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的细雨在窗外飘洒,墙角的海棠花又绽放出一树粉红的花朵。坐在书房的书桌前,抬眼望去,屋后的垛山公园可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与濛濛细雨笼罩着的垛山交相辉映,好一幅人间三月春光图!凝思间,灵光闪现,一首小诗跳出脑海:“夜半山居听细雨,棠花墙角绽新枝。天白水色无寻处,正是红肥绿瘦时。”

       下楼出门,到院中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回屋里配上小诗发朋友圈,陆续便有圈友们点赞和评论。其中一位朋友说道,你一个写新闻出身的,转行写起诗来了,这也算是“动能转换”不成?

       是的,我作为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写了大半辈子的新闻稿,老了,怎么却写起诗来了呢?凡搞文字的都明白,新闻语言直白通俗,直截了当,一是一,二是二,属于非虚构类性质。而诗词,则是纯文学的东西,属于虚构类,与新闻完全是两回事。那么,我是怎样从一介秉笔直书写新闻的刀笔吏,转而走向诗词诗歌写作的呢?

       望着窗外的霏霏细雨,我的思绪回到了几年前。

       2016年初,年满60岁的我,解甲归田,光荣退休了。在工作岗位上忙碌了大半生的人,突然闲了起来,相当一段时间很不适应。怎么样打发闲暇时间,如何度过退休后的晚年时光?一时半晌还真是理不出个头绪来。老伴退休早,早已找到她自己的兴趣所在,每天忙里忙外的,不是唱歌就是弹琴,不是跳舞就是参加读书会,好像比上班时还忙。看我闲的无聊,便鼓动我走出去,参加社会活动,找事干,找乐趣。正好,市老年大学在哈工大办起分校,有诗词、书画、摄影等课程。我一看,诗词正是我的所爱,上小学、中学时便钟情于此,大学也曾有所接触,但是对格律诗词来说,爱其语言,爱其意境,然而对其格律规则却是不甚了解。老年大学开设这门课程,岂不正好补上我的短板?决心已下,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开课后,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老年大学还真是上对了!

       诗词课的授课老师叫吴志川,与我同龄。然而,先生对古诗词,对古典文学,乃至对古代史等知识的掌握,却是我等难以望其项背的。尤其是吴老师的讲课艺术,那真是循循善诱,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用形神兼备,用炉火纯青,用声情并茂,等等来形容,都不为过。总而言之,妙不可言,难以言表。同学们都说,听吴老师讲课,不亚于吃一顿饕餮大餐,或者胜于看一场精彩的电视剧。于是,在吴老师的悉心引领下,我初步踏上了格律诗词的研读之路,并逐渐地爱上了格律诗词,进而着手进行写作尝试。

         诵读古人的诗词,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那特有的生花妙笔,用他们那洞悉社会、体察民生百态的思维,用他们那敏锐而深邃的思想,用他们那或豪放或委婉的情思,写下了一首首精彩的千古绝唱,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而吴志川老师在悉心讲授中,对古典诗词的赏读,对诗人创作背景的剖析,以及对诗词境界的领悟,把我们这些白发学子们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学习古诗词,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叫诗以道志,意在诗外;什么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而且,学习古诗词,还使我们受得了美的熏陶。学诗词,我们懂得了古人写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艺术地融为一体,从而产生出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达到的审美效果。我们在学习、诵读、赏析古人的诗作中,受到美的熏陶,诗中有画,诗中有理,诗中有情。除了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从而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使我们的思想情操得以陶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习古典诗词,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可以让你的人生更加精彩。

       学习赏读古诗词,更进一步的是,要学习写作古诗词。从吟诵古人的作品,到创作自己的作品,这又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关口,不下苦功夫,是难有所成的。

        初步写作,犹于盲人摸象,聋子听雷,找不到头绪。记得我在课余时间,写了一首自认为是七律的诗,发给老师,请老师指点,问老师,这是不是格律诗?很快老师便回复了两个字“不是”。如兜头一盆凉水,心里的那个沮丧劲,可想而知。本以为自己写的诗用语尚可,意境也有一点,但是却被老师的两个字给否了!我正在发愣时,老师接着又发来评语说,“不合格律,只能称作诗,但不是格律诗”。

       有句话叫做“迎难而上”。既然不合格律,那么我便从什么是格律入手,从格律诗的ABC学起,下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吴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初步掌握了律绝句的基本规则。小试牛刀,经过反复地修改,终于写出了自己平生以来的第一首格律诗,《七绝·游临朐红叶谷》:                                         

       栌叶火红金柿黄  游人接踵酒家忙。  

       秋风不是无情客,点染群山似画廊。

       岁月如流水,转眼间一年半时间过去了。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手把手地指导下,我逐渐逐渐地走上了格律诗词的写作道路,一首首虽显稚拙但却饱含深情的诗,流淌在我的笔下。为了写好诗,我对生活、对社会、对大自然观察的更细更深,视野更广阔了。春天的百花,夏天的落日,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飞雪,等等,都成了我写诗的素材。这期间,为了尽快地提高学员的创作水平,老师还多次组织我们外出采风,并带头写诗,启发学员。我们先后去了长山列岛,仙境蓬莱,51号农场,昆嵛山无染寺景区等。在老师的启发和引领下,大家纷纷挥笔作诗,写出了一首首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诗篇。我也跻身其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精心酝酿,每次都能较好地完成创作任务,所写出的诗词,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在微信上发出后,也受得了微友们的普遍赞扬,自己也小小地兴奋了一次又一次,可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三年半的时间里,我共创作了150多首格律诗词,除了在老船诗社公众号和市诗词学会美篇上发表外,还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十几首。其中《七律·春雨》还荣获了世界老年大学诗歌比赛银奖。

         当然,我非常清楚,在学诗写诗的漫漫路途上,我只是万里长征刚刚迈出一小步,离一个成功的诗人还有十万八千里之遥。攀登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勤学苦练,不懈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古人云,“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诚斯言也。

       时至黄昏,云销雨霁,天际边露出一抹夕阳。落日的晖光斜照在垛山之上,雨后的青山显得更加苍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诗意的晚年生活不是同样精彩纷呈?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此,不妨借用叶剑英元帅的两句诗,与中老年学员们互勉与共勉,并以此表达我学诗写诗的决心,那就是:“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