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竟争,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擂台, 每年举行一次。我是1964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时间是当年的7月15、16、17三天。回想起那次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当时的情况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我是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人,当年在河北丘县马头中学读书。这所学校离家30里路,也是附近离家最近的一所中学。上学要自带被褥干粮和咸菜,吃住在学校。每周步行回家一次拿干粮(主要是窝窝头和咸菜),一次要拿一周的,然后每顿用小网兜装一点放在学校的大锅里热一下吃。那个装食物的小网兜是母亲特意用线为我编织的,很小,一次只能装2个窝窝头。由于食物放一周容易发霉,发霉了就放在锅里热一下,也舍不得扔,所以我当时经常吃发霉的食物。虽然生活很苦,但那时也不觉得苦,主要是习惯了。

  说起这所中学,真是令人难以启齿。这所学校是1961年才迎来首届高中毕业班的,当年3个毕业班(序号高1班高2班高3班)共100多人参加高考,竟无一人被录取。第二年又有2个毕业班(序列高4班高5班)参加高考,又全是光头。由于两年的升学率都是零,学校受到了邯郸地区教育局的批评。到了1963年,有一个高中毕业班(序号高6班)参加高考,破天荒考上3个人,都是省里二类学校。我是高7班,是1964年参加高考的全校唯一的一个毕业班。当年共考上7个人,其中1人考取南开大学,是这所学校自建校以来第一个考取国家一类学校的人,其余6个人全部都是二类学校。听说后来又补录了几个人,也都是二类以下的学校。

  当年这个唯一考取南开大学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由于这件事开创了学校的历史,轰动了全县。当时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以及我所在的中学,都把这件事当作特大喜讯到处宣扬,几乎全县每一个公社(现在的镇),都送去了红色喜报,贴在大街小巷的墙上。不过令他们遗憾的是,这个唯一考取南开大学的人籍贯在曲周县,不是他们丘县的人。

  提起那次高考,还真有话可说。当时高中毕业生少,几个县合设一个考点。我们的考点设在曲周县第一中学,离我们学校35里路。考试前一天,我们全班的所有男女考生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自带被褥(其实就是一块朔料布和一个床单),徒步走到考点,然后在那里吃住三天,完成高考。在曲周一中考点,我们10几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睡,地上铺着一层干草,用自带的朔料布和床单做被褥,自己到学校的食堂去买饭票,自己打饭自己吃,听学校的钟声集合考试。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管理自己,家长都忙于种地,根本不管不问,我的父母根本就不知道高考这回事。

  说起那次高考,还发生了一起触电事故。由于当时我读书的那个中学(准确说是全县)没有通电,所有学生都不会使用电灯。而曲周一中这个考点有电,高考前的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同学想到一间空教室里去复习功课,教室里黑乎乎的,但谁也不知道怎么开电灯。我以为开关就在灯泡上,于是就大着胆子踩在凳子上去摸灯泡,结果摸到灯口时被狠狠地电了一下。同学们吓得去找带队老师,老师过来用手电一照说:“灯泡被人拧下来了,你摸到电极上了,太危险了!”老师又告诉我们:“电灯的开关在墙上,不在灯口上,你们不要乱摸。” 这件事今天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

  据有关资料显示,1964年的高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全国统一考试,分两类:理工医农和文科。都是考六门课程。数学、语文、外语、政治必考(其中数学试题前几道题是全体考生都必须做,后面4道题难度不同,指定理科做其中2题,文科做另外2题),还有两门考试课程,理工医农指定考物理、化学,文科指定考历史、地理。

  2、 考试的时间比较晚,7月15-17日共三天,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考场里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

  3、 报名时就要求填好报考志愿表,然后考试。因为填志愿表时候无法预估自己的高考成绩,填表有较大盲目性,既怕填低了失去上名牌大学的机会,又怕填高了分数不够而落榜。

  4、 报考志愿表分两张,简称一表和二表,列在一表目录中的院校是重点院校,每个考生按顺序填10个志愿,二表目录中的院校是非重点院校,每个考生按顺序填8个志愿,相当于后来的一本和二本。

  5、1964年,高中毕业人数36.7万,高校招人数14.7万,录取比例40.1%。实际报考人数44.9万,录取比例34%。实际报考人数多于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是因为有往届毕业生报考。

  我是农村学生,消息比较闭塞,对各个大学的情况知之甚少,我那个时候填报志愿基本上都是凭感觉“盲报”。为什么把南开大学放在第一志愿呢?因为听村里人说南开大学的人到我们县的滏阳河上搞过水利工程研究,群众对他们反映不错,所以我就把南开大学放在第一表的第一志愿,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放在了南开大学的后面,还有我喜欢的医科院校,如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学院(即北大医学部)等也都是放在了南开大学的后面。结果第一志愿南开大学录取了,后面的其它志愿都作废了。那个时候考生报志愿,家长是从不过问的,因为家长不懂,想管也管不了。那个时候考生的高考成绩都在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存着,供录取学校参考,考生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

  考完回来,就回家等录取通知书了。其实大家都没报什么希望,毕业就等于回乡种地。到了8月份的一天上午,我正在生产队的地里给玉米锄草,我们班一个叫张希平的同学前来找我。他说:“我找到你们村,说你在地里干活,就直接找到地里来了。”他递给我一个信封又接着说:“你考上南开大学了,这是录取通知书。我也考上河北大学了,咱们班总共考上7个人,都是二类学校,就你一个人是国家一类学校。” 我当时傻乎乎的只顾高兴了,竟忘了带那个同学到家里喝口水吃点饭,就直接让他从地里返回去了。那个时候家乡穷,方圆几十里没有饭馆,那个同学在路上也找不到吃饭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真有点后悔,那个同学是步行30多里路给我送录取通知书的,怎么不知道让人到家里吃点饭喝口水呀!他要冒着酷暑饿着肚子往返60多里路呀!我后悔死了!当年的我就是那么单纯!那么傻!那么不懂事!

  我是第一次离家到天津上学,在这之前我没有出过远门,也没坐过汽车,更没见过火车。第一次一个人到这么远的地方去上学,母亲真舍不得。她怕我路上挨饿,把家里唯一的一点白面全给我蒸了馒头,让我带着在路上吃。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呀!可惜,那些白面馒头在路上没有吃,到学校后都长白毛发霉了,被我扔掉了。母亲用全家唯一的一点白面为我蒸的白馒头,被我扔掉了,真有犯罪的感觉。

  上天总是眷顾勤奋的人。在大学里,我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各方面表现很好,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后来还当了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系里的团总支委员、年级的民兵连长以及系航海队的队长兼教导员、学校射击队的队员。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学校每月还发给我18元5角助学金。其中吃饭每天用5角钱,每个月生活费15元5角,还能剩下3元钱买参考书和生活用品。大学毕业后被特召入伍,到部队直接提干。入伍9个月,我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第二年就被选进党支部委员会任组织委员……我待人诚恳、忠厚老实、勤奋肯干、和大家相处的非常好,各项任务完成的很好,在部队一直工作到师职退休。退休后来到北京,住在花园般的小区里,我知足了。我从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人民军队!

  光阴似箭,一晃5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小伙,如今已两鬓斑斑。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酸甜苦辣、难以忘怀。时值今年高考之际,触景生情,写一写自己的高考经历,也算是一个回忆吧。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