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轰……轰……轰……轰……

  礼炮声共54响,惊天动地,震撼人心。突然,晴空下起阵雨,礼炮声消失了,“雷震”雨也停了。老百姓说:“这是天意!”

  这一奇观,发生在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伴随着礼炮声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54响礼炮之后,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54响礼炮之后,礼炮兵们激动了。因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礼炮部队从此诞生了。


        一、开国大典,毛泽东说:“放28响!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仪式正式在天安门广场开始。

  当天上午,我军礼炮队把108门山炮自东向西,一子摆开在礼炮场地。山炮背倚天安门,跑口向南。

  为了防止火药散落,卸掉弹头的炮弹口已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礼炮手们把炮弹擦了一遍又一遍,整齐地摆放在山炮后侧。

  礼炮手们在等待着。汇集了30万军民的天安门广场,成了鲜花、彩旗的海洋。

  举世瞩目的时刻来到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刘少奇副主席等领导同志登上了天安门。下午3点,开国大典仪式正式开始。

  不一会儿,电话传来了命令:“鸣礼炮!”

  礼炮队员们立即发射礼炮。

  108门山炮分成两组,一组发射,一组装填。

  54位装填手靠手工整齐划一地在1秒多钟里完成装填。54位拉火手则以统一的动作拉火。

  当毛泽东主席亲手摁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第一声礼炮响了。这炮声震天撼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两分半钟,五星红旗升到杆顶,第28响礼炮刚好结束。没有漏响,没有哑炮,没有前后炮声不统一。共和国的领袖、民主人士、受阅部队、首都市民,无不为这惊心动魄、万无一失的礼炮声而惊叹。1695612076130511.jpg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海军。在海上两船相遇时,鸣放空炮,意味着解除武装,表示没有敌意和对对方的尊敬。当时的军舰最多只有7门炮,故鸣放7响;而港口炮台上的火炮较多,通常以3倍于对方的炮声表示答谢。久而久之,鸣炮就成为互相致敬的国际惯例,成为在各种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中应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炮21响,总理级鸣放19响。因此,21响礼炮是世界上的最高礼仪。当时,不知毛泽东是否知道这一国际惯例。他说,这一次礼炮要放28响。

  政协一届会上有代表对28响提出质疑?

  毛泽东在庭院散步,迎面碰上了在大会筹委会工作的华北军区作训处处长唐永健。

  “你起草个报告怎么样呵?”毛泽东说。唐永健是个才子,他起草的报告不仅字迹娟秀,而且措词准确,下面执行起来几乎没有什么疑问。

  “主席,您讲。”

  “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

  唐永健没有多问,很清楚的答应下来,转身办去了。英文很好,又有中学语文教员履历的唐永健,心里很明白,中国共产党从横空出世到今天,刚好28年。28响礼炮就是28年党史的礼赞,这不是很明白吗?

1695601647172514.jpg

  很快,简明扼要说明28响礼炮的报告递上去了。

  毛泽东用铅笔签上了他的名字。

  这份材料转发了。从此,28响礼炮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史。

  那么首届政协会上,那54响礼炮又有什么说法呢?

  最流行的说法是,54响礼炮代表54个民主党派。

  翻开政协一届会议的材料,大会代表分配在45个单位中。

  还有一个说法是54响礼炮代表了54个民族。

  但是国务院1954年才开始调查民族情况,当时自报民族名称的有好几百个。国务院1956年公布中国共有51个,后来有补充了4个,加上汉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

  至于说54响礼炮代表“五四运动”,更有点儿牵强了。

  开国大典礼炮队由108门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时,一组发射,轮流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发射间隙。

  所以,这才是54响礼炮的原因。

  其实,首届政协会上的54响礼炮没有特殊含义,与后来我国54个民族相吻合,只是一个巧合。

  原第5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韩怀志曾担任开国大典礼炮队总指挥,他回忆了鸣放28响礼炮的一些情况和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盛况:

  1949年秋,我在华北军区特种兵所属的战车团任参谋长,为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我团抽调部分日式坦克和装甲车在丰台参加训练。9月中旬的一天,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和参谋长李健把我叫去交代任务:“十月一日开国大典,要鸣礼炮,由特种兵组成一个礼炮团,抽一名老的炮兵干部担任礼炮团的总指挥,决定由你负责担负此项任务。”共和国第一代礼炮)

1695601697122657.jpg

  当日下午我赶到庆王府华北军区司令部,正遇上唐延杰参谋长。他详细向我介绍了这次任务的情况:开国大典,定在十月一日午后举行,庆典开始后第一项是鸣礼炮,奏国歌,升旗,三项同时进行。由毛主席亲自升旗,关于礼炮团是毛主席亲自定的,由54门礼炮,齐鸣28响。

  9月下旬,抽调的火炮和参加人员已全部到齐,因为当时没有专门的礼炮,全部是我到部队抽调的一色山炮。炮手都是排、连、营干部,其中有战斗英雄。

  礼炮训练关键是如何把炮放齐。限于当时条件,没有电钮操纵,由我统一喊一声“预备”——放!然后,各炮拉火。因为54门炮一字排开,约200米长,由我站在中间发令,几天下来,我嗓子喊哑了,两头的炮手还听不清楚。

  9月28日晚,我们进行试放,炮阵地设在天安门东南角公安部大门以西,54门炮一字排开,按要求奏国歌和鸣礼炮同时开始,国歌奏完,28发礼炮放完。大约每隔3-4一发,放了5、6发后,轰隆的炮声加上烟雾弥漫,炮手已经听不清我的口令了,无法保证继续放齐。经大家研究,最后决定在指挥台中间用几张大方桌摞起,我站在桌子上,手持大红旗高高举起,喊“放”时,红旗落下,炮手看到红旗落下,马上拉火。这样又练了两天。

1695601672361897.jpg

  10月1日早6点前,我们礼炮团全部到位,礼炮团以西紧邻军乐团。大约早上8点左右,聂荣臻司令员由杨成武同志陪同来到我们炮阵地,聂司令员问了我一些训练情况和28日晚上试放的情况后对我说:这54门礼炮和齐鸣28响是毛主席亲自定的,你一定要放整齐,可不能给我放得噼里啪啦的。我们向他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下午3点,首先由中央人民政府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国庆大典开始,鸣礼炮、奏国歌、升国旗。这时54门礼炮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齐放28响,与此同时,毛主席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

        

二、首次访华,中曾根说:“贵国礼炮打得真好!”

  1984年3月23日下午5时15分,当中曾根首相由我国领导人陪同踏上天安门广场的检阅台时,震耳欲聋的礼炮声骤然响起,那炮声深沉、浑厚,如春雷滚滚。在当晚的欢迎宴会上,中曾根首相的耳际似乎还回响着礼炮的轰鸣。他竖起大拇指高兴地说:“贵国的礼炮打得真好,把我的五脏都震荡了。”

  意味深长的是,中曾根首相为之赞叹的中国礼炮,正是当年八路军当年从侵华日军手中缴获的山炮。

  值得荣幸的是,中曾根享受了“文革”中沉默了18年的中国礼炮的首次轰鸣声。

  1963年,我国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在迎接国宾时鸣放礼炮。第一位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鸣放礼炮欢迎的国宾,是来自千岛之国的印尼总统苏加诺。指挥这次鸣礼炮任务的是三军仪仗营第一任营长王立堂,使用的礼炮是经过改装的30门日制山炮(日本山炮充当的礼炮)。

1695601791754648.jpg

这位两鬓斑白的老八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操枪弄炮几十年,可从来没摆弄过礼炮,礼仪场上无小事,头一次指挥放礼炮,好紧张啊!怕弹药受潮,大家把大衣盖在弹药箱上。结果还不错,21响礼炮放得挺齐,头一炮就打响了!

  苏丹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阿布德,是仪仗队开始用鸣放礼炮的形式迎接的第二位国宾。1964年5月,阿布德主席要来我国进行友好访问,确定在欢迎仪式上鸣放礼炮。礼炮连接到通知后,积极准备。他们根据军乐队提供的演奏苏丹、中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精确计算了鸣礼炮的间歇,并提前将礼炮运往首都机场。

  5月16日18点,阿布德主席乘坐的专机在首都机场降落。仪仗队、军乐队、礼炮队早已做好了欢迎的准备工作。礼炮排成“一”字型,炮口直指苍穹,当军乐队奏苏丹、中国国歌时,连长牛茂林沉着指挥,炮手按设定的间歇时间,有节奏的随着国歌乐曲鸣放完21响礼炮。阿布德主席在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陪同下,检阅了陆海空三军仪仗队。

  紧接着,来自红海之滨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总统萨拉勒也享受到了中国礼炮的欢迎。随后,前来参加我国建国15周年庆典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刚果马桑巴、代巴总统、马里凯总统,以及进行国事访问的阿富汗查希尔国王等先后受到鸣放礼炮的接待,总统和国王们都为我国礼炮分队叫好。

  令人遗憾的是,“文革”开始,迎接国宾不再用礼炮,一下沉默了18年。

  1984年3月7日,新闻电波和各大报纸传播了一条的新闻:我国政府将在迎宾时,恢复鸣放礼炮仪式。

  天安门广场又要鸣放礼炮迎接外宾了。当这一既秘密又神圣的任务落到刚组建不久的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时,就象一枚重磅炸弹落地,因为从支队首长到受命成立的礼炮队队长,都还没有见过礼炮是个什么样。

  正在大伙担心的时候,上级通知去北京军区炮库接礼炮。一见到放在炮库中的“缺胳膊少腿”,一个个积尘满面,搭拉着脑袋的礼炮,大家心都凉了半截。

  “挑好的拉走”炮库的领导建议说。可挑了半天,很少有“躯体”完整的,他们只好拆东墙补西墙。

  这些躺在炮库中的炮,生产于日本昭和年间,是一种小山炮,在当时,是用人畜拉动的,炮轮是铁木相间制作的,形如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牲畜拉的大车轮子。小山炮的击发装置是机械型的用手制动,经撞针击发发射。炮上的瞄装具是罗盘尺寸换算器,很原始,只能根据炮弹发射角度来算射点距离。

  正当礼炮兵们一身土一身汗刻苦训练时,外交部礼宾司通知:3月23日日本首相中曾根访华,要求鸣放礼炮。

  中曾根首相此次来访是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件盛事,是两国政府谋求把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推向21世纪的重要活动,我国政府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隆重举行欢迎仪式。

  化干戈为玉帛,昔日侵略者手中的火炮被中国人民变成迎宾的礼炮。而礼炮的成功鸣放,又为中日友好锦上添花了。

  后来,礼炮队还为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里根鸣放过礼炮。里根夫人回国后,激动地在《中国之行日记》中写到:“21响礼炮永生难忘!”


       三、外电评论:“东方大国,用礼炮庆祝国家诞生日!”

  在中国庆典活动和共和国的礼仪史上,礼炮兵留下了数不清的闪光足迹,国庆35周年的礼炮声,在我国礼炮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1959年十年大庆阅兵后,国庆阅兵便从此停止了,阅兵式上的礼炮声也随之消失。

1695601748116151.jpg

198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按照建国后的传统惯例,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35周年是小庆。但由于这次国庆是在中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不仅在国庆时恢复了阅兵式,而且庆典的规模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检阅部队,受阅的三军官兵达10370人。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坦克、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轻武器6429支(挺),汽车2216辆,组成了水兵、空降兵、女卫生兵、武装警察、导弹、坦克等46个方队,人数和装备都超过了十年大庆,充分反映了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

  国庆规模扩大了,阅兵阵容扩大了,礼炮的规模也达到了空前规模。国庆之夜,中央领导和参加庆典的各国贵宾,要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100门礼炮,每50门一响,共鸣放28响。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环绕广场四面设8个礼花施放点,要使节日的广场,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花的海洋。

  振奋人心的时刻来到了。十月一日晚9时30分,人民大会堂西侧的100门礼炮,每50门一齐鸣放,300名炮手排成一列威武的长龙阵,齐鸣28响,如此规模,在中国礼炮鸣放史上也是很少见的。阵地上,腾起的滚滚浓烟,弥漫了炮阵地,大地在颤抖,广场在沸腾。

1695602231431006.jpg

  声音之大,有3名炮手耳朵被震得失去了听觉。外电报道说:“……这个东方大国,以她独有的东方龙的方式,用震天动地的礼炮,来庆祝国家的诞生之日。”

                 

四、国庆45周年,老百姓说:“礼花放绝了!”

  共和国的礼炮兵,其实也是礼花兵。他们除了放礼炮外也放礼花。

  开国大典的夜晚,没有礼花炮,也没有礼花,是用信号枪和信号弹代替的。空军离休干部张桂文当年是华北军区作战科长,负责组建施放礼花的小分队。他这样回顾了当年的情景:开国大典放礼花的是苏联顾问建议的。苏联在国家重大活动都放礼花,确切地说,是放信号弹,因为苏联当时没有礼花。

  阅兵副总指挥、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让我从独立208师的2个连队挑人组成了施放礼花小分队,信号弹是用火车从苏联运来的,足有半车皮,各种颜色都有。

  礼花分队组建了,但怎样组织队形呢?

  方块、长条队形都试过了,形不成礼花效果。后来集思广益,站成双层圆圈,形成复瓣,终于在天空形成了花形。

  训练很枯燥。统一下达口令,统一装弹,统一发射,要求练到误差在一秒钟内,最后练到了这个效果。

  开国大典施放礼花共有6处。当天晚上,举着五星灯笼的群众游行队伍在接近尾声时。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用电话向我下达“施放礼花”的命令。

  上百支信号枪一齐射向天空,五颜六色的信号弹,开满了新中国第一个夜空。

  45年过去了,信号枪代替礼花已成为历史。1994年10月1日国庆45周年时,中国施放了世界最棒的礼花。

  17点30分,随着一阵惊天动地的礼炮轰鸣,共和国鲜艳的五星红旗,在60名军乐队员奏响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在10余万群众齐声高唱的国歌声中,在璀璨的追光灯的照射下,冉冉升起,“隆隆”的庆典礼炮,响彻广场夜空。

1695601875516725.jpg

( 中国新型礼炮)

    简短的仪式后,随着广场四面八方一阵“咣咣”的爆破声,广场升起无数五光十色流动的“彩墙”,天空张开一个个巨大的“花伞”,像传说中的仙女,在无垠的夜空撒下斑斓的鲜花,万紫千红,溢光流彩。在探照灯、激光器和激光彩球的影射下,化作夜空绚丽祥和的彩云……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后,我国政府确定今后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那么1994年的国庆,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和什么样的规模,来满足人们的希望呢?

  在冰冻未解的早春二月,中央办公厅就对45周年庆典活动发出指示:今年国庆不搞阅兵,不搞大规模的活动,但要热烈。

  国庆筹委会决定,在组织好北京天安门广场10万人国庆晚会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大礼花施放的时间、地点和规模。燃放点由5年前的9个增至16个,分别设在天安门广场、工人体育场、龙潭湖、陶然亭、昌平、门头沟等16个点上,施放品种由40周年大庆时的60个增至300多个,其中首次亮相的品种是12寸大型礼花弹“火树红云”,发射高度500米左右,空中烟花展开直径达80多米。                       (五彩缤纷的礼花装扮着北京夜空)

1695601975692123.jpeg

  礼花炮由300门增添至440多门。整个北京市将呈现“京城无处不飞花”的奇妙瑰丽的景观。

  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十一支队接受了国庆之夜的礼花施放任务。

  为迎接建国45周年,北京礼花厂研制了将近100个新品种。新品种三型礼花弹,在空中炸开后的面积大而且圆,直径达200米,在国内是首次燃放。“山花烂漫”、“东方之光”、“黄金射线”、“芳草连开”都属此型。还有四型礼花弹,颜色鲜艳,停留时间长,有铺天盖地之感。在礼花开放后呈现漫天的白雪,点点红梅点缀其间,那是“白雪红梅”。还有“红霞铺地”、“流金翡翠”。三寸礼花弹组合成的莲珠花有“欢乐今宵”、“幸运彩环”,一个接一个,让人目不暇接。

 10月1日夜晚,礼炮兵们大显身手的时刻终于到了:

  “一发装填!”

  “全炮准备!”

  “放!”

  国庆之夜,有大小礼花弹6万发升上天空。专家称,天安门烟火燃放是世界之最。

  首都老百姓称:“礼花放绝了!”


       五、面对礼炮,官兵们说:“事业高于青春,礼炮重于生命!”

  与三军仪仗队不同,礼炮队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很少有人目睹过礼炮兵的风采。其实,他们为施放礼炮、礼花所付出的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放放空炮弹?这对于军人来说,不是很简单的嘛!”其实不然。

  “礼炮队的训练是很苦的,担任拉火手和装填手的礼炮队员们进行了几乎超出生理极限的强化训练。54位装填手要求在一秒钟之内把炮弹塞进炮膛,而54位拉火手更要同时接火,否则你一发我一发就乱套了。礼炮发射极严格,28发无头的空炮弹要在二分半钟全部送入空中。因为二分半钟的时间,是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间,是中国共产党28年路线的缩影。”这是《开国纪事》一书中,对我军开国大典礼炮兵训练情景的记载。

  “响数必须绝对准确,而且不论多少门礼炮一齐鸣放,必须是一个响声;特别是在迎宾仪式上,要求礼炮声响同国歌节奏同步,由于各国国歌长短不一样,最长的二分半钟,最短的只有几十秒钟,但必须是歌起炮响,歌落炮停,炮声的间隔时间还要相等。”

  “要达到万无一失,谈何容易、无捷径可走,只有一条:练!苦练!”

1695602055671683.jpg

  “为了提高装填速度,达到操炮动作整齐划一,要求炮手在三秒钟内完成开栓、送弹、装填三个动作。每天在炮位装填炮弹上千次,双手磨得血肉模糊。”

  “按照规定,礼炮兵在鸣放礼炮前,通常站在炮后8米处,听到口令后,炮兵整齐地跑步来到炮位,然后单腿统一跪地,操炮鸣放。每天要在8米长的距离上来回跑动30多公里,跪下起立上千次,腿跪肿了,膝盖磨烂了,8米长的跑位上踩出一道道痕迹,每一门炮后都留下一个个圆圆的膝坑,留下了斑斑血迹。这长长的足迹、血迹和一个个膝坑,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五线谱,那是礼炮兵谱写给祖国母亲的一曲动人的乐章。”——这是我军礼炮兵苦练迎宾礼炮时的写照。

  “这样的一组数字似乎能准确地概括出礼花兵的训练强度:训练时间3个月,每天12个小时;弹药箱到礼花炮的距离为5米,训练弹重量2.5公斤,按他们正常的训练速度,取弹、装弹每小时可走400多趟,这样算下来每个战士每天就要负重10000多公斤,走50多公里的路程!”

  “礼炮兵的训练强度也不小,虽然新式庆典礼炮改变了过去跪姿装填炮弹的方式,可要把炮弹送上膛,操炮杆要用17公斤的力量,才能启动,一般的战士根本无法一次推到位。为此,训练一开始,他们就进行了强化训练,规定每人每天操作推动杆2000次。”

1695602089694274.jpg

  “21响礼炮鸣放完毕,指挥员下达,‘鸣放完毕!’可炮手们仍一动不动地坚守在炮位上,因为他们一时间失去了听力,其中炮手张红林、郑伟、魏京福等几名战士永远失去了听觉,一道道鲜红的血迹从他们耳朵眼里一直留到脖根,他们因此成了终身残废。”——这是我军礼炮兵国庆45周年时的真实描写。

  “礼花兵的训练用两个词可以概括:单调、枯燥。初期基本动作训练,战士每天要推拉杆几千次,接杆使用力量在17公斤上下。战士一天下来,手起大泡,胳膊沉重。强化训练,战士一天训练达十二三个小时。早上出操长跑,白天抱着礼花弹跑五六十公里。每个礼花弹轻的2公斤,最重12寸的礼花弹达15公斤。每天累计负重达1万多公斤。战士跑步经过的土路都踏出了一个个小黑坑。”

  “大家看的是花,战士们玩的是火。有一次一个礼花弹低空爆炸,巨大烟雾迅速笼罩了地面。一个战士的衣服烧着了,胳膊也烫伤了,竟没有觉察。他依然动作熟练地在烟雾中将最后两枚礼花弹准确放入炮口。”——这是礼炮花兵训练情景的展现。

  这就是“事业高于青春,礼炮重于生命”的礼炮兵的风采。


       六、 回眸往事,老礼炮兵说:“鸟枪换炮了!

  山西省新绛县南礼乡吉村有位79岁的老人叫冯福祥,他是开国大典时,我军首批礼炮队员。

  老人边吸烟边谈起往事:

  1949年8月,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按照议程安排,要鸣放礼炮。上级决定由华北部队的炮兵组建一支礼炮队,在开国大典上鸣放礼炮。这是举世瞩目的事情,对礼炮队员的挑选也就十分严格。被选的队员必须政治上可靠,本人表现好,技术又很精湛。冯福祥是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老炮兵,在抗大六分校炮科学习过,曾用7发炮弹击毁日军的3座水泥碉堡,立过大小战功十余次,时任排长,他被选中了。礼炮队和其他参加开国大典的部队一道,集中在北京北苑训练。全队三四百人。

  当时,华北部队的火炮都是从敌人手中缴来的,炮种较多,有美式的、德式的、法式的、苏式的,还有中式的。上级决定用中式的山炮。这是一种步兵伴随火炮,使用方便。为了安全起见,上级决定鸣炮前弹头全部去掉,留下炸药。这样,会发出响声,但不会伤人。

  选中山炮是因为山炮是火炮家族中的小弟弟,选它作礼炮,完全是因为它的小巧,便于搬运。山炮炮身短、重量轻,因适应山地作战而得名。从开国大典的阅兵队伍中也可以看出来,山炮随步兵行动,而榴弹炮、野战炮、高射炮则是在炮兵序列里。选中山炮还有一个原因,它炮身短,弹道弯曲,因此射程近。尽管作为礼炮的炮弹都卸去了弹头,只响不炸。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射程短总是安全系数更大一点。

  礼炮队有110多门山炮,庆典准备上108门,其余的备用。108门炮分两组,每组54门。

  当时对礼炮队非常重视。朱德总司令、周恩来副主席、聂荣臻司令员曾几次到北苑,检查训练情况,鼓励他们精心准备,做到万无一失。

  尽管礼炮队员都是从战火中过来的炮兵老战士,但鸣放礼炮,尤其是在这样举世瞩目的盛大庆典鸣放礼炮,还是第一次。每组54门炮,从装填炮弹到接火发射,都要通过手工操作,达到整齐划一,难度是很大的。队员们每天头顶晨星训练,日落西山归营,练装填,练瞄准,手上伤痕累累,经常跪地的膝盖结起厚厚的一层茧。他们对每个动作、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安排。每门礼炮发射炮弹从最初每分钟5发,提高到了每分钟发射15发。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万无一失地完成开国大典礼炮鸣放任务!

  开国大典那天,他们不负众望,成功地为共和国的诞生鸣放了礼炮,完成了一项永载史册的任务。

  建国之初,共和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时还顾及不到礼仪队伍的建设,只在国家举行盛大庆典时才临时抽调部队鸣放礼炮。在迎宾礼仪中,则只用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礼炮越来越显得必不可少。经周恩来总理提议,1963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礼炮连在北京南苑正式成立,编制在北京卫戍区的中央警卫师序列中。

1695602185925011.jpg

  开始中央警卫师师长曾绍东将组建礼炮的任务交给了某团,可是因为该团警卫任务太重,抽不出人员,又考虑到礼炮连配属仪仗队统一使用。于是,曾绍东决定将组建礼炮连的任务交给仪仗营。仪仗营营长王立堂当场表态:“交给我们,我们一定搞好!”

  听说某军的一个团在开国大典时曾执行过鸣放礼炮任务,上级机关特地将这个团熟悉业务的牛茂林等调进仪仗营,礼炮连连长由牛茂林担任,另有3名排长、24名炮手,也全部从这支部队抽调。由于礼炮连在个头、身材、长相等方面的要求不象仪仗连那样苛刻,他们又从师里、仪仗营其他连抽调出几十人,组成了礼炮连。同年7月31日,仪仗营召开礼炮连成立大会,师长曾绍东和副政治委员杜泽洲出席了大会。在会上宣布8月1日为礼炮连的成立日。

1695602202853492.jpg

  1984年初,礼炮队重新组建时,编入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序列,代号是武警北京总队11支队。如今又编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第一总队序列。

  我军第一代礼炮兵使用的是中式小山炮;1984年礼炮队使用的日本小山炮,但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改装,首先是将铁木制轮换成橡胶皮轮,其次是改手轮制动击发为电动击发,再就是对锈蚀的炮身进行擦拭、刷漆,使之焕然一新,符合了迎宾礼炮的要求。这种礼炮,担负迎宾任务还不到一年,1985年初,我国就专门研制了自己的礼炮,在1986年又进行了较大改型。

  1988年,我国又吸取前三代礼炮的优点,研制了美观大方,炮身挡板上镶嵌着两枚铜制的金黄色国徽,我国迎宾专用礼炮——八七式迎宾礼炮。

  1994年45周年国庆大典使用的是我国最新研制的94式新型庆典礼炮。这种礼炮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七三一二工厂经过5年时间研制出来的。94式新型礼炮不仅外型设计新颖,而且使用安全方便,由过去的炮手跪姿装填改为立姿半自动装填,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考虑到在市区发射,周围建筑物较多,因此采用角度为45度到55度的高射角。94式新型庆典礼炮还第一次让笨重的炮架可以折叠,解决了礼炮藏储运输问题。电打火,取代了手拉火;电脑控制礼炮的发弹时机取代了人工计算。

  当冯祥福老人得知,如今国家庆典使用的是94式新型礼炮时,激动地说:“好啊,终于鸟枪换炮了!”

  中国礼炮队从开国大典至今,已完成300多次国家庆典、迎接外国首脑要人的任务,先后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并荣获“作风过硬的礼炮中队”的荣誉称号。

    2018年1月1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礼炮队再次回归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现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由人民解放军担负礼炮鸣放任务。

  轰……轰……轰……

  轰……轰……轰……

  惊天动地的礼炮将永远为共和国鸣放!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