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那片侵染着近16000多名红军烈士鲜血的红土地始终令我魂牵梦绕。

在“十月里来秋风凉  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中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艰苦卓绝岁月。在近7万于都儿女组成的红色大军中,在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近万人的队伍里,在建国后健在的277名长征老红军的名录上,我的主人公江西于都宽田乡李屋村的放牛娃李金生榜上有名。

      我一直在想,在过去的那段时间里,黑暗与邪恶并存,恐惧和绝望同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毅力和决心才能够让李金生他们,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在黑暗中大步前行,寻找光明?

我特别想知道,一个贫苦农民的娃子,并不是为了那口吃的穿的,为了挣点钱而去扛枪打仗。又是什么促使他参军入党后如此坚定的为了那面旗帜,那个事业奋斗终生,死而后已。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支撑他的是追求和信仰,一个苦孩子的信仰,一个红军战士的信仰,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我不得不赞叹信仰力量的伟大。

江西于都地处赣州东部,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山水相连、民风淳朴。于都县临山而建,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县城。然而,于都连同那片赤色的土地却是红色的。

红军长征前,于都的人口34万,1935年后于都的人口锐减至17万。红军走后,于都人民遭到了国民党的清洗,当时国民党对于都提出了:“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于都当年参加红军长征的有近1.8万人,但是在湘江战役中一大半英勇牺牲,1935年到达陕北的于都籍红军才1000多人,李金生身在其中。1934年,当地苏维埃政府响应号召“扩大红军,保卫苏区”,动员青年踊跃参加红军,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19岁青年李金生带领着几个伙伴,追随者他那已经当了红军的哥哥参加了红军。

李金生来到了位于西江镇的红军补充团报到,补训一个月后调到了驻扎在江西瑞金的教导师。由于表现积极,军事训练出色,九月份由共青团员转成共产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于都后生李金生把拳头攥得“嘎嘎”的响,朴素的阶级感情和作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从那一刻起,就决定了他为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奋斗终生。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李金生就在创造这个奇迹队伍的名单里。

李金生随着队伍浩浩荡荡渡从瑞金出发,8万多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了伟大的长征。为了避免敌人的飞机侦查,李金生他们用竹子扎成火把夜间行军。在新田古陂突破了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进入广东北部,又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攻克宜章,临武后突破了第三道封锁线,李金生身经数战,在战斗里成长。每到一处他就和战友们一道在驻地打土豪分田地,宣传革命主张。部队由广西进入贵州,打了几场恶战后渡过乌江到达遵义。

1934年11月27日的湘江战役是关系到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也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惨烈、最关键的一仗,给当时参军不久的李金生脑海里留下了永生难忘的记忆。此役,红军以血肉之躯与数十倍与我军的敌人决死搏杀,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中央红军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江中到处漂浮着密密麻麻的红军尸体,顺流而下,竟一时堵住了水流。当地百姓流传下“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

役后,教导师改编,在战斗中英勇顽强的李金生调到由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委的干部团三营八连做通讯员。干部团是军委直接调动指挥的特殊战斗单位。全团1000余人,清一色的共产党员,都是从部队选调上来的、有战斗经验的班排长以上干部和政治工作人员。组织纪律严明,战斗作风强,在长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任务是:警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并负责储备、培训和队输送干部,由军委指派参加重要战斗或承担主力突破任务。干部团既是一支战斗队,又是一所培训红军党政干部的学校。

遵义会议后,为实现毛主席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目标,于1935年1月中旬,李金生随干部团经桐梓县到土城场,在这与堵截红军长征的敌人主力遭遇。这是干部团组建后的第一场激战。经过了反反复复的冲锋,干部团冲破了敌人几个师的围追,在和蒋军的周旋中反手打得他们抱头鼠窜,经四川到云南又贵州第二次打开遵义城。

紧接着干部团又向西南前进,冲锋贵阳,经云南直逼昆明。

巧渡金沙江之战的凶险程度丝毫不低于前几次的战斗,国民党一个江防师防守在江边虎视眈眈,我军的后边四川军阀又紧追不舍。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中央红军想要继续长征北上这是必经之路。我军只有继续向前,杀出一条血路。干部团担任了渡江任务,李金生所在的三营八连为尖兵连。

渡江那天,部队从凌晨3点出发,急行军走到夜间11点,12个小时走了180里到达渡口。干部团浴血奋战,和对岸敌人激战了几个小时,李金生更是冲锋在前,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牺牲战友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终于打垮了敌人的江防师,保证了全军胜利过江。此役干部团受到了上级嘉奖,李金生也被奖励了一块银元,高兴的他在江边跳了起来。

随后部队到达西康的会理,一边战斗一边行军,攻破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到达了四川西康边界南端的一个高峰——夹金山。江西的娃子李金生惊呆了,他哪见过如此壮观的雪山。白雪皑皑,一片银色,终年不化。雪连天,天连着雪,气候变化无常,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神仙山。数月行军战斗,口粮殆尽,李金生精疲力竭。再加上雪山陡峭险峻,崎岖无路,风雪刺得他睁不开眼,试探的往上爬,大部队爬一天也爬不了20里。他是通讯员,又要跑前跑后传达指示观察情况,坡陡路滑,队伍档子拉的很大。爬在前头的他有时像坐滑梯一样滑到队尾通知战友跟上,再超过战友爬到队伍前,艰苦卓绝可想而知。李金生眼睁睁的看到多少战友摔倒后再也没能站起来,永远躺在了雪山的怀抱。

翻越了夹金山,干部团在毛尔盖这个地方休息了几天后又继续翻过了比夹金山更高更险的梦笔雪山,到达了人烟稀少的松潘以西开始过草地。李金生在自述中写道:上级要求我们每个人准备30斤粮食,但没有告诉我们是要过草地,只是说要通过一个很远很远的路程,是个没有粮食的地方。

翻过雪山,战士们已经没有了粮食,休整地又是个无人地区,虽然部队好不容易征集些粮食,每人分了十几斤,但几天的休整李金生的口粮也就剩七八斤了。军令如山,就这样李金生跟随部队仍然进入了草地。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当地人说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勇敢无畏的红军战士既然能翻过终年雪山就能走出罕至的草地。

李金生写道:那天,我们淋着大雨出了山地进入草地,那时一望无际的荒草平原,我想“可不用爬雪山了吧,可草地根本没路,脚踩在泥泞中连草鞋都拔不出来了。望不到头也不知东南西北,只能一个牵着一个走,多少手牵手的战友陷入沼泽被埋没,就再也没有出来”。

李金生随中央红军经过了七天死亡恐惧,超过人体极限的考验终于胜利的走出了草地。又经甘肃,十月底到达陕北保安县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结束了长达一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铸就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人类历史的辉煌。

“战士双脚走天下”,江西于都的细伢子李金生用他的双脚跟随着中央红军长征走完了全程。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七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三军过后尽开颜”。和刘志丹陕北红军会师后,李金生所在的干部团又在直罗镇打了一场大胜仗,开辟了陕甘宁边区,后驻扎在瓦窑堡,20岁的李金生进入了红军大学学习。

其实在长征路上他已经认识了几十个字,不容易啊。行军途中,宿营地旁,战士们不忘学习文化。能识字的战友当老师,每天识几个字。行军时往往是把字写纸上,贴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一个挨一个以此类推,走一路看一路,一段儿路程下来就能认识几个字。有时战斗空隙,吃饭时,睡觉前,拿个树枝就在雪地上比划。红军大学每天都有一节文化课是学员们最认真的课程。李金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是,用江西话说,他是个“撇脱,嘎嘎硬”的人。做什么都不愿落在后边,学习也是一样。别的战友下课休息聊聊天打打球,他可不行,利用一点时间也要死记硬背生啃,有几次夜里做梦都在自言自语念字背诵,战友们讪笑他犯了魔怔。

在识字上他有他的窍门儿,凡是不好认,笔划多,念的绕口的字他都画一个实物符号。比如茶壶的壶,战马的马,油灯的灯,步枪的枪。这些直观的图像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李金生学习上了瘾,着了魔,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红军大学的学业。

红军大学生李金生俨然成了工农红军中的知识分子,成了各部队的抢手货。他被分配到一军团部并被任命为军团电台排长。

在志丹县,那是一个幸福满满的日子,他有幸聆听了毛主席为他们做《目前形势,统一战线和干部问题》的报告,听了朱德总司令《关于游击战》的讲话。这时候的李金生已经是个有勇有谋有思想有文化的军事干部了,并受到了上级的物质奖励。

1937年7月7日,日寇侵略中国,卢沟桥守军打响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枪。为了抗日救国,7月下旬红军东进到陕西西安附近,李金生随一军团驻扎在三原县旋即改编为八路军,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直属政治处政治指导员。

1937年9月,李金生随八路军115师渡过黄河乘火车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投入抗日前线,参加了八路军组编后的首次战斗。在战斗中李金生冲锋陷阵勇猛无畏,和战友们歼灭了日军最精锐的板垣师团,震惊了世界,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潮。这次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李金生由于战斗突出,还被上级奖励了一个带毛的牛皮背包。

随后部队在五台山休整半个月后埋伏在广阳镇的两边山上,伏击进攻太原的日军。这又是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战后,当李金生带领着战友们打扫战场时,还活捉了日军的一个参谋长。李金生说“这家伙顽固不化,不肯跟我们走,我们就把他捆起来用担架抬走了。广阳镇周围到处是日军的尸体和大量丢弃的物资,光缴获日军的战马就有几百匹啊”。

李金生常说“生我是娘,培养我的是党和红军,没有党,没有部队,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不识字的放牛娃。因此我要感恩,我要用实际行动报答”。李金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纵观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他的革命足迹清晰厚重,烁烁闪光。他参加的平型关大捷,广阳伏击战,陕甘宁边区保卫战,陆方突围,开辟鲁南根据地,攻打石蓝寨,建立淮海区民主政权,反摩擦锄奸战,夹子山战役等战斗到处都能看到他勇猛顽强百折不挠的身影。可以说,在他正值芳华如歌的岁月里,在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年代,他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943年山东根据地调大批营以上红军时期的老干部送往延安学习,经肖华主任批准,组织上让李金生着三名同志穿着便衣从山东滨海区出发,经河南,山西到达陕北,途径四个省份。通过了远距离的敌占区和敌人层层严密封锁的津浦,京汉,洞甫三条铁路,及沂河,黄河,汾河等主要河流。一路上李金生看到敌人除了一个连一个的群碉暗堡和铁丝网水壕外,更有不少强迫老百姓挖成的条条一丈多深的封锁沟。经过半年漫长的穿行,李金生一行到达了陕北绥德龙泉湾兵站。随后由中央组织部将他安排在抗大总校一大队学习。在这里他见到了不少在敌后并肩战斗九死一生的老战友,心情特别激动。

由于敌人长时间封锁,革命圣地物资粮食奇缺,学员们经常要到几十里的地方背粮背炭挑大粪和帮助当地百姓种地。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抗日军政大学在整党整风的同时势如破竹的也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区队长发给了李金生一架纺车并告诉他“每人每天必须完成定量的纺线,每年除自给自足外还要上交四斗粮食”。干农活对于农民出身的李金生来说不难,但纺线线这女人干的活却让他很不适应。“一双拿枪的手摇起了纺车,捋起了棉条,还不如让我去打仗”李金生有些怨言。军令如山,何况是非常时期,连领袖们都摇起了纺车,李金生不久就学会了纺线而且上了瘾。一把把棉条在“吱扭,吱扭”的纺车转动中拧成一缕缕棉线,李金生心里好有情趣和成就感。课间休息也舍不得纺车,坐在马扎上歪着脑袋,嘴里哼着歌干劲十足,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1945年开春,国内形势就出现可喜的发展势头。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91万人,民兵有220万人,19块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已经接近1亿。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的投降,人民解放军总部立即命令各根据地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装,接受日本投降。在抗日烽火中百炼成钢的李金生和战友们欢呼雀跃,在根据地,在敌人后方,在战场上笑看生死的一群钢筋铁骨的汉子们,此时却像孩子一样“呜呜”的哭泣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此时,仍在抗大进行文化,军事,政治学习的李金生和战友们欣喜若狂后义愤填膺摩拳擦掌,纷纷向校领导递交请战书,期望早日结束学习到部队最需要的第一线战场去,消灭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党中央决定将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的全部学员派往东北工作,补充那里严重缺少的干部力量。

9月初,张秀山、林枫率领延安、绥德抗大和晋西北干部团共1500余人,向东北进发。李金生和战友们从抗大出发在碛口渡过黄河,经山西临县,兴县,岢岚,五寨,平鲁经绥远到张家口,宣化,怀柔,又经承德,到阜新,铁岭到达海龙由中央组织部分配抗大学员。

当年的东北地区人民民主政权尚未得到迅速建立,铁路陷于瘫痪状态,不断遭到土匪、特务、国民党地下武装的破坏。我军为了顺利接管铁路,确保铁路线和运营的安全,巩固与繁荣解放区,从当年9月起,就陆续建立武装护路部队。李金生被任命为一大队政委。当时机关部队都是来自各地,尚未固定统一。组建的新单位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吃饭问题,被服问题,武器弹药亟待解决。李金生先和政治部主任到抚顺搞到了几十支枪,又跟着肖华政委到本溪弄到100万伪满票,200床日制毛毯和200双皮鞋,毛巾,袜子,布匹等物资供给部队,解决了当时的困难。

1946年12月,正式成立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司令部,李金生被任命为一团政治部主任后政治委员。

那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峥嵘岁月,部队大多集中在铁路沿线的大城市,发动群众工作刚刚开始,许多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多在地主、土匪武装控制下。而部队由于刚进东北,各种工作千头万绪,也没有来得及整编。特别是铁路沿线较大的车站里,我军战场上下来的伤员很多,敌机轰炸车站,梅河口火车站被炸毁,不法分子抢劫财物,车站一度秩序很乱。

在上级的领导下,李金生政委带领全团干部战士解决,整顿,处理,惩治部队内外的不法分子。并结合东北局提出的“一切为了前线和动员一万名干部下乡,进行土改工作。发动群众,补充主力,打败蒋匪军”的指示精神,动员了四个建制连补充到了前线。除继续完成护路任务外,还在车站,铁路沿线的城镇村庄发动群众,巩固后方,支援前线。

那个时期红军干部李金生真是累坏了,白天穿梭在部队和漫长的铁路沿线,晚上随便找个下榻的地方,开始挑灯夜战。研究工作,部署任务,总结材料,没有休息日的连轴转。吃不好,睡不了,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他原本挺结实的身板消瘦了下来,苍老疲惫写在脸上,腿脚常常肿痛着,眼睛了布满了血丝。

1947年9月,东北护路军整编,各团直属哈尔滨护路军司令部。李金生调到梅河口指挥部任政治部主任。

上级指示指挥部以梅河口为中心,建立南满护路军,保证铁路沿线运输安全,配合前线争取战争的胜利。根据任务,李金生首先到辽东军区找到当时的军区政委陈云同志,划拨给指挥部六个建制连成立一大队。又争取了700余名新兵编为二大队,部队组成后李金生亲自到二大队整顿队伍。

老红军李金生是个“倔脾气”,更是个敢想敢干,说到做到的开拓型干部。在东北工作基本都是在组建队伍,培养队伍。他常说“我就是个任劳任怨的人,党叫干啥责无旁贷,去干就是了”。

这不,1948年,我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势如破竹,到了夏季,国民党仅剩下几所孤城。大军所向披靡,解放全中国,铁路运输重中之重。中央决定东北护路军改编成铁道兵团。护路军梅河口指挥部改编为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并与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合并,李金生任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局副局长,负责护路,供给和政治工作。

齐齐哈尔铁路局所辖几条铁路线是辽西战役和解放全东北运输的主要干线,又是中国通往苏联及亚洲通向欧洲各国的咽喉要道。新成立的单位干部战士少,机关也不健全,内行少,外行多。南来北往的人员中操着南腔北调,做着繁杂的工作。李金生他们根据工作的重点抓落实。从地方铁路局选调来了一批铁路基层干部和优秀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各个沿线的铁路公安段,保证了东北地方全部解放的运输任务。

大军所向披靡,解放全中国,铁路运输重中之重。中央决定东北护路军改编成铁道兵团。护路军梅河口指挥部改编为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并与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合并,李金生任齐齐哈尔铁路公安局副局长,负责护路,供给和政治工作。

齐齐哈尔铁路局所辖几条铁路线是辽西战役和解放全东北运输的主要干线,又是中国通往苏联及亚洲通向欧洲各国的咽喉要道。新成立的单位干部战士少,机关也不健全,内行少,外行多。南来北往的人员中操着南腔北调,做着繁杂的工作。李金生他们根据工作的重点抓落实。从地方铁路局选调来了一批铁路基层干部和优秀员工,经过短期培训充实到各个沿线的铁路公安段,保证了东北地方全部解放的运输任务。1949年毛主席乘坐火车去苏联访问,身在东北铁道卫士们日夜奋战在主席经过的铁路线旁,圆满的完成了护送主席往返的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李金生功不可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江之隔的是我国的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5个东北行政区直辖市以及热河省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既是抗美援朝战场的总后方基地,又是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抗美援朝后勤补给运输"生命线"的保障任务,志愿军所需的物资和人员,都要经过东北边境地区运往前线。此时,老红军李金生又接到了上级一纸命令,奔赴凤凰城担任安沈线和凤灌线铁路护路部队的政委。

李金生带领着部队日夜战斗在一线前沿,确保志愿军部队和物资及时运送到战场。那次,美国战机轰炸安东,形势危急,老百姓四处躲藏,万街空巷。头上“隆隆”的飞机呼啸声,地上不时的爆炸燃烧声,车站里堆积着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一旦被炸,损失惨重。政委李金生和战士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日夜坚守在安东火车站,巡逻放哨,抢运物资,调度车皮,增加警力,保证铁路线的安全畅通,同时还要和国内借抗美援朝捣乱破坏的反革命分子作斗争。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李金生所领导的部队英勇善战,确保了战争的胜利,战友们说“这李政委,整整瘦了一圈,差点儿把命都搭上了”。

1951年9月,李金生被任命为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干部部副部长,终于从一线部队调回了沈阳机关,让他稍稍得以喘息,这一年他36岁。

将生命的繁花开到尽处是作为李金生这个放牛娃出身的职业革命者毕生的追求。新中国向我们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国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城乡居民结束了旧中国饥寒交迫的悲惨命运,人民群众重新拾起生活的信心,点燃起建设美好生活的梦想。李金生这个南方娃子和东北人民一样跳起了东北大秧歌,唱起了当年他在延安抗大时学会的陕北民歌《翻身道情》。

业绩有目共睹,根据他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表现,资历,职务,1955年,李金生被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军衔,并同时授予他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1年的一个明媚的早春,那个喜欢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生活,曾担任过四届人大代表,天津市第六届政协常委,天津市监委委员的长征老红军李金生跳动了66年的心脏停止了工作。他的追悼会在天津烈士陵园举行,肃穆,庄严,隆重,悲怆。天津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及有关区县局,医院,学校,厂矿,街道都送来了花圈和挽幛。红色于都代表,亲属也千里迢迢赶来送家乡人民引以为骄傲的老红军李金生一程。

一个人的离去,即使是时光殆尽了他的颜色,他的光泽,可是,他留给世人一份记忆总会在未亡人的心里活着、跳跃着。

他走了,离开了他眷恋的如歌岁月,离开他热爱的党和人民已经40个春夏秋冬了,但他的故事和不朽的长征精神却在怀念他的人们心底及江西于都家乡那片红土大地上久久传颂,生生不息……


微信图片_20220702143814.jpg

作者简介:鲁一夫

作家 诗人 记者 曲艺创作家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会员

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会员

新西兰中华新闻通讯社副总编辑

天津《津门曲坛》杂志社副总编辑

中国《慈善》杂志社特约作家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