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奔跑启蒙,不是在旷野,不是在海滩,而是在县医院的大走廊里完成的。

  院址变迁

1946年5月医院成立时,院址设在蓬莱城洪家弄王功亭私人开办的“医院”小楼,有屋22间。1946年秋,国民党进攻胶东,医院随政府疏散到龙山店乡龙阳村,秋末转移到潮水镇全口郭家,后又迁至“金果山区”山上李家村。工作人员与伤病员分散住在农户。1948年3月,蓬莱城二次解放,医院迁回蓬莱城,驻画河(现工商银行处)。1949年10月1日,医院搬回到洪家弄小楼处。1952年,政府分给钟楼底(即现第二百货公司处)公房18间建门诊,洪家弄处作为病房。

  1958年医院迁到万寿街路南公房,驻城海军第四○五医院从 “下窪”搬走,政府将空出的81间公房给医院作了病房。1960年又将“万寿宫”公房39间给医院做门诊,原万寿街路南公房改做妇产科简易病房。  

微信图片_20230410144334.jpg

1966年山东省卫生厅拨款12万元建院。县委、政府把新建医院选址在城东、群众称 “鬼子楼”处,建门诊、病房1880平方米,并调给与其毗邻的老车站旧房77间做职工宿舍。1967年11月,从下窪、万寿宫迁至新建的县医院。

  自1982年起到1990年,医院因原门诊、病房低矮、阴暗又属危房,且无改造价值,故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医院西侧征地25327.93平方米,新建了门诊、病房楼、康复园及其它附属设施,医院从此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医院总占地面积59732.61平方米,合约90亩,分东西两院,东院为生活区,西院为医疗区。

  为适应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1995年后,医院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对危旧医疗用房进行改造、拆建,相继建起了康复中心大楼、药库、洗衣房、急救特检大楼、制剂大楼,为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自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官网


微信图片_20230410144329.jpg

(刊有“鬼子楼”老照片和简介的书页)

根据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官网的院址变迁记载,我度过童年的蓬莱县医院,便是1966年在蓬莱城东、人称 “鬼子楼”处建起来的1880平方米的那个“新建医院”。

第一次知道蓬莱县医院建在“鬼子楼”旧址处,是从张心宏学兄的文章里。微信探问究竟,学兄给我发来一张书页图片(见下图),其上刊登了“鬼子楼”老照片和简介。国人习称外国人为“鬼子”,比方说“日本鬼子”“美国鬼子”“洋鬼子”等等。“鬼子楼”之意应为“外国人盖的楼”。从书页上可知,这里的外国人指的是基督教北美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夫妇,他们1864年到登州开始传教,三年后在当地盖起一座二层砖砌住宅楼。此楼与其他几座楼房都位于登州城墙东门外的后关村,四周建有围墙。当地人曾称这座楼房为“鬼子楼”。长老会在此处办过女子学校,与城西的观音堂文会馆相对而言,称为“东文会”。

想不到我度过童年时代的蓬莱县医院所在位置,曾与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有关。


登州文会馆简介

1864年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私立学校。

是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私立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是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型大学,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1876年改称"文会馆",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1882年纽约长老会总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学院)为学校英文名称,以"文会馆"作为中文名称。微信图片_20230410144318.jpg狄考文于1864年正月在登州(今蓬莱)和先期达到的一对传教士夫妇在城西北观音庙办起了一座寄宿的"蒙塾"。1872年,狄考文又在此基础上,扩大了校舍,增加了课程。称前三年为"备斋",后六年为"正斋","正斋视高等学堂之程度,即隐括中学与内;备斋视高中学堂之程度,而隐括蒙学与内"(《文会馆志》)1876年,文会馆第一批学生毕业(学制12年),毕业生仅3人:邹立文、李青山、李秉义。这比上海圣约翰书院(即后来的圣约翰大学)早3年,比北京汇文、通州的潞河(两校当时都称书院,后合并为燕京大学)早了十几年。

学制方面分备科和正科,读书9年。由狄考文亲自编写课本,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以及圣经、国学、英文;狄考文的妻子则讲授历史、地理、音乐等。1886年文会馆的规模再次扩大,可以容纳100多名学生。同时,还增加了木工、电工、车工等工艺课程;另外有一些传教士讲授天文、逻辑等新课程。

义和团运动时,该学校遭到冲击和破坏。此后,校址迁往山东潍县,并改名为广文学堂。后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著名的齐鲁大学。


而在母校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的创办上,登州文会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大学校史载,1901年,清廷实施新政,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山东巡抚袁世凯在全国率先响应。袁世凯知道,清军修械所的技师都是狄考文培训出来的,他还参观过登州文会馆的现代实验室并与两任校长狄考文和赫士私交甚深,于是,“袁世凯聘请登州文会馆第二任馆主(即校长——作者注)赫士筹办山东大学堂,并由其任总教习。聘请多位文会馆毕业生来堂任教”。

这让我对登州文会馆有了浓厚的兴趣。但登州文会馆的历史是部大书,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暂且打住。下面言归正传,说回我的县医院。

前面说过,当年从空中俯视呈“王”字形的蓬莱县医院主体建筑,由三条横向的东西走廊和一条纵向的南北走廊构成。

微信图片_20230410144303.jpg

三条东西走廊里依次排列着各科室的门诊和病房,以及化验、检查、注射、手术、理疗等科室。这三条走廊里人来人往,绝对不适合奔跑。

而南北走廊两侧,除了连接东西走廊的门,没有别的功能区。也没有堆放杂物,从南往北,一眼可以看到尽头。走廊很宽,大约能错开两架担架,应该是为方便从门诊往病房运送病号而设计的吧。走廊很长,每次奔跑在这个大走廊里,我总能联想起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而走廊内的幽深空间,令走廊尽头的天光显得格外明亮,在其间奔跑,就仿佛是在奔向光明。

走廊的地面,可能是水磨石的,至少也是水泥的,光滑平整,每天由清洁工用大拖把拖得一尘不染,空气中不仅没有妇产科的血腥味和奶腥味,也没有门诊和病房的浓浓“人气”,只有医院特有的来苏水的味道,这味道,没来由地就让人觉得洁净、安全。

每天,从家属区的家里,来母亲工作的药房,是先从北门进入,向南门方向走。如果是放学回家,则是从南门进入,往北门方向走。当然,如果不是专门去药房找母亲,不论是出门去上学,还是放学回家,完全可以不穿过医院的南北大走廊,因为医院的东侧,有露天的道路,家属区的大人骑自行车进出,都是走这条道路。小孩子上下学,其实最好也走这里。因为,这里没有弥漫在医院里的细菌病毒,可免除被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染的可能。

但那条整洁宽敞、贯穿南北、通向光明的南北大走廊太有吸引力了,我不论从北往南,还是从南往北,都喜欢走在里面,不,是奔跑在里面,特别是大走廊里没什么人的时候,只见一个小小的身影,飞奔而来,飞奔而去,原本凝重的空气,也被这小小身影搅动成风,脑袋两旁的两个短刷子辫,随风起伏,像两个小小羽翼……那飞奔的画面,如果嫁接到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上,特别适合传递时间飞逝的感觉:一个学龄前的小女孩,几个来回飞奔下来,就从懵懂无知,奔跑到了青春年少。

这个大走廊,是我童年的大野地,是时光的大隧道。这样肆意奔跑的岁月,弥足珍贵,永生难忘。



徐绍磊.jpg

徐绍磊近照

徐绍磊,毕业于山东大学。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多年从事报纸专副刊编辑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