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关于父亲的回忆,但是几次拿起笔来都不知从何写起,这一生和父亲相聚的时间太少,我17岁离家,在外漂泊20多年,1990年回京,父亲2000年去世,也就是在我成人后,和父亲只相聚了10年,而这10年,是父亲年老体迈的10年,也是我又一次人生起步的10年,努力工作占去了我太多的时间,只是每个周末回家去探望父母。因此,父亲对我就像一本厚厚的人生大书,里面有太多我想了解的事情,以致父亲已经去世了20 多年,我还是有许多没有读过或没有读懂的故事。
父亲一生酷爱读书,用手不释卷形容再贴切不过。我们姐妹的记忆中,父亲只要回到家中,只要有时间,就会坐在书房里一动不动地看书,他看书的背影是那样深深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爸爸走到哪里手里永远拿着书,走路时看、睡觉前看、去厕所也看,尤其是吃饭的时候,我们都会挤在桌子的一边,给爸爸腾出很大的地方,因为爸爸是一边吃饭一边看书,饭碗的旁边要留出很大一块地方用来放书。所以别看我家有四姐妹,还有妈妈和保姆,一家七口人,家里总是很安静,没有人大声说话,生怕打扰了爸爸看书的宁静。
爸爸闲暇的时候,也会放下书,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爸爸是山东人,血性男儿,很有英雄情结。三国演义的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杨家将和穆桂英挂帅,岳飞传中的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孔融让梨、司马光等故事,最初都是爸爸讲给我们听的。
爱读书是爸爸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他脑子特别好使,记得老家来人说,他从小在村子里就是读书的“天才”。小时候读私塾,他才学了不到两年,私塾先生就教不了他了。
爸爸记忆力过人,大家都说爸爸看书是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我曾问过爸爸,你给我们讲的故事怎么记得那么清楚,故事发生的朝代、地点、具体细节,我们问什么,爸爸都对答如流,如数家珍。爸爸回答我,这些故事都是他小时候看过的,他说,看过就不会忘记啊!
我的记忆中和爸爸有关的事总是和书分不开。还是我在幼儿园的时候,大约4岁,一个春天的周末,爸爸难得有闲暇时间带我们姐妹去公园游玩,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们姐妹三人(小妹妹还没有出生)像出笼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在公园里的林荫道上奔跑雀跃,追逐打闹,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温暖的阳光、和熙的春风、清新的空气和帝都皇家园林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恢弘开阔的空间......不一会儿我们就气喘吁吁地跑出了一身汗,爸爸说休息一会儿吧,于是我们便在林荫道一个绿色的长椅上坐了下来,记得爸爸那天穿着一件黑色呢子长大衣,潇洒帅气。
只见爸爸从大衣兜里拿出了一本书,我们兴奋的心情一沉,以为爸爸马上又会沉浸在他的读书世界,该不会忘了我们吧?但让我们喜出望外的是,爸爸手上拿的竟然是一本“谜语”书!爸爸给我们猜起了谜语,好高兴啊!我只记得那天我凭着儿童的本能,猜出了许多谜语,爸爸不断地点头称赞,得到爸爸的赞许,极大的鼓舞了我的自信心。遇到我猜不出来的谜语,爸爸便耐心地给我讲解应该怎样运用自己知道的常识和顺着什么样正确的思路去想,短短的时间,便让我掌握了猜谜语的规律。从此我成了幼儿园的猜谜语“大王”,这个优势一直保留至今。后来我认字了,那本“谜语”书我曾多次翻看。
还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和爸爸一起走路,路两边的树还没有修剪,新的枝杈肆意地向着同一个方向伸展,爸爸问我树枝为什么都向这个方向长呢?我说那边地方大,爸爸说,这边地方也不小啊,是啊,为什么呢?我突然想起上常识课时,老师讲的光合作用,我想植物向着阳光生长,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从而更好地生长。回答正确,爸爸满意地笑了。爸爸的启发,让我顿时开悟,我学会了认真观察,学会了怎样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以后每当看到大自然的奇特现象,我都会认真琢磨,运用所学知识努力寻找答案。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第一本长篇小说《红岩》。我接过这本用红黑两色设计封皮的厚厚大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章:“抗战胜利纪功碑浓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这个阴沉沉的早晨,把人们带进了动荡年代里的又一个年头......”
第一段话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了。那时我还有许多字不认识,我需要一边查字典,一边阅读,速度很慢。看了几页,因为迫切想知道后边的情节,我索性不查字典,连猜带蒙地急切地往后看。遇到不认识的字,便用“什么什么 ”代替,这样看书,我居然认识了许多生字,因为根据前后词的意思能猜出生字的意思,看的多了,就知道怎样念了。
《红岩》这本小说对我的影响很深,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江姐、许云峰、华子良、成刚、双枪老太婆、小萝卜头......的无限崇敬!
这本小说我看了多遍,书中对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形象,有很强的画面感,那些革命英雄对于我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他们对革命无限忠诚、铁骨铮铮、坚贞不屈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他们的崇高境界和思想光辉、他们的英雄事迹刀刻斧凿般的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小说里的一些语句我都能背诵下来,至今我妹妹还能复述我当年背诵的语句。
从那以后,爸爸除了给我买儿童书外,经常会从全总机关图书馆借阅图书让我阅读。每逢寒暑假,我的枕头边就会堆起一摞摞书籍,每当爸爸给我借来书时,我都欣喜若狂,钻进书中,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上小学时,我看了许多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 亚历山大﹒马特洛索夫》《我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小布头奇遇记》《唐小西在下一次开船港》《青年近卫军》《寄小读者》《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旗谱》《播火计》《苦菜花》《迎春花》《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边城》《边疆晓歌》《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还记得爸爸经常给我借革命回忆录《红旗飘飘》《星火燎原》系列丛书,每次从图书馆借来好几大本,厚厚的,里面都是一篇篇革命回忆录,是关于红军长征,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记录。还记得爸爸给我借过一本描写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逐鹿中原》,我就是从那些书中开始了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至今我的书柜里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看过的书,这些书,渗透了多少爸爸对儿女的思想教育、培养和希望啊。在爸爸的影响下,读书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的记忆中,我除了上学,每天都在看小说。爸爸妈妈不让我睡觉太晚,遇到好看的情节,我实在放不下,经常是在父母给我们房间关灯后,假装睡着,等着听父母房间传出来关灯的声音,大约11点之后,我再开灯继续看书。尤其是周六晚上,更是如此,常常看到深夜或者通宵达旦。尽情享受读书的快乐。上中学以后,爸爸不再给我借书,我自己开始在学校的图书馆借书,那一年我看了许多世界名著,1966年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1969年我离开了家,离开了挚爱的父母,离家的20多年,只是每年有十几天的探亲假和父母团聚,我们四姐妹分在四个地方,所以每年都是约好了时间,大家一起回家,享受既快乐又短暂的团聚时光。
在这期间, 我和大妹妹小荣曾在延安多年,爸爸经常买书给我们寄去,小荣记得爸爸给买的《中国通史》,是范文澜编著的,她那时已经分配到延安铁厂工作。当电工,值夜班时就苦读这套书,用了很长时间了才读完,因为那个版本是竖版的,看起来很费劲。小荣是初中69届的,等于是小学毕业,没有学过历史,从那本书里,她才知道东晋西晋,她那时搞不懂,历史是按年代划分,怎么还按东西划分呢?
爸爸还曾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套精装本的大《辞海》,以当时的经济条件,这是非常奢侈的。还买过《古代汉语》《古文观止》《白话资治通鉴》《列宁选集》一套4本,《甲申三百年祭》等书,我们都一直保留着。
爸爸到了老年,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和写书法。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写字,看书。枕边放的都是书。他爱看历史书,读书特别认真,经常是一边放着书,一边放着地图,手里还拿着放大镜,他总要把书里的知识搞得明明白白。一次爸爸问我门,碎叶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我们回答不出来,后来爸爸指着地图告诉我们,据说李白出生在碎叶,那个地方在唐朝时是属于中国的,是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边陲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城镇,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
在爸爸的书柜里,有一套爸爸小时候读过的《左传》,书的外壳上印有成和堂左传易读,成和堂是清朝的书局。书很旧了,爸爸还修补过,修补用的纸,是爸爸当年写的楷书。爸爸一生历经战乱生死、解放后工作也调动多次,文革中经历了几次抄家,这套书是文革抄家后返还回来的。后来又去河南罗山“五七干校”,辗转四川,他一直保留着这套书,可见他对书籍的喜爱。
记得爸爸很早就想买一套24史,但是那些年,全家分散在各地,经济很不富裕,加之父母一生为他人着想远胜过为自己打算,所以买这套书的愿望,迟迟让爸爸下不了决心。这套书爸爸是陆续按照朝代分期购买的,我八十年代回京探亲时,爸爸还没有买齐这套书,听爸爸说,就差宋史了,因为宋史是40本,是这套书中数量最多的,要花很多钱购买。我鼓动爸爸了却心愿,把书买齐。爸爸考虑再三,终于下决心买齐这套书,于是我陪着爸爸到琉璃厂购买了宋史,一起把这40本书拿回家。还记得在等公共汽车时,爸爸舍不得浪费时间,一直站在那里看书。爸爸晚年和我们说过,他一辈子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就留下了这部24史。如今这套简装的24史静静地躺在我家的书柜中,看见它就想起父亲,想起他手不释卷的音容笑貌。
2000年末,爸爸去世后的几天,我到图书馆去还书。曾随笔写下一篇小文,放在文章的最后,作为结语吧——
今天去图书馆还书,心情沉重的几乎挪不动脚步,这7本书是我为爸爸借的最后一次书。三年前爸爸心脏大面积心梗。生病后,爸爸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书中度过的。每天清晨按时起床,吃饭后便坐在窗前的藤椅上看书,一上午几乎不活动,一直到中午吃饭,午睡前也看上一阵书再睡。下午起床后仍然如此。
爸爸看书很快,所以给爸爸借书成了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图书馆限定每人一次只能借两本书,几个同事把他们的借书证长期借给我用。这样我每次都能借到8本书。每逢我出差前,都要问问爸爸的书是否该换了,不能让爸爸没有书看。爸爸每次拿到新借的书,都露出高兴的笑容。我很庆幸总行图书馆里的新书很多.可以为爸爸借到不少他喜爱的书籍。每次借书时想到爸爸拿到书时愉快的神情,心里便感到一丝慰藉。可以多少抵消一点不能陪伴父母的遗憾。
这是最后一次借的书,爸爸看的时间很长了,住院后,开始还手不释卷,后来身体越来越弱,书也举不动了。未曾想爸爸就这样走了,再也没有机会把书看完了。我拿着这几本书,其中好几本都留下了爸爸看过的痕迹。我摸着翻开的书页,好像还能感到爸爸手翻书页的余温,还能嗅到爸爸那特有的气味。
一阵阵揪心的疼痛袭来,我把书紧紧抱在胸前,觉得心里有一股热流涌过,这难道是爸爸在向女儿传递信息,在向女儿诉说他的遗憾,在向女儿表达他的父女之情。女儿多想再叫一声“爸爸”,多想再为他继续借书。爸爸,您可曾知道女儿对您的依恋,可曾知道女儿对您养育之恩那一辈子都无法报答的愧疚心情。女儿从未对你表达过心里爱的感受,但这时我多么希望您能站在我的面前,我要千遍万遍地对您诉说,我对您的爱,我对您的敬。我对您的情。正如女儿写给爸爸的挽联:“为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 为家严父慈爱丝丝入心”。
我知道这并不合辙押韵,但这确确实实是对爸爸一生的真实写照,是女儿的心里话。站在书架前,再也没有了以往借书时的期盼,看着那一架架熟悉的图书,心里觉得空落落的,爸爸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爸爸,您在哪里?女儿想你、想你、想你......
爱书的父亲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带着他那本厚重的、让女儿终生读不够的人生故事书和深刻的思想离去了,给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思想财富和绵绵不息的思念。