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9日上午,我们一行5人自驾车来到岐山益镇宋村村委会,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韩水杰,宋村的高级顾问赵德兴等接见了我们,并在村委会进行了座谈。从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共同致富奔小康”。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岐山县首家成立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该村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村党支部领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校支持、集体资产折股和村民持股)。

  出生在岐山县宋村村的赵德兴,19岁便去南京当了兵,53岁时从空军某师政委一职转业到浙江省政府工作,直到退休。本来可以在杭州享受晚年,可是他说:“是党和政府把我从一名普通士兵培养成高级干部,我立誓要让家乡发展得更好。”赵德兴建议村委会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加入,优化收益风险分配机制,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优质小麦,让村民享受分红和土地租金,增加留守老人日常务工收入。最初,没人投资的时候,赵德兴甚至把远在杭州的儿子喊回岐山,让他出资帮助成立合作社。干活熟练、衣着朴素的老人,人们无法与厅级干部、空军大校联系在一起。他自告奋勇筹措社会资本,多次往返杭州和岐山,换乘飞机、高铁、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从杭州拉来多位浙商投资。

  种了大半辈子的小麦,可是乡民越种越疑惑,俗话说人勤地丰,可是年年种收益小,慢慢地,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出外打工,村里只留下了老幼妇弱,还有大片大片的土地。过去每家每户耕作,每户八九亩地,一家子要忙一年。在外打工时要操心,年老体弱的要叫人、要帮工。

  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11月1日,是岐山县首家挂牌成立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余亩,总股本金864万元,折合一万七千二百八十股。其中社会资金股占52%,村集体股占32.7%,村民股占13.6%,扶贫专项股占1.62%。由村集体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加入,优化收益风险分配机制,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富硒小麦,让村民享受分红和土地租金,增加留守老人日常务工收入。

  在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们的技术指导下,专事富硒小麦的种植及系列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形成了“村党支部领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校技术支持,集体资产折股和全体村民持股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据介绍,该村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股份红利、集体经济二次收入的途径,为乡村振兴群众致富走出了新路子。因地制宜谋发展,他们探索和创新形成两大支柱产业:富硒小麦种植及富硒小麦的深加工。生产的各种“益口好粮”牌富硒小麦、富硒无盐挂面、富硒紫麦麦仁等深受消费者青睐,效益好,前景广阔。据介绍,该村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股份红利、集体经济二次收入的途径,带领了村民共同致富。

1657869076253155.jpg  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韩水杰说;“自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以来,前三年时间共为村民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劳务费共计1100多万元。同时,为了带动村里仅剩的7户贫困户稳定脱贫、长期增收。村集体经济专门列出20万元扶贫基金,为贫困群众入股,参与村集体经济分红。韩水杰说:“合作社三年以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模式,村民可以从五个方面获得:流转费收入、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个人的分红收入、村集体的再分配,还有一个公益金。这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村民对我们支部信任度高,支部的信心更足了。合作社购进了收割机、自动喷灌机、打谷机、播种机,面粉加工设备等一批现代农业机械,村集体资产进一步壮大。与此同时,村里的基础设施环境也日益改善,环境好了,楼房多了,村里的年轻人回村的越来越多了,宋村“小麦革命”成了远近闻名的活招牌。”

  合作社成立5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共同奋斗,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村集体固定资产从无到有,已建成粮食周转钢架棚2500平方米,粮食晒场9000平方米,三百万斤的标准储粮库一座,年处理20000吨富硒小麦的高技术富硒面粉厂一座,以及农业机械20件套,总价值1000余万元。 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设定了实现村民收入的四条途径1.土地流转费收入;2.务工收入(内外);3.股份红利收入;4.集体经济二次分配收入。从5年的实践看个人的土地权属收入可增加40%左右,有劳力的务工户年收入增加3000-30000元不等。合作社向村民已经发放流转及劳务机械耕作等共计2200余万元。

1657869098539532.jpg  资料介绍: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岐山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已经有着三千年的农事种植历史,是农业部命名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优质专用小麦优势产业带示范县,名副其实的“米粮川”。宋村村位于岐山县东部,自然环境好,土质好,200米深井水源好,周围也没有工业企业,是种植小麦的好地方。

  韩水杰说:“我们富硒麦面粉厂每天可加工面粉60吨,年生产能力可达2万吨。面粉厂运行后可安排周边村民长期性务工30余人,短期性务工200余人次,带动村民年人均增加收入1300余元。”

  做好绿色小麦的种植,增加集体收入,振兴乡村的路子越走越宽,他们相信一定会争取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重返家乡。为振兴家乡做出贡献。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