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藏退休内地几年,忍不住再上雪域高原。许是年龄渐长的关系吧,不自觉间多了几分高原反应的恐惧。而进入日光城拉萨后,海拔虽仍在3600多米的高度,心理感受却是两个字——“舒服”。
  不光是生理上呼吸痛快多了,精神层面也因为“回家”的亲切感而抑制不住地愉悦。内心自嘲:嘿,还行!高原牦牛的品质内核还在。
  当蓝天白云如画、耸立于布达拉宫西侧林卡路广场的那尊金光灿灿的牦牛铜像映入眼帘时,我的目光又一次呆滞了,这是在藏地工作时的情绪重现。记得当年初上高原时,脑海中就曾经闪出一个疑问:藏族人民缘何要在首府“圣城”如此显要的位置竖起这样一尊牦牛铜像呢?之后到了藏北,终于有了答案。
1682514077646.9285.jpg  那是12年前的一个晴天,周日闲暇,我们驱车沿着青藏线一路向北、向北,驶向无尽的远方。最先扑入视野的,便是星罗棋布的牧人白色毡房间成群的牦牛群,它们正悠然自得地啃食着低矮的青草,犹如一颗颗或黑或白的玛瑙,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
  有藏族朋友扎西平措做向导,是非常惬意的事。他告诉我,藏牦牛是藏北高原最具特色的动物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有蹄类动物。它体躯肥硕、身长腿短、圆目有神、牙齿尖利。越是高寒缺氧,心肺越是发达。别看它外相粗壮笨拙,无论驰荒原爬峭壁,还是涉沼泽越冰河,都如履平地,因而能在万里雪山草原威然称雄。尤其是生活在藏北“无人区”的野牦牛,那可是西藏三大动物家族中体格最庞大的一种呢,毛色多为黑褐色或淡黑色,毛长如裙裾摆动,又似披裹着大氅,气态威猛无比。
  牦牛从何而来?它在古代藏族神话中被称为天上的“星辰”,也就是从天上来的。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纲目记载中有这样的说法:“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岗仁波钦神山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人们传说岗仁波钦的山褶,就是牦牛的背脊,站在玛旁雍湖边远眺,的确很是神似。
  扎西平措在西藏消防总队工作,入伍来自安多草原,是一位典型的黑脸庞汉子。他称牦牛是他的“精神图腾”,当时我俩之间有几句对话,至今音犹在耳。
  我说:“多讲讲你的精神图腾呗”。
1682514006781.0952.jpg   他指着不远处雪山下一头硕大的黑牦牛绘声绘色:“你瞧,成年后的牦牛体重可达千斤以上,生性桀骜不驯,蛮横霸道,不畏强暴,两只粗大的犄角锐利无比,高原上几乎没有对手与它匹敌。”顺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那牦牛正瞪着警惕的眼睛也看着我们,那神色、那“哞——哞”的叫声,真有点瘆人。
   我问:“难道没有敌手吗”?
   他答:“当然有,荒原狼群就是。”
   “面对群狼威胁,它会是怎样的表现呢?”我又问。
  “当然是气血方正。健壮的公牛会把牛犊护在身后,怒目圆睁,低头朝前,气势令对手胆寒。”他又答。
   呵呵,我明白了,人类传统调侃中有“犟牛”、“猛牛”之说,这藏牦牛怕应该是“犟之首、猛之最”了。
  正言语间,我们突然发现那“黑大个”腿上有殷红的垂直亮色,那是伤,正滴着血,却又一次瞪着我们发出了“哞——”的更强音,那声音震聋发聩!好家伙,不知道什么叫后退,即使身负重伤也绝不溃逃!这一声怒吼,还真有点“张飞吓退三军”的味道呢!
       我们有随身携带的止血药,却不敢冒然接近黑牦牛,那双圆睁的怒目告诉我们,它不理解、也不接受我们的好意。平措笑笑说:“放心吧,它的自愈能力非常强。”呵呵,啥叫适者生存?这就是。
1682514128575.3508.jpg  行进中,我的大脑信息库里还增加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政府有限开发西藏“无人区”的早期,曾有几位好事者驾车欲驱赶野牦牛离开,却不料反被野性大发的牦牛怒冲过来,一头将轿车撞翻到路边的沟壑中,酿成了车毁人亡的惨剧……
       从游牧的藏胞那里得知,野牦牛视力不远,但是嗅觉和听力极佳。藏北牧人流行一句谚语:“饿了不吃昼草,才是野牦牛”,简单一句话,道破了识别牦牛是“家”还是“野”的天机,也揭示了野牦牛的特性,因为它白天栖息山阴处,夜间才下山食草饮水。于是我想,难怪牦牛的藏语发音为“雅克”,原来它野性掩盖下也有规矩的一面。随着自然生态进化,野牦牛的野性特质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它与人类、与高原其它动物的关系正日渐和谐。光天化日之下,每每可见大量野牦牛出没于草原,悠闲自得其乐。
       每年的7、8月份,是野牦牛的发情期,公牛之间常发生血肉飞溅的角逐,胜者才有资格占有母牦牛。占有率最高者,自然就是牦牛家族里的“王者”。
       其实,凶猛剽悍只是野牦牛性情的一面,它们也有温顺多情的另一面。我们一路走来,草原上三五成群或者出双入对的野牦牛嬉戏逗乐的场景司空见惯。扎西说,公野牦牛是草原上的情种,偶尔也会混进牧民家养的牦牛群中“骗色”,骗的母牦牛团团转,而后进行交配产仔。
       野牦牛的皮非常厚,最厚处达2寸,韧性极强。有幸目睹藏北“无人区”附近的老百姓,有人把偶尔猎取的野牦牛皮切割下来,晾干后当案板用,在上面砍骨剁肉,竟然一辈子也用不坏。
1682514072501.3523.jpg  还发现游牧的藏胞们使用的梳子弯弓如月牙,很是奇特。平措说:“那是野牦牛的舌头,因为上面长着密密匝匝的肉齿,牧民宰杀时将它割下来晒干,就是天然的梳子。无论男女,可以从一头青丝梳到满头白发。”仔细端详发现,“肉梳”富于韧性,既不变形,也没断齿。主人说:“可别小看了它,还能防止白发哩”。
  当然,我们见到更多的还是已经被西藏高原的先民们驯化了的家牦牛。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西藏牦牛的驯养可追溯到藏族先祖雅隆部落前期,世代相传,便成了藏胞生活中不离不弃的伴侣。全世界现有牦牛1400多万头,而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牦牛最多、繁殖最快的国家。其中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的牦牛,就占到了世界总数的85%以上。多少年来,它们与牧人相依为命,几乎承载了草原百姓的全部生活与文明。
       雪域牧人的生活饮食很简单,除了青稞糌粑,就是风干牛肉和酥油奶茶,所以,牦牛即是他们的“无言朋友”,也是他们的“衣食父母”。除食肉制奶而外,毛可编衣擀毡,皮可制袍缝帽,骨能雕成首饰,角做防身利器。
1682520286831.jpg  当我们做客牧人家里,烧着牦牛粪、吃着牦牛肉、喝着牦牛奶、品着从酥油里提取而成的奶饼奶渣、住着牛毛纺编的帐篷、试穿试戴着牦牛皮衣皮帽、乘坐着牦牛皮囊制成的牛皮船下湖捞渔、越江摆渡的时候,方能领略他们深重的牦牛情结。
  那日恰逢雪顿节第四天,那曲草原一部落热闹非常。擅长歌舞的藏族男女老幼跳起热情奔放的牦牛舞,观之甚是灵动悦目……至于粗加工的牦牛肉干、牛绒挂毯以及牛头牛角牛皮制作的各种名目繁多的工艺饰品,不仅是藏族人民的智慧与最爱,也是四方来客追捧热购的物件。
  在西藏的日子里,每每路过象征藏族人民虔诚的那一个个玛尼石堆,我都会不自觉地驻足凝视,那是一双双粗糙的大手磊造而成,却彰显着一颗颗祈福扬善的细腻心灵。凝视那石堆上供奉的精神崇拜物——牦牛头骨,凝视头骨和石块上刻下的六字箴言,心底里也会不自觉地发出“:唵(an)、嘛(ma)、呢(ni)、叭(ba)、咪(mei)、吽(hong)”的呢喃之声。
  平措告诉我,十世班禅大师曾经充满深情的感慨过:“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民族。”我想,此言应该是对于牦牛与藏民族关系的最高礼赞。这位宗教领袖是深谙大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的,他揭示的恰恰是人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存活下来的秘密。
1682514085353.824.jpg   今天,当我再一次驻足牦牛铜像面前,凝视的眸子似乎格外明亮有神,因为我感受到了被称作“高原之舟”的牦牛任劳任怨的魅力,领略了作为牧民衣食父母、民族图腾的不凡意义,心绪也自然地驰向了浩渺无际的亘古原野。
   生命的存续离不开一种精神。憨厚、忠诚 、悲悯 、尽命,无疑是牦牛的精神,这种精神与藏民族精神互为映像,已演化为藏文化的鲜明符号之一。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升高,生存环境的不断寒冷,牦牛的披毛不断加长,绒毛不断加厚,骨骼形态也在不断趋向雄壮威猛,直至成为了青藏高原上现存体型最大的哺乳动物。
       它,用已知的魂魄站立在世界屋脊,站立在那片浩瀚神秘诸多未知的土地上,与百万翻身农奴一样,在喜马拉雅笑到了最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