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兄弟》洋洋洒洒五十万字,从文革写到改革开放,写到电子智能时代,人物形象鲜明深刻,活灵活现。小说有诙谐讽刺处,有感人肺腑处。特别是小说的荒诞手法,表现小说情节时让人内心五味杂陈;用大量铺排式的语句描写小人物时,又让人感觉酣畅淋漓。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一部时代史学,一部教育反思学,一部人性剖析学。
我最想谈论的是好人宋钢的悲剧。宋钢长得高大英俊,白静斯文,还善良正直,性格随和,骨子里带着点倔强。为小家的幸福,隐忍又克制,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花去妻子每天塞他口袋的两角钱。还吃苦耐劳,下岗之后搬运工、水泥工,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他都揽过来埋头苦干。对妻子呵护备至,与兄弟能同甘共苦。这样完美的宋钢,一直与自己深爱的妻子过着幸福的小俩口生活,怎么就走到了卧轨自杀的境地呢?
先从宋钢所处的时代说起。那个时代科学落后,信息闭塞,他的亲生母亲患病早逝,他那当老师的无所不能的父亲带着他与李光头的母亲结合了一个新家庭。后母温良贤淑,视宋钢为己出,本是另一种幸福生活的开始。文化大革命来了,他父亲宋凡平曾经是地主,每天被拉去批斗,以宋凡平坚韧的耐力,是可以熬过这段批斗的。可他非得执着于对后母李兰的承诺,逃出牢房去车站接到上海治病的李兰。这种特殊时期,承诺也总比不上保命重要,宋刚的倔强估计就遗传于宋凡平骨子里的倔强。凭自己的肉体凡胎与七八个彪形大汉搏斗,试图突出重围去实现一个承诺,结果就被这些戴红袖章的彪形大汉活活打死,血肉模糊地瘫倒在大街上。才七八岁的宋钢与李光头目睹父亲惨死在大街上无人理睬的情景。这情景给宋钢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从此在他心中种下了隐忍的种子,他知道那样厉害的父亲在别人的欺压下丢了性命。后来又遇上改革开放,宋钢被迫下岗,下岗后,他从事各种体力活,还染上了一身病。在时代的洪流里,个人的命运是如此渺小,被裹挟着前进,无奈又悲哀!
再说宋钢的成长环境。宋钢有一个当老师的父亲,本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可时代的特殊政策让父亲英年早逝。死了父亲的宋钢只能回到乡下履行父亲未完成的责任——抚养祖父。七八岁到十七八岁,正是人一生中受教育的关键时期。宋钢却在农村与他那整日沉浸在丧子悲痛里的祖父,每天面对三分田地和那些没见识的穷亲戚。这十年,宋钢的生活里只有祖父的愁容和乡村的日出日落。这些单调的确可以让宋钢的内心变得纯净,但同时也阻碍了他增长见识。他的认知里,只有恪守规则、卖苦力、忍受苦痛才能让生活有起色!这时候的李光头在小镇里生活过得丰富多姿,母亲体弱多病,没有过多精力管控他。他便自由自在地穿梭在街头,见识了世间各种人情冷暖,小小年纪的他已经懂得察言观色,洞悉人性,还练就了铜墙铁壁的胆量和百摧不倒的坚韧。
最后说宋钢的个性。他的个性并不像他的名字一般充满阳刚和力量。他所处的时代和成长环境造就了他这样软弱和忧郁的个性。妻子林红教唆他与他的兄弟李光头断绝来往,他害怕影响与妻子的幸福生活,所以不敢像个男子汉一样斩钉截铁地告诉林红:“这是我兄弟,我怎可以不管?”但他心底的善良又让他放不下自己的兄弟,只能偷偷摸摸救济李光头。被林红抓现行的那一刻,又觉得自己罪不可赦,最终还是对兄弟说出了绝交之类的狠话。后来兄弟发达,自己落魄,碍于当年的面子,宁愿折磨自己的身体,也不向李光头低头。这种倔强和忧郁,正在加速他走向悲剧。为了在林红面前争得一个男人的面子,他跟着骗子周游,出外做生意。又为了他认为的给林红博得后半生的好生活,随意拿自己的身体开刀。前面落下的肺病还没好,现在为了做生意挣钱,在自己胸前安上一对假乳。这种行为已经疯狂到违背他当初恪守的礼义廉耻了。这时候的宋钢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里只有曾经与林红的那点美好回忆和重新回到林红怀抱的憧憬。当他克服了一切心理障碍,终于回到家时,却发现最爱的妻子与他的兄弟睡到了一起,他作为男人的那点可怜的自尊彻底崩塌!他没有活下去的力量和勇气了,于是写下两封长长的告别信,毅然走向黑暗的铁轨……
在他走向铁轨的那一夜,他的兄弟李光头正与他的妻子在床上疯狂云雨,李光头正在肆意怒放他生命的能量,快哉美哉!与宋钢那一生的隐忍形成鲜明对比!宋钢那长久的隐忍已经吞噬了他快乐的能力,他才会那样摧残自己的身体亦毫无痛感。当他躺在车轮底下时,他心理幻想的也依然是与林红曾经的美好吧?对,他的生活只剩下幻想,没有真正的感知能力!
当一个人隐忍久了,他就变得麻木又愚昧,失去应对灾难的智慧和能力。林冲面对权势的欺压与侵犯,一忍再忍,豹子头的能耐与威风消失殆尽,毁得妻子不堪凌辱而自尽。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里揭露旧中国人民就是一支太隐忍的民族,因为太隐忍,面对外侵对我们明里暗里的冒犯与侮辱,我们无动于衷,侵略者把我们按在泥地里蹂躏,我们还摇着尾巴苟且讨好。这样的隐忍,不仅把自己折磨得痛不欲生,更把整个民族的威望捏得稀碎,我们卑微到尘埃里,敌人狂妄到你的尊严里。生活里的寒风苦雨正如这狂妄的侵略者,你弱它强,你强它弱。拿出我们正面苦难的姿态,怒放你的勇气与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