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下旬的一天,我收到就近五十年前在牡丹江一中读书时同班同学韩晶的电话,她是我们班依然坚守在牡市的同学间联系人。这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归国留学生和工程师的女儿,不但有着冬妮亚(小说和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女主人公)一样显赫的身世,也曾有着冬妮亚一样出水芙蓉般的风姿,且学习成绩一直在本班理科学生中领跑。半个世纪过去,她的颠簸不破的魅力,终于让她成为我们后高中时代的“班长”。她说我们班任王泽远老师要来上海,问我的电话,之后她把王老师的电话告诉我说还是你给王老师打好。我说当然当然,我答应着我的这位领导的指示,说理应如此。

  我们这群师生半个世纪后,已从牡丹江流落到全国各地。同我一样,因知青时代娶了上海夫人的有三个退休后来到上海定居;王老师则因爱子作为新一代海归被北京市政府重磅引进,其退休后便从牡丹江移居至京都以享天伦;又因女儿从牛津大学留洋归来被复旦任为博导,不时怀着亲子之痛来沪光顾。这让我们几个到上海定居的同学有了和老师经常聚会的机会,但这次王老师来沪与前几次不同,是单独约见我。

  王老师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他就读的这所综合性大学创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原名为东北大学。就教学水平和声望而言,虽比不得北大、复旦,却绝不输于北师大和南开。大学读书时的王老师学品兼优且文体出众,是系学生会主席。王老师分配到我们学校仅一年,他的才华便博得牡一中校长白迅无的赏识。这个行政十五级不乏专家才识的资深校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初从日本留学回国,到了六十年代教学成就已饮誉地区乃至全省中教系统声名霍霍。他决定把牡一中高二重点班57班的带班重任交给王老师(注:57班系该校自建校来所排班序,到高三时改为六六级高三四班)。

  这是一个极赋魄力的决定。因为牡一中是省内六所重点中学之一且可排进前二的重点校,而57班的学生有一半是地区所属九县四区尖子生优中选优的秀才学苗。据说这次招生就是地市教育局采纳了白校长的提议,打破中教常规教学模式,开设重点学校中的重点班。有知情者说白校长是想集中地区优势教育资源强化重点班的教学手段同全省第一的哈三中拼升学率,当然更期待为国家多培养出几名清华北大的顶尖人才。不难想象,白校长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单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敢于打破平衡,引入高分段优秀学苗建立重点班并在该班推行竞争机制从而拉动全校教学。年仅二十七岁来校工作只一年的王老师被选作这个班的班任同时成为学校教学试点中一枚举足轻重的棋子,足见白校长识人用人的能力和魄力。当年,我同57班诸多同学一样,有幸成为一县千余名初中毕业生中的骄子考入这个班,也就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在他所带班学习和生活了整个高中的二分之一时间。

  从高二一学年到高三下学期王老师被调到社教工作队之前的一年半时间里,一直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课并兼班任。在拥有人大、北大、北师大、复旦等众多名校毕业生的牡丹江一中教师队伍中,王老师在教学上技压群芳,文体场上独领风骚。他有一副好嗓音,沙白的一首抒情诗《接班者之歌》,经他雄浑深沉的男中音朗诵,让同学们热血沸腾;他教唱主席诗词歌曲我们感到他的歌声比歌唱家更赋内涵韵味无穷;学校组织运动会他在教职员工中、长跑田径赛场上有如鹤立鸡群;据说后来他当牡市教育局长时在全市教职员工的环城赛中已愈不惑之年斩获冠军。王老师得天独厚的个人能力为他带班创造了条件。

  王老师带我们班,把争先创优的集体主义精神贯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像现在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带独立团,我们班的同学在王老师带领下也跟独立团战士一样嗷嗷叫。当年学校组织拔河比赛,我们班靠着全班上下场内场外团结战斗的一路呐喊赢得高二学年第一挺进决赛,之后在年龄、体力等综合实力显居下风的情况,硬是靠着全班同学的顽强拼搏战胜了高三学年第一的老大哥班,夺得全校冠军;翌年学校组织从牡丹江到北京的象征性长跑我们班从起跑就一路领先,一周后已让全校各班遥不可及;而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等思想革命化逐项活动我们班也都走在全校的前列。

  王老师能带好班,并非仅凭集体主义精神争先创优,其较高的带班艺术还体现在:立足于维护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及长足发展,摈弃形而上的原则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三上学期临近期末,我班团支部审批一名同学入团,该同学是我们班委,学习及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对组织班务活动很有贡献。只是,该同学有用废票乘车之事,填表时我向团支部反映了此事。那时我已先于这名同学入团,我问支委会他有没有向支部做过交代,因为入团志愿书中专有一栏“还有哪些需要向团组织说明的问题”。我提出问题后,该同学却矢口否认。事情是我俩共同经历的,当初检票的66次列车长曾让我回校汇报此事我犹豫着放了下来。时隔一年审批他入团,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因为你要入团,就不同于一般群众,你要过的将是青年先锋队的政治生活。我既提出,其理应承认错误,以示他对组织的忠诚。但有支委说这事一个人见证不成立,这不等于说我诬陷他了吗?我便对团支部说,那就让学校团委到铁路调查好了。我相信这事能够查清,但一旦查清该同学可就是错上加错,隐瞒和不诚实大概比原错误性质更严重,团支部被推上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在此情况下,王老师找我谈话。他说,“用废票坐车这肯定是个错误……”王老师这句话在事实上已经肯定了我反映问题的可靠性;王老师接着说,“可他跟你一样,都还是个学生,未成年的孩子。成长中一时间的过失要从教育着眼,不要看得太重,更不能因为某种处理方式影响他的学习和成长……”王老师接下来的话让我为之一愣。时下学校正在开展学雷锋活动,全社会做好事蔚然成风,那么入团审批似更应强调原则和标准。不过,我也明白,王老师是抛开大道理和我说“家常话”。他的话包容着一番良苦用心,既是关心呵护该同学,也是在启发并希望我用生活中最朴素的人情事理认识和处理问题。那个同学和我一样,都是从各自所在县考来又身负报考清华北大的宏伟志向远别家乡和亲人来校求学的,但是此事一旦立案调查,不但入团成了问题,还会让他在品质问题上背上包袱影响学习,王老师找我谈话显然是为了避免这一危害性后果。而我当初反映问题也只是希望该同学能在思想上入团不影响团组织的先进性,倘如出现这一后果同是我不愿看到的。在王老师的诱导、信任和期待面前,我点头同意了他的意见。这个用废票的同学后来因其父历史问题没被学校团委批准,但是在团支部审批会上我是举手表示同意了的。事后我想,从政审角度看,该同学入不成团早成定局,但如没有王老师的妥善处理他将遭受比这更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王老师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久久为之思索。我能明白他为了不影响一个人的长足发展,有意规避形而上的原则及相关危害,允许其在进步过程中或某一阶段保留某些缺点和隐私。当初他同我谈话也是不希望我和团支部的审批会去触碰留在该同学内心深处已经结痂的疮疤,而是期待它的自愈。但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如何确认呢?文革期间我经常去市图书馆消遣,一个偶然间我读到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不是学说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实际出发”的论断,在对这一论断的深入思考中我领悟到,这正是王老师思想方法的理论依据。以此说来,王老师在处理该同学入团审批一事上体现了较高的领导艺术,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党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典范。我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时间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经历过清队、审干、核查、整党、社教、严打,以后又到执法执纪机关当领导,类似问题遇到很多,由于因袭王老师的思想方法,执事中既注意掌握原则更注重实际效果,时时设身处地的为被处理对象着想,向领导拿意见时慎之又慎,从不过左过激并留有余地,决不因自己居庙堂之高轻率作出某一不利于他人政治进步的决定。由此,既给领导当好了参谋,也使自己的工作免遭了许多被动,尤为重要的是保护和调动了一些干部的积极性。

  王老师这一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今天或许并不彰显格外意义,但早在半个世纪前,全社会都在学英雄宏批人性论的年代,就能以尊重生命和维护人的生存尊严、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人文关怀为教义,其言其行何其进步和伟大!

  王老师带班卓有建树,教学上更是技压群芳。他教我们班的语文每学期都向全市中教举办公开课。每到公开课,一中语文教学就像过自己的节日,场面格外隆重。教室后墙摆满三排座椅,把课桌压缩到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弓着腰不把着桌椅就站不住的状态。

  让我最难忘怀的是王老师《沁园春.长沙》的公开课。我相信没有哪位老师能把这首词讲解和演绎到王老师那种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不同于一般老师授课只讲课文和相关知识,而是把作品思想主题的发掘,精神意境的探索和思维方法的开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重在学生文学素养及文学情操的熏陶、启蒙和积累。课堂上他的举手投足往往都赋予文章作者的思考和形象。而他的启发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让课堂充满生机。记得那一天,王老师极其精彩地讲解完作品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和“谁主沉浮”等几个经典词句中的关键动词“击”“翔”“竞”“主”之后突然发问,谁知道这是个什么描写顺序?也许是王老师令人拍案叫绝的授课表现激发了我的灵感;也许是作为文科学生的责任感迫使我精神高度集中,准备随时回答问题不让王老师的公开课出现任何冷场和瑕疵,我在全班同学中以最快的反应举手请求回答。王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扳着课桌站起来说,按时空描写顺序。王老师又说讲具体些,我便在王老师的点拨中答道:头三句先交代了时间——寒秋,和地点——橘子洲;接下来具体从方位进入描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平视由远及近,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先仰视后俯视由上至下,万类霜天竞自由是总括,我的近于完美的解答愈加激发了王老师的讲课激情。我记得那堂课我举手回答了王老师两个问题,我曾为自己的圆满解答激动得有些发抖,因为我在全市中学语文教师和市文教局有关领导面前给王老师和我们班争了脸。

  三十年后的1998年,我作为营口开发区法院常务副院长率队从辽宁营口带车远程执行至黑龙江伊春而后绕行到牡丹江,王老师和部分同学陪同我们一行人前往镜泊湖旅游。车上我提起这段校园往事,前边讲过的我们后高中时代的“班长”韩晶说,“你们之间还有这样的配合呀!”从离校到和她再见面已经三十年过去,三十年的人间沧桑已把这个当年的工程师女儿造就成再造这座城市的牡丹江第一工程公司老总。还好,她除开说话带点“酸味”,并没让我感到一个女强人的陌生,且已逾天命之年少时风韵犹存,她的戏谑和玩笑也不失亲切。说到公开课上我和王老师的配合那也确实是个配合,且很精彩,但那不是作假,王老师从不为讲好公开课提前对学生做什么安排。这是他的职业素质和品格,也是他对于自己组织教学和他的学生的自信。

  那天,王老师串讲完《沁园春.长沙》的整篇课文并分析了作品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重又开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开篇咏读时,讲台上的他扬扬洒洒,有如玉树临风;一时间,我仿佛感到他和同学们都已离开了课堂,置身在作者笔下的“万类霜天”或“苍茫大地”;他脚下踩踏的也不再是讲台而是湘江橘子洲;就在他举手投足间,已将同学们和观摩课上的全市语文老师领入了作者的思想意境;而王老师自己,俨然就是当年那个指点江山的青年领袖,或是《沁园春.长沙》的词作者。同学们正是从王老师的形象讲解中感受到了为常人司空见惯、沉寂千百年的湘江橘子洲,因作者的莅临风生水起;感受到了主宰大地消长兴衰的主人,与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和呼唤;感受到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未世伟人向往自由抨击黑暗,宣传真理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和博大胸襟……

  直今,快近五十年前王老师对《沁园春.长沙》那些经典词句的解读犹在耳畔,余音缭绕。

  课堂上的王老师技压群芳,课堂外的王老师也是风度依然超群绝伦。六五年仲秋,白校长把留下来的住校师生集中在学校大礼堂里,举办一个仲秋茶话会,并亲自命名“团结节”。那天参加座谈会的老师和住校生都算上大概近百人,用课桌围成一个中空外圆的场地,一边品尝学校给大家买的月饼和糖果一边座谈。其间,王老师随意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写了起来,便有同学围过来看,当有同学提议让王老师出节目时,他把正在写着的那页纸揉成一团揣进口袋走进中间的圆形场地,回身手势指向场地一方黑板上“团结节”三个大字,为大家解读其中的深远内涵并代表住校师生向白校长等校领导的节日关怀表达了谢意。之后,便开始了他挥洒豪放的即兴赋诗。他的风度和才情震撼着在场的每个师生。快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无法原文复述王老师那首诗,现在回思,可谓别梦依稀:

  ……  ……

  曾为多少中学生景仰

  曾让多少孩子们的家长瞩望

  这座省地名校神圣的礼堂

  聚会着远离家乡的学子

  和将这一刻的欢聚

  命名为“团结节”的白校长

  月下中秋,他语重情长

  团结奋发

  是他不倦的期待

  和沉沉的厚望

  一中是打造英才的臂膀

  一中是撑起接班者的脊梁

  多少有志青年

  背负着“一中精神”

  跨入科学的殿堂

  他们报效祖国和人民的热血

  犹同牡丹江水

  一路奔涌,耕耘

  滚滚流淌

  ……  ……

  无论过去多少个岁月,我都无法忘怀,那次由白校长亲自命名“团结节”的晚会和晚会上他同住校师生共度仲秋的盛世天伦;当然也无法忘怀,王老师在晚会上对“团结奋发”的“一中精神”激情澎湃的讴歌和他气度夺人的即席演讲。

  我觉得那是王老师上给我们住校生一堂别有意义的语文课,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文学的魅力和它带给生活的力量。

  考进牡一中57班是荣幸的,但是牡一中57班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却是常人难以承受的。电影《冲出亚马逊》描绘了一个训练营里非人的军事训练,我体会57班的学习生活也跟亚马逊的军训差不多,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承受着高强度极限般的挤压和折磨,几近摧残。我们一个班的四十多名学生就好像四十多股钢丝捆绑到一块拧成油丝绳,越拧越紧,由不得自己。又好像一个连队在进行越野赛,前边有近二十名高分段秀才学苗形成一个方阵交替领跑,其他人你就是拉稀吐血你也得紧随其后,七上八下,谁想帮都帮不上,累死不偿命,必须顽强地抗争。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平均一分之间就可能有几个名次之争。这一激烈竞争,让你感到窒息,喘不过气来。

  为了不被“大部队”落下,许多学生为自己加班,宿舍闭灯后到锅炉房去看书,有的打着手电在被子里预习第二天课程。而在前边领跑的理科头名“班长”韩晶像是有意要拉开距离,这个工程师的女儿天资本来就好,却又是个学习狂,她比谁都刻苦勤奋,惜时如命。就是同学们都喜欢的入冬后冰上体育课,她上场滑上几圈便脱下冰鞋一扔回教室做功课去了。尽管有团支委对其多次劝说这个很有性格的天才少女就是不思悔改,以至被团支部认为“升学唯一”和学习动机不纯(即指其读书为个人名利),到高三毕业前也没能被审批入团。现在想来团支部的认定似过于武断,她很可能同是受制于那种“亚马逊氛围”的夹裹身不由衷,也可能她天生就是个念书不要命的人;但是无论怎样说一个学生最优秀的品质就是要把刻苦读书作为天职。

  在既定时间内,人的大脑容量和思维能力总是有限的,何况处在正在发育成长期的未成年学生。这场无休止超负荷的“亚马逊越野赛”激烈竞争角逐还不到一个学期,就有一半甚或超过一半的同学患上了神经衰弱,我也没能幸免。情况严重时,一个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班长刘德承等几名同学经常因为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到马路上跑步,用精疲力竭迫使自己进入睡眠。我只觉得每天紧绷着的头皮里边象要爆炸,明显感到自己的大脑容量和吞吐能力远不及同学们,自知实力不够,实在是侥幸考到这个学校这个班,担心持续下去会精神分裂。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学校就有一个学生害上了妄图发明永动机的狂想症不能坚持正常学习休学回家,一提起他同学们便笑话说是发明永动机累的。我想我可不能成为别人闲谈中的笑料,刻苦不能耍蛮力,得知道养护和科学使用大脑。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无关紧要,真要是累出精神病来这一生可就毁了,必须改换一种方式。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我便多方想办法放松和调整自己。因为自己是文科学生需要扩充知识面,自习课便经常去学校图书馆换脑子;为使大脑得到足够的休息,有时还借看病之机(那时我在班里最弱小并患有肺门结核)溜出去到公园或哪个林荫处躺在条椅上闭目养神;头脑里却总在思考和寻求一个不靠时间的磨砺也不必强攻而省时又不太费力的读书途径,就像搬动巨石要借助杠杆原理或千斤顶等工具以四两拨千斤,我认为应该有这样的办法。

  王老师担任班任后,先后几次对本班刻苦读书的学生在班会上给予表扬。从外观上看去好似很放松的我,不在王老师表扬的刻苦和比较刻苦这两个层次的学生之列,却在连续三个学期期末鉴定评语中看到王老师肯定我学习方法好,且能帮助后进同学。

  一个学习方法好的评语帮助我认识和了解了自己的长处,也促使我不断发展巩固自己这一优点和长处在这个班的竞争中逐步取得优势。这让我懂得什么叫别开蹊径;也让我懂得: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怎样扬长避短,不断探索掌握科学思维与学习文化知识同等重要。

  但是王老师对我学习方法好的评语最初并不理解,私下认为:一定是看我读书不怎么卖力成绩还不错便定义为学习方法好;那不过是因为我把大脑放松下来,有张有弛比一直紧绷着效果好得多。之后在对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反复思考王老师的评语时才有所认知。回忆自己经过高一上学期的阵痛,逐步摸索到了各科学习中的规律性特点并为自己确立了减压方略:抓住重点,不求高端成绩和每一例式的精准,但求类型和原理的融通。进入高二学年看到王老师肯定我学习方法的评语后,便愈加自觉有意识地不断总结丰富运用系统、综合、类比、联想等整合式理解及集束式潜意识记忆,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卓见成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较大幅度地缩短了自习时间并对各科复习在精力上作了合理的分配。比如别人学外语用去全部课时和精力的三分之一,我只用单科时间和精力就够了。又如,和我一样的文科学生大多因为报考文科院校不考数理便放弃了数理科学习,我则把学数学作为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和杠杆,用数学逻辑拓展思维;结合语文赋予的观察分析能力,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和广度,且能掌握规律直击要点,时时触发灵感事半功倍。由此不但意外地获得了较为优异的数理成绩,还实现了自己对省时又不太费力的学习路径的探索和期待,暨思维效率。

  今天想来,当年不过二十七、八岁的王老师能对一个班四十多名学生细致入微地观察和发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缺点,及时地肯定和否定,帮助他们成长,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教学才干。

  牡一中57班的学习生活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最大的收益。它使我从既往的学习方法中获得了工作能力,也使我从其高强度的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不畏任何工作环境下的艰难困苦。参加工作后,在生产建设兵团北京、上海、天津等众多优秀青年各路群英的工作比拼中,我所以不居下风,应缘于牡一中57班“强强对抗”的学习环境对生存意志的磨砺;十六年后的一九八三年,我能在有清华、军工等许多名牌大学生参加的辽宁省委党校招考中,以营口地区四县一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强势录取,也完全依赖牡一中57班学习环境的造就和那一时期思维及思想方法的形成。这一切又都和王老师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联。

  我们高中毕业后王老师不再任教,以他的才华和成就,在我们离校后不久就被选拔到领导岗位,官做至牡丹江市教育局长,牡丹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可谓遍地桃李,事业辉煌。

  当我知道王老师这次来沪要单独约见我时,刻意做了些准备。想约王老师一同游乌镇茅盾故居、翰林院及作家笔下的林家铺子。我是拉上夫人一起到复大校寓王老师女儿家和王老师见面的。师生作客在异省他乡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聊了阵江南水乡周庄、同里、朱家角和崇明,有些王老师到过,有些还没到过。我请王老师因自己没车只能委屈他随同旅游团,但见王老师闻之生畏,要知道他已经是一位七十八岁高龄的老人了,行动多有不便。我们畅谈了三小时之久,临别时见王老师起身送我们老半天直不起腰。这一刻我分明感到,这位驰骋牡一中中长跑田径赛场和牡丹江教育系统环城赛的冠军,这位叱咤牡丹江市中教公开课讲坛,风华绝顶的一代宗师已与那个时代渐行渐远了;那让我们无限流连的一整个时代已经陨殁于沧桑,我多么希望那个时代和王老师的风华永驻于我们身边……

  我见王老师时随身带了几篇能代表自己思想风格的文学近作。考虑到王老师年事已高,不宜读我那些中短篇小说及后现代主义文学表现手法的长篇叙事文学和随笔,更不适宜于读我那些自认为能体现自己理论思想水准曾被刊载在中央和省级理论刊物上的工作论文,只选了一篇散文一篇杂文和几篇小小说,还有一篇心脏病防治体会,因为我和王老师都是此病患者,想看看我的体会能否对他治病防病提供些借鉴。

  我把那几篇东西留给王老师的时候还在想,以他现在的精力能不能读得了,是不是难为他了,我说你闲下来的时候随意翻翻。不想,王老师对弟子的拙作还像当年批改作文那样,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看过,看后大为赞赏。他先是打电话祝贺我在文学写作上达到的思想高度和成就,说我同他所有学生相比都堪为上乘,超过了他在文艺界诸多专家学者的友人和出色弟子,可获“金奖”。电话中说,“我没白教你一回,没白给你当回老师;我十分骄傲有你这个得意门生和爱徒。你虽在仕途,却能远离金钱和权利,清心寡欲,坚持写作几十年不改初衷,十分可贵……”听到王老师这番话,我心中一阵酸涩,眼泪夺眶而出,这是当今多么难能可贵的师生情谊和几近苦涩的情感激励!其间包融着一个语文老师对他数十年来执著于文学写作的文科学生的偏爱和他们殊途同至的从政道路上思想情感的共生共处。

  当代美国著名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罗伯特.麦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时代变成了一个在道德伦理上越来越玩世不恭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时代——一个价值观混乱的时代。我们必须深入挖掘生活,找出新的见解新的价值和意义,向一个越来越不可知的世界表达我们的理解。”他的话既诉说了一位来自不同社会和国度的文学大师对当今时代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当代文学艺术的使命。我想,既然选择了文学,就该遵循大师们的诱导,不辞时事和步履的艰辛,也不惧感偿当下的世态炎凉,用淡定的良知致力于自己的探索和发现。我理解,王老师正是在鼓励我——他的学生,努力去蹬达那样一个人生的彼岸。他在电话中还特别嘱咐我,所写东西不要散失,整理整理出个集子。之后他用手机短信发给我他的读后留评。其文如下:

  《读若杰七章》

  闻老朽来沪,学子杰([注]杰,作者学名)携夫人探望。其酷爱文学,几十年官场跌宕亦未辍笔,退后文作已达三十万言,临别留赠近作七篇。读后所及,无与匹位,此当礼念。

  若杰实文杰,功夫几何学。

  思野比天高,驭笔走龙蛇。

  所见无逃遁,视角超独特。

  原来是若官,从未少文墨。

  王泽远

  二0一三年六月于上海

  看到王老师给予弟子“无与匹位”的赞誉,不胜惶恐。篇中“思野比天高,驭笔走龙蛇;所见无逃遁,视角超独特”句,令我读来沉吟良久。之后打开电脑,重新翻读留给王老师的那几篇文章的文本。这一刻,好像又感受到了当年捧读王老师为我作的学期鉴定,肯定我学习方法好的那种心情。我的每一进步,我的每一成就,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他都看得到并给予肯定,使我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给了我学习和人生的动力。

  我的东西并不为许多人看好,就是我最得意的小小说,在长篇小说和电视剧风靡文坛的时代,怕是没谁把它当艺术;我的散文和杂文许多好友读来说有天马行空的感觉,是因为不自觉间揉进了意识流和后现代文学结构,我还真没看到哪位文学大家在散文和杂文中作这样的尝试。王老师则对我的拙作拂尘拭金,一眼见的我的文学追求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回想王老师当年所以称雄于牡市中教语文讲坛,全因为他的文学理论高屋建瓴无人能敌。半个世纪过后,我的几篇习作又获王老师首肯,作为弟子实感欣慰。遂写下一首七绝以作答谢:

  和尊师王泽远五言古风

  之《读若杰七章》

  向崇唐宋八大家,

  误入仕途索文华。

  报师沪上献拙作,

  惶见豪评敢涂鸦。

  学生 若杰2013/6/9于沪上

  写下这首诗,回头咏读时又感到它没能表达出我对王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情。便想一定要为王老师再写点东西,待两年后,就是2015年5月5日,作为我为他八十寿辰准备的一份生日贺礼。

  想到这,我本想停下的笔竞欲罢不能,觉得要写好这篇文章,应重回一趟牡丹江,再看一眼让我怀揣梦想中流击水的城市,再尝一口清澈湍急甜滋滋的江水,那灵感的书写当会应运而生。

  于是,我开始温故……

  那因以牡丹冠名令人心驰神往的北国江城,

  那曾为我头枕波涛仰望蓝天的一江碧水,

  那已经陨殁于沧桑,却让我嶸迴梦际的校园生活,

  那赋予我青春梦想的牡一中57班,我那

  人生的摇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