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英雄中既是志愿军英雄,又是志愿军烈士的有杨根思、杨连弟;既是志愿军特等功臣又是志愿军烈士的有王凤江。而没有授英雄称号的志愿军烈士有四人:邓仕均、齐进虎、车元路、刁仁忠。

  邓仕均“从“特等战斗英雄”到志愿军烈士。邓仕均短暂的一生有着许多传奇的战功和经历:他是晋察冀军区“特等战斗英雄”、“全国战斗英雄”;他是大名鼎鼎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救治的伤员;他是牺牲在朝鲜的20名志愿军团长之一;他是毛泽东主席指名要抢回遗体的志愿军烈士。

  邓仕均,又名邓世军,1916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19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等职。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腊子口、山城堡、平型关、保北等100余次战役战斗。邓仕均作战机智果敢,英勇顽强,12次负伤,9次立功,先后荣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特等战斗英雄“、”生产模范“称号,”工作模范“等称号。1950年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当选为全国战斗英雄。

  (邓仕均(左)与“子弟兵母亲戎冠秀”)14.jpg

  1938年,日军以3万余人的兵力,分9路围攻晋察冀边区,军分区学兵营受日军压迫后退,邓仕均所在的连队奉命驰援,与在南坡村的日军形成对峙,上级命令当晚一定要拿下南坡村。然而,南坡村高地附近地势险要,日军封锁了道路,难以接近。连长主张连夜迂回25公里发动进攻,任排长的邓仕均则主张攀援悬崖陡壁发起突袭,并自告奋勇带领全排在前面开路。连长经过一番考虑,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晚,据守山头的敌人依仗险要地形,放松了警戒。邓仕均率部成功攀上悬崖,随着一阵猛烈的手榴弹爆炸声和枪声,敌人一个小队全部被歼。第二天拂晓,八路军主力部队顺利发起进攻,消灭了300多名日军。

  1940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部队第5团第1连连长时,在攻占山西省娘子关磨河滩车站战斗中,乘雨夜率全连向据险筑垒、数倍于己的日本军队发起攻击,一举冲上磨河滩车站。增援日军在铁甲车和大炮配合下,向第1连发起强大攻势。时值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处于敌众我寡,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危险境地。他临危不惧,忍受伤痛,坚持指挥全连与敌激战5个小时,打退日军10余次进攻,毙伤敌200余人,涉水突出重围。战后,晋察冀边区授予他”特等战斗英雄“称号,所在连获”磨河滩英雄连“称号。

  1943年9月,在北岳沟反”扫荡“战斗中,日军2000余人向刚刚转移到北岳沟的第5团发起突然袭击。第1连奉命掩护团主力转移,他指挥全连先敌抢占制高点,连续打退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7次冲锋,坚守阵地一昼夜,毙伤日军70余人,圆满完成掩护团主力安全转移的任务。同年,在甘石沟反”扫荡“战斗中,率全连同日军1500人激战,毙敌30余人,冲破日军合围。1944年2月,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大会,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获一等战斗英雄奖章。

  解放战争中邓仕均任营长,参加了保北战役。

  邓仕均所在部队”老五团“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抗战时期,当地老百姓曾有歌谣:”北有老三团,南有老五团。杀敌显威力,鬼子胆心寒。“邓仕均在一次负伤后被日军追赶,被戎冠秀营救后心护理转危为安,成就了一桩“子弟兵母亲”营救抗日英雄的美谈。

15.jpg(邓仕均与“子弟兵母亲”戎冠秀)

  1943年秋,邓仕均负伤住在花木后方医院。一次敌人”扫荡“时,正在发着疟疾的邓仕均掉了队,跑进山里。日军发现了他的踪迹,妄图活捉他,开始了满山遍野的搜查。这时,正带领乡亲们转移的妇救会长戎冠秀发现了他,”啊!是自己人,快跟我来吧!“

  戎冠秀搀扶着邓仕均向半山腰的一个山洞爬去。可是洞口距地面有七八尺高,负伤的邓仕均身体无力,怎么也爬不上去。戎冠秀就蹲下身子,让邓仕均踩在自己的肩上,顺势把他顶进了山洞。

  在戎冠秀的精心照料下,邓仕均终于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时,他戎冠秀面前跪下,连声喊着:“娘,娘!”戎冠秀则含着眼泪说:“咱八路军不兴这个,你负了伤,我侍候你是应该的。”

  一年后的1944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河北省阜平县北崖村召开,戎冠秀荣获”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邓仕均也因作战勇敢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

  大会最后一天,戎冠秀走上讲台,讲述自己抢救八路军伤员的故事。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邓仕均快步走到戎冠秀面前,紧紧抓住她的手说:”大娘,您还记得我吗?我就是您救的那个八路军啊!没有您的救护,我一定活不到今天!“

  当时,晋察冀军区专职摄影记者叶曼之用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瞬间。聂荣臻看到这张照片后,欣然为其作了”光辉永存“的题词。这张照片发表在1944年第5期《晋察冀画报》封面上,成为叶曼之的传世名作,也成为“子弟兵母亲”戎冠秀与抗日英雄邓仕均留给历史的光辉形象。

  会后,邓仕均亲自把戎冠秀扶上骡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返回部队后,他还给戎冠秀写了一封信:”您是子弟兵伟大的母亲,我愿将我的枪端得平平的,瞄得准准的,去射击万恶的敌人,保卫您,保卫我们的晋察冀。“

  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在北京召开,邓仕均和戎冠秀再次相逢,戎冠秀抚摸着邓仕均身上的伤疤,问长问短。邓仕均更是把戎冠秀当作了自己的母亲,见了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会议期间,他们还幸福地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合了影。

           (当年营救邓仕均的“子弟兵母亲”戎冠秀)16.jpg

  1959年10月1日,戎冠秀赴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时,听到了邓仕均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噩耗。闻知这一消息,戎冠秀两腿发软,哭着说:”他为革命贡献了一切,多好的同志啊!“

  参加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后不久,已经担任63军187师559团团长的邓仕均于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5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奉命率部向敌军阵地纵深穿插,于洪川江南岸凤尾山击退敌”联合团军“4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歼敌200多人。完成任务后奉命转移,在强行通过炮火封锁地带时英勇牺牲,时年35岁。遗体当时临时安葬在韩国洪川江畔。

  战后,十九兵团为邓仕均召开了追悼大会,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亲自致悼词。

  2012年,曾任邓仕均警卫员的陈明月含泪回忆了邓仕均牺牲的经过:1951年2月17日,部队悄悄地渡过了鸭绿江。

  第二天,军长傅崇碧命令师长、团长乘汽车到前边勘察地形,接受战斗任务。那时志愿军除了军长乘小车外,每个师乘一辆大卡车,师长、团长坐在一辆卡车上,邓团长乘第三辆车。

  当时,敌人的飞机整天在空中盘旋,发现我军目标就狂轰滥炸。加之朝鲜多是山地,道路窄、弯道多,司机道路不熟。汽车爬上一个大坡到了山顶,突遇一个死弯,司机反应不及,失去控制的卡车坠下山沟,连翻了三个滚,车上的人当场牺牲两个,邓团长和我负了伤。

  邓团长因此留在后方养伤。但他一直惦记着部队,几次要求重返部队,但都因伤势未愈不能成行。

  五次战役打响后,邓团长听说559团打得不好,心急火燎,加之上级已准备提他任一八九师副师长。他担心到了师里后,参战的机会就少了。因此,他不顾自己的伤情,立即带着我往南寻找部队。走不动时,我劝他休息他也不肯,说:哪有那么多事!一打仗什么病都没了!

  19日傍晚,师长命令邓团长甩开当面之敌,继续向敌人纵深迂回前进,邓团长立刻带着一、二营大胆向敌人纵深勇猛穿插,他带着警我和司号长始终走在最前面,位置比尖刀排还靠前。

  时隔不久,一个多团的美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轮番向五五九团进攻。邓团长带领全团击退了敌人团营规模的6次冲锋,歼灭敌人200多名。后接到师部命令,全团坚守到夜里12点,然后分批撤出阵地。

  就在我们通过一个峡路口时,遭到了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其中一发炮弹击中了邓团长,他喊着:”明月、明月,我挂花了!“我立即跑到团长身边,看到邓团长左大腿被弹片击中了,鲜血直流,我马上从皮包里取出两个急救包,准备给他包扎。就在这时,敌人又一阵炮弹打过来,其中一发落地爆炸,飞起来的弹片击中了邓团长的头部,他当场牺牲,年仅35岁。时间是1951年5月20日晚9点左右。

  我赶紧找人找担架,路上碰到了从前线撤回来的刘波政委,我悄悄向他报告,七〇一(邓团长的代号)牺牲了。刘政委心情十分沉重,立刻命令组织股长、保卫股长和我抬回邓团长遗体,并说:如果条件不允许,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暂时掩埋,但要做好记号。

  我们迅速返回邓团长牺牲的地方,找到老百姓一块门板,轮流抬着邓团长的遗体来到一片开阔地。这里离洪川江不远,因洪川江水深浪急,抬着遗体很难过江,于是决定就地掩埋。

  我们在附近找到一个干河沟,把遗体放在门板上,我把随身带的一块方雨布盖在邓团长身上,三个人用河沟两边的土将他埋了。遗体是头朝北脚向南,我又用小铁锹在旁边的小树上削掉一块树皮作为记号。

  过了洪川江已是21日早晨,我看到了师长徐信就站在江边,他一脸怒气,令两个战士把我架过去。我当时满脸都是土和血,左边背的一只驳壳枪被打断,腰间插着邓团长的防身小手枪也被炸坏了。

  我向师长报告了邓团长牺牲的经过,师长问:”你负伤了没有?“我回答:”不知道。“我知道师长问的意思,因为警卫员的职责就是保护好首长,做到首长在警卫员在,首长亡警卫员亡。师长又说:”邓团长牺牲了,你怎么回来了?“说罢,师长命令我向后转,我以为要枪毙我,于是转过身闭上眼睛等着,可是好久也没听到枪响。原来,师长看到了我背着的邓团长的望远镜,两个镜头都被炸没了,师长顿时明白了,于是他挥手让我走了。

  当天黄昏,我又接到立即赶到师部的通知。

  徐信师长亲自布置任务,说是毛主席下了命令:一定把邓仕均的遗体抢回来!师长说:”抢不回来要你们的脑袋。“

17.jpg(英雄团长邓仕均后人手捧亲人生前的照片)

  师长问我:”给你200个人行不行?“我答道:”人不能太多,30多个人就够了。人多目标太大,反而更危险。“师长说:”我就给你30个人,全军的火炮支援你们。“

  我身背一部步话机,带着一个排,在全军炮火的掩护下,于21日晚上10点多又重新渡过洪川江。我们大约行进了五六公里,爬过一个山坡、一座山头,前面就是那片开阔地,大约就是掩埋邓团长遗体的位置。谁知一看,这里到处是敌人的坦克,所有的大灯都亮着,一片灯火通明,根本无法下手。

  我来回走了三趟,想靠近那片开阔地,但都没有成功。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用步话机向师长报告了情况,师长叫我们在原地待命,我们30多人整整等了两个多小时,师长这才命令我们撤回去。

  渡过洪川江,这时天已接近黎明,我看到徐信师长就站在江边靠西的位置,傅崇碧军长站在稍靠东边一点的位置,他们都是一整夜亲自指挥这次行动,一直在等我们安全返回。师长对我讲,为什么让你们在原地呆了那么长时间,因为抢回邓仕均的遗体是毛主席的命令,让你们撤回来也得请示毛主席同意……”。

  邓仕均团长的遗体最终未能回归祖国,至今还在韩国洪川江畔,我们盼望着总会有一天邓团长的遗骨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如今,在武警指挥学院卫士广场一隅,矗立着一座邓仕均和戎冠秀当年合影的人像雕塑,成为武警指挥学院对学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


  齐进虎:从“侦察英雄”到志愿军烈士。齐进虎,1926年出生,山东荣成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华东野战军任侦察排排长,是著名的侦察英雄,光荣牺牲在朝鲜战场。影片《渡江侦察记》主人公的原型正是齐进虎。当年齐进虎等人乘坐的木盆,现在仍陈列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内。

  1925年,齐进虎出生在山东省荣成市前密文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兄妹5人中,排行老二的齐进虎聪明伶俐,因家境困难,只读了4年小学便辍学务农。当抗日的烽火已经燃遍了齐鲁大地时,村里也成立了各种抗日救国团体,齐进虎的父亲齐福生担任了村农救会长。在父亲的影响下,15岁的齐进虎不甘人后,也参加了青救会和民兵组织。齐进虎身高体壮,聪明好学,在区里的民兵比武中,项项都进入了前三名,是全区有名的“小老虎”。

                         (建国初期的齐进虎)18.jpg

  1945年1月,区里征兵,齐进虎光荣地参加了八路军。离开家乡后,他随部队转战南北,直到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乡看上一眼。

  齐进虎入伍后,先在县独立营、东海军分区当战士,不久便调到胶东五旅当侦察兵。此后,齐进虎凭着机智和练就的一身过硬本领,在战斗中屡建功勋。

  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前夜,我军27军79师因情况不明,三打黄雀山都遭失利。在这紧要关头,师领导将侦察敌情这一关键的任务交给了齐进虎。他带上3名侦察员,连续越过敌人3道封锁线,深入敌人驻地芍药山。当摸到张家桥时,与敌人遭遇,齐进虎他们边回击边转移,并设法绕道登上公路埋伏下来,成功地捕获了敌74师51旅旅部派出送文件的通信兵,从他手中缴获了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整编74师兵力部署图和作战计划。这一情报为我军下决心歼灭74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齐进虎荣立一等功。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后,齐进虎奉命带领3名侦察员侦察敌情。在敌人严防死守的情况下,乘着夜色插入敌人的守备圈内,但敌人巡逻时成群结队,无从下手。关键时刻,齐进虎决定冒险一试。第二天夜里,他们在敌人巡逻的必经之路埋伏了下来。不一会儿,巡逻的敌兵便走了过来,待敌兵大队刚走过他们埋伏的地方时,齐进虎猛然跃起,冲上几步,三拳两脚将队尾一个敌军官悄无声息地打倒在地,然后和战友们押着这个“舌头”绕过敌人层层工事和据点,返回了部队。此后,在济南战役的连续侦察中,齐进虎还捕获了敌人一个谍报员、一个司务长、一个班长和两个敌兵,从这些俘虏中获得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情报。战后,齐进虎所带领的侦察班被上级记集体一等功,并被命名为“齐进虎班”,齐进虎本人也荣立了二等功。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进军长江,齐进虎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巢湖。为了准备渡江作战,上级将侦察黑沙洲上敌人兵力布防的任务交给了齐进虎。

19.jpg(侦察英雄齐进虎)

  黑沙州位于芜湖、荻港之间的长江中心,敌人在上面部署了大量的兵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3月15日,齐进虎带领6名侦察员乘着一艘小木船,冒雨偷渡黑沙洲。进到黑沙州后,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他们还顺着电话线找到了敌人的指挥部,常常去偷听敌人的电话,从中又掌握了不少情况。经过近一个月的侦察、摸索,把敌军的兵力、工事和火力分布等战备情况逐一摸清。

  当准备渡江返回部队汇报时,敌人严密地封锁了江面,大、小船只,甚至连一块齐全的木板都很难找到。天黑后,齐进虎同战友们悄悄地摸到村子,费了很大的劲,才在一个牛棚里,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大木盆,他们把木盆抬到江边,借着夜色强行渡江,当木盆划到江心时,巨大的风浪,使整个木盆剧烈地摇摆起来,几乎倾覆,冰冷的江水把大家的全身都淋湿了,齐进虎地鼓励战友们坚持、再坚持!

  天发亮时,大家终于上岸了,他们在我军渡江的前5天,把敌人的江防情报送到了我军指挥机关,我军凭借齐进虎侦察组拿回来的重要情报,猛烈地向黑沙州炮击,准确地击毁了敌人所有重要的军事火力点,为渡江部队扫除了障碍, 齐进虎被华东军区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1950年,齐进虎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7军79师侦察队长。1953年12月在咸海战役中在执行侦察任务中触雷牺牲。

  齐进虎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齐进虎陵墓)20.jpg

  从1945年1月入伍,到1950年12月在赴朝参战中壮烈牺牲,在短暂的近6年战争岁月中,齐进虎先后多次深入敌人心脏侦察、捕俘,共立功10次,其中一等功2次、二等功4次,5次被评为模范,还先后荣获“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等光荣称号,

  电影《渡江侦察记》中“木盆渡江”英雄,就是以齐进虎为主要原型——一位以侦察情报影响整个战局的优秀侦察员,以艺术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了后人心中。

 

    车元路:从“钢铁勇士”到志愿军烈士。“钢铁勇士”车元路山西晋城县常家庄人,1929年出生,1946年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解放战争中,他击毙一名敌团长,俘虏一名敌团长和一名副团长,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被授予“钢铁勇士”光荣称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长,在第五次战役中,立三等功一次。1952年11月,在朝鲜文登川战斗中光荣牺牲。

  车元路1946年7月入伍时年仅17岁,集国仇家恨于一身,他父亲给富人扛活被活活累死,母亲被国民党反动派用脚踢死,哥哥被阎锡山军队抓走,嫂子被逼得悬梁自尽。阶级仇恨伴随着车元路在战火中成长。

  1947年3月的一个黎明,晋南曲沃战斗打响了。

  “轰隆”一声巨响,曲沃城城墙被我攻城部队炸开了一个大缺口。18岁的车元路纵身一跃,同部队一起向城里杀去。

21.jpg(战斗英雄车元路)

  车元路一鼓作气冲杀到大水巷一带,天已放亮了。他四下一看,早已和班里战友失散,便警惕地沿着墙根前进着。前面是一段较开阔的街道,车元路正要穿过去,突然感到右小腿一热,低头一看,腿肚子被一颗流弹打穿了,鲜血顺着裤腿往下流。他努力支撑着身体,观察周围的动静。几十米外,躺着敌人的几具尸体,突然,尸体中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子蠕动了一下。继而爬起来,弓着腰,摘掉自己的大沿帽,然后从一具尸体上往下扒着衣服。

  “好小子,想调包!”车元路举枪向敌军官打去,“叭”地一声,那家伙应声倒在地上不动了。

  “会不会装死呀!”车元路拖着伤腿,一手持枪一手扶墙,艰难地走了过去。车元路用刺刀对准这个家伙,大喝一声:“别装蒜了,举起手来!”

  敌军官颤抖着爬起来,把手举过头顶:“别……别杀我,我投降!”

  敌军官发现,眼前的战士是个毛头小伙子,腿上伤口还在流血,便突然飞起一脚,向车元路踢来,接着又如饿狼扑食似的,跳过来夺车元路身上的武器。

  车元路眼疾手快,身子往旁边一闪,疾速扣动扳机。“叭”,飞出的子弹打在近处一棵老槐树上。

  敌军官被这一声枪响吓懵了,双手紧紧抱住脑袋滚在地上,嚎叫着:“别开枪!我投降,我投降!”

  “那好!不准动!”车元路端着枪大声命令道。在路上,敌军官又耍滑头,用钱腐蚀车元路,被他拒绝。一直把敌军官押到指挥部,后经过指挥部的识别,车元路抓获的武艺瑛就是曲沃守敌的主将—上校团长。

  1947年12月17日,冰天雪地。我军太岳部队包围了在晋南运城苟延残喘的阎锡山、胡宗南残余部队。

  为了拿下运城,我军在两次用云梯攻城遭到失败后,决定把坑道挖到敌城墙下,用炸药炸塌城墙,打开通路。

  敌人在城墙外侧3米处是一道设置了又宽又深的外壕,外壕前面是一片50米长的开阔地。地势平坦,并设有3道铁丝网。这是一条死亡之路,又是一条通往胜利之路。

  爆破任务交给了车元路所在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23旅69团7连。车元路第一个站出来请战,参加了9人组成的爆破组。团长亲自对9勇士进行动员,下午5点20分开始行动。

  第一小组由排长刘明生带领3名战士组成,率先行动。刘明生负伤倒下了,另一名战士在越过两道铁丝网后也中弹倒下……

  第二小组冲上去了。又过了半小时,还没有动静,指战员们个个心急如焚。

  “第三组上!”车元路听到命令一跃而起,与崔友富刚冲出战壕,又被团长一把拉住:“小鬼,下去摸清情况,赶快回来报告!”

  “是!”车元路和崔友富纵身一跳,像雪地里机灵的野兔子,时而猫腰迅跑,时而翻滚跳跃,时而匍匐前进,瞬间来到第二道铁丝网前。

  钻过铁丝网,就是2米多深的外壕。外壕边沿很陡,又落了雪,两人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只得一咬牙,“通”地滑了下去,一屁股跌在外壕底冰冷的泥水中。声响惊动了城墙上的敌人:“不得了啦!解放军攻城啦!”随着惊慌的叫喊声,一排手榴弹在车元路的前后纷纷爆炸,两人紧缩身子,贴着壕壁疾速朝前爬去。

  他们终于见到前两次上来的战友。他们一个个满脸泥水,原来,他们已经挖出一条2米深的坑道,但由于土质松软,被敌人扔出的手榴弹炸塌了,人员全部受了伤。这会他们正在想如何避开敌手榴弹的方法。

  车元路抬头瞅了瞅黑乎乎的城墙,猛地一拍大腿说:“有啦!”

  他带领大家用带来的门板和湿被子,在坑道口搭起一座外棚,上面又糊了一层厚厚的泥巴,筑成了一道坚实安全的屏障。城墙上的敌人仍然不断地往下打枪、扔手榴弹、燃烧弹、放滚木,但再也没有发现挖坑道的战士们。

  车元路看看没问题了,就对崔友富说:“六班长,我该回去向团长汇报了。”

  返回的路上,车元路头部被敌人的手榴弹弹片击伤,血顺着脸颊流淌,他顾不得包扎,一溜小跑回到我方阵地。团长一见,大声招呼:“卫生员,快来包扎!”

  “不要紧,首长,没伤着骨头!”车元路喘息未定,就急忙汇报起情况,团长听完后,满意地点着头,然后命令两名战士前去支援。车元路带着两个战友又冲到外壕,摸到坑道,猛挖一气之后,又通过敌人封锁线,返回阵地向团长报告,因为旅首长不停地向团里询问坑道挖掘情况。这一夜,车元路为了向团长报告情况,冒着弹雨先后6次往返于坑道和阵地之间,头上两次负伤,衣服也被铁丝网刮成了碎布条。他们挖成的坑道里装了3000公斤炸药,正是这3000公斤炸药炸开了攻克运城的突破口。在这次战斗中,车元路所在的排获“钢铁勇士”锦旗,车元路荣膺“毛泽东的战士”称号。

                             (仅存的英雄车元路生前照片)22.jpg

  1948年5月17日,攻打临汾城的战斗打响了。

  车元路所在的三营担任中央突击队。战斗一打响,他就不顾一切地往前冲,和一名排长迅速从敌人火力网下爬到外壕边,把炸药包猛投过去,“轰隆”一声,地堡被炸塌了,敌人哭爹喊娘地涌出来,向两侧窜过去。

  车元路爬上外壕,又独自运动到城墙边,连续炸毁敌人5个火力点,为大部队冲锋打开了通路。

  进入城内,敌人从一座房屋上射来密集的子弹,我进攻部队受阻。见此,车元路从战友手中接过机枪,悄悄绕到房屋后边,见几十个敌人正弯着腰,居高临下扫射着。他把机枪往一段矮墙上一架,“哒哒哒”一阵猛扫,房屋上的敌人纷纷毙命。

  大部队冲过去了。车元路收起机枪,沿着一条小巷往里急赶。“啾啾啾”后面射来一排子弹,打得墙上直冒白烟。他回头一看,见一个大块头的敌人端着机枪朝他追来。他灵机一动,作出急于逃避的样子,紧跑几步,躲在前面转弯处,高举一颗手榴弹等待着。瞬间,那家伙追了上来,刚伸出脑袋,车元路扬起手榴弹,照他头上狠狠砸去,“噗”地一声,敌人哼都没能哼一下,就倒了下去。

  车元路继续进行巷战,迎面出现有一对石狮把门的深宅大院,车元路机警地从门缝往里一看,七八个敌人正在焦急地商量着什么。他用力撞开大门,敌人闻声慌忙从后门逃走,只剩下一个行动迟缓的家伙,刚要举枪抵抗,被车元路用刺刀一挑结果了性命。

  待追出大院后门,敌人早已作鸟兽散。车元路左转右转,竟单枪匹马闯进了临汾守敌总指挥梁培璜的指挥所—镇守使衙门。

  院里敌人正乱作一团,车元路的出现竟没引起他们注意。他俯身从一名敌人尸体头上摘下一顶钢盔,往自己头上一扣,身体靠在大门旁墙壁上,双手平端机枪,高声吼道:“把枪都给我放下,谁动我就打死谁!”

  乱哄哄的敌人顺着喊声瞅去,这才发现院里出现了一名威武的解放军战士。面对枪口,敌人只得顺从地放下了武器,呆站在那里。这时,一名敌军官从屋里出来,见到满院的人都放下了武器,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敌人互相对视着,没人敢吱声。车元路朝他喊道:“你们被包围了,你也把枪放下!”

  敌军官这才如梦初醒,扭头就跑。车元路喊了一声:“哪里跑!”扣动扳机,敌军官身体一歪,倒下不动了,他击毙的是敌团长。

  “不怕死的就跑!”车元路的大声怒吼,敌人吓得没人敢动,在这伙敌人中有一个副团长。僵持期间,团长带领部队冲进来了,车元路扔掉钢盔,自豪地昂起脑袋:“报告团长,这就是梁培璜的指挥所,我逮了一大群俘虏!”

  “好啊小鬼,你立了大功!”团长夸奖说,车元路得意地抿嘴一笑。战后,车元路荣立特等功。

  在解放战争中,车元路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和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先后经历20余次战斗,立过特等功两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终于在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授予“钢铁勇士”光荣称号。

  1950年9月,车元路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返回驻守在四川的部队,10月出川北上,于1951年3月进入朝鲜战场,担任志愿军第60军179师537团3营7连连长。他带领7连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大踏步攻击到北汉江南岸和汉城附近。

  1952年开展的“冷枪运动”中,他击毙敌人80余名。

  1952年11月13日,车元路参加了朝鲜文登川战斗中,在前沿阵地不幸牺牲,时年23岁。

  中国文联党组原副书记孟伟哉,原志愿军60军180师538团政治处干事,他参加了当年车元路的葬礼,他回忆说:1953年二、三月之交,残雪犹存之时,在朝鲜前线,我参加了全国战斗英雄车元路同志的葬礼。车元路是我们60军著名的英雄。得知他牺牲噩耗,我们都十分痛惜和震惊——战争无情,一个英雄离开了我们!车元路牺牲后,先被临时掩埋在前沿。垒起一个小小的坟头,五六个人不规则地站成一圈,默哀一会儿。车元路烈士所以被移葬在这公路边,因为他是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他的职级虽是连长,但遗体按阵亡的团级军官对待,待战争结束后要运回祖国;葬在公路边,正是为了将来回运方便。

  后来,车元路烈士遗体被运回国内,现安放在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刁仁忠:,山东省海阳市小纪镇小纪村人,1942年参加八路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侦察班长、排长,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26师侦察队长等职务,曾荣获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全国战斗英雄称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

  1943年春,刁仁忠参加海阳县二大队,任侦察员。从此开始了他的侦察兵生涯。

  1944年,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侦察排副排长时,带领战士在海上智勇奋战,进行海上伏击,先后缴获日本侵略军满载的食盐、花生油、猪油的运输船8只。

  1945年春,一条5帆日本运输船,因大雾方向不明驶入乳山口港,刁仁忠带领16名队员急速赶到乳山口,在当地党组织和民兵的配合下, 将押船之敌全部擒获,并缴获大量米、面等物资。不久,又带领4名队员化装成富商大贾, 在石岛智擒另一日本运输船的5名日伪军,并将船开到八路军控制的文登县张家埠港。军区为他们开了庆功会,他受到军分区的通令嘉奖,并升为排长。

23.jpg(英雄刁仁忠唯一照片)

  1947年春,刁仁忠任胶东六师侦察队长,奉命带领侦察队员深入莱芜敌营捉“舌头”,擒获了包括敌副团长等在内的10名“舌头”,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在莱芜战役中,刁仁忠率领侦察小分队,潜入敌人阵地,智获汽车6辆,生擒敌副营长以下官兵13人,并获悉重要军事情报,对战略指挥作出重大贡献,受到野战军司令部嘉奖,记一等功一次。

  在潍县战役中,刁仁忠带领3名侦察兵,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获首长“智胆可嘉”之赞。因战功卓著,荣膺“战斗英雄”、“侦察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等称号。

  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战役中,刁仁忠多次奉命完成侦察敌情的任务,被记特等功一次。

  1950年9月,刁仁忠被选为27军英雄代表,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斗中,机智勇敢,屡建奇功。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侦察科科长。

  1951年4月,刁仁忠在第五次战役中侦察敌人炮火发射方位时不幸中弹牺牲。

  刁仁忠牺牲后,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并入选中国共产党烟台100个历史人物。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