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很精彩的一个片段,对诸葛亮智慧和周瑜气量的描写,叙述细腻,表现准确,令许多读者记忆深刻。

赤壁大战之后,周瑜对刘备屯兵油江口感到吃惊。鲁肃问其故,周瑜说,“刘备屯兵油江,必有取南郡之意”。我们耗费了许多军马钱粮,眼看南郡就要唾手可得,怎么能让他们得去呢?于是,周瑜以答谢为名,与鲁肃亲自前往油江口打探虚实。刘备听说周瑜亲自来油江,问诸葛亮周瑜此来何意。诸葛亮笑曰:“那里(哪里)为这些薄礼肯来相谢。止为南郡而来。”酒宴上,周瑜问刘备:你的军队屯兵在油江口,莫非有夺取南郡之意?刘备说:“闻都督欲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笑道:“吾东吴久欲吞并江汉,今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刘备说,这胜负可是难以料定啊!曹操回转北方的时候,留下曹仁镇守南郡等处,必有奇计;再说,这曹仁勇不可当,恐怕都督难以取胜呀!周瑜当即表示:“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

这一段对话,大概是诸葛亮事先教与刘备的,想办法把周瑜绕了进去。你周瑜不是表示了吗:“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周公瑾的这一句话,为以后与刘备争辩南郡乃至荆襄归属问题留下了口实。

周瑜回营之后,调兵遣将攻打南郡。经过数次战役,两军各有胜负、各有损伤。曹仁佯败,弃城而去。周瑜中计,挥军入城。“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争先入城的,都颠入陷坑内。周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箭,正射中左肋,翻身落马”,被徐盛、丁奉舍命救走。此后,曹军天天骂阵挑战,东吴兵马闭门不出。周瑜虽有箭伤,却心中自有主张。一日,曹军又来挑战。众将主张暂行退兵,待都督箭疮痊愈后,再进兵不迟。周瑜闻言,在床上奋然跃起:“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以马裹革尸还,……岂可为我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便披甲引军出战,未及交锋,周瑜大一声,口吐鲜血,坠于马下。败回营去,周瑜思得一计,诈死军中,全军挂孝。当夜曹仁劫寨,被伏兵杀得大败,弃城而逃。吴军赶了一程,回取南郡。兵临城下之时,城头竖起旌旗。原来,赵云已奉诸葛军师之命,乘机夺取了南郡。周瑜大怒,率军攻城,城上乱箭射下,只得回营。又闻诸葛亮已接连用计,相继夺取荆州、襄阳。周瑜气得金疮迸裂,半晌方才苏醒。此为孔明一气周瑜也。

这段故事大致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谁用兵夺取南郡都有自己的理由。你能取之,即取之;你不能取之,自然应当由我取之。至于采取什么手段,那是军事中的谋略问题。二是诸葛亮的计谋实在是高明,不费一兵一卒,坐收渔利,就轻而易举地夺得了南郡。东吴耗费了许多钱粮,损伤了许多兵马,却没能如愿,周瑜焉能不气?岂能心甘?

之后,刘备以暂借荆州为由,实乃赖着不走。东吴无计可施,只好推行周郎的美人之计,把刘备诓骗到南徐,囚禁起来,逼迫刘备归还荆州。结果刘备赴东吴招亲,是诸葛亮的“三个锦囊”让此事弄假成真,成就了“龙凤呈祥”,使周瑜的计策一一落空。刘备、诸葛亮得了便宜还卖乖,羞臊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箭疮未愈,再加之怒气,疮口再次迸裂,昏绝于地。此为二气周瑜也(具体情节见本人拙作《孔明“三锦囊”成就龙凤呈祥》)。

孙权闻报妹妹随刘备回转荆州,所有计策落空,十分震怒,欲拜程普为都督,起兵攻取荆州。周瑜又上书请命,兴兵雪恨。张昭等谋士劝谏:此举正中曹操下怀,“今主公若以一时之念,自相吞并,操必乘虚来攻,国势危矣。”“若知孙、刘不睦,操必使人勾结刘备。备惧东吴,必投曹操。……为今之计,莫若使人赴许都”,推荐刘备为荆州牧。曹操知道了,惧怕因为孙刘联盟更加牢固而不敢加兵于我,刘备还会感激咱们。然后使用反间计,令曹、刘争斗,我们再乘隙而图之。孙权用其计,派华歆为使者,去邺郡面见曹操。

曹操闻得孙权嫁妹于刘备,今又遣使表奏刘备为荆州牧,有些慌乱,正在作诗时“投笔于地下”。程昱曰:“孙权本忌刘备,欲以兵攻之;但恐丞相乘虚而击,故令华歆为使,表奏刘备。乃安备之心,以塞丞相之望耳。”曹操同意程昱的观点,点头称是。程昱接着说:“某有一计,使孙、刘自相吞并,丞相乘间图之,一鼓而二敌俱破。”“东吴所倚者,周瑜也。丞相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留华歆在朝重用之;瑜必自与刘备为仇敌矣。我乘其相并而图之,不亦善乎?”当日,曹操与众文武回许昌,表奏周瑜为总领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

周瑜得封南郡,更加思念报仇,便上书吴侯,让鲁肃去讨还荆州。诸葛亮对刘备说,如果鲁肃提起荆州之事,主公便放声大哭。哭到悲切之处,我自会出来解劝,鲁肃由我来对付。鲁肃入府,单刀直入,表明来意。刘备闻言,掩面大哭。鲁肃惊曰:“皇叔何故如此?”刘备不予回答,只是哭声不绝。诸葛亮如约而出,对鲁肃说:当初主公答应,取了西川,即还荆州。益州刘璋是主人的同宗之弟,如果去夺取了刘璋的地盘,恐怕被外人唾骂;如果不去夺取,还了荆州,又无处安身;若不还荆州,又对不起主公的大舅子,实在是两难啊!诸葛亮这样一说,触动了刘备的心事,倒是真的嚎啕大哭起来。诸葛亮对鲁肃说:“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吴侯,再容几时。”鲁肃说,如果吴侯不答应,怎么办呢?诸葛亮说,吴侯都把妹妹嫁给皇叔了,还能难为皇叔吗?“望子敬善言回覆(回复)。”

鲁肃回转东吴,到柴桑见了周瑜,告知此次讨还荆州之细节。周瑜思得一条妙计,对鲁肃说,你不必回见吴侯,再去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结为亲,便是一家;若刘氏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作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我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就问他索要钱粮,刘备必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鲁肃再至荆州,对刘备说明。诸葛亮未等刘备答言,忙点头曰:“难得吴侯好心。”“如雄师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走后,刘备问诸葛亮,此为何意?诸葛亮大笑说:“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鲁肃回见周瑜,叙述前情。周瑜以为刘备中计,甚是欢喜。便起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刘备派糜竺去见周瑜,说刘皇叔在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把盏。距荆州十余里,哨探回报,荆州城上并不见人影。周瑜心疑,让船靠岸,亲自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等大将和三千精兵,来至城下,不见动静。周瑜令军士叫门,“忽一声梆子响,城上军一齐都竖起刀枪”,赵云现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周瑜说,我替你家主公去取西川,你难道不知道吗?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我们主公有言在先:“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周瑜闻之欲回,探马报道:“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周瑜怒气填胸,大叫一声,箭疮再复迸裂,坠于马下。此为三气周瑜,这一次,周瑜就归天了。

话说周瑜被气坠马下,左右救回船上。军士传报说,刘备与诸葛亮在山顶饮酒取乐。周瑜愈发怒气冲天,发誓要取西川。这时,又有孙权之弟孙瑜奉命来助。行至巴丘,得到报告:上游有刘封、关平领军截住水路。周瑜更加气愤,又有诸葛亮书信送达:“闻足下欲取西川,亮窃以为不可。益州民强地险,刘璋虽闇弱,足以自守……今足下兴兵远征,倘操乘虚而至,江南齑粉矣!亮不忍坐视,特此告知。幸垂照鉴。”周瑜看了之后,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上书吴侯。乃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乃天命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说完这句话,周瑜就昏绝了。之后,又徐徐醒来,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时年三十六岁。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被刻画为一个心胸狭窄,气量小的人,而且他计谋百出,可是却处处不如诸葛亮。他在临死的时候,还固执己见,认为自己抵不住诸葛亮,是上天的过错——既然生了我周瑜,又何必再生出一个诸葛亮来呢?

说周瑜心胸狭窄并不准确。周瑜的那些计谋,都是为东吴的集团利益着想的,从各为其主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为过。说周瑜气量小、好生气,也不确切。周瑜的计谋,处处都输给了诸葛亮,怎能不气?谁的计谋连连落空,谁都会生气,大概诸葛亮也不能例外。历史上的周瑜也许不是这个样子的,《三国演义》之所以这样刻画,只不过是为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趣味性而已,这样写才能衬托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分析作品,罗贯中的这段“三气周瑜”是非常有趣,非常成功的。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