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曾雍雅,13岁时参加革命,担任了江西省于都县潭头区儿童团团长。在父亲的军旅生涯里,先后参加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获得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毛主席曾夸赞道“曾雍雅打仗是有功的。”
在我父亲尚未成年时,就从于都河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天当房,地当床,树根野菜当干粮。”便是父亲一路艰辛坎坷的真实写照。面对“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困境,父亲铁心跟党走,在湘江战役中,他目睹身边一个接着一个战友相继牺牲。“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血染湘江的惨烈画面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抗日战争期间,父亲率部参加了大龙华、雁宿崖、黄土岭等战役,并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及百团大战。他在黄土岭战役中带领游击队诱敌深入,“智诱”日军阿部规秀中将进入包围圈,直接导致阿部规秀中将被歼灭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
在锦州战役中,父亲率领9纵25师以渗透战法穿过敌人30里防御,直击敌心脏“虎口拔牙”,全师干部下沉二级指挥。他亲自率领突击队,经过五昼夜激战,毙敌三千余人,在这次作战中,该师也相继涌现了英模连队“白老虎连”和“守如泰山连”。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父母一同上前线,在一次美军空袭中,美军飞机击中父亲乘坐的吉普车,而后车子坠下百米深的悬崖,父亲眼疾手快在车子坠崖前,跳车一把抓住树干才死里逃生。父亲在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多次负伤,在和平年代又前往西藏卫国戍边。
父亲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模糊的,父亲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祖国和人民站岗,他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一家不圆只为万家团圆。父亲去西藏时,我刚六岁,考上了军医大学后,他才调回沈阳军区,等我大学毕业后,父女才算是团聚。
那年,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成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我给父亲写了封信,向父亲“汇报”喜讯,鸿雁传书,纵使山高路远,一封家书跨越大半个中国也能心连两地。后来,我收到父亲的回信,他鼓励我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虽然书信只有寥寥数语,见信如面,潸然泪下……
父亲的一生没给我们五个子女留下一分钱财、一寸土地、一平米房产,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这组珍贵的老照片,父亲生前也给我讲述过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组照片是父亲到西藏工作九年间拍下的,在此期间父亲战风斗雪翻越一座又一座雪山,前往边防部队,他在狠抓训练的同时也着力改善边防官兵的生活条件。从这组照片中,让我看到了在我童年一直“缺席”的父亲,从这些照片中我读懂了父亲大公无私、甘于奉献的精神,这组照片也是父亲给我留下的“传家宝”,他曾说过的话也成为我根植于心的“红色记忆”,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在西藏工作的这些年里,他常常深入边防部队,前往边防一线了解防区的基本情况,心系边防官兵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状况,他去到了边境一线的哨所,看到守哨战士的生活十分枯燥,算得上是“与世隔绝”。那时哨所没有收音机,由于驻地偏远,加之大雪封山,交通不便,报纸一般半年或一年才能送到哨所,守哨官兵通常只能通过“迟到”的报纸了解“实事”。父亲走进边防食堂,和戍边官兵同吃同住,看到战士们吃不到运送而来的蔬菜,只能种菜自给自足,其余大部分时间只能靠吃罐头充饥。
父亲根据深入部队了解到的情况,为进一步改善官兵生活条件,他牵头组织制定了官兵轮流休假制度、薪资补助方案和改善部队营房条件的三年规划。同时,给百余个哨所配发了收音机。为了使高原官兵吃上新鲜瓜果蔬菜,他统筹后勤部门和生产部门,组织人员研究高原种植技术,并总结了种植经验。父亲一有空,就去试种园地参加劳动,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父亲和战友们的努力下,边防官兵吃上了新鲜的瓜果蔬菜。
在父亲进藏的这些年里,我很少见到父亲,更没和父亲一同吃过年夜饭,甚至看到同学有父亲接送,有父亲陪伴,我都会心生羡慕,父亲卫国戍边奉献了他最好的年华,“牺牲”了本应陪伴家人的“幸福时光”。年少不知父爱如山的厚重,直到我后来从军后,看着父亲留下的老照片,我才渐渐读懂了父亲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深情。
父亲“爱兵如子”对待官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百般呵护,然而对自己的子女管教十分严厉,有时候显得不近人情。我们五个兄弟姐妹参加工作时都是远离都市,那时我在辽宁铁岭老边台村的大山沟里、哥哥在辽宁省易县的深山之中、姐姐在葫芦岛工作。
“没有特权,不搞特殊,靠自己努力奋斗,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要看重个人利益,都要为了集体为了国家着想。”这是父亲对我的谆谆教诲。
在我退休后,我担任监制参与拍摄了电影《诱狼》。该电影讲述了黄土岭战役中父亲舍身作饵,智诱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及所属部队进入包围圈并全歼其部队的故事。电影《诱狼》被中宣部、广电总局、央视电影频道确定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并获得了第十五届电影百合奖最佳影片一等奖、优秀导演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等多个荣誉。这些年,我深入边防部队、党校、干部培训机构、大专院校、社区街道、共青团组织等,宣讲红色故事,着力宣扬父辈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希望以此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使红色旗帜永不褪色。
作者:曾 莹
整理:李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