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大学座无虚席的礼堂里,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讲座《领土与边防》吸引着二千多名师生目光,台上一位极具军人气质的演讲者的讲述感染着每一名听众的心灵,并跟随着他的讲述近距离地走近中国领土,走近中国边防及中国古往今来疆域变迁的历史。

有国即有疆,有疆必设防。国家边(海)防是为了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敌人侵犯和人员、牲畜、物质非法越境,在边境(海疆)所采取的防卫措施。它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保证。《领土与边防》演讲人范海超大校是原陆军边海防学院教官,《领土与边防》一书也是他戎马北疆边防三十多年,在白热化的边境领土争议地区经历了荷枪实弹的武装斗争,在边防涉外工作中亲历了无数次唇枪舌战的边防会谈,又经历了十余年的军事院校边防教学生涯积淀的杰作。

范海超出身在豫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曾经历了流浪、漂泊、讨饭、求生,贫寒的童年和少年铸造了他的坚强和善良。1965年走进军营,戍守北疆三十多年,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我军一名高级军官。他守卫边防那些岁月,每年都要经历几个月与世隔绝的雪海孤岛般的日子。多少个寒暑天作为祖国的卫士,巡逻在边防线上;多少个昼夜作为祖国的耳目,站立在边防哨位上;在边境领土争议地区经历了血于火、生与死的考验。1969年8月13日,在中苏铁列克提边战斗中,他所在班的11名战友,一名重伤被俘,其余全部牺牲。他因执行其他任务幸存。他在《忆铁列克提战斗》一书中写到:“铁列克提战斗的那天晚上,我就住在过去我所在的那个班的宿舍内,此时虽然宿舍内已空无一人,但我也从未想到他们会全部牺牲。总想着他们可能没接到撤出战斗的命令或是其他原因没有撤回,到了夜间,宿舍门口一定会响起从战场上回来战友们的脚步声,但直到天亮,我也没听到那种声音的出现,半个世纪,每当夜静时分,我总是如电影回放着那曾经朝夕相处的10名战友的面容……”这刻骨铭心的痛和戍守边疆的亲身经历,增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也激发了他内心强大的动力。微信图片_20221102080759.png

 1979年1月,他在新疆某边防团任作训股长,当时他爱人已有身孕数月并临近产期,身边没有任何的亲人。但面对中苏边境的紧张形势,他冒着零下三十多度的寒冷和风雪,亲临一线指挥所,深入到所属各参战部队阵地,检查部队的战斗准备情况,和战士们一样坚守在野外冰天雪地,吃干膜片啃着雪块。直到一级战备解除才回到二线指挥所。此时才得知爱人刚在前几天生了双胞胎,都靠医院护士帮助照顾。由于战备刚刚结束,大批部队尚未归建,还有很多善后工作要进行,他继续忙于工作。最后在首长命令下才赶往几百公里外的家中。

由于范海超多次从事边防会谈会晤工作和出色的军事素养,被上级调入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担任边防教研室主任,主管边防专业教学,当时部队院校边防专业刚刚起步,还没有一部完整的《边防专业教材》。在陆军学院支持下,由他主持负责编写一本边防教材。他一头扎进了资料堆中,在新疆军区资料室、陆军学院图书馆、新疆大学图书馆等文献存放较多的单位一泡就是几个月。其中研究的主要资料是《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沙俄侵华史》、《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翻阅文献近二百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二十多年从事边防工作的亲身体会和了解到的无数边防将士卫国戍边、管理边境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研究过程中整理出了二十余万字的学习笔记。经一年多的甘苦笔耕,编写出了我军第一部系统的《边防专业教材》。该教材长达三十七万字,共分十章三十六节,另有附件二十八份,附图三十五张。这本边防教材初稿经新疆军区、兰州军区审定后,呈报总参谋部。

总参谋部作战部边防处的意见是:此《边防专业教材》涉及到许多重要的边防问题和外交问题,关系重大,应经过外交部审定。总参谋部军训部的意见是:此《边防专业教材》为我军的第一部,审定后应印发全军边防部队试用。《边防专业教材》经过外交部提出修改建议并最终得到外交部的认可,并定为内部使用,不得向社会发行。该《边防专业教材》印刷后,解放军报、兰州军区报先后以“我军第一部《边防专业教材》出版”、“填补空白的《边防专业教材》出版”为题作了报道。微信图片_20221102080813.png

1989年,总参、总政、总后联合举行全军教学成果评比活动。全军报送参选项目一万多项,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报送范海超编写的《边防专业教材》、编导的“国家领土与边界”、“边防部队”两部教学录像片。经评选《边防专业教材》被评为院校范畴唯一设定的一个奖项,即“全军院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另两部教学录像片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其中“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与边界”教学片被国家教育部定为“全国高校国防教育片” 。

 1989年,范海超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军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他编写的《边防专业教材》由总参谋部印发全军边防部队和中国边境武装警察部队试用。范海超也被誉为“边防专家”、“中国边防通”。

为了加强全军院校和边防部队的电化手段教学,总参军训部决定组织摄制一套系列的边防电视教学片。鉴于范海超编写出第一部《边防专业教材》,所在的乌鲁木齐陆军学院又是全军唯一设有边防专业教学机构的军事院校,总参谋部发文将拍摄任务直接下达到乌鲁木齐陆军学院。明确要求由学院组织摄制“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与边界、边防部队、边境管理、边防会谈会晤、边防勤务、边境争议地区”六部边防专业电视教学片。用于全军院校和边防部队的教学和训练。

范海超作为边防教研室主任,每年都要带领毕业的边防队学员到边防一线实习,走遍了中蒙边界西段的一千四百余公里的边界线、前中苏边界西段三千余公里的边界线和中阿、中巴七百余公里及中印边界西段一千余公里的边界线。因此,电视片的编导和拍摄工作交给他具体负责。边防片子的拍摄不仅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更重要的是到敌对性邻国边境拍摄时,还涉及到许多政治、外交等敏感性问题。他们到中苏边境拍摄时,为了拍到苏军在边境争议地区巡逻和苏方破坏边界现状的镜头,前一天夜里就要伪装潜伏在苏军巡逻路的附近便于隐蔽的地点上,一等就是六七个小时,如果第二天下午两点以前苏军还不出现,这一天就会无果而归,第三天再接着潜伏。潜伏中除了酷热难耐,最难受的是大量的蚊子叮咬。在昆仑山上的拍摄,高寒缺氧、高山反应等困难很多。微信图片_20221102083929.jpg

为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成立了两个摄制组。一个组由范海超带领,负责中蒙边界西段、前中苏边界西段的中哈、中塔、中吉加盟共和国与中国接壤的边界及中阿、中巴边界和中印边界西段即昆仑山段的拍摄;另一组前往内地,负责中老、中缅、中越、中朝边界和中苏、中蒙边界东段的拍摄。在艰难的拍摄过程中,不仅要动用汽车、马匹、部队等,还要动用直升飞机对昆仑山、天山等高大山脉的航拍。两万一千九百余公里的我国陆地边界线,都留下了摄制组的足迹,经过四个多月的野外奋战,圆满完成了六部边防电视教学片的野外拍摄工作。受到总参谋部很高的评价并全部获得总参和大军区一、二等奖。

1995年,范海超走过了三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中国的边境地区已普遍处于平静状态,神州大地也已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局面。善于不断追求的他在人生中再做新的尝试,他向组织呈送了转业申请,经学院、军区、总政治部逐级研究批准后,正式脱下穿了三十一年的戎装,转业到原籍河南省工作。

是金子放到哪里都发光。范海超1995年从军事院校转业到郑州大学工作不久,校领导就发现了他的教学特长,在校长曹策问的推荐下,他重新走上了地方高校的讲台。首场《领土与边防》国防教育讲座在学校的大礼堂举行。能容纳二千多人的大礼堂坐无虚席,结果一炮打响。之后根据师生的要求,该讲座又连续举行了多场,并且场场爆满。

随着范海超的到来,郑州大学修改了教学大纲,把《领土与边防》作为学分课(共分六讲,占5个学分)列入学生的自选课大纲中。首届新生自选该课的有100多人。之后逐届增长,最高达到800多人,开设了五个班。他在郑州大学讲课的过程中又逐步名扬校外,先后受邀到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十八所军地高校开设国防教育讲座。微信图片_20221102080744.jpg

2007年,范海超退休后担任了“郑州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继续走上了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讲台,发挥着“光”和“热”。他给自己立了四个原则: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义务奉献不停止。他坚守初心,走进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开展国防教育和英烈事迹的宣讲,关爱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播撒“红色种子”。他说:“现在很多青少年享受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果实,却不大了解胜利果实是怎样得来的,我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又多年在军地院校的讲台,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军人、老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教育下一代,引导青少年追溯革命的源头,把中国革命、建设的艰苦历程,把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事迹告诉他们。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他与时俱进,牢记时代使命。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他走进学校为青少年作“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主题宣讲,对学生进行“四史”教育,重温党的光辉历史,讴歌党的伟大成就,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之大变局之中,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每一位同学都要树立崇高理想,培养家国情怀,汲取历史留给我们的民族自信和永恒智慧。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他的宣讲,增强了同学们对党史的了解,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孩子们心中深埋下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现场聆听的同学纷纷表示,将刻苦学习,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将来哪怕自己仅是萤火微光,也要贡献出来报效祖国。

退休后的范海超继续在十余所高校开设专题讲座十多年,并先后为机关、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单位进行国防安全讲座二百多场。他说:“在历史上因为忘记脚下土地而不重视国防,以至边备空虚,国土沦陷,领海及岛屿被占,甚至导致国家灭亡的例子屡见不鲜。我进行国防安全讲座就是想以绵薄之力去影响国人,使其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脚下这块土地,以强边固国的手段,筑牢国防,确保我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这块多情且又多灾多难的土地岁岁平安,永不易主”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范海超在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和宣讲的同时,对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出版了《国家领土与边防》、《中国古今战争二百问》两部著作。在已过古稀之年,又整理完成了《边防缘》一书,将自己在西北戍边三十多年中的主要经历用文字的方式留给后人。将传承革命薪火点亮精神力量作为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他怀揣赤子之心, “讲红色故事,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坚持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退役不褪色,初心永不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兵对国土与边防的深爱,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范海超简介: 微信图片_20221102080903.png

范海超, 1947年出生于河南省栾川县,1965年应征入伍,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疆边防部队工作三十一年,历任班长、排长、司务长、副连长、军分区作训参谋、边防参谋、边防团作训股长、军事院校团级教官、师级主任等职,十次受嘉奖,四次荣立三等功,1988年由邓小平授予上校军衔。1992年由江泽民授予大校军衔。多次参加中苏边防会谈会晤;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条例》的起草。198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军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结合对中国边防及战争的研究,先后出版《边防专业教材》、《领土与边防》、《中国古今战争二百问》等著作,其中《边防专业教材》填补了全军空白,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编写的《机动连支援边防站战斗》和《边防站守点防御》填补了全军边防战术教材的空白;《国际法中的国家领土与边界》教学片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高校国防教育片;《高技术下边防部队作战问题浅思》一文被总参谋部收入《中国军事文库》一书。

1995年转业任郑州大学后勤党委书记、后勤集团总经理等职。参与制定了《河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先后在河南十余所高校开设《国家领土与边防》、《建国后的对外战争》等专题讲座2百余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其事迹被载入《全军名师大典》、《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传略》、《华夏英杰》、《军转干部耀中原》等书刊中。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