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前同亊小李得知我从北京回到了于都,特意来到我的家中,除了嘘寒问暖外,还带来一张禾溪村红军烈士的表格,上面记载了该村48位烈士的英名。小李还特意指着一张有11名失散红军的名单中,只有4名参加了广昌保卫战的少共国际师中的红小鬼活着回到故乡。

       我真没想到,在岭背乡的一个小小的禾溪村,就有那么多的英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这让我感到震憾和由衷地敬佩!

       小李特意问我有没有听过红小鬼的故事,我说我看过《闪闪的红星》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潘冬仔就是红小鬼嘛。

      小李声情并茂地给我讲述了他的三爷爷的故事,说他三爷爷当年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广昌保卫战中,就是一名红小鬼,说着掏出一张身份证,说这位就是他的三爷爷,让我认识了他的三爷爷。

       我看了看他随身携带他三爷爷的照片,从外貌来看,还真没有想到他的三爷爷这样老实巴交的农民,也还会有不平常的往事。要不是三爷爷左手上的伤疤可以作证,还真看不出他三爷爷还是个上过战场的老红军。顿时,让我充滿了敬意,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三爷爷当年的更多的故事。

       小李告诉我,他的三爷爷名叫李河清,汉族,1919年12月出生,江西省于都县岭背乡禾溪村街口组人。1999年去世,享年80周岁。

WeChat Image_20220913210603.jpg

       自从毛主席率领红四军在1929年4月离开井冈山,来到赣南,特别是来到于都后,率先在于都创建了全赣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创建了赣南第一个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和第一个红色武装——赤卫大队后,星星之火,在全县范围内迅速燃烧,燎原了整个于都大地。岭背乡也不例外,也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以及扩红参军的热潮。

       小李告诉我,当年禾溪村也就是在1932年有不少青壮年报名参加了工农红军。十多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娃娃也前来征兵报名处报名。小李的三爷爷那年才13岁,受了几年苏区生活的熏陶,对红军生活十分向往,就和其他小伙伴兴奋地跑到扩红征兵处要求参军。

       结果,人家拿一枝步枪来和李河清量身高,他还不如一支步枪高,不收。李河清一再缠着负责征兵的同志,请求人家收下他,结果,征兵的老兵拗不过这个“江西小老表”,就说:“你先去当预备兵吧!”

       所谓“预备兵”,就是红军内部儿童团性质的预备人员,也就是少先队,一旦需要,就转入正规红军的序列。

       当年中央苏区有那么多的少年儿童报名参加红军,为了便于这些踊跃参军儿童的健康成长,还特意专门组建了一个世界都罕见的特殊部队——少共国际师,专门招收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根据资料得知,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江西省博生县(今宁都县)跑马场正式成立,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

  少共国际师是一支真正由“红小鬼”组成的部队。成立之初,该师下辖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共1万余人,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这个师在当时的红军中是一支最年轻的部队,战士平均年龄约18岁,很多只有十四五岁,,许多战士“入伍时还没有枪高”,师政委萧华只有17岁。全师党团员占70%,多数人入伍前在反“围剿”斗争中配合红军打过仗。部队成立后,立即开赴广昌展开严格的军政训练,很快形成了战斗力。

       李河清分配到少共国际师,圆了他参加红军梦,14岁就成了正规的红军部队中的一名战士,心里特别高兴。

       也许是他的年龄比较小,人却挺机灵的,就留他在连部当通信员,负责传达各项指示和命令。

WeChat Image_20220913210608.jpg

  国民党第四次“围剿”失败后不久,又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展开了第五次“围剿”。少共国际师提前结束训练,奉命开赴黎川前线,配合红三、红五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反“围剿”战斗。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誓师出征,全师将士高唱《少共国际师》军歌:“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月三日在江西誓师出征去。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坚决的、果敢的武装上前线。做一个英勇无敌的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新中国……”

       由江西广昌出发进入福建抗击敌人。9月26日,该师进至邵武拿口镇时,遭到国民党新编第十一师周志群旅一个连的阻挠。

  少共国际师进至拿口外围后,迅速分别包围了拿口守军和拿口下游3公里处的南溪莲花山水上哨卡守军,并在拿口北坡构筑战壕。师长陈光、政委萧华居高临下观察守敌布防情况后,决定再以一个营分兵东西迂回突破,以北面山坡设立主攻阵地,果断发起了对拿口敌人的全线进攻。

       小李告诉我,他的三爷爷也参加了这次邵武拿口的战斗。虽然三爷爷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心里有点紧张,但他并不感到害怕,因身边有那么多的战友并肩作战。

  由于少共国际师对邵武拿口镇的敌情了解得很清楚,准备得也十分充分,战斗打得非常顺利,一举全歼了拿口镇的守敌,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部队指战员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新中国成立后,三爷爷对他的儿孙们回忆起这段历史时是非常滿意的。他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少共国际师的出征军歌。

       众所周知,第5次反围剿的战争是极为惨烈的,尤其是因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装备、人数等诸多方面都居于绝对劣势的红军,不得不在正面战场与国民党打起了堡垒战和硬碰硬的攻坚战。

       广昌战役前夕,“独臂将军”彭绍辉成为少共国际师第4任师长。从1934年的4月10日到28日这短短的18天时间,广昌保卫战打得尤为惨烈,面对数倍的敌军,少共国际师的全体指战员进行了顽强抵抗,还是没有阻挡住敌人飞机大炮的疯狂进攻,在伤亡了5000多名红军指战员后,为了保存实力,只好放弃坚守了18天的广昌城,撤退到离广昌约有43公里的驿前,再筑一道防止敌军进攻的防线。

WeChat Image_20220913210615.jpg

       1934年7月下旬,少共国际师在广昌南面的驿前一带设防。驿前是座古镇,是石城的最后一道屏障。敌军如拿下驿前就可以进攻石城,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危在旦夕。8月初,驿前战役开始,少共国际师配属红三军团指挥。战斗相持阶段,部队一面作战,一面修工事、挖碉堡,风里来,雨里去,加上粮食、药品严重匮乏,十分艰苦。当时,部队里生疥疮和发疟疾的很多,但没有药品,有的连队卫生员便向当地土郎中请教,用硫磺拌和适量石灰水,煮沸后,给生疥疮的病号擦洗,很快就治好了。没有吃的,就白天上山采蘑菇、挖野菜;晚上下田摸田螺、抓泥鳅。由于有及时的政治思想工作,少共国际师年轻的指战员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热情,但最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驿前防御战以敌军遭受重创、红军失守告终。

       小李告诉我,他的三爷爷李河清就是在驿前古镇的防御中,左腕被敌军的子弹打中,失血过多昏迷不醒,被人用担架抬出战场,安置在当地老表家养伤。

      当年,他参加红军离开于都时候是1932年,那时他才13岁,经历了广昌保卫战受伤,伤好后沿途乞讨,历经千辛万苦返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是1935年5月了,红军大部队已撤离于都,白色恐怖又宠罩于都大地,想追赶红军大部队已不可能。李河清想找当地游击队又不知道去哪里找。好在当地的老表不错,没有向伪政权透露他曾经当过红军的历史。因此,李河清并未遇到什么麻烦。从此,他过上了普通农民的日子。

       解放后,李河清依然扎根在农村,勤勤恳恳当好农民之外,还在生产队当上了队长兼会计。随着岁月的流逝,皱纹爬上了他的两鬓,他慢慢老了。

       好在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当过红军,并在广昌保卫战中光荣负伤,人民没有忘记他这段历史,没有忘记他曾在广昌保卫战中英勇杀敌,光荣负伤的英雄,依然让李河清享受失散红军的待遇,让他无忧地度过幸福的晚年。

       肖华上将曾经对少共国际师这段历史写诗赞誉:“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