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夏收是“龙口夺食”,是全民参与的战斗。当时城市、农村的学校都要放两个星期假,参加“龙口夺食”,所有工厂,各个机关也都抽出人,参加夏收。我们小孩子被安排,送开水,站岗,在收割完了的地里捡麦穗。生产队安排好各个部分的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非常感人。

       那时使用的工具有钐子,又叫钐镰、钐刀。钐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高效农具,用它来收割麦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当时已有800多年历史。 它是一个竹制的簸箕形多孔割麦农具。主要由一个刀片架、一个网包两部分组成,

       该农具的特点是站立作业,不弯腰,而且效率高,一次可收割十几垄麦子,一个强壮劳力用钐镰每天可收割10亩小麦,比镰刀的效率要高出六七倍。我记得,当年一个村能使用钐子的人不多,一个小队最多有两三个人会用,是强劳力,工分最多。

       用镰刀割麦有“走镰子”割和“围镰子”两种。“走镰子”就是弯着腰,左手搂麦,右手握镰,向右后方割拉。速度快,但麦茬较高。“围镰子”是半下蹲,虽然效率较慢,但割出的麦茬比较低,累了还可以就势座下歇歇。我记起上世纪1971年我在陕西大荔徐庄农建六师支援夏收时,部队农场已经使用收割机(当时叫康拜因),为了保证颗粒归仓,不浪费粮食,我们专门被安排割倒伏的麦子,用的就是“围镰子”。

1686483566101942.jpg

       割完麦子捆好后,搞运输拉架子车,推独轮车,马车将麦捆送到场边。可以看到大人会装满一车割下来的麦子,小孩在车后面撅着腚推车。接着有人用耙子将遗漏的麦子在捆好运走。小学生进入地里捡漏掉的麦穗。

       用运输工具拉回来的麦捆,用铁叉、五股杈、六股杈等工具摊场,把麦秆均匀地摊在场面上,暴晒后,把麦秆翻转,打场是用碌碡将晒干的谷物反复滚压辗打,使粮食与秸秆和粮糠分开。打场结束后,用木叉将秸秆挑出后,就可以用木锨扬场了。扬场一般是两个人完成的。一个是扬场者用木锨,一个是扫场者用扫帚。风起了,扬场者站在下风头,用木锨将粮食与粮糠的混合物迎风扬起,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在风的吹拂下,便会看到金黄色粮食非常均匀地散在空中,靠自重散落下来。而粮糠纷纷扬扬地随风飘落。粮食便与粮糠分离了开来。

1686483628100023.jpg

       将小麦颗粒晒干,检出小石头或土块后,挑出最好的装入麻袋,用马车或架子车装好排队交公粮的场面也是很热闹的。最后在每家将分到的粮食带回家。就有了一年的口粮。

       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发展,全民参加小麦人工收割、、小麦秸垛等夏收场面,逐渐被农业机械化所取代。农民们彻底告别夏收忙碌一个月的苦海,关中农耕文化的夏收场面成为历史。

      樱桃耀眼金红杏,

      布谷声中夏令煌。

      麦浪无边原野圣。

      农民冒汗舞镰忙。

     齐心动手收割累,

      龙口夺食甩臂膀。

      炎热田间贫苦乐,

     运回场地碾出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