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18集大型文献艺术纪录片《大师的背影》,经过我们历时5年的艰辛努力,在爱奇艺纪录片频道上线首播。

18集大型文献艺术纪录片《大师的背影》,是一部事先没有创作脚本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的创意,源于一次偶然。我于2014年,告别奋斗了43年的军营,彻底退休了。退休后的我终日无所事事,这天山西大学同学、著名导演米家山约我去探望另一位同学侯晓明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后即任“荣宝斋”经理的侯恺老先生。

0.jpg

侯恺老先生

九十高龄的侯老先生在“荣宝斋”整整工作了36年,当时已步入人生暮年。

记得那是一个愉快的下午,午休起来的侯老先生精神很好、思绪清晰,他从自己14岁在山西左权县老家麻田当放牛娃讲起:1937年日本鬼子打进山西,他参加了八路军,在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启蒙下学习文化,后来到了冀鲁豫边区《胜利报》社当美术编辑。

 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中,侯恺亲眼目睹了八路军左权参谋长牺牲在十字岭上的一幕。连天的炮火,让他在瞬间读懂了生与死,更加坚定了革命到底的信念。后来他和在前线的鲁迅艺术学院部分师生辗转来到晋绥抗日根据地,被喜爱艺术人才的贺龙元帅留了下来,参与编辑出版《晋绥画报》。

1949年北平解放后,侯恺被组织上安排到琉璃厂,收购接管了百年老店“荣宝斋”,“土八路”当起了“红色老板”······

话匣子一打开,侯老侃侃而谈,“荣宝斋”和“和平画店”(北平最早的书画经营店)的合并;“和平画店”老板许麟庐(国画大师、齐白石大弟子)的传奇故事;齐白石与“荣宝斋”的关系;他与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交往;“荣宝斋”木版水印的历史;当年怎么发现的解放军战士黄胄;等等等等······

讲的都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一代国画大师们的人情03.jpg世故、逸闻趣事。

顿时,好多从未见经传的故事和人物,栩栩如生,跃然而来。我和米家山导演突然灵光乍现,如果这些关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大师们鲜活而真实的历史再不抢救下来,岂不将永远踱入黑暗、无人知晓?

于是,几个月后,我们带着摄录像器材和创作人员,开始了这一漫长的“抢救口述历史”之旅。

03.jpg

我和导演在商讨拍摄计划

我们用了10天的时间,天天架好摄像机和话筒,开始和侯老先生海阔天空、漫无主题的聊天,我们细细地探索和挖掘着近60年来埋藏在侯老先生记忆里的故事和人物。为保证老人的健康和休息,每天最多不超过两小时。

随着侯老的讲述,人物和故事越来越多,时而妙趣横生,时而催人泪下,内容越来越精彩······于是,我们又追寻侯老先生讲述的线索,用了数年的时间,先后采访了齐白石、徐悲鸿、许麟庐、张仃、董寿平、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傅抱石、吴镜汀、吴光宇、刘海粟、潘天寿、吴作人、亚明、宋文治、王雪涛、陈半丁、刘继卣、吴冠中、艾青、力群、黄胄等数十位老一代国画大师们的遗孀、后人和弟子,录制了近百个小时的影像资料,并收集到大量这些大师亲人、友人、后人们提供的珍贵历史老照片和口述影像资料。


2.jpg

黄胄大师之子在病房中接受我的采访

追随被采访人的叙事,我们“抢救口述历史”的目标渐渐清晰: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鲜活历史;这是一个关于“荣宝斋”开拓、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这是一个关于中国传统美术史上一代最辉煌大师们人生经历的生活史。

我们注意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荣宝斋”,在侯老、许老及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开拓努力、勤奋工作下,以其对中国传统国画艺术的坚守和敬畏,把一个原本主要经营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收购古旧字画的商店,逐渐建设发展成为一个全国国画艺术家们采买纸笔、买帖卖画、切磋技艺、联络情感的“书画家之家”;一个凝聚了中国近代传统国画家最多、造诣最高、成就最辉煌的一代大师的“艺术沙龙”。


11.jpg

采访徐悲鸿夫人廖静文

这个“书画家之家”和“艺术沙龙”可谓群星璀璨,不仅囊括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何海霞、刘海粟、傅抱石、张仃、许麟庐、潘天寿、蒋兆和、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吴镜汀、吴光宇、亚明、宋文治、陈半丁、钱松喦、程十发、刘继卣、关山月、石鲁等一代国画巨匠,还发现、培育、扶持起一大批如黄胄、范增、徐希、张广、王明明等后起之秀。正是这一代国画大师们的苦苦追求和勤奋创作,使他们的艺术成就不仅让中国画艺术登上中国传统美术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并推广传播到国外,让全世界惊叹,使之成为了世界美术之林的一片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讲,“荣宝斋”在中国近代、特别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功绩。

就此,18集大型文献艺术纪录片《大师的背影》创作,随着我们的深入访谈,逐渐成型。

作为总策划和总撰稿的我,力争把《大师的背影》不写一部泛泛介绍中8.jpg国传统国画辉煌成就、艺术作品和风格造诣的影视作品,摈弃了以往传统纪录片由主持人解说讲述的形式,改之以用当事人鲜活的口述、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再加以生动写意的“情景再现”等艺术手段,讲述这一代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大师作品背后的人品。与以往拍摄的关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和国画大师的纪录片不同的是,人(大师们),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体,而不是他们的作品和艺术成就。


采访大师李苦禅之子李燕

该片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荣宝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时任总经理的马五一亲自同我们一道商榷制定了创作思路,并将“荣宝斋”的馆藏珍贵影像资料、库藏国画艺术珍品、工艺制作流程及场地,彻底向我们开放,参与、协助和无偿提供给我们拍摄。

国家博物馆也破例允许我们进馆全方位的拍摄了国画大师石鲁的巨作《转战陕北》,馆长吕章申在百忙中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专门向我透露,习近平主席在陪同沙特国王参观国家博物馆时,特意在《转战陕北》前驻步,并向外国友人介绍了这幅巨作和长安画派的背景。


9.jpg

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接受采访

更加难忘的是,5年间,我陆续采访了几十位国画大师的遗孀、儿孙和学生后人,他们闻听我们的所为,都非常支持,说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的好事。每个人都不提报酬,欣然接受采访,讲述大师们在家庭、工作中生动的故事,并提供宝贵的资料照片。

时光荏苒,光阴无情。

原本的一次私人访问,竟然跨越了5个年头,成为我人生当中最漫长、最艰辛的一次创作过程。


新闻发布会

5年间,我像培育自己儿女一样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热情,踏遍了大江南北,进出了无数博物馆和画院,接触了数百位画家,并同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尤其让我唏嘘不已、感念万千的是,在《大师的背影》还未面世之前,第一个接受过我采访的侯恺老人于2015年2月14日去世,追随着他的那些老朋友们驾鹤西行,享年93岁;国画大师李可染夫人邹佩珠于2015年5月4日去世,享年95岁;国画大师石鲁夫人闵力生于2015年5月29日去世,享年95岁;国画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于2015年6月16日去世,享年92岁;国画大师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于2017年7月31日去世,享年81岁;国画大师许麟庐夫人王龄文2019年5月7日去世,享年101岁。

如今,近百位国画大师的音容笑貌已永远留在了我们的摄影机和脑海中,激励着我把他们再现于银屏之上再呈现给观众,成为“世纪绝唱”。

微信图片_20221015092839.jpg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