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以来,尝过点心不少,烧饼、油条、汤包、蒸饺……品种繁多,味道鲜美。除了这些,我还特别钟爱一道“点心”,儿时尝到今,越尝越有滋味,它,就是“中国扬剧之乡”的特产——扬剧。
爱上扬剧,始于少年。上小学、读初中时,常有小戏班子到家乡来演出。一次,一个戏班子来生产队里演出扬剧《郑巧娇》。我们几个小伙伴对扬剧曲调和拉二胡很感兴趣,戏班子唱到哪,我们就跟到哪,围着乐队团团转。琴师被我们的痴情所打动,向我们传授了二胡知识,还手把手地教会了我们“正弓”、“背弓”的拉法。慢慢地,我用自己制作的竹筒二胡学会了拉《大陆板》、《杨柳青》、《探亲》和《孟姜女十二月调》等扬剧曲调。放学回家后,我赶急赶忙完成了寻猪草的任务,便独自坐在房间里“杀老鼠”(人们戏称我们拉二胡发出的吱吱声象老鼠叫),陶醉在似准非准的扬剧曲调之中,母亲做的焐山芋和摊面饼等乡土“点心”也吸引不了我。后来,我参加了大队文艺宣传队,除了拉二胡,还表演过几个扬剧小节目。
上世纪70年代初,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家乡掀起大办广播的热潮,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有线小喇叭。县广播站在早中晚三个时段播出节目,文艺节目以播放扬剧唱段和折子戏为主。那时,教育制度遭到破坏,学制比较混乱,其间我有两年多没学上,在生产队劳动,帮家里挣工分。每天早上和中午,母亲做好了摊面饼、酥头令、焐山芋和茄子饼等“点心”,催着我快点吃了好下地做农活。母亲的话,我往往口应心不应,倚着门框,站在喇叭下(铅丝导线信号较弱),专心致志地听完扬剧唱段,才匆匆扛起钉耙锄头奔向田间。那阵子,对我来说,只要有扬剧这道“点心”就心满意足了,其他的都无所谓。
为了盛放扬剧这道“点心”,我不忘“碗碟”的准备。1985年秋天,请亲戚从北京购买了一台电唱机。电唱机到家后,我喜逐颜开,忙不迭来到红卫桥头专卖扬剧唱片和磁带的流动摊位,一下子就选购了二十多张塑料唱片。从此,我家十七八平米的小屋内,天天扬韵绕梁,清曲飘窗。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我家盛放扬剧“点心”的“碗碟”逐渐多了起来。VCD、DⅤD影碟机,大的换成小的,厚的换成薄的,先后换了四五个,一个比一个精致。家中两排高高的碟片架上,有一半是扬剧戏曲。为了增添饭后散步的乐趣,“迷你”扬剧小音箱已经伴随我们二十余载。手机铃声和闹钟响铃,我均设置为扬剧音乐,且不断更新。每天清晨,我和妻子都在委婉动听的扬剧曲调中醒来。前年下半年,外孙女上小学了,来回都是我开车接送,妻子陪同照料。开着汽车听音乐是我的习惯。我精选了二十多首扬剧唱段和伴奏曲,请朋友帮忙刻成光盘,爱车一发动,扬剧放(唱)起来,百听不厌。一天,外孙女问我:”外公,你放的是什么曲子?挺好听的。”我告诉她:“这是我们老家的特产——扬剧。”外孙女高兴地说:“外公,你以后就放这些’特产’扬剧,我和你们一起听。”怎么也没想到,才七岁多的外孙女竟然分享起我的“点心”来了。
我和妻子经常到大会堂和电视台的小剧场观看扬剧演出,亲近名家,聆听乡韵,享受优雅,陶冶情操。龙川广场和金三元广场等地经常举办扬剧戏迷票友演唱会,我们也会赶去一饱眼福和耳福。记得一次在龙川大桥南桥头广场观看区扬剧协会举办的演唱会,演至中途,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雨来,我们和近两百名观众打着雨伞穿着雨衣坚持观看至落幕。有几名观众骑着摩托车冒雨回家,东到宜陵,西至杭集。此情此景,彰显了扬剧的无穷魅力。扬剧之花,五彩缤纷,开遍龙川。喜欢追戏的我,还曾开着爱车载着妻子赶到砖桥、宜陵、大桥等乡镇去过戏瘾呢!对我而言,扬剧这道“点心”真是太香太甜了!
囿于戏缘,我还结识了不少扬剧名家和戏迷朋友。扬剧知名演员、原江都扬剧团团长罗建华在现代戏《孔繁森》中扮演孔繁森一角,他用心表演,动情演唱,将一心为民的公仆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好评如潮。他的优美动听唱段《感谢娘》,民间传唱不衰。这道“点心”,我也不知“品尝”了多少遍。罗团长(后任区文联主席)看到我发表于扬州晚报和江都日报的《雨中扬剧》一文,几次当面称赞我为宣传扬剧、振兴扬剧作出了一份贡献。德才扬剧团团长吴德才曾给我赠送过一份特别的“点心”——该团《10周年团庆扬剧名流晚会》光盘,我至今心存感激。我还拜区扬剧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褚德军为师,学习用二胡演奏扬剧曲牌。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我的演奏水平逐步得到提高。有朝一日,我也想去仙女公园、龙川广场、通扬河边的扬剧沙龙展露身手,让更多的戏迷朋友分享扬剧这道“点心”。
前几年,我们暂居上海,帮女儿照应孩子,到剧场观看扬剧的机会甚少。为了满足视觉饥渴,又不伤眼,我将手机连上电视机,播放扬剧网和扬剧之家、今日扬剧等公众号推出的精彩扬剧节目,足不出户也能尽饱眼福。为了自娱自乐,我还把二胡和扬剧曲谱带到了上海,请师傅褚德军“线上教学”,抓住“工作间隙”运弓按弦。如今,我又学会了几个新的扬剧曲牌。
三年疫情收场,百姓生活如常。扬州文化品牌《周周看扬剧》活动也全新启航。2月5日《弦音戏韵》——王安琦扬剧主胡专场作为开年的首场演出,戏票紧俏。我有幸网上抢得戏票,到扬州戏曲园非遗剧场观摩。年仅20岁的俏丽姑娘王安琦在导师卢小杰的悉心教导下,技艺超群,成绩斐然,曾在江苏省第十届戏剧奖器乐(个人)比赛中荣获金奖。她的扬剧二胡好像会说话,句句悦耳,曲曲动听,韵味无穷。我将她的演出剧目《软平接西皮华彩梳妆台》和《西厢记•传诗约》等收藏于手机,每天都要反复播放,细细品尝个中美味。
扬剧这道“点心”,今生今世我是离不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