚年?还是发挥余热为国家干点事?”是张连印退休后思考的问题。当年张连印带老伴王秀兰回到了阔别38年的故乡张家场村,使他明确了自己该选择什么。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这就是家乡的真是写照。张家场村位于全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区,是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风起沙扬,沙尘暴肆虐。全村共有土地17754亩,耕地只有6346亩,其余11000多亩都是荒山荒坡。 

  站在家乡的荒山上,张连印浮想联翩,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自己童年在风沙迷漫中的艰苦生活、想起乡亲们当年对他的照顾:张连印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他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尽管乡亲们生活都不宽裕,但还是拿出家中的馍馍、沙枣和一些衣物来接济他,使他吃着百家饭、穿着百家衣长大成人。

  张连印记得1964年3月入伍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出动,把张连印扶上高头大马,佩戴鲜艳的大红花,一直送到公社。乡亲们拉着张连印的手,有的细心叮咛,有的殷切嘱托,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了他的口袋……此情此景让他终生难忘,他当时暗下决心,在部队上学好本事,将来回到村里,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在部队上张连印是个好兵,几十年来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干出了突出成绩,38岁就担任了副师长,后来又当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被授予少将军衔。因工作成绩突出,曾两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关照,就没有我张连印的今天。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退休了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

  回乡几天来,许多老人拉着他的手说:“连印,咱村里吃风沙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呀!你不能想点法子,带领大家把风沙治住!”张连印从村干部那儿得知,当地政府在生态建设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张家场村地处京津风沙源口,风大、雨少、植树种草成活率低,改变生态环境任重道远。

  望着一片片光秃秃的荒山,听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风门”的古老歌谣,看着乡亲们祈盼的眼神,吃百家饭长大的张连印,明确了自己退休后的奋斗目标:“带头把荒山开出来,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改变生态环境,给乡亲们作个示范,以回报家乡、报答部队。”

  张连印决心确定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妻子王秀兰和子女们进行了沟通和说服工作,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于是,他递上了那份卸甲老兵的“军令状”。

  听说,张连印向村里递了改造荒山的“军令状”,有些好心人前来劝他:“都这把年纪了,开荒造林是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的事。树木十年不成材,不如挖煤赚钱快,真想干点事,就投资搞煤矿,指手画脚就能赚大钱。”张连印家乡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许多人办矿发了大财,冲着将军的招牌,有的公司老总高薪聘请,有的煤矿老板的软泡硬磨,他都不为所动。张将军说:“组织上给我的退休金够花了,我回家乡不是为了图钱,而是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干点实事!” 

  于是,2003年7月,张连印办完退休手续,10月初就带着妻子离开石家庄,义无反顾地回到老家,住进堂弟家中的土炕上,开始了他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新战斗。


  将军永吹“冲锋号”

  “张将军绿化荒山、植树造林4年多来,遇到天大的困难,也只吹冲锋号,从来不打退堂鼓。”这是村里乡亲们对张连印的评价。

  实事也正是这样。4年多来张将军先后遇到了资金匮乏、不懂技术、成活率低等一系列的难题,但他凭着军人特有的刚毅、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迎难而上,把一个又一个困难踏在了脚下。

  改变生态环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几棵树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张将军带兵是内行,干这玩儿却是外行。但他不懂就学,拜专家为师,不耻下问。经过现地调查后,他20多次奔赴县、市、省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知识和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办法,并请省林业勘测设计院的有关专家,现地勘查设计,制定出《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目标是以人工造林、种草、封山育林为手段,绿化11000多亩的荒山荒地,以生态建设为主体,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容得到改观,经济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规划的难题解决后,张将军又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从2004年春季开始,他就着手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为大规模植树做准备,启动资金,很快就花光了张将军多年来的30多万元积蓄。他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一家将刚买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送到父亲手中;儿子一家拿出10万元支持爸爸;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起拿给了父母。他又不辞辛劳,走访部队的老战友,跑有关单位和金融部门,多方面寻求支持帮助,总算解决了资金问题。

  接下来,就是上山植树了。张将军雇了几名民工,在荒山上盖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将军身先士卒,早出晚归,带头苦干,不管是数九隆冬,还是炎夏酷暑,他经常与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们说:“张将军虽说是个将军,可他干起活来还是俺农民的本色。”

  遗憾的是辛勤的汗水,并没有换来应有的成果。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载下的树苗成活率还不到50%。这时,堂弟张连茂等不少亲戚朋友都来劝说:“大哥,村里种了几十年树,都没活几棵,咱们还是别费心思了。”

  张将军却说:“军人的价值在战场,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就是我现在的战场,死了几棵树,就撒手不干,这和在战场上当逃兵没有两样,我绝不当逃兵!”

  在亲戚朋友面前,张将军嘴很硬,但心里却很痛苦。他在成片枯死的树苗前一坐就是半天,进行认真地反思:自己离开家乡40年了,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直接挖坑浇水掩埋,这在雨水充沛的地区自然可行,可脚下是年降水量少得可怜的高原风沙源地,吸水速度快,水分保持能力差,植树成活率自然也就不高。

  痛定思痛。张将军购买了几十本林业栽培方面的书籍,订阅了《林业技术》《苗木栽培与灌溉》《农民科技报》等6种期刊和报纸,并虚心拜县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为师,悉心请教在沙化土地严重的地区如何植树造林,请省林业厅植树专家当顾问,逐步摸索出适合家乡气候的树种和植树方法。

  张将军对植下的每一棵小树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如同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地栽培,从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掩埋,每一道关口都科学把关,服务周到,终于使树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张将军还没来得及高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04年下半年,由于没有专人看护,几万株树苗两天之内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全。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将军眼里含着泪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事后,张将军没有照有人劝说的那样在林地里撒毒药,也没有向羊倌、牛倌要赔偿,而是找到村长、书记,把这些牛倌、羊倌召集起来,张将军的话催人泪下:“我也是农民出身,知道乡亲们生活不容易,党和部队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我回来种些小树只想回报组织和众乡亲。我不要地权,不要林权,种的树就是为了防风治沙,构建绿色屏障,为首都奥运做点贡献,希望大家能帮一把。”会后,张将军从有限的资金里为羊倌、牛们倌每人买了一双胶鞋。

  张将军以德报怨的人格力量感动了羊倌、牛倌们,他们逢人就夸:“张将军真是好样的!我们不能再辜负了他,绝不让牲口再毁林。”此后,张将军种下的小树基本杜绝了牛羊的破坏。

  四年多的风餐露宿,四年多的含辛茹苦,四年多的甜酸苦辣,张将军终于获得了硕果,荒山绿化面积达到3000余亩,张家场村的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观,黄鹂招来了,杜鹃也招来了,狼和黄羊也出现在山里。


  将军麾下“百万兵”

  有人戏称,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杆司令了。张连印却幽默地说:“我的麾下有着百万兵呢,你们看那满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吗?”

  一棵树就是一个“兵”,它在荒山的哨位上阻挡着风沙向北京、天津的侵袭,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张连印在荒山上植树已达20多个品种、15万多棵。

  站在昔日的荒山坡上,张连印举目四望,15万棵树木迎风而立,一片生机。这位年过六旬的将军,像观看阅兵式上的战士一样,心里充满自豪。

  “一个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张连印明白这样的道理,当初他回乡植树造林,就是为了带动大家共同来绿化荒山。

  怎么带动呢?张连印除率先垂范外,还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从2003年至今,张连印先后筹措资数十万元,在家乡的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长的灌溉渠,为村里绿化荒山打下了基础。

  第二件事,在荒废的河滩上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适合家乡自然环境的20多个树种,育成树苗近200万株,提供给全村、全县绿化荒山。

  第三件事,将自己绿化荒山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使张家场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的经验在全县进行了推广。去年7月,该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张家场村植树经验的推广,使荒山绿化队伍形成了百万之众,县绿化工程、乡绿化工程、村绿化工程、集体绿化工程、个人绿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罗棋布,方兴未艾。

  将军创业不辞苦,迎来盛誉满乡里。2006年12月,张连印将军被大同市评为 “绿洲杯”十大新闻人物;还被大同电视台评为DTTV“新健康杯”感动2006获奖人物;河北省军区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一个山包最高处,建起了凉亭,取名“将军台”,以感激他对家乡人民的贡献。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面对盛誉,张连印表示,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3-5年,争取将植树总面积达到5000亩,将张家场村建成一个全国闻名的生态园林示范村。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