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宁夏中卫,汉代设立郡县,南宋官办学堂,明永乐改置应理州,清初康熙帝御封文化之县。
青山、漠海、台地、黄河冲积平原等地貌元素,营造出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却又展示着媲美南国水乡的独特生态画图。
城区钟鼓楼四向门洞上方,高悬着四四对句的镂刻石牌,东曰“锁扼青铜”,南书“对峙香岩”,西写“爽邑沙山”,北见“控制边陲”。16字行云流水,中华墨书风韵尽显,字字珠玑,边塞地域文化内核经典再现。
这里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沙漠文化得天独厚,农耕文化不输江南,长城文化远及先秦,富于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文化灿若星辰。尤其是传统礼仪文化,使这里的人们重情、重义、重孝、重德、懂感恩。
自豪,这里也是我生命分娩之初的襁褓,汲取成长养分的故土。
寒露时节,深秋凉意渐浓,一介卸甲游子归乡,心底火一般热烈。
初吻故土,唇齿眼眸却不贪物华天宝,意念里独爱绿树环抱的农家小院及一地好人。尤恋我的血缘嫡亲、一奶同胞,那都是我仁义礼贤的兄弟姊妹。
曾经患难伯季,相依别离数十载;手足再度相逢,难抑最是心悸动。畅饮不够的是陈年老酒,重温无度的是岁月旧梦。梦里梦外,工农兵商,五冬六夏,昨日今朝皆一个醉字可解。
也许此刻心境,正映了当年东坡居士的那句名言:“眷此邦之多君子”也!
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老屋拆了,院中的老梨树没了,想是也随故去的老娘一起西游了吧。恍惚间,梨树下端坐捻珠祈福的白发慈母,又不时真容幻现,清影频频。
这辈子与她母子一场,虽聚少离多,却心心相印,友人誉称为“两代人的旷世之恋”。曾一日于回家探亲时陪娘拜谒佛门,高僧大师惊叹她“春日牡丹,花开之相”,谓之“美貌慧根俱佳”,为儿者自然更是不吝自豪。惟存最大遗憾,是没来得及完成带她去趟北京的心愿!军人行孝,力不从心,梦里相见,九旬老娘未怪我,反尽数绽开笑靥。醒来感慨:万事不可拖,总觉得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
“问我先祖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先人故里叫什么?槐树底下老鸹窝。”这首耳熟能详的民谣,曾让流落中卫的先父滴下多少思乡的泪水,又让我辈的内心勾联出多少不一样的梦幻。
爹是汾水河畔孤峰山下农民的儿子。踩着大槐树的根儿诞生,沐着朔风日月成长。幼年沦为孤儿,心灵里塞满了穷困;十岁赤脚远行,奔走西口跑单帮;寄人篱下,黄土高原赋予了黄土秉性;送货路上,曾经以命相搏生擒狼。一生养育了八个儿女,如同背着八个磨盘爬山走路,丝丝缕缕都是伤。病榻前送我参军,是他的无奈不舍之举,一日分离,竟成永别。
而今我离家从戎已40余年,家亲们日子过好了,大槐树,成了记忆中老爹反反复复的诉说。眼前生于厮长于厮的农庄新宅,倒是在脑海中不时钩连穿越,闪回着儿时老屋,实实在在。
那屋檐下悬挂着的燕子窝、红辣椒、黄玉米以及粮囤里年种年收的五谷杂粮,才真真地让我情有独钟。
院落里的菜园,曾经展示着家的生机,如今老屋虽然不在了,家的回味却依旧温馨缭绕,无穷无尽。那里面是故土记忆的里程碑、故土味道之永恒!
小时候总嫌弃老屋苍老破旧,可老屋从未嫌弃我年幼无知。长大后总埋怨故乡离得太远,可故乡从未埋怨我迟迟不归!
漫步村口,一群孩童正忘情嬉戏,咿咿呀呀兜兜转转,好不欢喜。另几个花衣女孩分坐于破旧的木头架子车的两端,玩着“跷跷板”游戏。旁边打麦场上,小姐弟俩歪歪扭扭学骑自行车,那是我小时候笨拙的模样再现。
声声尖叫,幕幕欢快,惹人流连忘返。好想好想,回到过去,只可惜回不去的时光,常常总在梦里。
有一些爱淳朴厚重,寂静无声,总是安静地拥抱你,等待你。有些时光很美很久远,经历的时候如常,经历后才觉得罕贵,贵在亲切熟悉,充盈着最喜欢的烟火地气味道。
其实我知道,故土的味道,不只是往昔“丝路古镇”、“大麦地岩画”历史文化的厚重悠远,也不只是今天“古城新姿”、“长滩名村”霓虹炫彩的浮华轻窕。
不只是大水车的咕噜声、羊皮筏的晚唱调,也不只是黄河浪的泥腥味、薰衣草的花语情。
不只是蒿籽面、羊杂汤的奇香诱惑,也不只是硒砂瓜、无核枣的勾魂美甜。
不只是“沙漠水城”、“鱼米之乡”的美誉美感,也不只是红(枸杞)、黄(甘草)、蓝(石砚)、白(二毛皮)、黑(发菜)的“五宝”韵味。
当年那老屋火坑上的热被窝、花儿曲,砂锅里的土豆、萝卜、杂粮粥,还有窗外蛙鸣、狗吠、鸡叫、牛哞的交响乐,最是入梦安魂。
来到腾格里边缘的沙坡头小镇,恢宏与精致交相辉映,野性与怀柔相濡以沫。站立沙岭之巅俯视黄河,“白马拉缰”的雕塑腾跃万顷碧波,诉说着“沙坡鸣钟”的神奇故事。“青龙大战黄龙”的民间传说远去了,图画般的山水美景一展眼前。
还是儿时常见的那条石堰,自西向东两千米,在湍急的峡谷中将滔滔河水分成两半,于雨雾中奔腾咆哮,浊浪排空。行至有名的美利渠口便又温顺如玉,悠然淙淙于田间农桑,这就是九曲黄河第一道无坝引水工程。
先民们利用黄河水资源开流挖渠,引水浇田,创造了在河心筑堤分水、自流灌溉的奇迹。天府岷江都江堰的壮观伟业,在黄河上游的家乡得以重演。
“天下黄河富宁夏”,妥妥地在此处“首富中卫”。天宠故土,不是神话。
凝眸那匹汉白玉飞马昂首长啸、踏波斩浪,记起古城中卫的平面版图,活脱脱也是一匹骏马高傲的头颅,其状奋蹄腾空,精神矍铄昂扬。巧合乎?神奇不?总之绝妙无比!
南观东流河面,一排皮筏荡漾于碧波光影,身着橘色马褂的筏夫悠闲自如地划动着双桨,偶有空灵且十分熟悉的歌声传来,我知道,那是这片土地上的另一番淳朴清欢,是本土的筏子客们正唱着传统的民歌小调,它叫“宁夏花儿”。
北望蓝天之下,一群五彩的青年男女在金沙山顶欢呼雀跃,正所谓“百米沙山削如立,碛下鸣钟世传奇,游人俯滑相嬉戏,婆娑舞姿弄清漪。”古《中卫县志》中的这番描述,够得上生动贴切。
品赏着那番激越,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面对神奇自然的时候,也许才能回归本真,快乐到了忘我,才得见人性的纯美。
一声汽笛长鸣,一条钢铁巨龙由东向西隆隆欢唱,从黄河北部沙山脊椎上穿越而过,只把一袭轻盈留在了金沙秀水之间,那是包兰线上由呼和浩特去往兰州的快客列车。
沙漠化,是世界“十大灾难之首”,而沙坡头铁路治沙防护工程,却创造了包兰铁路穿越大漠65年畅通无阻的奇迹,与“两弹一星”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大漠、黄河、绿洲、欢愉的人群、现代化的钢铁天路,都在这片空间里和谐共生,呼吸着绝美的诗情画意。
昔白地朔方,水洞猿人脱蛮荒;匈奴牧马,蒙恬夯土筑边墙;继之你争我夺,猎猎西风嘶战马,沙场鏖战,血流五原几人回。拜毛公望断六盘南飞雁,三军会师将台堡;寇去匪逃,杞乡新生,塞上江南无愧,奔小康众口自夸富。天下黄河富宁夏,叹故土中卫,天翻地覆!脚踩鸣沙山,心旷神自怡,于是我有了此番即兴行吟。
今“沙漠水城、花儿杞乡、休闲中卫”的形象定位,“以水为源、以适为宜、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派生出华夏版图上西部世界别样的品位,沙坡头更是荣膺中国“王牌景区”。饱览此处,倒使得我这位久别重逢的游子,多少有了几分无功受禄的愧意。
有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行僧;放下背包,就是故乡。没错,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不过是寂静林间草叶上的一滴露珠,抑或是初晨暖阳下被鸟儿的羽翅扑棱棱激起的细碎尘埃,无论如何漂浮、碰撞、重叠,终将簌簌而落地归故。
驻足过高原的人,无疑更留恋故土,心中拥有了一座灵魂的高原,便更牵念生命的根。生发岁月的感慨,感慨生命的动态蹉跎。漂浮碰撞是我的人生主流,暮年自然更青睐终端的安稳。
职业军人,40年戎装漂泊,40年铁马冰河,怎奈生命之旅已越过了甲子。游子从军,戎马南北已是旧事,成败得失皆为过往,风雨雷电几多熔炼,功名利禄尽成粪土。历经铅华,早已尽识生命的底色,执意回归乡愁,享一份云淡风轻,几成必然。
大地辽阔,四海苍茫,精彩灵动之处居多,一度非常向往海南岛的椰风沙滩,于是精心置房安窝,欲做一只浪漫的候鸟。最终发现,那并不属于自己。除雪域高原而外,他乡魅惑确至心底惨淡,唯黄河岸边的故乡中卫,于心底里泥土芬芳。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汗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此刻,唐朝“诗佛”王维流传千古的这首《使至塞上》,照应心境,甚合我意。
叶落知秋,五味杂陈。归来,归来兮!古土的味道,成了心底里最最醇香的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