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首先对“葫芦岛文艺漫评”微信公众号的开张表示祝贺!现在把文艺评论文章在新媒体上推广,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文艺评论,这个尝试我认为是很好的!

  你们邀请我做这个APP平台的顾问,我可能只能当一个经常沉在水里头的那种不太露面的观众,默默关注你们的网民吧。因为我不是很会操作手机,平常也不会写这种网上的帖子,所以,只能做一个云上的观潮者!

  当然,如果有可以发表的意见,我会跟你们用说话的方式进行交流。1656043821138390.jpg

  (曾镇南 手迹)

       发来的《开篇的话》挺长,我都看了,感觉还没写完。我的看法是这样,作为一个APP平台,这一篇文章,从阅读法国批评家《六说文学批评》所说的三种形态的文学批评着眼,认为在基层开展的文艺批评,应该向“自发性的批评”形态去靠,这个思路有一定的深度,是可以的。但是,阿尔贝·蒂博代的《六说文学批评》,我过去也看过。我觉得由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体会,来生发出这个平台的创办意图和活动方式,有点儿绕。建议把梳理、评介蒂博代的内容,单独另成一文,将来在平台开张后,在“文艺的评论著作介绍”一栏中,另行发表,与读者交流一下,是件很好的事情。

  《开篇的话》我认为主要是简明扼要,把你们的想法,这个平台准备怎么办?直截了当地谈出来。我觉得对于文艺批评,也大可不必像阿尔贝·蒂博代所说的那样去进行。我觉得蒂博代有点儿书生气,试图对文艺批评进行三种形态的描述。恕我直言,蒂博代的看法,我不是很欣赏。别林斯基说过,文艺评论是行动的美学,运动的美学。其发展和变化是不会遵照这三种形态进行的。因为,实际的文艺批评,他不可能受三种类型的约束,无论是具体的批评家,还是一个地方的文艺批评群体,它的发展,它的活跃程度,都不会遵守这三个类型的界定。比如在基层,今后出现了非常有批评才能的年轻人,他们不但从评论本地的作者入手,还能够对一些比较有名的作品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啊,也可以参加到那些有头有面的文艺批评和讨论中去,就突破了这种界定。去活跃的文艺批评家群中参与讨论,这样,在年轻人中,也会突然有黑马出现,异军突起,渐成名家。在普通的基层中自发地从事文艺批评的工作者中,是会有“因为热爱,所以批评”那样目的纯正的年轻人不断出现的。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所谓三种形态的规律等内容的阐述,还是有修饰性阐释的问题,它规避了文艺批评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文艺批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会止步于某种形态。1656043884645648.jpg

  再一个,我建议《开篇的话》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在九次十次作代会开幕式上的两次讲话中对文艺批评的强调,把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对文艺批评的强调,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容写在前面,把鲁迅先生关于文艺批评的看法,还有孙犁这样的文学前辈的看法各引他几条,这样,这个公众号就比较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啊!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因为这几天的交流,也引起了我对文艺批评的回忆。我翻找了一下藏书,找出一本《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还有这本《六说文学批评》,这类对于文艺批评的现实形态的描述、研究分类的著作,好像是20世纪才开始出现的,在十八、十九世纪,谈文艺批评的著作,就是直接批评文艺本身,没见到研究文艺批评的,这种带有浓厚的学院派色彩的分类,可以作为文艺批评的参考。这些书多数是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不是对文艺批评特别有兴趣的读者,一般不会买,所以可能就印了一版,不会再印了。现在关于西方文艺理论批评家的著作,比如美国的哈罗德·布鲁姆,已出了整套的文集。翻译过来挺多的,一个批评家就有十好几大本,真是看不完,我也都买来搁在那儿,以备翻览吧。1656043956128880.jpg

  (在李伶伶作品研讨会上)

       有一点很重要,面对不同的文艺思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文艺批评就是文艺批评。现在要解决的文艺批评问题,我觉得对于基层来说,第一就是基层有大量的创作,这些创作也许还发表到省里,投稿发表到全国有影响的报刊上,出现了很多新的作者,有希望的作者。但是这些作者之间很少交流,这些作者跟地方上的评论家之间也很少发生交集,也很少有人去评论。我们创办这个平台,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基层的文艺评论真正地、有的放矢地针对基层的创作,来讨论基层的作品。

  一个写作者,他必须有作品,没有作品,他就无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和自己在创作方面的潜力和取得的成绩。基层的文艺批评家也是这样,他必须以评论作品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在评论作品当中来建立自己的威信,在评论作品当中成为一个有作为的评论家,慢慢地成为一个可以发出值得信赖的、令人信服的声音的人。

  创建这个平台就应该是为了这个,比如说,在平台上组织一些小型的读书会,选择一些作品和一些评论家来阅读讨论。文学批评应该是从阅读开始。什么都不读,空对空地在那儿谈论,永远谈不好。可以采取几个措施,网上的读书会、评书会等等,经过一段时间,有计划地重点地把这个地区出现的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有才气的、比较好的作品找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沉淀,确定重要的批评对象,这样把阅读跟评论搞起来,才能够使文艺批评的风气也活跃起来!现在,创作确实是比较多的,因为现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好,但是批评家出现得比较少,一般的都是从大学里、文艺界的编辑队伍中,他们熟悉创作。学院派批评家,有他的理论优势,但是也有过于学究气、不太了解创作实际情况的问题。更不要谈这些年来,社会思潮、文艺思潮对年轻一代的文艺批评家的制约和影响。

  比如,有哪一部作品要参与评奖,有关方面习惯于先“预热”一下,先炒一炒,以便对评奖起作用,这样的评论恐怕只有赞扬肯定的声音,但是,它是允许在基层的评论家发声的,基层的同志完全可以冲上去,对有代表性的作品发表意见。特别是那些有当批评家的雄心壮志的年轻人,我想将来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啊。蒂博代所描述的“自发的批评”不应受到排挤,只要文章质量好,就可以进入更高层次的批评平台,这是不能自我设限的。1656044092113345.jpg

  有的在《文艺报》这样的平台上经常露面的批评家,他们在讨论具体作品的研讨会上,实际上也是会提出直率的批评意见的,但是报道时往往就被忽视了,或者被委婉化了,这也是文坛上的人情之常。一个作品送上来研讨,你总不能请来那么多批评家,一通劈头盖脑的“直言不讳”,那也是挺扫兴的。既然现在的人们对开“研讨会”持有执念,那也只能如此。其实,好作品并不是开研讨会推出来的,鲁迅的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问世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开过研讨会。想这还有一个问题,即研究文艺批评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组织方式的问题,是文学史家以后会做的事,这里存而不论。

  当下的文艺评论,要勇敢地面对这一类问题,建议你们这个平台,提出几条标准,确定合适的范围和领域,开展文艺评论工作。

  文艺批评要瞩目于年轻作家、批评家,要把他们聚拢起来啊,抱团取暖也好,互相交流活跃气氛也好,要重点扶植更年轻的同志,喜欢文艺评论的年轻人不多呀!以我的个人经历,深深地感觉到,文艺批评这个活其实挺累的,要做得好,光阅读就花费很多的精力,不细读也谈不好。年轻才有精力,我年轻的时候写评论,一拿过来、一抓起来就敢下刀子,敢说敢写。现在口头上谈谈看法可以,让我拿笔写成文章,就非常沉重、艰涩,真的写不动啊!所以,文艺批评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文坛发展的规律,文学运动、文艺批评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