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村庄》是新乡土作家刘亮程的代表作,全书33万字,包括“人畜共居的村庄”、“风中的院落”、“今生今世的证据”与“黄沙梁日记”四辑。书中,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引而不发的感情,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发生在精神故乡“黄沙梁”的人畜故事,为读者呈现出乡村知识分子眼中的西部乡村世界。该书除了新乡土散文流派特有的苦难叙事、回归语言审美等特点以外,最吸引读者阅读视线的是文中时时出现的哲思与诗意。
哲思
《狗这一辈子》位于作品首位。作者编选作品很有意思,居著作第一位置的不是关于人的一生,而是狗的一辈子;不是村庄的变迁,而是狗一生的遭际。题目《狗这一辈子》传达的是作者对动物的人文关怀,这奠定了全书的感情基调和情感走向,即:刘亮程用平等的眼光,带有象征意味的哲理思辨,看待共同居住于地球之上的人、畜、物,用人畜和谐、人鼠平等、人虫友善、人地共生的情怀,为读者讲述故事,展示发生在乡村的趣闻轶事
那么,作者会为读者讲述狗这一辈子的什么故事呢?怀着好奇心我开始了极有兴味的阅读。“一条狗能够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护院的,更多的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短短几行字,道出了狗生艰难的生存现状,而这未必不是人的现实写照。
狗的一辈子只有短短十多年,却经历了很多事情,为了活着,它吃冷饭宿屋外,看人脸色听人呵斥,极度艰难。狗的职业是看家护院,职责之内无非两种:认真或敷衍。若敷衍,任陌生人随意进入主人院子,那必定会遭到主人责骂;若太敬业,见人来就大声吠叫,吓走尊贵的客人,更是少不了责骂和殴打。一条称职的好狗,必须是没有个性的,既不能与其他狗狗相互往来,更不能与主人以外的任何一个外人混熟,即使狗狗的爱情,也完全由主人操纵。这点似乎与人的包办婚姻相同。狗经常听到“狗日的”、“瞎了狗眼”的侮辱性语言,经常遇到棍棒、石块袭击。刘亮程说“狗挨打挨骂是常有的事”。一条狗只有活到一把年纪,狗命才相对安全。究其原因竟然是它老了,“再无人谋它脱毛的皮,再无人敢问津它多病的肉体。这时的狗很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没办法,只好撒手,交给时间和命。”
文章通篇写狗,仔细品读,才发现作者是将狗的一辈子与人的一生联系在一起,狗前半辈子的奔波、摇尾乞食,何尝不是年轻时期的人的拼搏奋斗呢!为了理想和追求,哪个人在青年时期没有奋斗拼搏过呢?哪个人没有遭受过白眼和冷遇呢?哪个人没有遇到坎坷和挫折呢?只有到了老年,拼过了、赢过了、爱过了、恨过了、幸福过了,就连失意、失败,也亲身感受过了。年龄既已没有优势,那只有接受,只有把所有交给时间和命运。
作者笔下的狗,一定不是宠物狗不是外国名贵狗,而是中华田园犬,是忠诚地为主人看家护院,直到老了干不动,才会晒着太阳,孤独地咀嚼着过往。一条土狗的命运,像极了土里刨食的农民,可以说,狗的一辈子,就是人一生的缩影。太强势会被妒忌,太懦弱会被轻慢;能说会道,会被讥讽为花言巧语不务实,言语木讷会被说成反应迟钝太笨拙。一篇短文,说的是狗生,谈的是人运;读者读的是狗命,悟的是人性。我们在同情狗狗运命的同时,又时时联想到人类的遭际。可以肯定地说,本文奠定了全书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忧伤,浓浓的哲思。
生活在西部乡村的作者,将眼光放在身边熟悉的事物上,写出了其他作家没有涉猎过的意象,比如马、驴、狗、猫、鸡、鸟、蚂蚁、蜣螂,太阳、月亮、风、大地、黄沙、尘土、炊烟,收获、播种、麦子、草、铁锨、树、木头、火、影子、路、墙、院子、锁子、晚饭、牛棚等。
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数长文《一个人的村庄》,这里“一个人的村庄”不是字面意思上的一个人,而是一个孤独者眼中的村庄,当年的村落有父母双亲,有兄弟姐妹,有妻子爱人,有左邻右舍,还有鸡鸭狗猪,有牛羊马驴,有一排排的房屋,有挡风沙的土墙,有行走的小路,有远处的麦地和黄沙,还有手边的铁锹和镰刀。如同内地所有村落一样,当初的黄沙梁也是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然而一件偶然的小事,一次平常的出走,就会改变一个人的运命,会改变一个村庄的现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村里人就是为了一些小事情一个一个地走得不见了。”父亲扛着铁锨出去干活,没有回来,翻地这件事情把父亲永远留在土里;母亲为寻父亲与兄弟,也一去不返;妻子走了,寻找母亲同样一去不回;兄弟走了,乡亲走了,于是大街小巷里人员稀少了,村庄荒凉了。
那些再简单不过的一件小事,却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改变一座村庄的生存轨迹,作者在简单的故事中,蕴藏着小与大、出走与回归、生存与毁灭、偶然与必然、个人与群体、发展与消失的诸多复杂关系,将个人的生存体验、感悟与眼前的村落联系在一起,用极具个性化的视角和情感,为我们呈现出西部村落的故事,讲述黄沙梁左邻右舍的事情。这使得《一个人的村庄》充满了极具象征意味的哲思与浓郁的田园趣味。
第四篇文章是《逃跑的马》。作者觉得,人处在悠闲的时候,是没有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去做的,与那些骑马奔驰的人不同,自己出行多是牵着驴或者坐着牛车,慢悠悠走着,尽情享受着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叙述,其实在肯定一种生活方式:慢慢走,用看山的态度安度自己的人生。不必急切,因为“许多年以后你再看,骑快马飞奔的人和坐在牛背慢悠悠赶路的人,一样老态龙钟的回到村庄里,他们衰老的速度是一样的。时间才不管谁跑得多快多慢呢。”这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是哲人生活的哲学,是木心《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慢得“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另一种诠释,是周作人用看山的态度,“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理想的生活追求。是啊,人生就几十年,为何不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珍爱自己关心家人呢。因为“家是容易碎的,人一走,家就成了空房子”。
刘亮程总能从身边琐事中发见富有哲理的人与事,能从生命体验中感悟到人生智慧,因此他也被称为“乡村哲学家”。
诗意
乡土作品的诗意有多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闲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怡然,“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恬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乡土。但无论哪种诗意充沛的境界,都离不开乡土,离不开村落。而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可以说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传统诗意,用散文的形式展示了泥土气息滋味的诗意。
刘亮程反复歌咏的是一个叫“黄沙梁”的小乡村,作者如同一个地道的老农,扛着一把铁锹,用欣赏的眼光走过黄沙梁的每个角落,每道土墙,每棵大树,每块麦田,每道小路,每座房屋;用炫耀的口味赞美每一条狗,每一匹马,每一头牛,每一阵风,每一缕炊烟,每一朵小花,每一片树叶。作者满怀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打量着这个贫瘠、荒凉却有着无限诗意的小村落,用赞美用褒奖描述着这被现代化遗忘的黄沙梁。阅读刘亮程的作品,能时时感受到弥文其中的诗意,就连简单的题目,都充满无限想象,搭眼一看,就会激起极强的阅读欲望,比如《春天的步调》《别人的村庄》《野地上的麦子》,比如《风中的院门》《炊烟是村庄的根》《鸟叫》,比如《捉迷藏》《那时候的阳光和风》《两窝蚂蚁》《那些鸟会认人》。
还是让我们选择其中几篇,略作欣赏吧。
《对一朵花微笑》可算是刘亮程散文的代表作,描述花开的片段则是精彩部分。作者说:“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弄笑了。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作者面对的仿佛不是草木花卉,而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用贴切生动的比拟手法描绘花朵开花的瞬间,读者眼前出现的仿佛不是无生命的花朵,而是活波可爱、天真烂漫的儿童,他的文章好像清水洗过一样干净透亮,不施粉墨不事雕琢,除却浮华除却虚伪,只用朴实的文字,就形象逼真的给读者展示出生机盎然趣味无限的野草野花,读之令人想起在春天的旷野上,肆意飞奔朗声大笑的孩子。新乡土散文的另一个作者谢宗玉认为,刘亮程散文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染力,“真正打动人的东西是他对生命和万物的独特体验。”
关于人人见而诛之的老鼠,作者竟然说“我曾在麦地中看见一只当搬运工的小老鼠,它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四肢紧抱着两支麦穗,另一只大老鼠用嘴咬住它的尾巴,当车一样拉着走。”这是老鼠神圣艰辛劳作的画面,读过之后,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二鼠合作储藏冬粮的场景。“老鼠应该有好收成。这也是老鼠的土地。……“我们喜庆的日子,如果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鸟在伤心,我们的欢乐将是多么的孤独和尴尬。”(《老鼠应该有个好收成》)这是人类对它给予的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怜恤。
即使炊烟,在作者笔下也有了人的爱恨情仇。“炊烟是村庄的头发”,“韩元国和邱老二两家的烟囱对个正直,刮风时不是邱老二家的烟飘过马路追上张元国家的,就是张元国家的烟越过马路追上邱老二家的,两股烟死死缠在一起,扭成一股朝远处飘。”《炊烟是村庄的根》这是炊烟构建的爱意浪漫。
那些卑微的生命也得到了作者的关爱。“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慢极了,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三只虫》)”这是人虫和谐相处的情景,掌管小虫生杀大权的人,没有抬手碾死小虫,而是忽略人虫差异,独自沉浸在观看小虫表扬的喜悦中,享受物我两忘的唯美与可爱。你不能不说,这画面中蕴藏着无限的天真与童趣。
就连蚂蚁,也成为作者赞颂的对象。“我们家屋子里有两窝蚂蚁,一窝是黑蚂蚁,住在厨房锅头旁的地下。一窝大黄蚂蚁,住在靠炕沿的东墙跟……蚂蚁发现麸皮便会一拥而上,拖着、背着,几个抬着往洞里搬。跑远的蚂蚁被喊回来。在墙上的蚂蚁一蹦子跳下来。只一会儿功夫,蚂蚁和麸皮便一同消失得一干二净。”(《两窝蚂蚁》)这是蚂蚁艰辛和协同劳动的场景。作者文笔诙谐幽默,只几句话,就把蚂蚁勤劳快捷的劳动场景与合作共赢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
对于村庄清晨的静寂,作者这样写,“比早晨更早的一个时辰,残月村边,疏星屋顶,一只未成年的雏鸡,冒失地叫了两声。”(《比早晨更早的一个时辰》)那种清冷、寂静、美好乡村的清晨,那种寓动于静的笔法,写尽了村庄清晨的朦胧之美,写活未成年就急于报晓的小公鸡,而这动静相宜两个意象,巧妙地组成一幅乡村晨景图,给读者带来意犹未尽的田园体验。
作为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刘亮程“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这形成他文字的朴素沉静,散文的博大丰富,哲理的深刻隽永,诗意的趣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